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KiB
23|类型系统:如何在实战中使用泛型编程?
你好,我是陈天。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就到进阶篇了。在进阶篇中,我们会先进一步夯实对类型系统的理解,然后再展开网络处理、Unsafe Rust、FFI 等主题。
为什么要把类型系统作为进阶篇的基石?之前讲解 rgrep 的代码时你可以看到,当要构建可读性更强、更加灵活、更加可测试的系统时,我们都要或多或少使用 trait 和泛型编程。
所以可以说在 Rust 开发中,泛型编程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你构建每一个数据结构或者函数时,最好都问问自己:我是否有必要在此刻就把类型定死?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决策延迟到尽可能靠后的时刻,这样可以为未来留有余地?
在《架构整洁之道》里 Uncle Bob 说:架构师的工作不是作出决策,而是尽可能久地推迟决策,在现在不作出重大决策的情况下构建程序,以便以后有足够信息时再作出决策。所以,如果我们能通过泛型来推迟决策,系统的架构就可以足够灵活,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变更。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如何在实战中使用泛型编程,来延迟决策。如果你对 Rust 的泛型编程掌握地还不够牢靠,建议再温习一下第 12 和 13 讲,也可以阅读 The Rust Programming Language 第 10 章作为辅助。
泛型数据结构的逐步约束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以标准库的 BufReader 结构为例,先简单回顾一下,在定义数据结构和实现数据结构时,如果使用了泛型参数,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
看这个定义的小例子:
pub struct BufReader<R> {
inner: R,
buf: Box<[u8]>,
pos: usize,
cap: usize,
}
BufReader 对要读取的 R 做了一个泛型的抽象。也就是说,R 此刻是个 File,还是一个 Cursor,或者直接是 Vec,都不重要。在定义 struct 的时候,我们并未对 R 做进一步的限制,这是最常用的使用泛型的方式。
到了实现阶段,根据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为 R 做不同的限制。这个限制需要细致到什么程度呢?只需要添加刚好满足实现需要的限制即可。
比如在提供 capacity()、buffer() 这些不需要使用 R 的任何特殊能力的时候,可以不做任何限制:
impl<R> BufReader<R> {
pub fn capacity(&self) -> usize { ... }
pub fn buffer(&self) -> &[u8] { ... }
}
但在实现 new() 的时候,因为使用了 Read trait 里的方法,所以这时需要明确传进来的 R 满足 Read 约束:
impl<R: Read> BufReader<R> {
pub fn new(inner: R) -> BufReader<R> { ... }
pub fn with_capacity(capacity: usize, inner: R) -> BufReader<R> { ... }
}
同样,在实现 Debug 时,也可以要求 R 满足 Debug trait 的约束:
impl<R> fmt::Debug for BufReader<R>
where
R: fmt::Debug
{
fn fmt(&self, fmt: &mut fmt::Formatter<'_>) -> fmt::Result { ... }
}
如果你多花一些时间,把 bufreader.rs 对接口的所有实现都过一遍,还会发现 BufReader 在实现过程中使用了 Seek trait。
整体而言,impl BufReader 的代码根据不同的约束,分成了不同的代码块。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实现泛型代码的方式,我们可以学习起来,在自己的代码中也应用这种方法。
通过使用泛型参数,BufReader 把决策交给使用者。我们在上一讲期中考试的 rgrep 实现中也看到了,在测试和 rgrep 的实现代码中,是如何为 BufReader 提供不同的类型来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的。
