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说透敏捷/docs/185498.md
2022-09-03 22:05:03 +08:00

12 KiB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08 | 避雷策略:如何防止你的敏捷变为“小瀑布”?

你好,我是宋宁。

也许很多订阅咱们这门课的同学已经走在了敏捷实践的路上。然而却有很多人在做的过程中,不小心走入了敏捷的反模式。那么该如何检视你的方法是否正确呢?今天,我想用敏捷的一种反模式“小瀑布”来给你讲一下。

真敏捷,还是“小瀑布”?

在我做咨询的过程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团队的敏捷实践过程出现下面这些情况:

  • 把一个大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仿照“敏捷”的做法,每四个迭代做一个模块(见下图):第一个迭代做需求,第二个做设计,第三个做开发,第四个做测试。这样四个迭代交付一个模块的内容,然后开始下一个模块的循环。做着做着,他们发现虽然这种方式比以前的瀑布模式要好一点,但整体的节奏仍然缓慢,“敏捷”好像没那么大的效益。

  • 有的团队觉得上面那种方式还是太慢于是就加快节奏。每个迭代周期也是2周但不同的是在一个迭代里完成一个大的功能见下图。第一周完成需求和设计第二周完成开发和测试。迭代的次数增加了但开发和测试却总感觉时间不够每次迭代都特别赶体验非常不好。

在上面这两种情景中,团队的感觉不好,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做得到底对不对,就找我来诊断。那么,上面的做法究竟有没有问题?他们的敏捷活动做得到底对不对呢?

先来看一下他们目前的研发过程,整体来看,他们是按照“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这个流程来做的。你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没错,这其实就是瀑布模式。

但是他们做了一些改造,也就是引入了“迭代”这个概念。先把大项目或需求做一个模块拆分,然后再一个一个模块做下去,和瀑布模式相比,这种方式有了一点进步。然而,究其本质,它仍然还是瀑布,我们一般称它为“小瀑布”。

“小瀑布”同样具有瀑布模式的一些缺陷。比如说很要命的一个问题就是浪费。我们看一下上面那两种做法就会发现他们在研发中的所有步骤都是顺序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做第一步时后面所有的步骤都处于等待状态。这样BA需求分析师做需求的时候开发测试人员在等待开发人员写代码的时候测试人员也在等待。这就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瀑布依旧是瀑布,它并没有改变瀑布模式的宿命,它离真正的敏捷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那么,真正的敏捷是什么样子呢?

以需求为例一般来说团队会尽可能有效拆分需求这样进入到迭代内的需求就可以是多个独立的小需求。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每个需求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比如23天内完成开发和测试最长也不要超过一个迭代周期。

这样,在开发人员写代码的时候,测试人员就同步在写测试案例,或者在考虑使用自动化测试方案。由于需求拆分得足够小,所以,很可能第一个小需求在迭代后的第二天就可以交付测试了,在测试人员测试的同时,开发人员就继续开发下一个小需求,由此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工作,节省了很多等待的时间。

为什么你把敏捷玩成了“小瀑布”?

那为什么有的团队会把敏捷玩成“小瀑布”呢?我在接触了使用“小瀑布”的团队之后,才慢慢明白这背后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有些团队其实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敏捷,团队遇到痛点,他们只了解了皮毛,就拍脑袋炮制了一个所谓的“敏捷”流程。

比如说有一个M团队他们的工作量很大以前用瀑布太慢完不成工作任务。他们领导说“你们怎么做我不管这个产品必须在3个月之内交付”然而这些需求却远远超出团队的交付能力所以当团队听到这个消息时一脸懵。他们有一个机灵鬼说“我听说现在有人用了敏捷后交付得很不错要不咱们也来试试”此话一出M团队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快速地上网查看别人怎么做再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团队负责的产品按功能大卸八块又给每个功能都定了小时间点每个功能都用一个小瀑布做下去。

他们在这里犯了什么错呢?他们误以为敏捷就是简单地换一个工作流程,只要套用一个不知所谓的敏捷流程就能成功交付工作,而完全忽视了敏捷自身的规律。

第二个原因是需求太大。团队明白使用敏捷后需求要做拆分也把需求做了拆分然而由于拆分方法不当等原因拆完后的需求还是很大一个2周的迭代根本就做不完或者只能灰头土脸地勉强做完。

比如有个N团队他们每次拆分完需求后需求的大小都要2周的迭代才能做完。这样他们每个迭代最多只能做一个需求在研发过程中也就只能按照做完需求分析再做设计再做开发和测试这样一路下来虽然说迭代频繁了每一步也还是需要等待对时间。

这里最大的问题,你看出来是什么了吗?没错,就是需求太大,这导致团队在做敏捷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将它做成了不折不扣的“小瀑布”。

如何避免把你的敏捷做成“小瀑布”?

