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KiB
第42讲 | 团队激励之分配好你的奖金
大家好,我是刘译璟,百分点技术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团队激励中关于奖金分配的话题。
团队激励有许多种手段,物质方面我们可以考虑股权、绩效工资、项目奖、年终奖、加薪、提成等等,职业方面可以考虑晋升、表彰、授权、培训、宣传等等,还有其他诸如批评、竞争、对赌等等都可以作为激励手段。
众多激励手段中,奖金无疑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见效的。但想把奖金分配好、发到位乃至收获效果,却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在这里,我想通过案例剖析的方式,同大家分享如何充分利用好奖金激励。
在正式剖析案例之前,有一些背景信息需要先介绍一下:我从2016下半年开始带一条新的业务线,负责政府行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和项目落地。团队规模最初大约10人,随着业务快速发展,到2017年底的时候团队已经发展到了180多人,再加上公司其他部门的支持人员,前前后后有近300多人参与过这条业务线。
团队构成方面,有2位业务总经理,4位核心总监,30多个Leader,其余都是普通员工。那么如何在2017年底给大家发年终奖呢?(当然,首先得有奖金可发才行,这个问题需要大家自行解决,不在本次分享的讨论范围之内。)
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发奖金,我想通过奖金激励获得什么?我很快有了结论:**发奖金是期望团队知道公司乐于分享,业务的成长会给大家带来的收益,并且对业务贡献越大的人获得的收益越多。**由此我得出了三个奖金分配的原则:
原则一:根据业务发展情况设置奖金池大小。 业务发展的好则奖金多,发展的不好则有可能完全没有奖金。这个原则比较容易让大家接受,毕竟不会天下掉馅饼,大家只有努力把蛋糕做大才有可能得到更多。也有个别来自基层员工质疑的声音,他们会争辩说“我自己这一块做得好就应该有奖励啊,业务做的好不好我也负不了责。”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质疑呢,这里先不展开讨论,大家不妨一起来思考,也欢迎留言讨论。
原则二:根据每个成员在业务中的贡献度统筹分配奖金。 对业务做出越大贡献的人得到的奖金越多,而且我希望贡献度前30%的成员可以分配总奖金的70%!请大家注意,这里的贡献度不是指个人绩效,而是一种对业务的综合影响程度。显然的,团队Leader和关键岗位更容易做出大的贡献,在这种机制下他们天然就会分配到更多奖金,再加上30%的人获得70%的收益,那么这种分配原则公平吗?这也留给大家一起思考。在实际操作中,这是最核心的原则,但也确实是解释成本最高的原则。
原则三:根据每个成员的月薪计算奖金。 每个人的薪酬不一样,这就造成大家对“奖金多少”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同样是一万块钱,甲可能觉得匹配自己的努力,但乙就会觉得太少了。为了消除这种不一致,每个人的奖金都会是他月薪的一个倍数。这个原则的解释成本特别低,但在具体操作中会给分配人带来许多工作量。
大家仔细思考可以看出,上述三个原则实际上把个人和团队的利益绑定在了一起,让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自己参与到了业务中,业务成长个人才能受益。而这正是我实施奖金激励的初衷。
这些原则是在2017年6月份定出来的。毫不夸张的说,原则一敲定,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剩下就是具体如何操作了。
一项政策要落地,不是领导拍脑袋就说了算的,必须得到团队的理解和认可。所以我要做的第二项工作就是细则制定和宣传。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跟2位业务总经理讨论激励目标和原则,进一步明确了以下事项:
- 第一,业务发展状况由公司来评定,主要考虑收入、客户满意度和项目质量;
- 第二,成员贡献度的评估精心设计,至少要参考岗位重要度、个人绩效、参与业务的时长这些重要指标;
- 第三,成员贡献度被分为S、A+、A、B+、B、C和D七档,对应的奖金是月薪的6、5、4、3、2、1和0倍。很明显奖金的幅度会拉得比较大,这个系数在最后落实时候被调整成了6、5、4.5、3.5、2.5、1.5和0,稍微平缓了一些;
- 第四,岗位重要度被分为ABCD四档,分别代表某个功能小组,如咨询、产品、技术等小组中的核心、副手、骨干和成员。我的基本策略是,奖金分配时要优先AB两档,满足C档,照顾D档。因为任何一个小组,只要核心和副手在就能运转起来,只要骨干在业务就能发展,普通成员的参与影响的只是业务发展的速度;
- 第五,个人绩效被划分为SABCD五档,分别代表超预期、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由30位Leader按照小组成员的日常工作情况来评价,并且进行面谈后确定;
- 第六,参与业务的时长由HR给出,基本上是按照入职到本业务线的时间来计算的;
- 第七,只要参与过业务的人员,不论他是否归属到本部门都会一视同仁,都会计算他的贡献度,都会有奖金。
在与2位业务总经理讨论明晰之后,我进一步征求4位核心总监意见,而后在部门聚餐中向30位Leader介绍这些原则和细则并与大家讨论。最后,在一系列的团建活动和培训中向所有团队成员简介2017年度的奖金激励规划。
