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KiB
10 | 原子性:如何打破事务高延迟的魔咒?
你好,我是王磊,你也可以加我Ivan。
通过上一讲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使用两阶段提交协议(2PC)可以保证分布式事务的原子性,但是,2PC的性能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那么,它到底有多慢呢?
我们来看一组具体数据。2013年的MySQL技术大会上(Percona Live MySQL C&E 2013),Randy Wigginton等人在一场名为“Distributed Transactions in MySQL”的演讲中公布了一组XA事务与单机事务的对比数据。XA协议是2PC在数据库领域的具体实现,而MySQL(InnoDB存储引擎)正好就支持XA协议。我把这组数据转换为下面的折线图,这样看起来会更加直观些。
其中,横坐标是并发线程数量,纵坐标是事务延迟,以毫秒为单位;蓝色的折线表示单机事务,红色的折线式表示跨两个节点的XA事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并发数量如何,XA事务的延迟时间总是在单机事务的10倍以上。
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性能差距,所以这个演讲最终的建议是“不要使用分布式事务”。
很明显,今天,任何计划使用分布式数据库的企业,都不可能接受10倍于单体数据库的事务延迟。如果仍旧存在这样大的差距,那分布式数据库也必然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它们一定是做了某些优化。
具体是什么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分布式事务要怎么打破高延迟的魔咒。
先别急,揭开谜底之前,我们先来算算,2PC协议的事务延迟大概是多少。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2PC都是指基于Percolator优化的改进型,如果你还不了解Percolator可以回到第9讲复习一下。
事务延迟估算
整个2PC的事务延迟由两个阶段组成,可以用公式表达为:
L\_{txn} = L\_{prep} + L\_{commit}
其中,$L_{prep}$是准备阶段的延迟,$L_{commit}$是提交阶段的延迟。
我们先说准备阶段,它是事务操作的主体,包含若干读操作和若干写操作。我们把读操作的次数记为R,读操作的平均延迟记为$L_{r}$,写操作次数记为W,写操作平均延迟记为$L_{w}$。那么整个准备阶段的延迟可以用公式表达为:
L\_{prep} = R \* L\_{r} + W \* L\_{w}
在不同的产品架构下,读操作的成本是不一样的。我们选一种最乐观的情况,CockroachDB。因为它采用P2P架构,每个节点既承担了客户端服务接入的工作,也有请求处理和数据存储的职能。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读操作的客户端接入节点,同时是当前事务所访问数据的Leader节点,那么所有读取就都是本地操作。
磁盘操作相对网络延迟来说是极短的,所以我们可以忽略掉读取时间。那么,准备阶段的延迟主要由写入操作决定,可以用公式表达为:
L\_{prep} = W \* L\_{w}
我们都知道,分布式数据库的写入,并不是简单的本地操作,而是使用共识算法同时在多个节点上写入数据。所以,一次写入操作延迟等于一轮共识算法开销,我们用$L_{c}$代表一轮共识算法的用时,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
L\_{prep} = W \* L\_{c}
我们再来看第二阶段,提交阶段,第9讲我们介绍了Percolator模型,它的提交阶段只需要写入一次数据,修改整个事务的状态。对于CockroachDB,这个事务标识可以保存在本地。那么提交操作的延迟也是一轮共识算法,也就是:
L\_{commit} = L\_{c}
分别得到两个阶段的延迟后,带入最开始的公式,可以得到:
L\_{txn} = (W + 1) \* L\_{c}
我们把这个公式带入具体例子里来看一下。
这次还是小明给小红转账,金额是500元。
在这个转账事务中,包含两条写操作SQL,分别是扣减小明账户余额和增加小红账户余额,W等于2。再加上提交操作,一共有3个$L_{c}$。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公式里事务的延迟是与写操作SQL的数量线性相关的,而真实场景中通常都会包含多个写操作,那事务延迟肯定不能让人满意。
优化方法
缓存写提交(Buffering Writes until Commit)
怎么缩短写操作的延迟呢?
