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Go 语言项目开发实战/docs/389649.md
2022-09-03 22:05:03 +08:00

22 KiB
Raw Blame History

15 | 研发流程实战IAM项目是如何进行研发流程管理的

你好,我是孔令飞。

08讲14讲 ,我分别介绍了如何设计研发流程,和如何基于 Makefile 高效地管理项目。那么今天我们就以研发流程为主线来看下IAM项目是如何通过Makefile来高效管理项目的。学完这一讲你不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 08讲14讲 所介绍的内容,还能得到很多可以直接用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技巧。

研发流程有很多阶段其中的开发阶段和测试阶段是需要开发者深度参与的。所以在这一讲中我会重点介绍这两个阶段中的Makefile项目管理功能并且穿插一些我的Makefile的设计思路。

为了向你演示流程这里先假设一个场景。我们有一个需求给IAM客户端工具iamctl增加一个helloworld命令该命令向终端打印hello world。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下如何具体去执行研发流程中的每一步。首先,我们进入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是开发者的主战场,完全由开发者来主导,它又可分为代码开发和代码提交两个子阶段。我们先来看下代码开发阶段。

代码开发

拿到需求之后首先需要开发代码。这时我们就需要选择一个适合团队和项目的Git工作流。因为Git Flow工作流比较适合大型的非开源项目所以这里我们选择Git Flow工作流。代码开发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基于develop分支新建一个功能分支 feature/helloworld。

$ git checkout -b feature/helloworld develop

这里需要注意新建的branch名要符合Git Flow工作流中的分支命名规则。否则在git commit阶段会因为branch不规范导致commit失败。IAM项目的分支命令规则具体如下图所示

IAM项目通过pre-commit githooks来确保分支名是符合规范的。在IAM项目根目录下执行git commit 命令git会自动执行pre-commit脚本该脚本会检查当前branch的名字是否符合规范。

这里还有一个地方需要你注意git不会提交 .git/hooks 目录下的githooks脚本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以下手段确保开发者clone仓库之后仍然能安装我们指定的githooks脚本到 .git/hooks 目录:

# Copy githook scripts when execute makefile    
COPY_GITHOOK:=$(shell cp -f githooks/* .git/hooks/) 

上述代码放在scripts/make-rules/common.mk文件中每次执行make命令时都会执行可以确保githooks都安装到 .git/hooks 目录下。

第二步在feature/helloworld分支中完成helloworld命令的添加。

首先,通过 iamctl new helloworld 命令创建helloworld命令模板

$ iamctl new helloworld -d internal/iamctl/cmd/helloworld
Command file generated: internal/iamctl/cmd/helloworld/helloworld.go

接着,编辑internal/iamctl/cmd/cmd.go文件,在源码文件中添加helloworld.NewCmdHelloworld(f, ioStreams),加载helloworld命令。这里将helloworld命令设置为Troubleshooting and Debugging Commands命令分组:

import (
    "github.com/marmotedu/iam/internal/iamctl/cmd/helloworld"
)
        ...
        {
            Message: "Troubleshooting and Debugging Commands:",
            Commands: []*cobra.Command{
                validate.NewCmdValidate(f, ioStreams),
                helloworld.NewCmdHelloworld(f, ioStreams),
            },
        },

这些操作中包含了low code的思想。在第 10讲 中我就强调过要尽可能使用代码自动生成这一技术。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够提高我们的代码开发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规范减少手动操作可能带来的错误。所以这里我将iamctl的命令也模板化并通过 iamctl new 自动生成。

第三步,生成代码。

$ make gen

如果改动不涉及代码生成,可以不执行make gen操作。 make gen 执行的其实是gen.run伪目标

gen.run: gen.clean gen.errcode gen.docgo.doc

可以看到,当执行 make gen.run其实会先清理之前生成的文件再分别自动生成error code和doc.go文件。

这里需要注意,通过make gen 生成的存量代码要具有幂等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次生成的代码是一样的,避免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我们可以将更多的与自动生成代码相关的功能放在 gen.mk Makefile 中。例如:

  • gen.docgo.doc代表自动生成doc.go文件。
  • gen.ca.%代表自动生成iamctl、iam-apiserver、iam-authz-server证书文件。

第四步,版权检查。

如果有新文件添加,我们还需要执行 make verify-copyright ,来检查新文件有没有添加版权头信息。

$ make verify-copyright

如果版权检查失败,可以执行make add-copyright自动添加版权头。添加版权信息只针对开源软件,如果你的软件不需要添加,就可以略过这一步。

这里还有个Makefile编写技巧如果Makefile的command需要某个命令就可以使该目标依赖类似tools.verify.addlicense这种目标tools.verify.addlicense会检查该工具是否已安装如果没有就先安装。

.PHONY: copyright.verify    
copyright.verify: tools.verify.addlicense 
  ...
tools.verify.%:          
  @if ! which $* &>/dev/null; then $(MAKE) tools.install.$*; fi
.PHONY: install.addlicense                              
install.addlicense:        
  @$(GO) get -u github.com/marmotedu/addlicense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 make copyright.verify 尽可能自动化,减少手动介入的概率。

