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67 lines
18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10Debug解决 BUG 思路有哪些?
你好,我是蒋宏伟。
传说中,比尔盖茨在飞机上顺手撸一个 BASIC 解释器,不 Debug 就能直接跑起来。虽然比尔盖茨是“传说级”的程序员,但他写代码也是需要调试的。我们可以在维基百科的 [Altair BASIC](https://www.quora.com/Are-there-programmers-who-write-virtually-bug-free-code) 词条看到:
> 盖茨和艾伦从波士顿的分时租赁服务中购买了电脑上机时间来完成 BASIC 程序的调试。
但现实中,我们大部分情况都很难做到不 Debug不调试就能把代码顺利上线更多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和 Bug 做一番搏斗。
从搭建环境时 Gitlab 拉下来的代码跑不起来,到开发过程修改一段代码逻辑总是报错,再到产品上线后也时不时地有产品、测试、老板找过来反馈线上问题。无论是已经存在的、还是潜在的 Bug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决。不是有调侃的话么我们程序员“不是在解决 Bug 的路上,就是在写 Bug 的路上”。
这话虽然只是一句调侃,但是这也侧面印证了两点:一方面是,我们会遇到很多 Bug也会花很多时间去解决 Bug另一方面是我们直接裸写的代码可能存在较多的潜藏 Bug我们得花精力把这些潜藏的 Bug 给找出来。那面对这些 Bug有没有什么通用的解决思路呢
这正是今天我要和你介绍的我把它概括为“1+2+3”也就是一个模型两个原则三条思路。
## 一个模型:发现问题、找到原因、修复 Bug
那么,一个模型是什么呢?
一个模型指的是,**发现问题**、**找到原因**、**修复 Bug** 的三步模型。其实这就是我们日常解决 Bug 的常规步骤,我只不过把它划分归类了一下,接着你就会看到划分的好处了。
虽然我们遇到的 Bug 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当你把解决问题划分为三步之后,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步骤给出不同的解题思路了。每个 Bug 都有每个 Bug 修复的思路,但大部分的 Bug 在发现问题和找到原因这两步,是可以找到一些通用方法的。而我接下来要讲的“两个原则”,说的就是发现问题这一步的两个原则,“三条思路”说的就是找到原因这一步的三个思路,这些原则和思路都是通用的。
在发现问题和找到原因这两步中,我们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以及各种调试工具支持。因此,在讲原则和思路的过程中,我也会和你介绍流程该怎么走,工具该怎么用。
另外这里还需要你注意狭义和广义调试是有所不同的。狭义的调试指的是代码运行时打日志、打断点但广义的调试指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Debugging is the process of finding and resolving bug
任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具,都可以归类为广义的调试工具,甚至上线流程也是可以为调试服务的。当你把视野打开之后,思路也变广一些,这可以让你可以更快地、更容易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给你画了一张调试的全貌示意图,把调试的三步模型、上线流程和广义上的调试工具都画上去了。你先停下来看一下,接下来我也会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3/c0/8326a0d730d4ac2fd526ec02dc7125c0.png?wh=1504x1504)
## 两个原则:不带上线原则和本地复现原则
我先和你介绍发现问题这一步的两个原则:不带上线原则和本地复现原则。
1. 不带上线原则:要尽可能早地在本地开发时发现问题,提前发现问题是不带 Bug 上线的必要条件;
2. 本地复现原则:如果 Bug 已经被带上线了,我们要尽快发现它,还要尽可能多地收集线上信息,让它能更容易地在自己的手机或本地复现。
不带上线原则怎么实践呢?首先,我们要清楚,没有任何的线上 Bug 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减少带上线的风险,比如团队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建立一套完善的上线流程,依靠流程和机制来减少风险。其次,在这套流程和机制下,我们自己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减少风险。
