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 MySQL是怎么保证主备一致的?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不止一次地和你提到了binlog,大家知道binlog可以用来归档,也可以用来做主备同步,但它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备库执行了binlog就可以跟主库保持一致了呢?今天我就正式地和你介绍一下它。 毫不夸张地说,MySQL能够成为现下最流行的开源数据库,binlog功不可没。 在最开始,MySQL是以容易学习和方便的高可用架构,被开发人员青睐的。而它的几乎所有的高可用架构,都直接依赖于binlog。虽然这些高可用架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但都是从最基本的一主一备演化过来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主要为你介绍主备的基本原理。理解了背后的设计原理,你也可以从业务开发的角度,来借鉴这些设计思想。 # MySQL主备的基本原理 如图1所示就是基本的主备切换流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d/10/fd75a2b37ae6ca709b7f16fe060c2c10.png) 图 1 MySQL主备切换流程 在状态1中,客户端的读写都直接访问节点A,而节点B是A的备库,只是将A的更新都同步过来,到本地执行。这样可以保持节点B和A的数据是相同的。 当需要切换的时候,就切成状态2。这时候客户端读写访问的都是节点B,而节点A是B的备库。 在状态1中,虽然节点B没有被直接访问,但是我依然建议你把节点B(也就是备库)设置成只读(readonly)模式。这样做,有以下几个考虑: 1. 有时候一些运营类的查询语句会被放到备库上去查,设置为只读可以防止误操作; 2. 防止切换逻辑有bug,比如切换过程中出现双写,造成主备不一致; 3. 可以用readonly状态,来判断节点的角色。 你可能会问,我把备库设置成只读了,还怎么跟主库保持同步更新呢? 这个问题,你不用担心。因为readonly设置对超级(super)权限用户是无效的,而用于同步更新的线程,就拥有超级权限。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节点A到B这条线的内部流程是什么样的**。图2中画出的就是一个update语句在节点A执行,然后同步到节点B的完整流程图。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6/a3/a66c154c1bc51e071dd2cc8c1d6ca6a3.png) 图2 主备流程图 图2中,包含了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讲到的binlog和redo log的写入机制相关的内容,可以看到:主库接收到客户端的更新请求后,执行内部事务的更新逻辑,同时写binlog。 备库B跟主库A之间维持了一个长连接。主库A内部有一个线程,专门用于服务备库B的这个长连接。一个事务日志同步的完整过程是这样的: 1. 在备库B上通过change master命令,设置主库A的IP、端口、用户名、密码,以及要从哪个位置开始请求binlog,这个位置包含文件名和日志偏移量。 2. 在备库B上执行start slave命令,这时候备库会启动两个线程,就是图中的io\_thread和sql\_thread。其中io\_thread负责与主库建立连接。 3. 主库A校验完用户名、密码后,开始按照备库B传过来的位置,从本地读取binlog,发给B。 4. 备库B拿到binlog后,写到本地文件,称为中转日志(relay log)。 5. sql\_thread读取中转日志,解析出日志里的命令,并执行。 这里需要说明,后来由于多线程复制方案的引入,sql\_thread演化成为了多个线程,跟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原理没有直接关系,暂且不展开。 分析完了这个长连接的逻辑,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binlog里面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备库拿过去可以直接执行。 # binlog的三种格式对比 我在[第15篇答疑文章](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3161)中,和你提到过binlog有两种格式,一种是statement,一种是row。可能你在其他资料上还会看到有第三种格式,叫作mixed,其实它就是前两种格式的混合。 为了便于描述binlog的这三种格式间的区别,我创建了一个表,并初始化几行数据。 ``` mysql> CREATE TABLE `t` ( `id` int(11) NOT NULL, `a` int(11) DEFAULT NULL, `t_modified` timestamp NOT NULL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PRIMARY KEY (`id`), KEY `a` (`a`), KEY `t_modified`(`t_modified`) )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 values(1,1,'2018-11-13'); insert into t values(2,2,'2018-11-12'); insert into t values(3,3,'2018-11-11'); insert into t values(4,4,'2018-11-10'); insert into t values(5,5,'2018-11-09'); ``` 如果要在表中删除一行数据的话,我们来看看这个delete语句的binlog是怎么记录的。 注意,下面这个语句包含注释,如果你用MySQL客户端来做这个实验的话,要记得加-c参数,否则客户端会自动去掉注释。 ``` mysql> delete from t /*comment*/ where a>=4 and t_modified<='2018-11-10' limit 1; ``` 当binlog\_format=statement时,binlog里面记录的就是SQL语句的原文。你可以用 ``` mysql> show binlog events in 'master.000001'; ``` 命令看binlog中的内容。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9/31/b9818f73cd7d38a96ddcb75350b52931.png) 图3 statement格式binlog 示例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3的输出结果。 * 第一行SET @@SESSION.GTID\_NEXT='ANONYMOUS’你可以先忽略,后面文章我们会在介绍主备切换的时候再提到; * 第二行是一个BEGIN,跟第四行的commit对应,表示中间是一个事务; * 第三行就是真实执行的语句了。可以看到,在真实执行的delete命令之前,还有一个“use ‘test’”命令。这条命令不是我们主动执行的,而是MySQL根据当前要操作的表所在的数据库,自行添加的。这样做可以保证日志传到备库去执行的时候,不论当前的工作线程在哪个库里,都能够正确地更新到test库的表t。 use 'test’命令之后的delete 语句,就是我们输入的SQL原文了。可以看到,binlog“忠实”地记录了SQL命令,甚至连注释也一并记录了。 * 最后一行是一个COMMIT。你可以看到里面写着xid=61。你还记得这个XID是做什么用的吗?如果记忆模糊了,可以再回顾一下[第15篇文章](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3161)中的相关内容。 为了说明statement 和 row格式的区别,我们来看一下这条delete命令的执行效果图: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6/2b/96c2be9c0fcbff66883118526b26652b.png) 图4 delete执行warnings 可以看到,运行这条delete命令产生了一个warning,原因是当前binlog设置的是statement格式,并且语句中有limit,所以这个命令可能是unsafe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delete 带limit,很可能会出现主备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比如上面这个例子: 1. 如果delete语句使用的是索引a,那么会根据索引a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也就是说删除的是a=4这一行; 2. 但如果使用的是索引t\_modified,那么删除的就是 t\_modified='2018-11-09’也就是a=5这一行。 由于statement格式下,记录到binlog里的是语句原文,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主库执行这条SQL语句的时候,用的是索引a;而在备库执行这条SQL语句的时候,却使用了索引t\_modified。因此,MySQL认为这样写是有风险的。 那么,如果我把binlog的格式改为binlog\_format=‘row’, 是不是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时候binog中的内容吧。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6/26/d67a38db154afff610ae3bb64e266826.png) 图5 row格式binlog 示例 可以看到,与statement格式的binlog相比,前后的BEGIN和COMMIT是一样的。但是,row格式的binlog里没有了SQL语句的原文,而是替换成了两个event:Table\_map和Delete\_rows。 1. Table\_map event,用于说明接下来要操作的表是test库的表t; 2. Delete\_rows event,用于定义删除的行为。 其实,我们通过图5是看不到详细信息的,还需要借助mysqlbinlog工具,用下面这个命令解析和查看binlog中的内容。因为图5中的信息显示,这个事务的binlog是从8900这个位置开始的,所以可以用start-position参数来指定从这个位置的日志开始解析。 ``` mysqlbinlog -vv data/master.000001 --start-position=8900;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3/c2/c342cf480d23b05d30a294b114cebfc2.png) 图6 row格式binlog 示例的详细信息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信息: * server id 1,表示这个事务是在server\_id=1的这个库上执行的。 * 每个event都有CRC32的值,这是因为我把参数binlog\_checksum设置成了CRC32。 * Table\_map event跟在图5中看到的相同,显示了接下来要打开的表,map到数字226。现在我们这条SQL语句只操作了一张表,如果要操作多张表呢?每个表都有一个对应的Table\_map event、都会map到一个单独的数字,用于区分对不同表的操作。 * 我们在mysqlbinlog的命令中,使用了-vv参数是为了把内容都解析出来,所以从结果里面可以看到各个字段的值(比如,@1=4、 @2=4这些值)。 * binlog\_row\_image的默认配置是FULL,因此Delete\_event里面,包含了删掉的行的所有字段的值。如果把binlog\_row\_image设置为MINIMAL,则只会记录必要的信息,在这个例子里,就是只会记录id=4这个信息。 * 最后的Xid event,用于表示事务被正确地提交了。 