11 KiB
25 | 如何提升组织与个人的研发效能?
通过“高质量开发”模块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打造一款高质量应用信心满满了。不过人们常说“提质增效”,总喜欢把质量和效率联系在一起,我们都希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自己的团队提速。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在红海厮杀的今天,快速试错变得越来越重要,敏捷开发也被越来越多的团队所推崇。有些时候为了效率我们甚至愿意牺牲部分性能,而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去偿还这些“债务”。
在“高质量开发”模块中,我侧重如何给应用交付的每个步骤做好“质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启新的征程,从组织和个人研发效能的角度,重新帮你审视整个应用交付的过程。
组织的研发效能
1. 何为研发效能
在讨论如何优化组织研发效能之前,请你先思考一下什么是研发效能。
我们平常开发的过程,是从产品的一个需求想法,转变为功能并且发布上线。这个过程会涉及产品、设计、开发、测试,更多的时候可能还会拉上前端、后台或者算法。
产品的交付涉及很多的流程和人员,虽然设计人员出图很快、我们开发效率很高,但也并不能代表研发效能同样很高,研发效能是对整个产品最终交付的速度和质量负责。在《如何衡量研发效能》一文中,将研发效能定义为一个组织持续快速交付价值的能力。
在文中,作者从流动效率、资源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拆解了研发效能,并提出了研发效能的五个衡量标准。
对于客户端研发来说,我们是不是只要保证按时按质实现需求就可以了呢?有很多公司,尽管实行“996”,产品、开发和测试看起来的确都很忙了,但是交付速度和质量却仍然不令人满意:产品埋怨开发效率低、开发埋怨产品需求不明确、测试埋怨开发质量差、开发埋怨测试发现不了问题等。
这是因为什么呢?对于研发效能这个话题,虽然我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可以谈谈个人的两点思考:
-
提效是每个人的职责。尽管在BAT这些大厂,会有专门的研发效能部门,但是效能的提升并不是单单只依靠效能部门,或者认为是领导的事情,而是组织里面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思考的事情。例如天猫设立的效能目标是“211”,也就是2周交付周期、1周开发周期以及1小时发布时长。那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回顾在每个发布迭代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
-
提效不仅限于写Android代码。尽管我们是Android开发工程师,但是我们的工作不应该局限在写Android代码上,关键还是解决需求场景。无论是APM系统、大网络平台、大数据平台,这种大型的前后端一体化解决方案,还是需求流程上或者增强产研测沟通信任的优化。只要是对提升效能有帮助的,我们都可以尝试去实践。在建立了这种整体统筹的思维之后,未来我们想转后端、前端,甚至是产品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微信在很早的时候就引入了Google的OKR绩效考核制度,记得在2017年Android团队定了“质量”“效能”和“影响力”这三个目标。
接着Android团队的30多个研发也都在围绕这三个目标来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例如针对“效能”来说,有的人抽离一个UI库或者动画库,有的人写一个监控工具,有的人提升编译速度,有的人写一个Web的值班页面,有的人优化需求评审的流程…
这样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为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开发人员虽然不多,但是战斗力在业界数一数二的原因。
2. 应用交付的流程
前面我从整个组织的角度,定义了研发效能的含义以及衡量它的五个标准。同时也结合我在微信的经历,谈了我关于提升研发效能的两点思考。可能大部分同学还是感觉整个产品的交付流程类似产品、UI设计这些环节是研发人员无法把控的,那接下来我只从研发的流程来看如何提高效能。
正如我在专栏导读《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应用》所说的,一个应用至少会经过开发、编译CI、测试、灰度和发布这几个阶段。下面我从效能的角度,分别看看每个阶段需要关注什么问题。
-
开发阶段。开发阶段解决的是如何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需求,并且保证开发的质量,不至于后期过多的返工。项目的架构应该如何选择?例如应该采用原生开发,还是Web、React Native、Flutter这样的跨平台方案。如何提升团队人员的能力以及工具和框架的成熟度?有哪些提升团队工作效率的技巧?
-
编译、CI阶段。编译CI阶段解决的是如何发现和优化开发阶段的一些编码问题,以及快速构建出最终产物。Google的Gradle、Facebook的Buck为编译速度做了哪些努力?Flutter的Hot Reload为什么可以这么快?AspectJ、ASM、ReDex这三种插桩方法的原理和差别是什么?腾讯的RDM、阿里的摩天轮这些编译构建平台有什么特别之处?