第一个办法是将所有写操作缓存起来,直到commit语句时一起执行,这种方式称为Buffering Writes until Commit,我把它翻译为**“缓存写提交”**。而TiDB的事务处理中就采用这种方式,我借用TiDB官网的一张交互图来说明执行过程。
所有从Client端提交的SQL首先会缓存在TiDB节点,只有当客户端发起Commit时,TiDB节点才会启动两阶段提交,将SQL被转换为TiKV的操作。这样,显然可以压缩第一阶段的延迟,把多个写操作SQL压缩到大约一轮共识算法的时间。那么整个事务延迟就是:
L\_{txn} = 2 \* L\_{c}
但缓存写提交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
首先是在客户端发送Commit前,SQL要被缓存起来,如果某个业务场景同时存在长事务和海量并发的特点,那么这个缓存就可能被撑爆或者成为瓶颈。
其次是客户端看到的SQL交互过程发生了变化,在MySQL中如果出现事务竞争,判断优先级的规则是First Write Win,也就是对同一条记录先执行写操作的事务获胜。而TiDB因为缓存了所有写SQL,所以就变成了First Commit Win,也就是先提交的事务获胜。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演示这两种情况。
在MySQL中同时执行T1,T2两个事务,T1先执行了update,所以获得优先权成功提交。而T2被阻塞,等待T1提交后才完成提交。
在TiDB中执行同样的T1、T2,虽然T2晚于T1执行update,但却先执行了commit,所以T2获胜,T1失败。
First Write Win与First Commit Win在交互上是显然不同的,这虽然不是大问题,但对于开发者来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可以说,TiDB的“缓存写提交”方式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交互事务了。
管道(Pipeline)
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缩短延迟,又能保持交互事务的特点呢?还真有。这就是CockroachDB采用的方式,称为Pipeline。具体过程就是在准备阶段是按照顺序将SQL转换为K/V操作并执行,但是并不等待返回结果,直接执行下一个K/V操作。
这样,准备阶段的延迟,等于最慢的一个写操作延迟,也就是一轮共识算法的开销,所以整体延迟同样是:
L\_{prep} = L\_{c}
那么,加上提交阶段的一轮共识算法开销:
L\_{txn} = 2 \* L\_{c}
我们再回到小明转账的例子来看一下。
同样的操作,按照Pipeline方式,增加小红账户余额时并不等待小明扣减账户的动作结束,两条SQL的执行时间约等于1个$L_{c}$。加上提交阶段的1个$L_{c}$,一共是2个$L_{c}$,并且延迟也不再随着SQL数量增加而延长。
2个$L_{c}$是多久呢?我们带入真实场景,来计算一下 。
首先,我们评估一下期望值。对于联机交易来说,延迟通常不超过1秒,如果用户体验良好,则要控制在500毫秒以内。其中留给数据库的处理时间不会超过一半,也就是250-500毫秒。这样推算,$L_{c}$应该控制在125-250毫秒之间。
再来看看真实的网络环境。我们知道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是不能超越光速的,这个光速是指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而光纤由于传播介质不同和折线传播的关系,传输速度会降低30%,大致是20万千米每秒。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速度,因为还要考虑网络上的各种设备、协议处理、丢包重传等等情况,实际的网络延迟还要长很多。
为了让你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这里引用了论文“Highly Available Transactions: Virtues and Limitations“中的一些数据,这篇论文发表在VLDB2014上,在部分章节中初步探讨了系统全球化部署面临的延迟问题。论文作者在亚马逊EC2上,使用Ping包的方式进行了实验,并统计了一周时间内7个不同地区机房之间的RTT(Round-Rip Time,往返延迟)数据。
简单来说,RTT就是数据在两个节点之间往返一次的耗时。在讨论网络延迟的时候,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通常使用RTT这个概念。
实验中,地理跨度较大两个机房是巴西圣保罗和新加坡,两地之间的理论RTT是106.7毫秒(使用光速测算),而实际测试的RTT均值为362.8毫秒,P95(95%)RTT均值为649毫秒。将649毫秒代入公式,那$L_{txn}$就是接近1.3秒,这显然太长了。而考虑到共识算法的数据包更大,这个延迟还会更长。
并行提交(Parallel Commits)
但是,像CockroachDB、YugabyteDB这样分布式数据库,它们的目标就是全球化部署,所以还要努力去压缩事务延迟。
可是,还能怎么压缩呢?准备阶段的操作已经压缩到极限了,commit这个动作也不能少呀,那就只有一个办法,让这两个动作并行执行。
在优化前的处理流程中,CockroachDB会记录事务的提交状态:
TransactionRecord{
Status: COMMITTED,
...