那么,一个理想的上线流程和配套工具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 GitHub 社区其实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
GitHub 社区中那些流行的仓库都有一套完整的上线流程,比如 React、React Native 仓库,一般都有**自动化的本地校验和线上校验,还有项目成员的 Code Review**。这套流程经历了上千人的校验,我认为是非常有学习和实践价值的。
在本地开发时,需要针对开发的新增的模块写一个新的单元测试。在提交代码的时候,有 git hook 的自动脚本来执行我们的 Jest 单元测试,并校验 TypeScript、ESLint 是否通过,只有校验通过之后才能提交。在提交到远程仓库后,还有机器人再校验一次,并且只有在机器人校验和项目成员的 Code Review 通过后才能把代码合到主分支。
而理想上线流程的另一套答案,其实也是大部分团队都在实践的答案。
当我们把新功能推到的代码仓库的主分支中,我们还需要把主分支中的代码进行上线。在上线过程中,我们需要靠 UI 验收、靠 QA 测试、靠 PM 体验,靠团队的力量来尽早发现 Bug。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在上线平台上下功夫比如只有 QA 拥有上线权限,又比如做 A/B 测试、灰度测试等。
但即便如此,也难免会将一些本地 Bug 带上线,因此我们还需要快速发现线上 Bug。
大部分时候,那些线上的、偶现的、没有报错信息的 Bug比本地的、必现的、有报错信息的 Bug更加缺乏有效信息也更难发现。对于线上 Bug 而言,**快速发现线上 Bug关键是对线上数据的收集并通过收集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使其能在本地复现**。线上 Bug 本地复现之后,剩下的修复思路就和本地 Bug 的修复思路是一样的了。
这个时候,我们有两种工具可以利用,一种是监控系统,另一种是用户反馈系统。
在技术层面接入一套监控系统,比如腾讯出品的常用于原生应用监控的 Bugly或者开源领域的 Sentry又或者是自研的监控平台这些都是可以的。在产品层面上我们需要有一套用户反馈机制它们的核心作用是发现那些本地难以复现、又缺乏线上报错数据的 Bug。
实际上,每个团队、每个项目的情况都不一样,你可以根据自己项目的情况进行选择。
## 三条思路:一推理、二分法、三问人
发现问题之后,接着就要寻找问题的原因。寻找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思路呢?我有 三条思路供你参考:“一推理”、“二分法”、“三问人”。
所谓的“一推理”,它指的是,我们遇到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冷静地思考、分析和推理**,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知道问题是什么了,能直接解决的就自己直接解决,不要一开始就去网上搜答案。网上答案很多,但搜索正确答案成本很高,而且别人的答案不一定能解决你的问题。
你不妨先从红屏报错中提炼有用信息,再检查代码逻辑是否有明显错误并得出初步判断,然后打日志、打断点,再重新跑一次代码,验证你的判断。如果遇到的是复杂代码,可以从代码模块的出口入口着手来判断,然后再分析代码内部细节。在分析阶段中,我们也离不开(狭义)调试工具的支持。
* **红屏信息:**
对于那些本地的、必现的、有红屏报错的 Bug 而言,红屏信息有时候能帮你直接指出是你的代码哪里有问题。
即便是那些没有提供具体报错代码的红屏报错,也会提供一些有用信息,只是这些有用信息需要你想一下才能分析出来。有些人在遇到红屏报错时,只是稍微看了一眼红屏信息,并不会去仔细地研究红屏信息内容,就直接动手开始改起代码了。这就相当于,有一份地图你不用,就直接闯起了迷宫。
**当你遇到红屏时,应该先认真读一遍红屏中的报错信息,第一遍没读懂没关系再多读几遍**,英文不熟也不要紧,可以翻译一下,看看有什么关键字,再仔细想一下。很多时候,当你真的这么做了就找到原因了,不用后面那些分析步骤了。
* **检查逻辑:**
有时候呢我们可以根据红屏提供的执行结果猜出大致的问题范围。这时候呢你可以先在脑袋里面过一遍代码执行过程先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拼写错误、API 的使用方法对不对、一些边际条件有没有考虑到等等。检查一遍之后,即便没有找到原因,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判断。
* **执行代码:**