-
测试阶段。测试阶段是为了发现交付过程的质量问题。测试的确不容易,自动化测试成本高,也不容易把控发布质量。那如何可以让测试覆盖更多的场景,Monkey、性能测试、UI测试应该怎么实践?腾讯的RDM、蚂蚁的伙伴是如何做到人人都是测试?网易的Airtest测试框架有哪些过人之处?
-
灰度、发布阶段。灰度发布是为了验证产品的效果。发布并不是把包丢出去就可以了,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那如何准确、快速地评估产品数据?头条、快手是如何做到精准运营和A/B测试?如果遇到疑难的线上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复杂多变的网络问题又应该怎样去定位和分析?
当然为了提升在这个过程的效率,我们会用到一些很有用的第三方工具,例如用于CodeReview的Gerrit、持续集成的Jenkins、代码审计的Coverity等。
工具不仅可以将大量人工操作变成自动化,也可以方便团队更好的协作。例如我们把需求的流转、进度安排变得可视化,可以大大地减少产研测团队之间消息的隔阂,在这方面阿里的AONE或者腾讯的TPAD都做得非常不错。
项目管理、需求管理、代码托管、构建/部署、测试平台…都是我们常用的工具,类似阿里的云效会提供这样的一站式平台,从需求发起到分支管理、代码review,再到测试发布。在过去,这些工具都是各大公司研发效能部门多年的结晶,一般都不愿意对外提供。但是得益于云时代、TOB时代的到来,现在都愿意打包成商品供我们使用。
当然每个项目都会有自己特殊的情况,这些工具也不一定可以完全符合我们的需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服务,或者直接开发自己的工具。
个人的研发效率
个人作为整个组织的一部分,我们效率的提升也会对组织有正向的作用。特别是对某些小团队或者独立开发者来说,个人可能就代表了整个团队。
关于个人效率的提升和时间的管理,有很多书籍专门在讲这个内容。下面从我看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谈谈我个人两个比较深的体会。
1. 思考
年轻人千万不要碰的东西之一,便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毁你向上的勇气。
随着我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很难保持对事情的专注力。工作期间经常想着去刷一下抖音、头条、微信、王者荣耀,强行把时间打破成碎片。
跟产品开了一天的会,他的需求有了,你的代码呢?
可能也有一部分同学他们不刷抖音和头条,但是在上班时间也会被各种邮件、钉钉、会议折磨得痛不欲生。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做法是每天上午和下午都会至少保留一个小时“目空一切”的时间,不看邮件、不看钉钉、不接会议。当然有的时候也是无法避免被老板当面拉回到“现实”。
我经常看到团队里面的一些人也存在这种现象,最终表现可能是这个人经常“996”,看起来很忙,但是产出并不高,而且个人成长也不明显。
每天我们应该需要有一段时间真正的静下心来工作,而且每过一段时间也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有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或者团队的人正在反复而低效在做的,是否可以优化。
2. 方法
关于方法,这里我只说两点,也是同学们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
做事的方法。曾经看到一些开发人员,非常喜欢用二分法来排查问题。当测试给他报Bug时,他会非常熟练的操作Git命令,花上一两个小时打出几十个验证包,不辞劳苦地尝试。当然二分法我也使用过,在毫无头绪的时候的确可以“死马当活马医”。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个“大杀器”之前,起码应该经过自己的思考,尝试正面去迎击Bug本身。
-
提问的方法。在微信和QQ群里面,经常会看到有些同学在群里问一个问题,可能Google一下就可以得到答案。然后他们在群里灌了一个小时水,最后还是没有任何答案。在做Tinker开源的时候,我有时也被一些使用者问得心情不再愉悦。事实上提问题是非常体现技术和职业素养的,我们在提问题之前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在这里推荐你看看《提问的艺术》。
总结
“吾日三省吾身”,无论是组织的研发效能,还是个人的工作效率,我们都需要学会经常去回顾和思考,快速演进、快速迭代,争取未来做得更好。
你在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上,遇到过哪些问题?对于如何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吗?欢迎留言分享给我和其他同学。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好友,邀请他一起学习。我也为认真思考、积极分享的同学准备了丰厚的“学习加油礼包”,期待与你一起切磋进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