你可以看到,当binlog\_format使用row格式的时候,binlog里面记录了真实删除行的主键id,这样binlog传到备库去的时候,就肯定会删除id=4的行,不会有主备删除不同行的问题。 # 为什么会有mixed格式的binlog? 基于上面的信息,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mixed这种binlog格式的存在场景?**推论过程是这样的: * 因为有些statement格式的binlog可能会导致主备不一致,所以要使用row格式。 * 但row格式的缺点是,很占空间。比如你用一个delete语句删掉10万行数据,用statement的话就是一个SQL语句被记录到binlog中,占用几十个字节的空间。但如果用row格式的binlog,就要把这10万条记录都写到binlog中。这样做,不仅会占用更大的空间,同时写binlog也要耗费IO资源,影响执行速度。 * 所以,MySQL就取了个折中方案,也就是有了mixed格式的binlog。mixed格式的意思是,MySQL自己会判断这条SQL语句是否可能引起主备不一致,如果有可能,就用row格式,否则就用statement格式。 也就是说,mixed格式可以利用statment格式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数据不一致的风险。 因此,如果你的线上MySQL设置的binlog格式是statement的话,那基本上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设置。你至少应该把binlog的格式设置为mixed。 比如我们这个例子,设置为mixed后,就会记录为row格式;而如果执行的语句去掉limit 1,就会记录为statement格式。 当然我要说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场景要求把MySQL的binlog格式设置成row。这么做的理由有很多,我来给你举一个可以直接看出来的好处:**恢复数据**。 接下来,我们就分别从delete、insert和update这三种SQL语句的角度,来看看数据恢复的问题。 通过图6你可以看出来,即使我执行的是delete语句,row格式的binlog也会把被删掉的行的整行信息保存起来。所以,如果你在执行完一条delete语句以后,发现删错数据了,可以直接把binlog中记录的delete语句转成insert,把被错删的数据插入回去就可以恢复了。 如果你是执行错了insert语句呢?那就更直接了。row格式下,insert语句的binlog里会记录所有的字段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来精确定位刚刚被插入的那一行。这时,你直接把insert语句转成delete语句,删除掉这被误插入的一行数据就可以了。 如果执行的是update语句的话,binlog里面会记录修改前整行的数据和修改后的整行数据。所以,如果你误执行了update语句的话,只需要把这个event前后的两行信息对调一下,再去数据库里面执行,就能恢复这个更新操作了。 其实,由delete、insert或者update语句导致的数据操作错误,需要恢复到操作之前状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MariaDB的[Flashback](https://mariadb.com/kb/en/library/flashback/)工具就是基于上面介绍的原理来回滚数据的。 虽然mixed格式的binlog现在已经用得不多了,但这里我还是要再借用一下mixed格式来说明一个问题,来看一下这条SQL语句: ``` mysql> insert into t values(10,10, now()); ``` 如果我们把binlog格式设置为mixed,你觉得MySQL会把它记录为row格式还是statement格式呢? 先不要着急说结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条语句执行的效果。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1/ef/0150301698979255a6f27711c35e9eef.png) 图7 mixed格式和now() 可以看到,MySQL用的居然是statement格式。你一定会奇怪,如果这个binlog过了1分钟才传给备库的话,那主备的数据不就不一致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用mysqlbinlog工具来看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a/41/1ad3a4c4b9a71955edba5195757dd041.png) 图8 TIMESTAMP 命令 从图中的结果可以看到,原来binlog在记录event的时候,多记了一条命令:SET TIMESTAMP=1546103491。它用 SET TIMESTAMP命令约定了接下来的now()函数的返回时间。 因此,不论这个binlog是1分钟之后被备库执行,还是3天后用来恢复这个库的备份,这个insert语句插入的行,值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条SET TIMESTAMP命令,MySQL就确保了主备数据的一致性。 我之前看过有人在重放binlog数据的时候,是这么做的:用mysqlbinlog解析出日志,然后把里面的statement语句直接拷贝出来执行。 你现在知道了,这个方法是有风险的。因为有些语句的执行结果是依赖于上下文命令的,直接执行的结果很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用binlog来恢复数据的标准做法是,用 mysqlbinlog工具解析出来,然后把解析结果整个发给MySQL执行。类似下面的命令: ``` mysqlbinlog master.000001 --start-position=2738 --stop-position=2973 | mysql -h127.0.0.1 -P13000 -u$user -p$pwd; ``` 这个命令的意思是,将 master.000001 文件里面从第2738字节到第2973字节中间这段内容解析出来,放到MySQL去执行。 # 循环复制问题 通过上面对MySQL中binlog基本内容的理解,你现在可以知道,binlog的特性确保了在备库执行相同的binlog,可以得到与主库相同的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正常情况下主备的数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图1中A、B两个节点的内容是一致的。其实,图1中我画的是M-S结构,但实际生产上使用比较多的是双M结构,也就是图9所示的主备切换流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0/56/20ad4e163115198dc6cf372d5116c956.png) 图 9 MySQL主备切换流程--双M结构 对比图9和图1,你可以发现,双M结构和M-S结构,其实区别只是多了一条线,即:节点A和B之间总是互为主备关系。这样在切换的时候就不用再修改主备关系。 但是,双M结构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业务逻辑在节点A上更新了一条语句,然后再把生成的binlog 发给节点B,节点B执行完这条更新语句后也会生成binlog。(我建议你把参数log\_slave\_updates设置为on,表示备库执行relay log后生成binlog)。 那么,如果节点A同时是节点B的备库,相当于又把节点B新生成的binlog拿过来执行了一次,然后节点A和B间,会不断地循环执行这个更新语句,也就是循环复制了。这个要怎么解决呢? 从上面的图6中可以看到,MySQL在binlog中记录了这个命令第一次执行时所在实例的server id。因此,我们可以用下面的逻辑,来解决两个节点间的循环复制的问题: 1. 规定两个库的server id必须不同,如果相同,则它们之间不能设定为主备关系; 2. 一个备库接到binlog并在重放的过程中,生成与原binlog的server id相同的新的binlog; 3. 每个库在收到从自己的主库发过来的日志后,先判断server id,如果跟自己的相同,表示这个日志是自己生成的,就直接丢弃这个日志。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我们设置了双M结构,日志的执行流就会变成这样: 1. 从节点A更新的事务,binlog里面记的都是A的server id; 2. 传到节点B执行一次以后,节点B生成的binlog 的server id也是A的server id; 3. 再传回给节点A,A判断到这个server id与自己的相同,就不会再处理这个日志。所以,死循环在这里就断掉了。 # 小结 今天这篇文章,我给你介绍了MySQL binlog的格式和一些基本机制,是后面我要介绍的读写分离等系列文章的背景知识,希望你可以认真消化理解。 binlog在MySQL的各种高可用方案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天介绍的可以说是所有MySQL高可用方案的基础。在这之上演化出了诸如多节点、半同步、MySQL group replication等相对复杂的方案。 我也跟你介绍了MySQL不同格式binlog的优缺点,和设计者的思考。希望你在做系统开发时候,也能借鉴这些设计思想。 最后,我给你留下一个思考题吧。 说到循环复制问题的时候,我们说MySQL通过判断server id的方式,断掉死循环。但是,这个机制其实并不完备,在某些场景下,还是有可能出现死循环。 你能构造出一个这样的场景吗?又应该怎么解决呢? 你可以把你的设计和分析写在评论区,我会在下一篇文章跟你讨论这个问题。感谢你的收听,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 # 上期问题时间 上期我留给你的问题是,你在什么时候会把线上生产库设置成“非双1”。我目前知道的场景,有以下这些: 1. 业务高峰期。一般如果有预知的高峰期,DBA会有预案,把主库设置成“非双1”。 2. 备库延迟,为了让备库尽快赶上主库。@永恒记忆和@Second Sight提到了这个场景。 3. 用备份恢复主库的副本,应用binlog的过程,这个跟上一种场景类似。 4. 批量导入数据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把生产库改成“非双1”配置,是设置innodb\_flush\_logs\_at\_trx\_commit=2、sync\_binlog=1000。 评论区留言点赞板: > @way 同学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从库设置了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和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导致一直延迟的情况。我们在主库设置这两个参数,是为了减少binlog的写盘压力。备库这么设置,尤其在“快要追上”的时候,就反而会受这两个参数的拖累。一般追主备就用“非双1”(追上记得改回来)。 > @一大只 同学验证了在sync\_binlog=0的情况下,设置sync\_delay和sync\_no\_delay\_count的现象,点赞这种发现边界的意识和手动验证的好习惯。是这样的:sync\_delay和sync\_no\_delay\_count的逻辑先走,因此该等还是会等。等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之一,就进入sync\_binlog阶段。这时候如果判断sync\_binlog=0,就直接跳过,还是不调fsync。 > @锅子 同学提到,设置sync\_binlog=0的时候,还是可以看到binlog文件马上做了修改。这个是对的,我们说“写到了page cache”,就是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而你用ls命令看到的就是文件系统返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