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技术领导力实战笔记/docs/85203.md
2022-09-03 22:05:03 +08:00

18 KiB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第184讲 | 狼叔2019年前端和Node的未来—大前端篇

你好我是阿里巴巴前端技术专家狼叔今天想跟你分享2019年我对前端和Node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

我其实特别反感很多人说“前端娱乐圈”这种话诚然爆发式增长必然会带来焦点但也不必过度解读2018年的几件大事儿我都了解真的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样的。学会辩证的看问题用心去体味背后的趋势我想这比所谓的“正直”更有价值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学习保持思辨和平和。

大前端

2018年的事儿特别多从React v16普及到jQuery被GitHub下掉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在唏嘘之外版本帝Angular又发布了v6和v7两个版本。这些其实都不算啥大新闻反观三大框架写法越来越像越来越贴近WebComponents标准而周边应用层面的封装已经开始指数级增长。小程序是今年最火的技术接连出现快应用也想分一杯羹。PWA进入稳定期尤其是PWA桌面版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看清楚PC桌面版开发的全貌。移动端还是以强运营为主各大公司都开始不再all in移动开始重视多端并进到了开始拼细节的阶段了。TypeScript全面开花GraphQL蠢蠢欲动WebAssembly更是打开了浏览器上多语言的大门。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暗示浏览器即操作系统你能想象到未来前端的样子么下面跟着我一一进行解读吧。

三大框架标准化

有朋友吐槽“Vue的特点就是上手快初期相当好用但如果接手一个别人写的 Vue 项目,再和 React 对比一下,你会感谢 React 的”。但当Vue 3.0发布之后估计他就不会这样说了。因为Vue 3的Class API 和 React 的写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改动不是 Proxy 和 TypeScript而是支持原生 Class 的写法。你用 Class 来写,那代码和 React 写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import Vue from 'vue'

class App extends Vue.Component {
  count = 0

  up() {
    this.count++
  }

  down() {
    this.count--
  }

  render() {
    return (
      <div>
        <h1>{this.count}</h1>
        <button onClick={() => this.up()}>+</button>
        <button onClick={() => this.down()}>-</button>
      </div>
    )
  }
}

Vue.render(<App />, document.body as HTMLElement)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前端三大框架已经趋于平稳化、标准化在我看来未来是WebComponents的。

WebComponents是规范最早最知名的一个是 Google 主推的JavaScript 库Polymer它可帮助我们创建自定义的可重用 HTML 元素,并使用它们来构建高性能、可维护的 App。在 I/O 大会上Google 推出了 Polymer 3.0Polymer 3.0 致力于将 Web 组件的生态系统从 HUML Imports 转移到 ES Modules包管理系统将支持 npm这使你更容易将基于 Polymer 的 Web 组件和你喜欢的工具、框架协同使用。

 <script src="node_modules/@webcomponents/webcomponents-loader.js"></script>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PolymerElement, html} from '@polymer/polymer';

    class MyElement extends PolymerElement {
      static get properties() { return { mood: String }}
      static get template() {
        return html`
          <style> .mood { color: green; } </style>
          Web Components are <span class="mood">[[mood]]</span>!
        `;
      }
    }

    customElements.define('my-element', MyElement);
  </script>

  <my-element mood="happy"></my-element>

另外还有2个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Rax也提供了一个名为atag的UI WebComponents库。
2.LitElement是一个简单的轻量级的快速创建WebComponents的基类可以理解成是Polymer最小的实现版本。

LitElement主要的特性包括WebComponent生命周期模型支持和单向的数据绑定模型。它遵守 WebComponents 标准使用lit-html模块这个快速的HTML渲染引擎定义和渲染HTML模板。最重要的是它对浏览器兼容性非常好对主流浏览器都能有非常好的支持。由于LitHtml基于tagged template结合ES6中的template使得它无需预编译、预处理就能获得浏览器原生支持并且扩展能力更强性能更好。

import { LitElement, html } from '@polymer/lit-element'; 