在你有这些判断后,你就可以通过打日志、打断点等方式来验证你的判断,找到到底是哪个变量或者是哪段逻辑有问题了。
这里需要和你强调的是,不要一上来毫无头绪就开始打日志、打断点,这样做效率很低。**一定要先检查代码、先判断原因,再去打日志、打断点去验证你的判断,这样你的调试能力、逻辑能力才会慢慢变强,调试速度才能慢慢提高。**
* **出口入口:**
有时候代码太复杂了,代码内部执行的步骤太多了,要寻找是具体是哪段逻辑有问题就太难了。这时候,你可以先对代码的入口或出口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函数组件可能有问题,你可以通过工具查看元素树的结构和具体元素属性;又比如,前后端交互的请求可能有问题,你可以抓包看请求内容;再比如,本地磁盘存储结果有问题,你可以去查看存储结果。
从出口和入口开始分析先得出结论,再打日志、打断点定位问题原因,有时候可能比直接分析复杂代码的内部逻辑得出结论,要更快一些。
* **分析工具:**
在分析阶段,必不可少的就是(狭义)调试工具,像打日志、打断点、抓包请求、查看存储这些功能都需要调试工具的支持。我给你画了一张调试工具功能图,涵盖了各类调试工具的支持程度: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a/5c/ca825d7cdyy4d0513f8244bac454c45c.png?wh=1724x810)
我们简单分析下这几个工具。首先是弹窗 alert它的好处是依赖任何环境但一个弹窗能展示的内容太少了只有在线上环境我才会用到它。
接着是终端 Terminal你在本地通过 Terminal 启动打包工具 Metro 的服务时,你的调试代码就和 Terminal 建立了连接,你通过 console.log 打印的日志,都会在 Terminal 显示。使用它时,你不必单独下载其他任何的调试工具。据我所知,很多人排查问题只靠 Terminal 打日志,但实际上还有其他更好用的工具。
比如 Facebook 出品的移动应用调试工具 Flipper 就不错,但你需要单独进行下载。它的功能很强大,打日志、打断点、查看元素树、抓包请求、查看存储它都支持,而且支持扩展插件。
比较流行的调试工具还有 React Native Debugger、Reactotron如果涉及原生代码你还可用 Android Studio、Xcode 进行调试。
这些工具你不必每个都要学会怎么使用,选择几个你顺手的即可。工具只是辅助,关键是分析本身,调试工具只要够用就行。我平时用得比较多的是 Terminal 和 Flipper。
看完第一招,我们再来看第二招:“二分法”。
在你遇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Bug 时,你可以试试这招。**所谓的“二分法”,**说的是在我们不能确定问题原因的时候,**把所有潜在的问题都用类似“数组二分查找”的方式把代码遍历一遍,**不断缩小问题的范围,最终找到问题原因。
“二分法”怎么分呢?一个排除疑难杂症的通用思路是这样的,我们的代码是运行在环境中的,代码本身也有多个版本的、同一个版本中代码也是分多个模块的。那我们就可以从环境、版本、模块入手排查。
我们先把环境和代码分开,先排查环境原因,如果别人的电脑、手机都没有问题,我的有问题,那就可以判断是我的电脑、手机的环境有问题,否则就是代码问题。
如果是代码问题,我们再排查上一个上线版本有没有问题,上一次 commit 的代码有没有问题,如果上一次也有问题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否则就是新引入的问题。
如果是新引入的问题,再从根组件开始排查,一个 React Native 应用(或页面)只有一个 Root 组件,一个 Root 组件有若干个子组件,子组件又有自己的子子组件,这就组成了一个组件树,你只要顺着 Root 组件一步一步地进行二分判断,看哪一边的子树是有问题的,哪一边的子树是没有问题的,最终就能确定问题代码的范围了。
“二分法”的思路是从整体到局部它还有一个变种就是“多分法”。比如首屏性能问题用户从点击、到请求、再到渲染的过程是一个整体你可以把这个整体中各个阶段中的关键节点都埋上性能统计埋点找到那些优化收益率高的、做起来容易的地方去优化。只有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分析出每个局部的优化空间有多少你才能判断各个技术方案的投入产出比ROI做出全局最优的决定。
如果前面两招用完,还解决不了问题呢?不用着急,我们还有**第三招:三问人。**
**所谓的“三问人”,说的是我们借鉴别人的经验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别人可以是同事、朋友、微信群,也可以是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相信你也经常用,所以我只和你重点说一下我的使用技巧和经验。
首先Google 搜到的资料更全一些有博客、论坛、GitHub、学习型网站百度搜到的大多是国内开发者的博客。另一类就是专业的技术网站比如 GitHub 和 Stack Overflow这类专业技术提供的搜索引擎的搜索效率有时候比 Google 还要更高一些。有时候我在 Google 搜索出的内容不是我想要的,我就会跑到 GitHub 的 React Native 仓库的 Issues 中和 Stack Overflow 上直接搜索,它们推荐的内容就会更加精准一些。