既然我们分析了问题和原因那到底怎么做才能避免把敏捷做成“小瀑布”呢我想针对上面M团队和N团队的情况再给你一些建议。

先来看M团队针对他们不了解敏捷就开始着急模仿的做法首先我们可以给他们讲基础知识在他们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培养他们的技能。

除此以外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他们预计的工作量要远高于他们的产能这其实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其实如果工作范围没有发生变化即便是用了敏捷的方法或许也很难做到在3个月之内做完整个项目。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呢?其实不是。

你应该还记得在敏捷的原则里,有一条是“我们最优先要做的是尽早地、持续地交付有价值的软件来使客户满意”,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做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反映到这个项目中,我们其实可以先把客户的需求拿来看一下,挑选好需求,并先从有价值的、优先级最高的开始做。

如果一定要卡3个月这个时间点来交付那么就按照3个月之内我们能做多少来选定价值最高的需求先做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是不断地把产品交付给客户的所以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大可能在3个月内交付一个令他们满意的产品。

你有没有看到在这里我其实是把“3个月做完项目”这个目标转换成“3个月做一个让客户满意的产品”而其实后面的那个目标才是客户最需要的。

所以在敏捷实践中,**我们工作的结束点不应该是把之前所有计划的工作做完,而是把客户需要的工作做完。**这些工作不一定是一开始就被纳入计划的但却一定要是客户最需要的。明白了这一点敏捷才能被活学活用而不是被误用成小瀑布。M团队日后的工作就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做的他们的研发工作由此慢慢走上了正轨。

接着再来看看N团队他们的问题是需求太大。这里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拆分方法不当导致大需求并没有被正确拆分成小需求第二个层面是即使拆分方法得当拆分后的需求仍然很大。

所以第一步,我先给他们讲解了拆分需求的方法。方法有很多,例如按照业务流程、按照业务规则的变化或按照数据的处理方式进行拆分等等。

**你要注意,不管使用哪种拆分方法,做需求拆分的目的,都是把大需求拆成一个个能够独立开发测试的小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迭代中同时做几个小需求,而不需要等待,并且在测试完成后,这些小需求也能独立上线。

N团队之前是按照架构的层次来拆分需求的例如把一个大需求拆成了UI层的用户故事、逻辑层的用户故事、数据访问层的故事等等。然而由于这个端到端的大需求一个迭代做不完所以他们放到了几个迭代中。但是他们发现每一个故事做完都不能单独测试只能等着这一连串的故事全部做完以后才能一起测试。另外每一个故事都没有独立的价值也不能独立上线这样就需要大量额外的等待时间。

在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N团队重新拆分了他们现有的需求保证了每个小需求的独立性之后在两周的迭代内他们已经能做好几个小需求了。

但是N团队发现他们现有的需求拆分后还是很大无法在2周内做完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深度挖掘一下背后的原因采用相应的应对策略了。经过细致分析大家发现自己的系统架构比较老旧代码的耦合度较高依赖性大要完成一个需求甚至要改很多个系统这对于产品交付来说明显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于是团队计划在现有的开发测试工作之外对产品进行架构演化拆分微服务。为了能顺利开展这些工作团队用70%的时间开发新需求用30%的时间进行架构演进。经过大概半年的时间N团队完成了既有架构的改造拆分了微服务现在他们的敏捷已经运转得越来越好。

总结

好了,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课程内容。

在推进敏捷的过程中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走入它的反模式。综合上面M团队和N团队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团队只是套用敏捷流程或是没有做好需求拆分敏捷很容易变成“小瀑布”。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也可能让你陷入敏捷的反模式比如虽然导入了敏捷模式却没有按照它要求的角色职责进行人员匹配。举例来说如果直接让一个技术经理同时担任产品负责人和Scrum Master很可能就做不好因为这两个角色要求的技能是完全不同的技术经理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来同时担当这些责任的。

但其实陷入了反模式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一定要保持警惕的心。在发现问题后,需要沉下心来分析原因,只有将具体原因找出了,在正确理解敏捷原则的基础上灵活使用,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发挥敏捷的价值,才能继续正确地走下去。

思考题

现在,我想请你来思考一下,你在推进敏捷的过程中有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呢?我建议你结合今天的内容,先自己想一下怎么解决,再来留言区跟我一起讨论一下吧。

我是宋宁,欢迎你在留言区与我分享你的疑问和思考。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也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来探讨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