// Create your custom component
class CustomGreeting extends LitElement {
  // Declare properties
  static get properties() {
    return {
      name: { type: String }
    };
  }
  // Initialize properties
  constructor() {
    super();
    this.name = 'World';
  }
  // Define a template
  render() {
    return html`<p>Hello, ${this.name}!</p>`;
  }
}

// Register the element with the browser
customElements.define('custom-greeting', CustomGreeting);

是不是看着更眼熟了?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前端从2014年到2017年是混战期得益于Node.js的辅助加成外加各种前端优秀的创意和实践使得React/Vue/Angular三足鼎立。无论React发布v16增加Fiber和Hooks还是Vue 3.0发布其实最终都是朝着W3C WebComponents标准走。一言以蔽之Follow标准是趋势如果能够引领标准那将是框架的无上荣耀。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 -Wikipedia这个曲线把技术发展分成五个步骤【科技诞生的促动期】->【过高期望的峰值】-> 【泡沫化的底谷期】 -> 【稳步爬升的光明期】 -> 【实质生产的高原期】。从前端现在的热度来看,应该是处于从第三阶段【泡沫化的底谷期】到第四阶段【稳步爬升的光明期】的爬坡过程,创新不会那么多,更多的是偏于应用层的内容。

对于当下的前端发展情况我其实是有隐忧的。当年Java世界曾经搞各种GUI创造了MVC模式结果没火没想到到了Web开发领域MVC成了基本约定。之后Model 1和Model 2等企业开发模型渐渐成熟出现了Struts、Spring、Hibernate三大框架。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Java程序员都是言必称“SSH”。再之后Spring一家独大一统江湖恐怕今天还记得 EJB 的人已经不多了。框架一旦稳定,就会有大量培训跟进,导致规模化开发。这是把双刃剑,能满足企业开发和招人的问题,但也给创新探索领域上了枷锁。

应用层封装进入爆发期

框架和工程化基本探索稳定后,大家就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用,更简单的用。目前,各家大厂都在前端技术栈思考如何选型和降低成本,统一技术栈。

举个例子Umi如下图所示。

Umi 就是一套零配置(约定高于配制),按最佳实践进行开发的,开箱即用的前端框架: React 全家桶 + dva + jest + antd (mobile) + less + eslint。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Umi已经思考的相对全面从技术选型、构建到多端输出、性能优化、发布等方面进行了拆分使得Umi的边界更为清晰是前端最佳实践目前大多数前端组都是类似的实现方式。说白了Umi和 create-react-appcra类似就是现有技术栈的组合封装细节让开发者用起来更简单只写业务代码就可以了。

  • 零配置就是默认选型都给你做好了。
  • 开箱即用就是技术栈都固化了。
  • 约定大于配置,开发模式也固化好了。

Umi的核心是 af-webpack模块它封装了Webpack和各种插件把 webpack-dev-server 等Node.js模块直接打包进去同时对配置做了更好的处理以及插件化。af-webpack核心是webpack-chain模块通过链式写法来修改Webpack配置使得af-webpack极为灵活。其实以React全家桶为例开发者最大的负担就是Webpack工程化构建。关于 Webpack 的封装实践有很多比如知名的还有YKit、EasyWebpack等。

  • YKit 是去哪儿开源的Webpack内置 Connect 作为Web server结合dev和hot中间件对于多项目构建提效明显对版本文件发布有不错的实践。
  • EasyWebpack 也是插件化但对解决方案、boilerplate 等做了非常多的集成比如Egg的SSR是有深入思考的尽管不赞同这种做法。

另外,在 create-react-appcra项目里使用的是 react-scripts 作为启动脚本,它和 egg-scripts 类似,也是通过约定,隐藏具体实现细节,让开发者不需要关注构建。在未来,类似的封装还会有更多的封装,并且更偏于应用层面。

PWA进入稳定期

PWA和native app移动应用的核心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1.安装PWA是一个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
2.缓存使用native app主要是对sqlite缓存以及文件读写操作而PWA对缓存数据库操作支持的非常好足以应对各种场景。
3.基本能力补齐,比如推送。