泛型参数的三种使用场景
泛型参数的使用和逐步约束就简单复习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我们开始今天的重头戏,来学习实战中如何使用泛型编程。
先看泛型参数,它有三种常见的使用场景:
- 使用泛型参数延迟数据结构的绑定;
- 使用泛型参数和 PhantomData,声明数据结构中不直接使用,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类型;
- 使用泛型参数让同一个数据结构对同一个 trait 可以拥有不同的实现。
用泛型参数做延迟绑定
先来看我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用泛型参数做延迟绑定。在 KV server 的上篇中,我构建了一个 Service 数据结构:
/// Service 数据结构
pub struct Service<Store = MemTable> {
inner: Arc<ServiceInner<Store>>,
}
它使用了一个泛型参数 Store,并且这个泛型参数有一个缺省值 MemTable。指定了泛型参数缺省值的好处是,在使用时,可以不必提供泛型参数,直接使用缺省值。这个泛型参数在随后的实现中可以被逐渐约束:
impl<Store> Service<Store> {
pub fn new(store: Store) -> Self { ... }
}
impl<Store: Storage> Service<Store> {
pub fn execute(&self, cmd: CommandRequest) -> CommandResponse { ... }
}
同样的,在泛型函数中,可以使用 impl Storage 或者 <Store: Storage> 的方式去约束:
pub fn dispatch(cmd: CommandRequest, store: &impl Storage) -> CommandResponse { ... }
// 等价于
pub fn dispatch<Store: Storage>(cmd: CommandRequest, store: &Store) -> CommandResponse { ... }
这种用法,想必你现在已经非常熟悉了,可以在开发中使用泛型参数来对类型进行延迟绑定。
使用泛型参数和幽灵数据(PhantomData)提供额外类型
在熟悉了泛型参数的基本用法后,我来考考你:现在要设计一个 User 和 Product 数据结构,它们都有一个 u64 类型的 id。然而我希望每个数据结构的 id 只能和同种类型的 id 比较,也就是说如果 user.id 和 product.id 比较,编译器就能直接报错,拒绝这种行为。该怎么做呢?
你可以停下来先想一想。
很可能会立刻想到这个办法。先用一个自定义的数据结构 Identifier 来表示 id:
pub struct Identifier<T> {
inner: u64,
}
然后,在 User 和 Product 中,各自用 Identifier 来让 Identifier 和自己的类型绑定,达到让不同类型的 id 无法比较的目的。有了这个构想,你可以很快写出这样的代码(代码):
#[derive(Debug, Default, PartialEq, Eq)]
pub struct Identifier<T> {
inner: u64,
}
#[derive(Debug, Default, PartialEq, Eq)]
pub struct User {
id: Identifier<Self>,
}
#[derive(Debug, Default, PartialEq, Eq)]
pub struct Product {
id: Identifier<Self>,
}
#[cfg(test)]
mod tests {
use super::*;
#[test]
fn id_should_not_be_the_same() {
let user = User::default();
let product = Product::default();
// 两个 id 不能比较,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类型
// assert_ne!(user.id, product.id);
assert_eq!(user.id.inner, product.id.inner);
}
}
然而它无法编译通过。为什么呢?
因为 Identifier 在定义时,并没有使用泛型参数 T,编译器认为 T 是多余的,所以只能把 T 删除掉才能编译通过。但是,删除掉 T,User 和 Product 的 id 就可以比较了,我们就无法实现想要的功能了,怎么办?唉,刚刚还踌躇满志觉得可以用泛型来指点江山,现在面对这么个小问题却万念俱灭?
