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深入剖析Kubernetes/docs/41769.md
2022-09-03 22:05:03 +08:00

20 KiB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23 | 声明式API与Kubernetes编程范式

你好我是张磊。今天我和你分享的主题是声明式API与Kubernetes编程范式。

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我和你分享了很多Kubernetes的API对象。这些API对象有的是用来描述应用有的则是为应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但是无一例外地为了使用这些API对象提供的能力你都需要编写一个对应的YAML文件交给Kubernetes。

这个YAML文件正是Kubernetes声明式API所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不过是不是只要用YAML文件代替了命令行操作就是声明式API了呢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Docker Swarm的编排操作都是基于命令行的比如

$ docker service create --name nginx --replicas 2  nginx
$ docker service update --image nginx:1.7.9 nginx

像这样的两条命令就是用Docker Swarm启动了两个Nginx容器实例。其中第一条create命令创建了这两个容器而第二条update命令则把它们“滚动更新”成了一个新的镜像。

对于这种使用方式,我们称为命令式命令行操作

那么像上面这样的创建和更新两个Nginx容器的操作在Kubernetes里又该怎么做呢

这个流程相信你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们需要在本地编写一个Deployment的YAML文件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nginx-deployment
spec: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nginx
  replicas: 2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nginx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然后我们还需要使用kubectl create命令在Kubernetes里创建这个Deployment对象

$ kubectl create -f nginx.yaml

这样两个Nginx的Pod就会运行起来了。

而如果要更新这两个Pod使用的Nginx镜像该怎么办呢

我们前面曾经使用过kubectl set image和kubectl edit命令来直接修改Kubernetes里的API对象。不过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我能不能通过修改本地YAML文件来完成这个操作呢这样我的改动就会体现在这个本地YAML文件里了。

当然可以。

比如我们可以修改这个YAML文件里的Pod模板部分把Nginx容器的镜像改成1.7.9,如下所示:

...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1.7.9

而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执行一句kubectl replace操作来完成这个Deployment的更新

$ kubectl replace -f nginx.yaml

可是上面这种基于YAML文件的操作方式是“声明式API”吗

并不是。

对于上面这种先kubectl create再replace的操作我们称为命令式配置文件操作。

也就是说它的处理方式其实跟前面Docker Swarm的两句命令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它是把Docker命令行里的参数写在了配置文件里而已。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声明式API”呢

答案是kubectl apply命令。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经提到过这个kubectl apply命令并推荐你使用它来代替kubectl create命令你也可以借此机会再回顾一下第12篇文章《牛刀小试:我的第一个容器化应用》中的相关内容)。

现在我就使用kubectl apply命令来创建这个Deployment

$ kubectl apply -f nginx.yaml

这样Nginx的Deployment就被创建了出来这看起来跟kubectl create的效果一样。

然后我再修改一下nginx.yaml里定义的镜像

...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1.7.9

这时候,关键来了。

在修改完这个YAML文件之后我不再使用kubectl replace命令进行更新而是继续执行一条kubectl apply命令

$ kubectl apply -f nginx.yaml

这时Kubernetes就会立即触发这个Deployment的“滚动更新”。

可是它跟kubectl replace命令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实际上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kubectl replace的执行过程是使用新的YAML文件中的API对象替换原有的API对象而kubectl apply则是执行了一个对原有API对象的PATCH操作

类似地kubectl set image和kubectl edit也是对已有API对象的修改。

更进一步地这意味着kube-apiserver在响应命令式请求比如kubectl replace的时候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写请求否则会有产生冲突的可能。而对于声明式请求比如kubectl apply一次能处理多个写操作并且具备Merge能力

这种区别可能乍一听起来没那么重要。而且正是由于要照顾到这样的API设计做同样一件事情Kubernetes需要的步骤往往要比其他项目多不少。

但是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Kubernetes项目的工作流程就不难体会到这种声明式API的独到之处。

接下来我就以Istio项目为例来为你讲解一下声明式API在实际使用时的重要意义。

在2017年5月Google、IBM和Lyft公司共同宣布了Istio开源项目的诞生。很快这个项目就在技术圈儿里掀起了一阵名叫“微服务”的热潮把Service Mesh这个新的编排概念推到了风口浪尖。