现在PWA已经支持的很好了唯一麻烦的是缓存策略和发版比较麻烦应用轻量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朗了。下面讲一下PWA的一些关键点。

1.通用本地存储的解决方案Workbox

Workbox 是 GoogleChrome 团队推出的一套 Web App 静态资源和请求结果本地存储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包含一些 JS 库和构建工具Workbox 背后则是 Service Worker 和 Cache API 等技术和标准在驱动。在 Workbox 之前GoogleChrome 团队较早时间推出过 sw-precache 和 sw-toolbox 库,但骂声很多,直到 Workbox 才真正诞生了能方便统一的处理离线能力的更完美的方案。

Workbox 现在已经发布到了 3.0 版本,不管你的站点是用何种方式构建的,它都可以为你的站点提供离线访问能力,几乎不用考虑太多的具体实现,只用做一些配置就可以。就算你不考虑离线能力,它也能让你的站点访问速度更快。

比如星巴克的PWA应用对缓存的应用高达41.3mb。这是浏览器端非常大的突破,尽管没啥新技术。

2.PWA桌面版

纵观PC桌面端的发展过程早期Delphi/VB/VF/VC等构建起的c/s时代即使到今天依然有很大的量。最近两年随着Atom/VSCode的火爆带动了node webkit相关模块的爆发比如NW.js和Electron等。通过Web技术来构建pc client确实是省时省力用户体验也非常好比如钉钉客户端、石墨文档客户端等最主要的是可以统一技术栈比如某些算法用JS写一次之后可以到前端、node、pc client等多处复用。当然更好的是使用Web技术进行开发不需要加壳打包PWA桌面版就是这样的技术。

接下来就具体聊一下桌面端的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原生开发Native

早年的VB/VF/VC/Delphi等原生开发方式到后来出现QT类的跨平台软件但依然可以理解成是原生开发。

第二阶段混搭开发Hybrid

谷歌于2008年9月2日首次发布了Chrome浏览器Node.js是Ryan Dahl于2009年发布的他把V8引擎Chrome核心JavaScript引擎搬到了后端使用js编写服务器程序变为现实。随后 npm 发展极为迅猛跨平台技术也突飞猛进出现了NW.js这样的轻量级跨平台框架基于ChromiumChrome开源版本 + Node.js使得PC桌面端能够通过Web开发技术开发最终打包编译成各个平台支持的应用格式给PC桌面开发带来了太多的可能性。

而Atom 是 GitHub 在 2014 年发布的一款基于 Web 技术构建的文本编辑器其中atom-shell也就是后来的 Electron是和NW.js类似的技术。它允许使用Node.js作为后端和Chromium作为前端来完成桌面GUI应用程序的开发。Chromium 提供了渲染页面和响应用户交互的能力,而 Node.js 提供了访问本地文件系统和网络的能力,也可以使用 NPM 上的几十万个第三方包。在此基础之上Electron 还提供了 Mac、Windows、Linux 三个平台上的一些原生 API例如全局快捷键、文件选择框、托盘图标和通知、剪贴板、菜单栏等。

Erich Gamma老爷子设计的 MonacoVS Code同样基于Electron但性能比Atom强多了。VS Code 会先启动一个后台进程,也就是 Electron 的主进程它负责编辑器的生命周期管理、进程间通讯、UI插件管理、升级和配置管理等。后台进程会启动一个或多个渲染进程用于展示编辑器窗口它负责编辑器的整个 UI 部分,包括组件、主题、布局管理等等。每个编辑器窗口都会启动一个 Node.JS 子进程作为插件的宿主进程,在独立进程里跑插件逻辑,然后通过事件或者回调的方式通知 Renderer 结果,避免了 Renderer 的渲染被插件中 JS 逻辑阻塞。

