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KiB
21 | 查询执行引擎:如何让聚合计算加速?
你好,我是王磊。
在19、20两讲中,我已经介绍了计算引擎在海量数据查询下的一些优化策略,包括计算下推和更复杂的并行执行框架。这些策略对应了从查询请求输入到查询计划这个阶段的工作。那么,整体查询任务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查询计划的执行,承担这部分工作的组件一般称为查询执行引擎。
单从架构层面看,查询执行引擎与分布式架构无关,但是由于分布式数据库要面对海量数据,所以对提升查询性能相比单体数据库有更强烈的诉求,更关注这部分的优化。
你是不是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对宽口径数据做聚合计算时,系统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给出结果。那是因为这种情况涉及大量数据参与,常常会碰到查询执行引擎的短板。你肯定想知道,有优化办法吗?
当然是有的。查询执行引擎是否高效与其采用的模型有直接关系,模型主要有三种:火山模型、向量化模型和代码生成。你碰到的情况很可能是没用对模型。
火山模型
火山模型(Volcano Model)也称为迭代模型(Iterator Model),是最著名的查询执行模型,早在1990年就在论文“Volcano, an Extensible and Parallel Query Evaluation System”中被提出。主流的OLTP数据库Oracle、MySQL都采用了这种模型。
在火山模型中,一个查询计划会被分解为多个代数运算符(Operator)。每个Operator就是一个迭代器,都要实现一个next()接口,通常包括三个步骤:
-
调用子节点Operator的next()接口,获取一个元组(Tuple);
-
对元组执行Operator特定的处理;
-
返回处理后的元组。
通过火山模型,查询执行引擎可以优雅地将任意Operator组装在一起,而不需要考虑每个Operator的具体处理逻辑。查询执行时会由查询树自顶向下嵌套调用next()接口,数据则自底向上地被拉取处理。所以,这种处理方式也称为拉取执行模型(Pull Based)。
为了更好地理解火山模型的拉取执行过程,让我们来看一个聚合计算的例子,它来自Databricks的一篇文章(Sameer Agarwal et al. (2016))。
select count(*) from store_sales where ss_item_sk = 1000;
开始从扫描运算符TableScan获取数据,通过过滤运算符Filter开始推动元组的处理。然后,过滤运算符传递符合条件的元组到聚合运算符Aggregate。
你可能对“元组”这个词有点陌生,其实它大致就是指数据记录(Record),因为讨论算法时学术文献中普遍会使用元组这个词,为了让你更好地与其他资料衔接起来,我们这里就沿用“元组”这个词。
火山模型的优点是处理逻辑清晰,每个Operator 只要关心自己的处理逻辑即可,耦合性低。但是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主要是两点:
- 虚函数调用次数过多,造成CPU资源的浪费。
- 数据以行为单位进行处理,不利于发挥现代CPU的特性。
问题分析
我猜你可能会问,什么是虚函数呢?
在火山模型中,处理一个元组最少需要调用一次next()函数,这个next()就是虚函数。这些函数的调用是由编译器通过虚函数调度实现的;虽然虚函数调度是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中重点优化部分,但它仍然需要消耗很多CPU指令,所以相当慢。
第二个缺点是没有发挥现代CPU的特性,那具体又是怎么回事?
CPU寄存器和内存
在火山模型中,每次一个算子给另外一个算子传递元组的时候,都需要将这个元组存放在内存中,在18讲我们已经介绍过,以行为组织单位很容易带来CPU缓存失效。
循环展开(Loop unrolling)
当运行简单的循环时,现代编译器和CPU是非常高效的。编译器会自动展开简单的循环,甚至在每个CPU指令中产生单指令多数据流(SIMD)指令来处理多个元组。
单指令多数据流(SIMD)
SIMD 指令可以在同一CPU时钟周期内,对同列的不同数据执行相同的指令。这些数据会加载到SIMD 寄存器中。
Intel 编译器配置了 AVX-512(高级矢量扩展)指令集,SIMD 寄存器达到 512 比特,就是说可以并行运算 16 个 4 字节的整数。
在过去大概20年的时间里火山模型都运行得很好,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执行过程的瓶颈是磁盘I/O。而现代数据库大量使用内存后,读取效率大幅提升,CPU就成了新的瓶颈。因此,现在对火山模型的所有优化和改进都是围绕着提升CPU运行效率展开的。
改良方法(运算符融合)
要对火山模型进行优化,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减少执行过程中Operator的函数调用。比如,通常来说Project和Filter都是常见的Operator,在很多查询计划中都会出现。OceanBase1.0就将两个Operator融合到了其它的Operator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 降低了整个查询计划中Operator的数量,也就简化了Operator间的嵌套调用关系,最终减少了虚函数调用次数。
- 单个Operator的处理逻辑更集中,增强了代码局部性能力,更容易发挥CPU的分支预测能力。
分支预测能力