而Istio项目实际上就是一个基于Kubernetes项目的微服务治理框架。它的架构非常清晰如下所示


在上面这个架构图中我们不难看到Istio项目架构的核心所在。Istio最根本的组件是运行在每一个应用Pod里的Envoy容器

这个Envoy项目是Lyft公司推出的一个高性能C++网络代理也是Lyft公司对Istio项目的唯一贡献。

而Istio项目则把这个代理服务以sidecar容器的方式运行在了每一个被治理的应用Pod中。我们知道Pod里的所有容器都共享同一个Network Namespace。所以Envoy容器就能够通过配置Pod里的iptables规则把整个Pod的进出流量接管下来。

这时候Istio的控制层Control Plane里的Pilot组件就能够通过调用每个Envoy容器的API对这个Envoy代理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微服务治理。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这个Istio架构图左边的Pod是已经在运行的应用而右边的Pod则是我们刚刚上线的应用的新版本。这时候Pilot通过调节这两Pod里的Envoy容器的配置从而将90%的流量分配给旧版本的应用将10%的流量分配给新版本应用并且还可以在后续的过程中随时调整。这样一个典型的“灰度发布”的场景就完成了。比如Istio可以调节这个流量从90%-10%改到80%-20%再到50%-50%最后到0%-100%,就完成了这个灰度发布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微服务治理的过程中无论是对Envoy容器的部署还是像上面这样对Envoy代理的配置用户和应用都是完全“无感”的。

这时候你可能会有所疑惑Istio项目明明需要在每个Pod里安装一个Envoy容器又怎么能做到“无感”的呢

实际上,Istio项目使用的是Kubernetes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叫作Dynamic Admission Control。

在Kubernetes项目中当一个Pod或者任何一个API对象被提交给APIServer之后总有一些“初始化”性质的工作需要在它们被Kubernetes项目正式处理之前进行。比如自动为所有Pod加上某些标签Labels

而这个“初始化”操作的实现借助的是一个叫作Admission的功能。它其实是Kubernetes项目里一组被称为Admission Controller的代码可以选择性地被编译进APIServer中在API对象创建之后会被立刻调用到。

但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现在想要添加一些自己的规则到Admission Controller就会比较困难。因为这要求重新编译并重启APIServer。显然这种使用方法对Istio来说影响太大了。

所以Kubernetes项目为我们额外提供了一种“热插拔”式的Admission机制它就是Dynamic Admission Control也叫作Initializer。

现在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我有如下所示的一个应用Pod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myapp-pod
  labels:
    app: myapp
spec:
  containers:
  - name: myapp-container
    image: busybox
    command: ['sh', '-c', 'echo Hello Kubernetes! && sleep 3600']

可以看到这个Pod里面只有一个用户容器叫作myapp-container。

接下来Istio项目要做的就是在这个Pod YAML被提交给Kubernetes之后在它对应的API对象里自动加上Envoy容器的配置使这个对象变成如下所示的样子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name: myapp-pod
  labels:
    app: myapp
spec:
  containers:
  - name: myapp-container
    image: busybox
    command: ['sh', '-c', 'echo Hello Kubernetes! && sleep 3600']
  - name: envoy
    image: lyft/envoy:845747b88f102c0fd262ab234308e9e22f693a1
    command: ["/usr/local/bin/envoy"]
    ...

可以看到被Istio处理后的这个Pod里除了用户自己定义的myapp-container容器之外多出了一个叫作envoy的容器它就是Istio要使用的Envoy代理。

那么Istio又是如何在用户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完成这个操作的呢

Istio要做的就是编写一个用来为Pod“自动注入”Envoy容器的Initializer。

首先Istio会将这个Envoy容器本身的定义以ConfigMap的方式保存在Kubernetes当中。这个ConfigMap名叫envoy-initializer的定义如下所示

apiVersion: v1
kind: ConfigMap
metadata:
  name: envoy-initializer
data:
  config: |
    containers:
      - name: envoy
        image: lyft/envoy:845747db88f102c0fd262ab234308e9e22f693a1
        command: ["/usr/local/bin/envoy"]
        args:
          - "--concurrency 4"
          - "--config-path /etc/envoy/envoy.json"
          - "--mode serve"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protocol: TCP
        resources:
          limits:
            cpu: "1000m"
            memory: "512Mi"
          requests:
            cpu: "100m"
            memory: "64Mi"
        volumeMounts:
          - name: envoy-conf
            mountPath: /etc/envoy
    volumes:
      - name: envoy-conf
        configMap:
          name: envoy