整个讨论、意见征询和宣传活动贯穿了2017年下半年,团队成员大致都明白了我的奖金激励计划和背后理念。某种程度上讲,我认为2017年下半年的这一系列活动要远比发奖金本身更重要,因为它是团队形成共识的过程,也是塑造团队文化的过程,更是夯实团队班底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机会识别出每个人对团队、对工作和对利益的不同理解和诉求,团队就是在这些理解和诉求的激烈碰撞中逐步成熟的。
实际的奖金分配工作是2018年1月才开始启动的,此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合理的评估大家在2017年的贡献度?在操作层面,我做了如下工作:
其一,我和2位业务总经理为每个成员确定了岗位重要度。这一步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AB两档主要是30位Leader,C档是Leader们委以重任的架构师、高级咨询顾问、高级工程师和设计师等角色,大多数成员都是D档。唯一特殊的情况是,有许多人只是短期支持过本部门工作,贡献度不明显,为此我单独划了一个E档出来,给他们一笔固定的感谢金,不参与贡献度的计算;
其二,由30位Leader给出了每个成员的年度个人绩效。由于Leader的业务职能差异和手松收紧程度不一致,不同团队之间个人绩效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同样的研发人员,他在小组甲的绩效可能是A,跑到小组乙可能就是B,这也说明完全按照绩效发放奖金并不是个好主意;
其三,我从HR处获得了每个人参与到本业务线的天数。
收集到以上数据后,我着手设计一个相对公平的贡献度评价模型,这个模型必须站在整个团队的角度评估每一个成员的工作。我的做法大概是这样的:
- 第一,我和2位业务总经理挑选了一些典型员工出来,商定了他们的贡献度档位,作为基准和样本;
- 第二,基于上面的样本训练了一个SVM模型,输入是每个人的岗位重要度、个人绩效和参与业务时长,输出是贡献度档位,训练的过程中会发现样本中也存在基准不一致的问题,那就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经过参数和基准调整使得模型的准确率达到95%以上;
- 第三,将训练出来的模型用到全体成员上,得到每个人的贡献度;
- 第四,一旦有了每个人的贡献度,就可以估算需要的奖金额度,不过还要跟实际的奖金池去匹配,对每级贡献度的奖金系数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免发不出那么多的钱……
这个过程描述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我前前后后用了两周多时间才计算好,中间涉及到许多沟通、数据校正和系数调整的工作,都是很细的活儿。老实说,由于业务线比较新,2017年在制度建设和数据积累方面条件不足,这部分的工作不算非常细致,例如评价要素不够丰富、个人绩效过于粗糙等等。今年我已经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制度上的改进,相信2018年的年终奖分配会更加合理和精细。
经过上面的工作,我有了一个初步的奖金分配方案,但这还不够,因为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考虑,例如有些员工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有些员工即将承担重要岗位需要特别鼓励、有些员工月薪偏高/偏低等等等等,以及每个Leader对团队成员都会有一些微调。因此,我又做了两件事:
- 第一,与2位业务总经理讨论,对极个别特殊员工进行了贡献度上调整;
- 第二,对每个小组,利用上面得到的分配方案核算出一个奖金包,给到小组Leader,由他进行微调,再反馈给我;
- 第三,汇总上面得到的数据,形成最后的分配方案。
这一阶段的工作又持续了两周。在这一个月时间内,分配方案更新了12个版本才算敲定。任何涉及到利益的事都不能大意啊!
分配方案敲定以后,从2018年2月开始,团队开始逐层沟通每个人的年终奖,总的来说非常顺利,没有出现负面的声音。大家也拿着年终奖开开心心过了大年。
以上就是我进行2017年奖金分配的整个过程,期间其实还有许多小插曲,以及公司和业务线的特殊情况,这里就不展开了。通过这个案例剖析,我想大家可以感受到奖金激励不只是最后发钱那么简单,而是一项需要考虑公司文化、业务体系、制度和利益的细致工作。如果做不到位,甚至会带来反效果,还不如不发。
小结一下,奖金激励是团队激励中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但为了更好地发挥奖金激励的效果,管理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必须想清楚发奖金的目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原则发;
- 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工作让每个人知晓管理者的目的和原则,团队齐心激励才有意义;
- 需要设计合理的机制,保证奖金的分配是合理的,是可以被团队认可的;
- 发放奖金时各层管理者一定要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讲清楚规则,让员工理解我为什么拿了这些奖金,以后怎么办才能得到更多。
最后,希望所有的团队管理者都能运用好奖金激励这个手段!
作者简介
刘译璟,百分点信息技术副总裁,TGO鲲鹏会北京分会会员。负责产品研发工作以及研发团队管理和培训工作。工作后主要关注高并发Web应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机器学习、商业建模和用户画像等技术领域,以及个性化推荐、互联网广告、精准营销和客户管理等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