你可能还不了解什么是分支预测能力,我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分支预测是指CPU执行跳转指令时的一种优化技术。当出现程序分支时CPU需要执行跳转指令,在跳转的目的地址之前无法确定下一条指令,就只能让流水线等待,这就降低了CPU效率。为了提高效率,设计者在CPU中引入了一组寄存器,用来专门记录最近几次某个地址的跳转指令。
这样,当下次执行到这个跳转指令时,就可以直接取出上次保存的指令,放入流水线。等到真正获取到指令时,如果证明取错了则推翻当前流水线中的指令,执行真正的指令。
这样即使出现分支也能保持较好的处理效率,但是寄存器的大小总是有限的,所以总的来说还是要控制程序分支,分支越少流水线效率就越高。
刚刚说的运算符融合是一种针对性的优化方法,优点是实现简便而且快速见效,但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很有限。
因此,学术界还有一些更积极的改进思路,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优化现有的迭代模型,每次返回一批数据而不是一个元组,这就是向量化模型(Vectorization);另一种是从根本上消除迭代计算的性能损耗,这就是代码生成(Code Generation)。
我们先来看看向量化模型。
向量化:TiDB&CockroachDB
向量化模型最早提出是在MonerDB-X100(Vectorwise)系统,已成为现代硬件条件下广泛使用的两种高效查询引擎之一。
向量化模型与火山模型的最大差异就是,其中的Operator是向量化运算符,是基于列来重写查询处理算法的。所以简单来说,向量化模型是由一系列支持向量化运算的Operator组成的执行模型。
我们来看一下向量化模型怎么处理聚合计算。
通过这个执行过程可以发现,向量化模型依然采用了拉取式模型。它和火山模型的唯一区别就是Operator的next()函数每次返回的是一个向量块,而不是一个元组。向量块是访问数据的基本单元,由固定的一组向量组成,这些向量和列 / 字段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向量处理背后的主要思想是,按列组织数据和计算,充分利用 CPU,把从多列到元组的转化推迟到较晚的时候执行。这种方法在不同的操作符间平摊了函数调用的开销。
向量化模型首先在OLAP数据库中采用,与列式存储搭配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ClickHouse。
我们课程里定义的分布式数据库都是面向OLTP场景的,所以不能直接使用列式存储,但是可以采用折中的方式来实现向量化模型,也就是在底层的Operator中完成多行到向量块的转化,上层的Operator都是以向量块作为输入。这样改造后,即使是与行式存储结合,仍然能够显著提升性能。在TiDB和CockroachDB的实践中,性能提升可以达到数倍,甚至数十倍。
向量化运算符示例
我们以Hash Join为例,来看下向量化模型的执行情况。
在第20讲我们已经介绍过Hash Join的执行逻辑,就是两表关联时,以Inner表的数据构建Hash表,然后以Outer表中的每行记录,分别去Hash表查找。
Class HashJoin
Primitives probeHash_, compareKeys_, bulidGather_;
...
int HashJoin::next()
//消费构建侧的数据构造Hash表,代码省略
...
//获取探测侧的元组
int n = probe->next()
//计算Hash值
vec<int> hashes = probeHash_.eval(n)
//找到Hash匹配的候选元组
vec<Entry*> candidates = ht.findCandidates(hashes)
vec<Entry*, int> matches = {}
//检测是否匹配
while(candidates.size() > 0)
vec<bool> isEqual = compareKeys_.eval(n, candidates)
hits, candidates = extractHits(isEqual, candidates)
matches += hits
//从Hash表收集数据为下个Operator缓存
buildGather_.eval(matches)
return matches.size()
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处理逻辑中的变量都是Vector,还有事先定义一些专门处理Vector的元语(Primitives)。
总的来说,向量化执行模型对火山模型做了针对性优化,在以下几方面有明显改善:
- 减少虚函数调用数量,提高了分支预测准确性;
- 以向量块为单位处理数据,利用CPU的数据预取特性,提高了CPU缓存命中率;
- 多行并发处理,发挥了CPU的并发执行和SIMD特性。
代码生成:OceanBase
与向量化模型并列的另一种高效查询执行引擎就是“代码生成”,这个名字听上去可能有点奇怪,但确实没有更好翻译。代码生成的全称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代码生成(Data-Centric Code Generation),也被称为编译执行(Compilation)。
在解释“代码生成”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手写代码和通用性代码的执行效率问题。我们还是继续使用讲火山模型时提到的例子,将其中Filter算子的实现逻辑表述如下:
class Filter(child: Operator, predicate: (Row => Boolean))
extends Operator {
def next(): Row = {
var current = child.next()
while (current == null || predicate(current)) {
current = child.next()
}