}
并行执行的过程是这样的。
准备阶段的操作,在CockroachDB中被称为意向写。这个并行执行就是在执行意向写的同时,就写入事务标志,当然这个时候不能确定事务是否提交成功的,所以要引入一个新的状态“Staging”,表示事务正在进行。那么这个记录事务状态的落盘操作和意向写大致是同步发生的,所以只有一轮共识算法开销。事务表中写入的内容是类似这样的:
TransactionRecord{
Status: STAGING,
Writes: []Key{"A", "C", ...},
...
}
Writes部分是意向写的Key。这是留给异步进程的线索,通过这些Key是否写成功,可以倒推出事务是否提交成功。
而客户端得到所有意向写的成功反馈后,可以直接返回调用方事务提交成功。注意!这个地方就是关键了,客户端只在当前进程内判断事务提交成功后,不维护事务状态,而直接返回调用方;事后由异步线程根据事务表中的线索,再次确认事务的状态,并落盘维护状态记录。这样事务操作中就减少了一轮共识算法开销。
你有没有发现,并行提交的优化思路其实和Percolator很相似,那就是不要纠结于在一次事务中搞定所有事情,可以只做最少的工作,留下必要的线索,就可以达到极致的速度。而后续的异步进程,只要根据线索,完成收尾工作就可以了。
小结
好了,这讲的内容到这里就该结束了。那么,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今日的内容吧。
- 高延迟一直是分布式事务的痛点。在一些测试案例中,MySQL多节点的XA事务延迟甚至达到单机事务的10倍。按照2PC协议的处理过程,分布式事务延迟与事务内写操作SQL语句数量直接相关。延迟时间可以用公式表达为
L\_{txn} = (W + 1) \* L\_{c}
。 - 使用缓存写提交方式优化,可以缩短准备阶段的延迟,$L_{txn} = 2 * L_{c}$。但这种方式与事务并发控制技术直接相关,仅在乐观锁时适用,TiDB使用了这种方式。但是,一旦将并发控制改为悲观协议,事务延迟又会上升。
- 通过管道方式优化,整体事务延迟可以降到两轮共识算法开销,并且在悲观协议下也适用。
- 使用并行提交,可以进一步将整体延迟压缩到一轮共识算法开销。CockroachDB使用了管道和并行提交这两种优化手段。
今天我们分析了分布式事务高延迟的原因和一些优化的手段,理想的情况下,事务延迟可以缩小到一轮共识算法开销。你看,是不是对分布式数据库更有信心了。当然,在测算事务延迟时我们还是预设了一些前提,比如读操作成本趋近于零,这仅在特定情况下对CockroachDB适用,很多时候是不能忽略的,其他产品则更是不能无视这个成本。那么,在全球化部署下,执行读操作时,如何获得满意延迟呢?或者还有什么其他难题,我们在第24讲中会继续探讨。
思考题
最后,我们的思考题还是关于2PC的。第9讲和第10讲中,我们介绍了2PC的各种优化手段,今天最后介绍的“并行提交”方式将延迟压缩达到的一轮共识算法开销,应该是现阶段比较极致的方法了。不过,在工程实现中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也很有趣,我想请你也介绍下自己了解的2PC优化方法。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讨论,我会在答疑篇和你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也对如何优化分布式事务性能这个话题感兴趣,你也可以把今天这一讲分享给他,我们一起讨论。
学习资料
Peter Bailis et al.: Highly Available Transactions: Virtues and Limitations
Randy Wigginton et al.: Distributed Transactions in My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