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307 lines
20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24 | MySQL是怎么保证主备一致的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不止一次地和你提到了binlog大家知道binlog可以用来归档也可以用来做主备同步但它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备库执行了binlog就可以跟主库保持一致了呢今天我就正式地和你介绍一下它。
毫不夸张地说MySQL能够成为现下最流行的开源数据库binlog功不可没。
在最开始MySQL是以容易学习和方便的高可用架构被开发人员青睐的。而它的几乎所有的高可用架构都直接依赖于binlog。虽然这些高可用架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但都是从最基本的一主一备演化过来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主要为你介绍主备的基本原理。理解了背后的设计原理,你也可以从业务开发的角度,来借鉴这些设计思想。
# MySQL主备的基本原理
如图1所示就是基本的主备切换流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d/10/fd75a2b37ae6ca709b7f16fe060c2c10.png)
图 1 MySQL主备切换流程
在状态1中客户端的读写都直接访问节点A而节点B是A的备库只是将A的更新都同步过来到本地执行。这样可以保持节点B和A的数据是相同的。
当需要切换的时候就切成状态2。这时候客户端读写访问的都是节点B而节点A是B的备库。
在状态1中虽然节点B没有被直接访问但是我依然建议你把节点B也就是备库设置成只读readonly模式。这样做有以下几个考虑
1. 有时候一些运营类的查询语句会被放到备库上去查,设置为只读可以防止误操作;
2. 防止切换逻辑有bug比如切换过程中出现双写造成主备不一致
3. 可以用readonly状态来判断节点的角色。
你可能会问,我把备库设置成只读了,还怎么跟主库保持同步更新呢?
这个问题你不用担心。因为readonly设置对超级(super)权限用户是无效的,而用于同步更新的线程,就拥有超级权限。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节点A到B这条线的内部流程是什么样的**。图2中画出的就是一个update语句在节点A执行然后同步到节点B的完整流程图。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6/a3/a66c154c1bc51e071dd2cc8c1d6ca6a3.png)
图2 主备流程图
图2中包含了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讲到的binlog和redo log的写入机制相关的内容可以看到主库接收到客户端的更新请求后执行内部事务的更新逻辑同时写binlog。
备库B跟主库A之间维持了一个长连接。主库A内部有一个线程专门用于服务备库B的这个长连接。一个事务日志同步的完整过程是这样的
1. 在备库B上通过change master命令设置主库A的IP、端口、用户名、密码以及要从哪个位置开始请求binlog这个位置包含文件名和日志偏移量。
2. 在备库B上执行start slave命令这时候备库会启动两个线程就是图中的io\_thread和sql\_thread。其中io\_thread负责与主库建立连接。
3. 主库A校验完用户名、密码后开始按照备库B传过来的位置从本地读取binlog发给B。
4. 备库B拿到binlog后写到本地文件称为中转日志relay log
5. sql\_thread读取中转日志解析出日志里的命令并执行。
这里需要说明后来由于多线程复制方案的引入sql\_thread演化成为了多个线程跟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原理没有直接关系暂且不展开。
分析完了这个长连接的逻辑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binlog里面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备库拿过去可以直接执行。
# binlog的三种格式对比
我在[第15篇答疑文章](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3161)中和你提到过binlog有两种格式一种是statement一种是row。可能你在其他资料上还会看到有第三种格式叫作mixed其实它就是前两种格式的混合。
为了便于描述binlog的这三种格式间的区别我创建了一个表并初始化几行数据。
```
mysql> CREATE TABLE `t` (
`id` int(11) NOT NULL,
`a` int(11) DEFAULT NULL,
`t_modified` timestamp NOT NULL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PRIMARY KEY (`id`),
KEY `a` (`a`),
KEY `t_modified`(`t_modified`)
)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 values(1,1,'2018-11-13');
insert into t values(2,2,'2018-11-12');
insert into t values(3,3,'2018-11-11');
insert into t values(4,4,'2018-11-10');
insert into t values(5,5,'2018-11-09');
```
如果要在表中删除一行数据的话我们来看看这个delete语句的binlog是怎么记录的。