return current
}
}
如果专门对这个操作编写代码(手写代码),那么大致是下面这样:
var count = 0
for (ss_item_sk in store_sales) {
if (ss_item_sk == 1000) {
count += 1
}
}
在两种执行方式中,手写代码显然没有通用性,但Databricks的工程师对比了两者的执行效率,测试显示手工代码的吞吐能力要明显优于火山模型。
手工编写代码的执行效率之所以高,就是因为它的循环次数要远远小于火山模型。而代码生成就是按照一定的策略,通过即时编译(JIT)生成代码可以达到类似手写代码的效果。
此外,代码生成是一个推送执行模型(Push Based),这也有助于解决火山模型嵌套调用虚函数过多的问题。与拉取模型相反,推送模型自底向上地执行,执行逻辑的起点直接就在最底层Operator,其处理完一个元组之后,再传给上层Operator继续处理。
Hyper是一个深入使用代码生成技术的数据库,Hyper实现的论文(Thomas Neumann (2011))中有一个例子,我这里引用过来帮助你理解它的执行过程。
要执行的查询语句是这样的:
select * from R1,R3,
(select R2.z,count(*)
from R2
where R2.y=3
group by R2.z) R2
where R1.x=7 and R1.a=R3.b and R2.z=R3.c
SQL解析后会得到一棵查询树,就是下图的左侧的样子,我们可以找到R1、R2和R3对应的是三个分支。
要获得最优的CPU执行效率,就要使数据尽量不离开CPU的寄存器,这样就可以在一个CPU流水线(Pipeline)上完成数据的处理。但是,查询计划中的Join操作要生成Hash表加载到内存中,这个动作使数据必须离开寄存器,称为物化(Materilaize)。所以整个执行过程会被物化操作分隔为4个Pipeline。而像Join这种会导致物化操作的Operator,在论文称为Pipeline-breaker。
通过即时编译生成代码得到对应Piepline的四个代码段,可以表示为下面的伪码:
代码生成消除了火山模型中的大量虚函数调用,让大部分指令可以直接从寄存器取数,极大地提高了CPU的执行效率。
代码生成的基本逻辑清楚了,但它的工程实现还是挺复杂的,所以会有不同粒度的划分。比如,如果是整个查询计划的粒度,就会称为整体代码生成(Whole-Stage Code Generation),这个难度最大;相对容易些的是代码生成应用于表达式求值(Expression Evaluation),也称为表达式代码生成。在OceanBase 2.0版本中就实现了表达式代码生成。
如果你想再深入了解代码生成的相关技术,就需要有更全面的编译器方面的知识做基础,比如你可以学习宫文学老师的编译原理课程。
小结
那么,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让我们梳理一下这一讲的要点。
- 火山模型自1990年提出后,是长期流行的查询执行模型,至今仍在Oracle、MySQL中使用。但面对海量数据时,火山模型有CPU使用率低的问题,性能有待提升。
- 火山模型仍有一些优化空间,比如运算符融合,可以适度减少虚函数调用,但提升空间有限。学术界提出的两种优化方案是向量化和代码生成。
- 简单来说,向量化模型就是一系列向量化运算符组成的执行模型。向量化模型首先在OLAP数据库和大数据领域广泛使用,配合列式存储取得很好的效果。虽然OLTP数据库的场景不适于列式存储,但将其与行式存储结合也取得了明显的性能提升。
- 代码生成是现代编译器与CPU结合的产物,也可以大幅提升查询执行效率。代码生成的基础逻辑是,针对性的代码在执行效率上必然优于通用运算符嵌套。代码生成根据算法会被划分成多个在Pipeline执行的单元,提升CPU效率。代码生成有不同的粒度,包括整体代码生成和表达式代码生成,粒度越大实现难度越大。
向量化和代码生成是两种高效查询模型,并没有最先出现在分布式数据库领域,反而是在OLAP数据库和大数据计算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实践。ClickHouse和Spark都同时混用了代码生成和向量化模型这两项技术。目前TiDB和CockroachDB都应用向量化模型,查询性能得到了一个数量级的提升。OceanBase中则应用了代码生成技术优化了表达式运算。
思考题
课程的最后,我们来看看今天的思考题。这一讲,我们主要讨论了查询执行引擎的优化,核心是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现代CPU的特性。其实,这也是基础软件演进中一个普遍规律,每当硬件技术取得突破后就会引发软件的革新。那么,我的问题就是你了解的基础软件中,哪些产品分享了硬件技术变革的红利呢?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讨论,我会在答疑篇和你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也对查询执行引擎这个话题感兴趣,你也可以把今天这一讲分享给他,我们一起讨论。
学习资料
Goetz Graefe: Volcano, an Extensible and Parallel Query Evaluation System
Peter Boncz et al.: MonetDB/X100: Hyper-Pipelining Query Execution
Sameer Agarwal et al.: Apache Spark as a Compiler: Joining a Billion Rows per Second on a Laptop
Thomas Neumann: Efficiently Compiling Efficient Query Plans for Modern Hard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