别急。如果你使用过任何其他支持泛型的语言,无论是 Java、Swift 还是 TypeScript,可能都接触过**Phantom Type(幽灵类型)**的概念。像刚才的写法,Swift / TypeScript 会让其通过,因为它们的编译器会自动把多余的泛型参数当成 Phantom type 来用,比如下面 TypeScript 的例子,可以编译:
// NotUsed is allowed
class MyNumber<T, NotUsed> {
inner: T;
add: (x: T, y: T) => T;
}
但 Rust 对此有洁癖。Rust 并不希望在定义类型时,出现目前还没使用,但未来会被使用的泛型参数,所以 Rust 编译器对此无情拒绝,把门关得严严实实。
不过,别担心,作为过来人,Rust 知道 Phantom Type 的必要性,所以开了一扇叫 PhantomData 的窗户:让我们可以用 PhantomData 来持有 Phantom Type。PhantomData 中文一般翻译成幽灵数据,这名字透着一股让人不敢亲近的邪魅,但它被广泛用在处理,数据结构定义过程中不需要,但是在实现过程中需要的泛型参数。
我们来试一下:
use std::marker::PhantomData;
#[derive(Debug, Default, PartialEq, Eq)]
pub struct Identifier<T> {
inner: u64,
_tag: PhantomData<T>,
}
#[derive(Debug, Default, PartialEq, Eq)]
pub struct User {
id: Identifier<Self>,
}
#[derive(Debug, Default, PartialEq, Eq)]
pub struct Product {
id: Identifier<Self>,
}
#[cfg(test)]
mod tests {
use super::*;
#[test]
fn id_should_not_be_the_same() {
let user = User::default();
let product = Product::default();
// 两个 id 不能比较,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类型
// assert_ne!(user.id, product.id);
assert_eq!(user.id.inner, product.id.inner);
}
}
Bingo!编译通过!在使用了 PhantomData 后,编译器允许泛型参数 T 的存在。
现在我们确认了:在定义数据结构时,对于额外的、暂时不需要的泛型参数,用 PhantomData 来“拥有”它们,这样可以规避编译器的报错。PhantomData 正如其名,它实际上长度为零,是个 ZST(Zero-Sized Type),就像不存在一样,唯一作用就是类型的标记。
再来写一个例子,加深对 PhantomData 的理解(代码):
use std::{
marker::PhantomData,
sync::atomic::{AtomicU64, Ordering},
};
static NEXT_ID: AtomicU64 = AtomicU64::new(1);
pub struct Customer<T> {
id: u64,
name: String,
_type: PhantomData<T>,
}
pub trait Free {
fn feature1(&self);
fn feature2(&self);
}
pub trait Personal: Free {
fn advance_feature(&self);
}
impl<T> Free for Customer<T> {
fn feature1(&self) {
println!("feature 1 for {}", self.name);
}
fn feature2(&self) {
println!("feature 2 for {}", self.name);
}
}
impl Personal for Customer<PersonalPlan> {
fn advance_feature(&self) {
println!(
"Dear {}(as our valuable customer {}), enjoy this advanced feature!",
self.name, self.id
);
}
}
pub struct FreePlan;
pub struct PersonalPlan(f32);
impl<T> Customer<T> {
pub fn new(name: String) -> Self {
Self {
id: NEXT_ID.fetch_add(1, Ordering::Relaxed),
name,
_type: PhantomData::default(),
}
}
}
impl From<Customer<FreePlan>> for Customer<PersonalPlan> {
fn from(c: Customer<FreePlan>) -> Self {
Self::new(c.name)
}
}
/// 订阅成为付费用户
pub fn subscribe(customer: Customer<FreePlan>, payment: f32) -> Customer<PersonalPlan> {
let _plan = PersonalPlan(payment);
// 存储 plan 到 DB
// ...