相信你已经注意到了这个ConfigMap的data部分正是一个Pod对象的一部分定义。其中我们可以看到Envoy容器对应的containers字段以及一个用来声明Envoy配置文件的volumes字段。

不难想到Initializer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部分Envoy相关的字段自动添加到用户提交的Pod的API对象里。可是用户提交的Pod里本来就有containers字段和volumes字段所以Kubernetes在处理这样的更新请求时就必须使用类似于git merge这样的操作才能将这两部分内容合并在一起。

所以说在Initializer更新用户的Pod对象的时候必须使用PATCH API来完成。而这种PATCH API正是声明式API最主要的能力。

接下来Istio将一个编写好的Initializer作为一个Pod部署在Kubernetes中。这个Pod的定义非常简单如下所示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labels:
    app: envoy-initializer
  name: envoy-initializer
spec:
  containers:
    - name: envoy-initializer
      image: envoy-initializer:0.0.1
      imagePullPolicy: Always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envoy-initializer使用的envoy-initializer:0.0.1镜像就是一个事先编写好的“自定义控制器”Custom Controller我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讲解它的编写方法。而在这里我要先为你解释一下这个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我曾在第16篇文章《编排其实很简单:谈谈“控制器”模型》中和你分享过一个Kubernetes的控制器实际上就是一个“死循环”它不断地获取“实际状态”然后与“期望状态”作对比并以此为依据决定下一步的操作。

而Initializer的控制器不断获取到的“实际状态”就是用户新创建的Pod。而它的“期望状态”则是这个Pod里被添加了Envoy容器的定义。

我还是用一段Go语言风格的伪代码来为你描述这个控制逻辑如下所示

for {
  // 获取新创建的Pod
  pod := client.GetLatestPod()
  // Diff一下检查是否已经初始化过
  if !isInitialized(pod) {
    // 没有?那就来初始化一下
    doSomething(pod)
  }
}

  • 如果这个Pod里面已经添加过Envoy容器那么就“放过”这个Pod进入下一个检查周期。
  • 而如果还没有添加过Envoy容器的话它就要进行Initialize操作了修改该Pod的API对象doSomething函数

这时候你应该立刻能想到Istio要往这个Pod里合并的字段正是我们之前保存在envoy-initializer这个ConfigMap里的数据它的data字段的值

所以在Initializer控制器的工作逻辑里它首先会从APIServer中拿到这个ConfigMap

func doSomething(pod) {
  cm := client.Get(ConfigMap, "envoy-initializer")
}

然后把这个ConfigMap里存储的containers和volumes字段直接添加进一个空的Pod对象里

func doSomething(pod) {
  cm := client.Get(ConfigMap, "envoy-initializer")
  
  newPod := Pod{}
  newPod.Spec.Containers = cm.Containers
  newPod.Spec.Volumes = cm.Volumes
}

现在,关键来了。

Kubernetes的API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使得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新旧两个Pod对象生成一个TwoWayMergePatch

func doSomething(pod) {
  cm := client.Get(ConfigMap, "envoy-initializer")

  newPod := Pod{}
  newPod.Spec.Containers = cm.Containers
  newPod.Spec.Volumes = cm.Volumes

  // 生成patch数据
  patchBytes := strategicpatch.CreateTwoWayMergePatch(pod, newPod)

  // 发起PATCH请求修改这个pod对象
  client.Patch(pod.Name, patchBytes)
}

有了这个TwoWayMergePatch之后Initializer的代码就可以使用这个patch的数据调用Kubernetes的Client发起一个PATCH请求

这样一个用户提交的Pod对象里就会被自动加上Envoy容器相关的字段。

当然Kubernetes还允许你通过配置来指定要对什么样的资源进行这个Initialize操作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apiVersion: admissionregistration.k8s.io/v1alpha1
kind: InitializerConfiguration
metadata:
  name: envoy-config
initializers:
  // 这个名字必须至少包括两个 "."
  - name: envoy.initializer.kubernetes.io
    rules:
      - apiGroups:
          - "" // 前面说过, ""就是core API Group的意思
        apiVersions:
          - v1
        resources:
          - pods

这个配置就意味着Kubernetes要对所有的Pod进行这个Initialize操作并且我们指定了负责这个操作的Initializer名叫envoy-initializer。

而一旦这个InitializerConfiguration被创建Kubernetes就会把这个Initializer的名字加在所有新创建的Pod的Metadata上格式如下所示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initializers:
    pending:
      - name: envoy.initializer.kubernetes.io
  name: myapp-pod
  labels:
    app: myapp
...