注意下面这个语句包含注释如果你用MySQL客户端来做这个实验的话要记得加-c参数否则客户端会自动去掉注释。
```
mysql> delete from t /*comment*/ where a>=4 and t_modified<='2018-11-10' limit 1;
```
当binlog\_format=statement时binlog里面记录的就是SQL语句的原文。你可以用
```
mysql> show binlog events in 'master.000001';
```
命令看binlog中的内容。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9/31/b9818f73cd7d38a96ddcb75350b52931.png)
图3 statement格式binlog 示例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3的输出结果。
* 第一行SET @@SESSION.GTID\_NEXT='ANONYMOUS你可以先忽略后面文章我们会在介绍主备切换的时候再提到
* 第二行是一个BEGIN跟第四行的commit对应表示中间是一个事务
* 第三行就是真实执行的语句了。可以看到在真实执行的delete命令之前还有一个“use test”命令。这条命令不是我们主动执行的而是MySQL根据当前要操作的表所在的数据库自行添加的。这样做可以保证日志传到备库去执行的时候不论当前的工作线程在哪个库里都能够正确地更新到test库的表t。
use 'test命令之后的delete 语句就是我们输入的SQL原文了。可以看到binlog“忠实”地记录了SQL命令甚至连注释也一并记录了。
* 最后一行是一个COMMIT。你可以看到里面写着xid=61。你还记得这个XID是做什么用的吗如果记忆模糊了可以再回顾一下[第15篇文章](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3161)中的相关内容。
为了说明statement 和 row格式的区别我们来看一下这条delete命令的执行效果图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6/2b/96c2be9c0fcbff66883118526b26652b.png)
图4 delete执行warnings
可以看到运行这条delete命令产生了一个warning原因是当前binlog设置的是statement格式并且语句中有limit所以这个命令可能是unsafe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delete 带limit很可能会出现主备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比如上面这个例子
1. 如果delete语句使用的是索引a那么会根据索引a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也就是说删除的是a=4这一行
2. 但如果使用的是索引t\_modified那么删除的就是 t\_modified='2018-11-09也就是a=5这一行。
由于statement格式下记录到binlog里的是语句原文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主库执行这条SQL语句的时候用的是索引a而在备库执行这条SQL语句的时候却使用了索引t\_modified。因此MySQL认为这样写是有风险的。
那么如果我把binlog的格式改为binlog\_format=row 是不是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时候binog中的内容吧。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6/26/d67a38db154afff610ae3bb64e266826.png)
图5 row格式binlog 示例
可以看到与statement格式的binlog相比前后的BEGIN和COMMIT是一样的。但是row格式的binlog里没有了SQL语句的原文而是替换成了两个eventTable\_map和Delete\_rows。
1. Table\_map event用于说明接下来要操作的表是test库的表t;
2. Delete\_rows event用于定义删除的行为。
其实我们通过图5是看不到详细信息的还需要借助mysqlbinlog工具用下面这个命令解析和查看binlog中的内容。因为图5中的信息显示这个事务的binlog是从8900这个位置开始的所以可以用start-position参数来指定从这个位置的日志开始解析。
```
mysqlbinlog -vv data/master.000001 --start-position=8900;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3/c2/c342cf480d23b05d30a294b114cebfc2.png)
图6 row格式binlog 示例的详细信息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信息:
* server id 1表示这个事务是在server\_id=1的这个库上执行的。
* 每个event都有CRC32的值这是因为我把参数binlog\_checksum设置成了CRC32。
* Table\_map event跟在图5中看到的相同显示了接下来要打开的表map到数字226。现在我们这条SQL语句只操作了一张表如果要操作多张表呢每个表都有一个对应的Table\_map event、都会map到一个单独的数字用于区分对不同表的操作。
* 我们在mysqlbinlog的命令中使用了-vv参数是为了把内容都解析出来所以从结果里面可以看到各个字段的值比如@1=4、 @2=4这些值
* binlog\_row\_image的默认配置是FULL因此Delete\_event里面包含了删掉的行的所有字段的值。如果把binlog\_row\_image设置为MINIMAL则只会记录必要的信息在这个例子里就是只会记录id=4这个信息。