customer.into()
}
#[cfg(test)]
mod tests {
use super::*;
#[test]
fn test_customer() {
// 一开始是个免费用户
let customer = Customer::<FreePlan>::new("Tyr".into());
// 使用免费 feature
customer.feature1();
customer.feature2();
// 用着用着觉得产品不错愿意付费
let customer = subscribe(customer, 6.99);
customer.feature1();
customer.feature1();
// 付费用户解锁了新技能
customer.advance_feature();
}
}
在这个例子里,Customer 有个额外的类型 T。
通过类型 T,我们可以将用户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免费用户是 Customer、付费用户是 Customer,免费用户可以转化成付费用户,解锁更多权益。使用 PhantomData 处理这样的状态,可以在编译期做状态的检测,避免运行期检测的负担和潜在的错误。
使用泛型参数来提供多个实现
用泛型参数做延迟绑定、结合PhantomData来提供额外类型,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泛型参数的用法。
有时候,对于同一个 trait,我们想要有不同的实现,该怎么办?比如一个方程,它可以是线性方程,也可以是二次方程,我们希望为不同的类型实现不同 Iterator。可以这样做(代码):
use std::marker::PhantomData;
#[derive(Debug, Default)]
pub struct Equation<IterMethod> {
current: u32,
_method: PhantomData<IterMethod>,
}
// 线性增长
#[derive(Debug, Default)]
pub struct Linear;
// 二次增长
#[derive(Debug, Default)]
pub struct Quadratic;
impl Iterator for Equation<Linear> {
type Item = u32;
fn next(&mut self) -> Option<Self::Item> {
self.current += 1;
if self.current >= u32::MAX {
return None;
}
Some(self.current)
}
}
impl Iterator for Equation<Quadratic> {
type Item = u32;
fn next(&mut self) -> Option<Self::Item> {
self.current += 1;
if self.current >= u16::MAX as u32 {
return None;
}
Some(self.current * self.current)
}
}
#[cfg(test)]
mod tests {
use super::*;
#[test]
fn test_linear() {
let mut equation = Equation::<Linear>::default();
assert_eq!(Some(1), equation.next());
assert_eq!(Some(2), equation.next());
assert_eq!(Some(3), equation.next());
}
#[test]
fn test_quadratic() {
let mut equation = Equation::<Quadratic>::default();
assert_eq!(Some(1), equation.next());
assert_eq!(Some(4), equation.next());
assert_eq!(Some(9), equation.next());
}
}
这个代码很好理解,但你可能会有疑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么?为什么不构建两个数据结构 LinearEquation 和 QuadraticEquation,分别实现 Iterator 呢?
的确,对于这个例子,使用泛型的意义并不大,因为 Equation 自身没有很多共享的代码。但如果 Equation,只除了实现 Iterator 的逻辑不一样,其它大量的代码都是相同的,并且未来除了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还会支持三次、四次……,那么,用泛型数据结构来统一相同的逻辑,用泛型参数的具体类型来处理变化的逻辑,就非常有必要了。
来看一个真实存在的例子AsyncProstReader,它来自之前我们在 KV server 里用过的 async-prost 库。async-prost 库,可以把 TCP 或者其他协议中的 stream 里传输的数据,分成一个个 frame 处理。其中的 AsyncProstReader 为 AsyncDestination 和 AsyncFrameDestination 提供了不同的实现,你可以不用关心它具体做了些什么,只要学习它的接口的设计:
/// A marker that indicates that the wrapping type is compatible with `AsyncProstReader` with Prost support.
#[derive(Debug)]
pub struct AsyncDestination;
/// a marker that indicates that the wrapper type is compatible with `AsyncProstReader` with Framed support.
#[derive(Debug)]
pub struct AsyncFrameDestination;
/// A wrapper around an async reader that produces an asynchronous stream of prost-decoded values
#[derive(Debug)]
pub struct AsyncProstReader<R, T, D> {
reader: R,
pub(crate) buffer: BytesMut,
into: PhantomData<T>,
dest: PhantomData<D>,
}
这个数据结构虽然使用了三个泛型参数,其实数据结构中真正用到的只有一个 R,它可以是一个实现了 AsyncRead 的数据结构(稍后会看到)。另外两个泛型参数 T 和 D,在数据结构定义的时候其实并不需要,只是在数据结构的实现过程中,才需要用到它们的约束。其中,
- T 是从 R 中读取出的数据反序列化出来的类型,在实现时用 prost::Message 约束。
- D 是一个类型占位符,它会根据需要被具体化为 AsyncDestination 或者 AsyncFrameDestination。
类型参数 D 如何使用,我们可以先想像一下。实现 AsyncProstReader 的时候,我们希望在使用 AsyncDestination 时,提供一种实现,而在使用 AsyncFrameDestination 时,提供另一种实现。也就是说,这里的类型参数 D,在 impl 的时候,会被具体化成某个类型。
拿着这个想法,来看 AsyncProstReader 在实现 Stream 时,D 是如何具体化的。这里你不用关心 Stream 具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实现的代码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口(代码):
impl<R, T> Stream for AsyncProstReader<R, T, AsyncDestination>
where
T: Message + Default,
R: AsyncRead + Unpin,
{
type Item = Result<T, io::Error>;
fn poll_next(mut self: Pin<&mut Self>, cx: &mut Context<'_>) -> Poll<Option<Self::Item>> {
...
