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docs/9241.md
2022-09-03 22:05:03 +08:00

8.0 KiB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第36讲 | “高潜力人才”的内部培养

三年前我加入饿了么担任CTO这三年饿了么技术团队从30多人发展到数千人。经常有人问我饿了么技术团队怎么做招聘。其实关于招聘我个人倾向于高级岗位尽量内部培养其次校招最后迫不得已才会空降。

空降不如内部培养

这里的高级岗位是指P7或以上级别或者管理类的我们称为经理的这样一些角色一般一线工程师的招聘可能问题不是很大也谈不上空降。高级岗位合适的人是比较难找的因为你是要管团队或者要去带一个业务的架构或者作为很有深度的专家。管理型人才、架构师我们通常都是内部培养基本是这样一个思路。校招有些挑战有些校招的同学非常不错比如有些海归的硕士他可能进来就是一个高P。

我刚进饿了么是救火的,我虽然自己是空降进来的,但我还是倾向于内部培养。因为空降的员工要跟公司的业务,或者老员工去磨合,确实有一些麻烦,这也是我那时候的一个感受。

内部培养是有周期的,空降可以很快来一个看上去很不错的人,马上可以上手干活。但是空降的人,他不一定熟悉内部的情况,人员的情况。还有业务,比如原来我认为外卖是个很简单的业务,进来之后,远远复杂度超过我的想象。

不过我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创业公司,其他企业不好判断。业务比较稳定的公司,比如说外企,或者大型企业,我感觉可能空降的情况可能会多一点,因为外企相对来说,对试错的容忍度差一些。因为已经有很好的业绩,你轻易再去试错,万一把主营业务拖累了怎么办?不像我们创业公司,本来就是在不断试错。还有上市公司,要关注财报,你花了这么多钱,结果没有业务产出,跟投资人也不好交代。这些公司更趋向于求稳。

“高潜力”人才的标准

内部培养管理者我们通常有两个选拔标准。首先技术一定要OK他至少有一些我们叫“技术的信用”大家都认为这个人技术不错不一定需要很牛。在饿了么刚开始人不多都是技术可以的你如果技术不过关只是说管人很厉害下面的团队是不服的。我们现在的管理岗技术是一个必选项你要曾经做过厉害的项目而且在饿了么证明过你做过这样的项目。

第二就是经历过火坑,因为有些同学不愿意去做跳火坑的项目,或者救火的项目。满足这两个条件,就是我们愿意去培养,也是我们内部叫“高潜力”的人才。他可能现在工作时间不长,很难说有多少经验,但是他潜力比较好,我们就愿意花精力去培养。

在管理方面,我们有时候会拔苗助长,可能很多公司也经历过,这个工程师他可能自己不喜欢做管理,但是现在没有管理者,这个位置你先扛着,扛着扛着有些同学发现管理很有意思,有些同学越做越郁闷,他说我要么离职,要么重新做很纯粹的技术。这两类同学,我们都有。

对于后一种没办法只能让他回去做技术岗因为强扭的瓜不甜不是每个人都想做管理的。我们这边尤其公共团队很多同学讨厌做管理更喜欢做比较成熟的技术就让我安安静静戴个耳机写Code或者做调优。因为他们是要成为一个深度的专家。

但是在产品研发,就是垂直团队,可能有些同学就走两条路线。一种是管理岗,因为他要跟产品经理去聊,跟业务去聊,跟运营去聊,他必须有沟通能力。很多同学不愿意做管理,更多的还是不适应做沟通这个活,不光是跟自己的团队沟通,还要跟合作的团队做沟通。还有一种呢,他也不带团队,但他会去主导一个项目,我们叫架构师,架构师也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整体而言,我们的管理岗并不多。

没有“最适合的人”

当必须外部招聘时,怎样找到最合适的人?我觉得这个很难,因为空降之后首先要磨合,这是个长期过程,我个人这三年来的经验,包括以前在一些稍微大一点的公司的经验是,能找到合适的人纯属运气好。没有最合适的人,磨合融合是必然的,再厉害的人,情商再高智商再高都是要磨合的,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即使你人脉比较广或者资金雄厚比如刚刚融到一笔资金可能在外面给的Offer很诱人也很难找到特别合适的人。你开的出价格找到的可能是牛人但牛人不一定是合适的人。比如一个创业公司只有三个人它现在最缺的不是CTO你找一个很牛的CTO来没有意义找个程序员来干活就可以了先把系统搭出来。有可能你找了一个CTO三个月后代码没搞定公司倒闭了你找了个程序员三个月后做了个APP或者做了一个什么系统出来后面慢慢再去找厉害的人。

公司内部挑战自我

我们垂直团队的绩效,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业务指标,因为他们是跟业务是紧绑定的,我们叫业务单元。当然有的团队说,我这个业务单元今年业绩做得不好,我是不是也受累?没错,就是要受累,除非你不愿意做这个业务,做这个业务,技术团队,还有产品团队,运营团队,首先就是要对齐业务指标。

我们的垂直团队一般是按领域来拆的不是按角色来拆。对单个成员来说他的成长首先与他的业务指标相关。我们内部对于垂直的产品研发PE或者RD来说就八个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开玩笑说业务今年做得很好你技术老是宕机但没有一起大问题你也有收获但业务做得一塌糊涂你一个Bug也没有你今年也是Nothing。当然说的略微有点夸张但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工程师不仅仅只是程序员他要懂业务懂产品他甚至可以去挑战业务挑战产品说你这个功能是不是合理应该如何调整。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绑定是不是合理?我们认为是合理的,这就是自己的一个选择。我们招人的时候,你做过订单,我倾向于你来做定单;你做过用户会员,我倾向于你来做会员;你做过结算支付的,我让你来做支付。但也有些同学可能喜新厌旧,他做腻了想换一个。你换一个也要考虑风险的,没有旱涝保收的,旱涝保收谁都想去,这种不存在的。

一开始公司既然决定做这个业务肯定是有一定前景。当然成熟业务每年的指标相对是可预计的试错的业务就考验同学们的判断力了。我们内部是鼓励去创新试错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稳定的业务很难有那种非常大的那种突破它可能每年会有增长率但这个增长率基本上是可以看得到的。就像有些在硅谷的程序员说的他可以看到他20年后的样子。所以为什么很多硅谷的程序员都回中国中国可能空气质量不好中国的创业公司可能倒闭的比例比硅谷高但是他至少不是那么容易看到20年后的自己有机会脱颖而出。

结语

内部人才培养好处多多,不仅能够为企业节省成本,降低团队成员间沟通、磨合的成本,也能为员工提供更多机会,增加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但是做好内部的人才培养,也要求企业的技术领导者建立起有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前期会辛苦一点,但是后面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简介

张雪峰饿了么CTOTGO鲲鹏会上海分会会员。曾带领携程软件架构团队 & 框架研发团队,后担任携程国际 BU CTO。曾有过一次创业经历教育行业深知创业之痛并快乐着的感觉理解创业之苦、之难、之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