有些英语差的同学可以会觉得,使用 Google、GitHub 这类以英文为主的网站,语言是个门槛。我的建议是你多用翻译引擎,使用工具来打破这个语言门槛。你不着急的时候,英语文章可以一个词地一个词地慢慢看,这也能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但工作中毕竟是以效率优先,我推荐你使用 DeepL 翻译引擎,在 DeepL 的宣传资料中,它的中英互译的准确性比 Google 等翻译引擎要强上 5 倍,我的实际使用感受也确实是准确很多。
## 课程小结
广义上讲,调试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如何调试呢?我有 “一个模型、两个原则、三条思路”和你分享。
* 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包括,调试的三个步骤发现问题、找到原因、修复 Bug还包括配套的广义调试工具、团队上线流程。这个广义的调试模型相对于狭义上的调试它的意义在于能帮我们扩宽解决 Bug 的思路;
* 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是不带上线原则和本地复现原则。不带上线原则强调的是,调试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是提前发现问题减少线上 Bug本地复现原则强调的是解决线上 Bug 的关键是能在本地复现问题,而复现问题很依赖监控系统和反馈系统;
* 三条思路:你可以先用“一推理”,再用“二分法”、最后是“三问人”来解决具体 Bug 。
## 补充材料
**自带工具:**
* [react-native doctor](https://reactnative.dev/blog/2019/11/18/react-native-doctor):可以帮忙检查本地环境是否搭建是否有问题。
* [Perf Monitor](https://reactnative.dev/docs/debugging#performance-monitor):调试情况下摇一摇手机,就会有一个弹窗,其中 Perf Monitor 功能可以帮你查看本地的 JavaScript FPS 和 Native FPS。
* [Inspect](https://reactnative.dev/docs/debugging#inspecting-component-instances):摇一摇中的 Inspect 功能,可以帮我们查看组件树的结构。
**搜索工具:**
* 翻译:[DeepL](https://www.deepl.com/translator)、谷歌翻译 百度翻译。DeepL 还有客户端,配合快捷键使用更方便。
* 搜索:谷歌搜索、百度搜索
* 专业网站:[React Native GitHub Issues](https://github.com/facebook/react-native/search?type=issues)、[Stack Overflow](https://stackoverflow.com/)
**第三方工具:**
* **推荐Facebook 推出的移动应用调试工具**[Flipper](https://fbflipper.com/)
* (不推荐)微软推出的 VSCode 插件 [React Native Tools](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items?itemName=msjsdiag.vscode-react-native)
* 不推荐Infinitered 推出的 [Reactotron](https://github.com/infinitered/reactotron)
* (不推荐)[React Native Debugger](https://github.com/jhen0409/react-native-debugger)。
## 作业
* 平时你用的调试工具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它?
* 结合这一讲提供的 “一个模型、两个原则、三条思路”,思考一下,你遇到过那些疑难杂症,最终你是怎么解决它的?
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思考和想法。我是蒋宏伟,咱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