}
}
再看对另外一个对 D 的具体实现:
impl<R, T> Stream for AsyncProstReader<R, T, AsyncFrameDestination>
where
R: AsyncRead + Unpin,
T: Framed + Default,
{
type Item = Result<T, io::Error>;
fn poll_next(mut self: Pin<&mut Self>, cx: &mut Context<'_>) -> Poll<Option<Self::Item>> {
...
}
}
在这个例子里,除了 Stream 的实现不同外,AsyncProstReader 的其它实现都是共享的。所以我们有必要为其增加一个泛型参数 D,使其可以根据不同的 D 的类型,来提供不同的 Stream 实现。
AsyncProstReader 综合使用了泛型的三种用法,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看源代码。如果你无法一下子领悟它的代码,也不必担心。很多时候,这样的高级技巧在阅读代码时用途会更大一些,起码你能搞明白别人的代码为什么这么写。至于自己写的时候是否要这么用,你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来决定。
毕竟,我们写代码的首要目标是正确地实现所需要的功能,在正确性的前提下,优雅简洁的表达才有意义。
泛型函数的高级技巧
如果你掌握了泛型数据结构的基本使用方法,那么泛型函数并不复杂,因为在使用泛型参数和对泛型参数进行约束方面是一致的。
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在函数参数中多次使用泛型参数了,想必你已经有足够的掌握。关于泛型函数,我们讲两点,一是返回值如果想返回泛型参数,该怎么处理?二是对于复杂的泛型参数,该如何声明?
返回值携带泛型参数怎么办?
在 KV server 中,构建 Storage trait 的 get_iter 接口时,我们已经见到了这样的用法:
pub trait Storage {
...
/// 遍历 HashTable,返回 kv pair 的 Iterator
fn get_iter(&self, table: &str) ->
Result<Box<dyn Iterator<Item = Kvpair>>, KvError>;
}
对于 get_iter() 方法,并不关心返回值是一个什么样的 Iterator,只要它能够允许我们不断调用 next() 方法,获得一个 Kvpair 的结构,就可以了。在实现里,使用了 trait object。
你也许会有疑惑,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 impl Iterator 呢?
// 目前 trait 还不支持
fn get_iter(&self, table: &str) -> Result<impl Iterator<Item = Kvpair>, KvError>;
原因是 Rust 目前还不支持在 trait 里使用 impl trait 做返回值:
pub trait ImplTrait {
// 允许
fn impl_in_args(s: impl Into<String>) -> String {
s.into()
}
// 不允许
fn impl_as_return(s: String) -> impl Into<String> {
s
}
}
那么使用泛型参数做返回值呢?可以,但是在实现的时候会很麻烦,你很难在函数中正确构造一个返回泛型参数的语句:
// 可以正确编译
pub fn generics_as_return_working(i: u32) -> impl Iterator<Item = u32> {
std::iter::once(i)
}
// 期待泛型类型,却返回一个具体类型
pub fn generics_as_return_not_working<T: Iterator<Item = u32>>(i: u32) -> T {
std::iter::once(i)
}
那怎么办?很简单,我们可以返回 trait object,它消除了类型的差异,把所有不同的实现 Iterator 的类型都统一到一个相同的 trait object 下:
// 返回 trait object
pub fn trait_object_as_return_working(i: u32) -> Box<dyn Iterator<Item = u32>> {
Box::new(std::iter::once(i))
}
明白了这一点,回到刚才 KV server的 Storage trait:
pub trait Storage {
...