* 最后的Xid event用于表示事务被正确地提交了。
你可以看到当binlog\_format使用row格式的时候binlog里面记录了真实删除行的主键id这样binlog传到备库去的时候就肯定会删除id=4的行不会有主备删除不同行的问题。
# 为什么会有mixed格式的binlog
基于上面的信息,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mixed这种binlog格式的存在场景**推论过程是这样的:
* 因为有些statement格式的binlog可能会导致主备不一致所以要使用row格式。
* 但row格式的缺点是很占空间。比如你用一个delete语句删掉10万行数据用statement的话就是一个SQL语句被记录到binlog中占用几十个字节的空间。但如果用row格式的binlog就要把这10万条记录都写到binlog中。这样做不仅会占用更大的空间同时写binlog也要耗费IO资源影响执行速度。
* 所以MySQL就取了个折中方案也就是有了mixed格式的binlog。mixed格式的意思是MySQL自己会判断这条SQL语句是否可能引起主备不一致如果有可能就用row格式否则就用statement格式。
也就是说mixed格式可以利用statment格式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数据不一致的风险。
因此如果你的线上MySQL设置的binlog格式是statement的话那基本上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设置。你至少应该把binlog的格式设置为mixed。
比如我们这个例子设置为mixed后就会记录为row格式而如果执行的语句去掉limit 1就会记录为statement格式。
当然我要说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场景要求把MySQL的binlog格式设置成row。这么做的理由有很多我来给你举一个可以直接看出来的好处**恢复数据**。
接下来我们就分别从delete、insert和update这三种SQL语句的角度来看看数据恢复的问题。
通过图6你可以看出来即使我执行的是delete语句row格式的binlog也会把被删掉的行的整行信息保存起来。所以如果你在执行完一条delete语句以后发现删错数据了可以直接把binlog中记录的delete语句转成insert把被错删的数据插入回去就可以恢复了。
如果你是执行错了insert语句呢那就更直接了。row格式下insert语句的binlog里会记录所有的字段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来精确定位刚刚被插入的那一行。这时你直接把insert语句转成delete语句删除掉这被误插入的一行数据就可以了。
如果执行的是update语句的话binlog里面会记录修改前整行的数据和修改后的整行数据。所以如果你误执行了update语句的话只需要把这个event前后的两行信息对调一下再去数据库里面执行就能恢复这个更新操作了。
其实由delete、insert或者update语句导致的数据操作错误需要恢复到操作之前状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MariaDB的[Flashback](https://mariadb.com/kb/en/library/flashback/)工具就是基于上面介绍的原理来回滚数据的。
虽然mixed格式的binlog现在已经用得不多了但这里我还是要再借用一下mixed格式来说明一个问题来看一下这条SQL语句
```
mysql> insert into t values(10,10, now());
```
如果我们把binlog格式设置为mixed你觉得MySQL会把它记录为row格式还是statement格式呢
先不要着急说结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条语句执行的效果。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1/ef/0150301698979255a6f27711c35e9eef.png)
图7 mixed格式和now()
可以看到MySQL用的居然是statement格式。你一定会奇怪如果这个binlog过了1分钟才传给备库的话那主备的数据不就不一致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用mysqlbinlog工具来看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a/41/1ad3a4c4b9a71955edba5195757dd041.png)
图8 TIMESTAMP 命令
从图中的结果可以看到原来binlog在记录event的时候多记了一条命令SET TIMESTAMP=1546103491。它用 SET TIMESTAMP命令约定了接下来的now()函数的返回时间。
因此不论这个binlog是1分钟之后被备库执行还是3天后用来恢复这个库的备份这个insert语句插入的行值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条SET TIMESTAMP命令MySQL就确保了主备数据的一致性。
我之前看过有人在重放binlog数据的时候是这么做的用mysqlbinlog解析出日志然后把里面的statement语句直接拷贝出来执行。
你现在知道了,这个方法是有风险的。因为有些语句的执行结果是依赖于上下文命令的,直接执行的结果很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用binlog来恢复数据的标准做法是用 mysqlbinlog工具解析出来然后把解析结果整个发给MySQL执行。类似下面的命令
```
mysqlbinlog master.000001 --start-position=2738 --stop-position=2973 | mysql -h127.0.0.1 -P13000 -u$user -p$pwd;