可以看到每一个新创建的Pod都会自动携带了metadata.initializers.pending的Metadata信息。

这个Metadata正是接下来Initializer的控制器判断这个Pod有没有执行过自己所负责的初始化操作的重要依据也就是前面伪代码中isInitialized()方法的含义)。

这也就意味着当你在Initializer里完成了要做的操作后一定要记得将这个metadata.initializers.pending标志清除掉。这一点你在编写Initializer代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注意。

此外除了上面的配置方法你还可以在具体的Pod的Annotation里添加一个如下所示的字段从而声明要使用某个Initializer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annotations:
    "initializer.kubernetes.io/envoy": "true"
    ...

在这个Pod里我们添加了一个Annotation写明 initializer.kubernetes.io/envoy=true。这样就会使用到我们前面所定义的envoy-initializer了。

以上就是关于Initializer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了。相信你此时已经明白Istio项目的核心就是由无数个运行在应用Pod中的Envoy容器组成的服务代理网格。这也正是Service Mesh的含义。

备注如果你对这个Demo感兴趣可以在这个GitHub链接里找到它的所有源码和文档。这个Demo是我fork自Kelsey Hightower的一个同名的Demo。

而这个机制得以实现的原理正是借助了Kubernetes能够对API对象进行在线更新的能力这也正是Kubernetes“声明式API”的独特之处

  • 首先所谓“声明式”指的就是我只需要提交一个定义好的API对象来“声明”我所期望的状态是什么样子。
  • 其次“声明式API”允许有多个API写端以PATCH的方式对API对象进行修改而无需关心本地原始YAML文件的内容。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有了上述两个能力Kubernetes项目才可以基于对API对象的增、删、改、查在完全无需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完成对“实际状态”和“期望状态”的调谐Reconcile过程。

所以说,声明式API才是Kubernetes项目编排能力“赖以生存”的核心所在,希望你能够认真理解。

此外不难看到无论是对sidecar容器的巧妙设计还是对Initializer的合理利用Istio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其实都依托于Kubernetes的声明式API和它所提供的各种编排能力。可以说Istio是在Kubernetes项目使用上的一位“集大成者”。

要知道一个Istio项目部署完成后会在Kubernetes里创建大约43个API对象。

所以Kubernetes社区也看得很明白Istio项目有多火热就说明Kubernetes这套“声明式API”有多成功。这既是Google Cloud喜闻乐见的事情也是Istio项目一推出就被Google公司和整个技术圈儿热捧的重要原因。

而在使用Initializer的流程中最核心的步骤莫过于Initializer“自定义控制器”的编写过程。它遵循的正是标准的“Kubernetes编程范式”

如何使用控制器模式同Kubernetes里API对象的“增、删、改、查”进行协作进而完成用户业务逻辑的编写过程。

这,也正是我要在后面文章中为你详细讲解的内容。

总结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为你重点讲解了Kubernetes声明式API的含义。并且通过对Istio项目的剖析我为你说明了它使用Kubernetes的Initializer特性完成Envoy容器“自动注入”的原理。

事实上从“使用Kubernetes部署代码”到“使用Kubernetes编写代码”的蜕变过程正是你从一个Kubernetes用户到Kubernetes玩家的晋级之路。

如何理解“Kubernetes编程范式”如何为Kubernetes添加自定义API对象编写自定义控制器正是这个晋级过程中的关键点也是我要在后面几篇文章中分享的核心内容。

此外基于今天这篇文章所讲述的Istio的工作原理尽管Istio项目一直宣称它可以运行在非Kubernetes环境中但我并不建议你花太多时间去做这个尝试。

毕竟无论是从技术实现还是在社区运作上Istio与Kubernetes项目之间都是紧密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脱离了Kubernetes项目这个基础那么这条原本就不算平坦的“微服务”之路恐怕会更加困难重重。

思考题

你是否对Envoy项目做过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它能够击败Nginx以及HAProxy等竞品成为Service Mesh体系的核心

感谢你的收听,欢迎你给我留言,也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