演进过程chrome > Node.js > nw.js > atom(electron) > vs code

在第二阶段里我们可以看到PC桌面端以 Web 开发技术作为核心,以浏览器内核作为跨平台核心,最终将 Web 开发的代码和浏览器内核打包。这样做的好处是前端开发相对简单,相对于 C++ 等语言更为方便,另外从成本上考虑,也是极为划算的。

如今很多应用都开始基于Electron构建比如微信小程序ide、微信pc版本等另外非常令人激动的是2018年10月18日迅雷论坛发文称新版从迅雷X 10.1版本开始采用Electron软件框架完全重写了迅雷主界面。使用新框架的迅雷X可以完美支持2K、4K等高清显示屏界面中的文字渲染也更加清晰锐利。从技术层面来说新框架的界面绘制、事件处理等方面比老框架更加灵活高效因此界面的流畅度也显著优于老框架的迅雷。

第三阶段PWA桌面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这一文学命题这个问题在开发领域也是存在的。明明是Web开发的为什么还要打包加壳呢除了体积非常大以外使用安装也极为麻烦。

Spotify的PWA桌面版应用体验是非常好的在mac上丝般顺滑。

2018年Google IO大会上微软宣布win10全力拥抱PWA通过爬虫爬取PWA页面并将其转换为Appx继而在其应用商店里提供应用体验和原生Native应用非常相近对此我非常看好。

浏览器有着超强的缓存能力外加PWA其他功能使得浏览器上的PWA应用能够取得媲美 Native 应用的性能。在浏览器里可以直接打开,无需加壳,很明显这是极为方便的。

PWA 必然会改变前端与移动端之间的格局,再加之 AOT(ahead-of-time) 与 WebAssembly 为 JS 带来的性能上的突破JavaScript 将撼动所有领域从移动端PWA到桌面应用、物联网、VR、AR、游戏乃至人工智能等等。

Google接下来会大力推进PWA的桌面版再加上win10和Chrome加持Web应用无需加壳就能达到近乎原生的体验前端的领域再一次被拓宽未来真的可以大胆的想想。

很多人问PWA在国内为什么感觉不火原因很简单PWA在弱网环境下表现极好但中国的网络是全球最好的所以PWA其实没有给我们带来那么大的收益。不过当做一个补位方案也挺好的毕竟2G/3G还有点量另外在服务器渲染SSR上PWA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小程序火爆

如果说和PWA比较像的大概就是小程序了小程序也可以说是今年最火的技术。

微信小程序的下一步计划支持NPM、小程序云、可视化编程、支持分包等听起来很美好但坑依然不少。小程序原生提供的 DSL 不够好用所以就有了上层开发框架或者脚手架来优化开发效率目前比较主流的有3个

今年还冒出了微信小程序之外的头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等未来还会有很多。同时手机厂商大概是看到了小程序对其应用商店的威胁小米、华为、OPPO、vivo 等九大国内手机厂商联手成立了“快应用联盟”基于react-native技术栈整体也很不错尤其是天猫调用菜鸟裹裹的快应用安卓下有非常好的体验。相较而言微信是基于 Webview 的,而快应用使用的是原生渲染方案,其他家也大抵如此。

其实5G时代很快就到了大家可以畅想一下在网速、内存和CPU更高的情况下5G每秒最高下载速度高达1.4G秒下PWA或小程序应用到底是离线还是在线犹未可知吧。

前端能讲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受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先简单跟你分享React/Vue/Angular三大框架标准化、应用层封装进入爆发期、PWA进入稳定期、小程序火爆等方面的内容。下一篇文章中我将继续跟你聊聊移动端局面、多端拉齐的必然性等内容以及2019年不可忽视的TypeScript和WebAssembly这两大技术欢迎继续关注也欢迎留言与我多多交流。

作者简介

狼叔网名i5ting现为阿里巴巴前端技术专家Node.js 技术布道者Node全栈公众号运营者。曾就职于去哪儿、新浪、网秦做过前端、后端、数据分析是一名全栈技术的实践者目前主要关注技术架构和团队梯队建设方向。即将出版《狼书》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