```
这个命令的意思是,将 master.000001 文件里面从第2738字节到第2973字节中间这段内容解析出来放到MySQL去执行。
# 循环复制问题
通过上面对MySQL中binlog基本内容的理解你现在可以知道binlog的特性确保了在备库执行相同的binlog可以得到与主库相同的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正常情况下主备的数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图1中A、B两个节点的内容是一致的。其实图1中我画的是M-S结构但实际生产上使用比较多的是双M结构也就是图9所示的主备切换流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0/56/20ad4e163115198dc6cf372d5116c956.png)
图 9 MySQL主备切换流程--双M结构
对比图9和图1你可以发现双M结构和M-S结构其实区别只是多了一条线节点A和B之间总是互为主备关系。这样在切换的时候就不用再修改主备关系。
但是双M结构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业务逻辑在节点A上更新了一条语句然后再把生成的binlog 发给节点B节点B执行完这条更新语句后也会生成binlog。我建议你把参数log\_slave\_updates设置为on表示备库执行relay log后生成binlog
那么如果节点A同时是节点B的备库相当于又把节点B新生成的binlog拿过来执行了一次然后节点A和B间会不断地循环执行这个更新语句也就是循环复制了。这个要怎么解决呢
从上面的图6中可以看到MySQL在binlog中记录了这个命令第一次执行时所在实例的server id。因此我们可以用下面的逻辑来解决两个节点间的循环复制的问题
1. 规定两个库的server id必须不同如果相同则它们之间不能设定为主备关系
2. 一个备库接到binlog并在重放的过程中生成与原binlog的server id相同的新的binlog
3. 每个库在收到从自己的主库发过来的日志后先判断server id如果跟自己的相同表示这个日志是自己生成的就直接丢弃这个日志。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我们设置了双M结构日志的执行流就会变成这样
1. 从节点A更新的事务binlog里面记的都是A的server id
2. 传到节点B执行一次以后节点B生成的binlog 的server id也是A的server id
3. 再传回给节点AA判断到这个server id与自己的相同就不会再处理这个日志。所以死循环在这里就断掉了。
# 小结
今天这篇文章我给你介绍了MySQL binlog的格式和一些基本机制是后面我要介绍的读写分离等系列文章的背景知识希望你可以认真消化理解。
binlog在MySQL的各种高可用方案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天介绍的可以说是所有MySQL高可用方案的基础。在这之上演化出了诸如多节点、半同步、MySQL group replication等相对复杂的方案。
我也跟你介绍了MySQL不同格式binlog的优缺点和设计者的思考。希望你在做系统开发时候也能借鉴这些设计思想。
最后,我给你留下一个思考题吧。
说到循环复制问题的时候我们说MySQL通过判断server id的方式断掉死循环。但是这个机制其实并不完备在某些场景下还是有可能出现死循环。
你能构造出一个这样的场景吗?又应该怎么解决呢?
你可以把你的设计和分析写在评论区,我会在下一篇文章跟你讨论这个问题。感谢你的收听,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
# 上期问题时间
上期我留给你的问题是你在什么时候会把线上生产库设置成“非双1”。我目前知道的场景有以下这些
1. 业务高峰期。一般如果有预知的高峰期DBA会有预案把主库设置成“非双1”。
2. 备库延迟,为了让备库尽快赶上主库。@永恒记忆和@Second Sight提到了这个场景。
3. 用备份恢复主库的副本应用binlog的过程这个跟上一种场景类似。
4. 批量导入数据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把生产库改成“非双1”配置是设置innodb\_flush\_logs\_at\_trx\_commit=2、sync\_binlog=1000。
评论区留言点赞板:
> @way 同学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从库设置了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和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导致一直延迟的情况。我们在主库设置这两个参数是为了减少binlog的写盘压力。备库这么设置尤其在“快要追上”的时候就反而会受这两个参数的拖累。一般追主备就用“非双1”追上记得改回来
> @一大只 同学验证了在sync\_binlog=0的情况下设置sync\_delay和sync\_no\_delay\_count的现象点赞这种发现边界的意识和手动验证的好习惯。是这样的sync\_delay和sync\_no\_delay\_count的逻辑先走因此该等还是会等。等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之一就进入sync\_binlog阶段。这时候如果判断sync\_binlog=0就直接跳过还是不调fsync。
> @锅子 同学提到设置sync\_binlog=0的时候还是可以看到binlog文件马上做了修改。这个是对的我们说“写到了page cache”就是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而你用ls命令看到的就是文件系统返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