/// 遍历 HashTable,返回 kv pair 的 Iterator
fn get_iter(&self, table: &str) ->
Result<Box<dyn Iterator<Item = Kvpair>>, KvError>;
}
现在你是不是更好地理解了,在这个 trait 里,为何我们需要使用 Box<dyn Iterator<Item = Kvpair>> ?
不过使用 trait object 是有额外的代价的,首先这里有一次额外的堆分配,其次动态分派会带来一定的性能损失。
复杂的泛型参数该如何处理?
在泛型函数中,有时候泛型参数可以非常复杂。比如泛型参数是一个闭包,闭包返回一个 Iterator,Iterator 中的 Item 又有某个约束。看下面的示例代码:
pub fn comsume_iterator<F, Iter, T>(mut f: F)
where
F: FnMut(i32) -> Iter, // F 是一个闭包,接受 i32,返回 Iter 类型
Iter: Iterator<Item = T>, // Iter 是一个 Iterator,Item 是 T 类型
T: std::fmt::Debug, // T 实现了 Debug trait
{
// 根据 F 的类型,f(10) 返回 iterator,所以可以用 for 循环
for item in f(10) {
println!("{:?}", item); // item 实现了 Debug trait,所以可以用 {:?} 打印
}
}
这个代码的泛型参数虽然非常复杂,不过一步步分解,其实并不难理解其实质:
- 参数 F 是一个闭包,接受 i32,返回 Iter 类型;
- 参数 Iter 是一个 Iterator,Item 是 T 类型;
- 参数 T 是一个实现了 Debug trait 的类型。
这么分解下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为何这段代码能够编译通过,同时也可以写出合适的测试示例,来测试它:
#[cfg(test)]
mod tests {
use super::*;
#[test]
fn test_consume_iterator() {
// 不会 panic 或者出错
comsume_iterator(|i| (0..i).into_iter())
}
}
小结
泛型编程在 Rust 开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你写的每一段代码都或多或少会使用到泛型有关的结构,比如标准库的 Vec、HashMap<K, V> 等。当我们自己构建数据结构和函数时要思考,是否使用泛型参数,让代码更加灵活、可扩展性更强。
当然,泛型编程也是一把双刃剑。任何时候,当我们引入抽象,即便能做到零成本抽象,要记得抽象本身也是一种成本。
当我们把代码抽象成函数、把数据结构抽象成泛型结构,即便运行时几乎并无添加额外成本,它还是会带来设计时的成本,如果抽象得不好,还会带来更大的维护上的成本。做系统设计,我们考虑 ROI(Return On Investment)时,要把 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也考虑进去。这也是为什么过度设计的系统和不做设计的系统,它们长期的 TCO 都非常糟糕。
建议你在自己的代码中使用复杂的泛型结构前,最好先做一些准备。
首先,自然是了解使用泛型的场景,以及主要的模式,就像本文介绍的那样;之后,可以多读别人的代码,多看优秀的系统,都是如何使用泛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不要着急把复杂的泛型引入到你自己的系统中,可以先多写一些小的、测试性质的代码,就像文中的那些示例代码一样,从小处着手,去更深入地理解泛型;
有了这些准备打底,最后在你的大型项目中,需要的时候引入自己的泛型数据结构或者函数,去解决实际问题。
思考题
如果你理解了今天讲的泛型的用法,那么阅读 futures 库时,遇到类似的复杂泛型声明,比如说 StreamExt trait 的 for_each_concurrent,你能搞明白它的参数 f 代表什么吗?你该怎么使用这个方法呢?
fn for_each_concurrent<Fut, F>(
self,
limit: impl Into<Option<usize>>,
f: F,
) -> ForEachConcurrent<Self, Fut, F>
where
F: FnMut(Self::Item) -> Fut,
Fut: Future<Output = ()>,
Self: Sized,
{
{ ... }
今天你已经完成了Rust学习的第23次打卡。如果你觉得有收获,也欢迎你分享给身边的朋友,邀他一起讨论。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