第五步,代码格式化。

$ make format

执行make format会依次执行以下格式化操作:

  1. 调用gofmt格式化你的代码。
  2. 调用goimports工具自动增删依赖的包并将依赖包按字母序排序并分类。
  3. 调用golines工具把超过120行的代码按golines规则格式化成<120行的代码。
  4. 调用 go mod edit -fmt 格式化go.mod文件。

第六步,静态代码检查。

$ make lint

关于静态代码检查,在这里你可以先了解代码开发阶段有这个步骤,至于如何操作,我会在下一讲给你详细介绍。

第七步,单元测试。

$ make test

这里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包都需要执行单元测试。你可以通过如下命令,排除掉不需要单元测试的包:

go test `go list ./...|egrep -v $(subst $(SPACE),'|',$(sort $(EXCLUDE_TESTS)))`

在go.test的command中我们还运行了以下命令

sed -i '/mock_.*.go/d' $(OUTPUT_DIR)/coverage.out

运行该命令的目的是把mock_.* .go文件中的函数单元测试信息从coverage.out中删除。mock_.*.go文件中的函数是不需要单元测试的如果不删除就会影响后面的单元测试覆盖率的计算。

如果想检查单元测试覆盖率,请执行:

$ make cover

默认测试覆盖率至少为60%,也可以在命令行指定覆盖率阈值为其他值,例如:

$ make cover COVERAGE=90

如果测试覆盖率不满足要求,就会返回以下错误信息:

test coverage is 62.1%
test coverage does not meet expectations: 90%, please add test cases!
make[1]: *** [go.test.cover] Error 1
make: *** [cover] Error 2

这里make命令的退出码为1

如果单元测试覆盖率达不到设置的阈值就需要补充测试用例否则禁止合并到develop和master分支。IAM项目配置了GitHub Actions CI自动化流水线CI流水线会自动运行检查单元测试覆盖率是否达到要求。

第八步,构建。

最后,我们执行make build命令,构建出cmd/目录下所有的二进制安装文件。

$ make build

make build 会自动构建 cmd/ 目录下的所有组件,如果只想构建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组件,可以传入 BINS选项,组件之间用空格隔开,并用双引号引起来:

$ make build BINS="iam-apiserver iamctl"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代码开发阶段的全部操作。

如果你觉得手动执行的make命令比较多可以直接执行make命令

$ make
===========> Generating iam error code go source files
===========> Generating error code markdown documentation
===========> Generating missing doc.go for go packages
===========> Verifying the boilerplate headers for all files
===========> Formating codes
===========> Run golangci to lint source codes
===========> Run unit test
...
===========> Building binary iam-pump v0.7.2-24-g5814e7b for linux amd64
===========> Building binary iamctl v0.7.2-24-g5814e7b for linux amd64
...

直接执行make会执行伪目标all所依赖的伪目标 all: tidy gen add-copyright format lint cover build,也即执行以下操作:依赖包添加/删除、生成代码、自动添加版权头、代码格式化、静态代码检查、覆盖率测试、构建。

这里你需要注意一点all中依赖covercover实际执行的是 go.test.cover ,而 go.test.cover 又依赖 go.test 所以cover实际上是先执行单元测试再检查单元测试覆盖率是否满足预设的阈值。

最后补充一点,在开发阶段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执行 make genmake formatmake lintmake cover 等操作,为的是能够提前发现问题并改正。

代码提交

代码开发完成之后,我们就需要将代码提交到远程仓库,整个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开发完后将代码提交到feature/helloworld分支并push到远端仓库。

$ git add internal/iamctl/cmd/helloworld internal/iamctl/cmd/cmd.go
$ git commit -m "feat: add new iamctl command 'helloworld'"
$ git push origin feature/helloworld

这里我建议你只添加跟feature/helloworld相关的改动这样就知道一个commit做了哪些变更方便以后追溯。所以我不建议直接执行git add .这类方式提交改动。

在提交commit时commit-msg githooks会检查commit message是否符合Angular Commit Message规范如果不符合会报错。commit-msage调用了go-gitlint来检查commit message。go-gitlint会读取 .gitlint 中配置的commit message格式

--subject-regex=^((Merge branch.*of.*)|((revert: )?(feat|fix|perf|style|refactor|test|ci|docs|chore)(\(.+\))?: [^A-Z].*[^.]$))
--subject-maxlen=72
--body-regex=^([^\r\n]{0,72}(\r?\n|$))*$

IAM项目配置了GitHub Actions当有代码被push后会触发CI流水线流水线会执行make all目标。GitHub Actions CI流程执行记录如下图

如果CI不通过就需要修改代码直到CI流水线通过为止。

这里我们来看下GitHub Actions的配置

name: IamCI

on: 
  push:
    branchs:
    - '*'
  pull_request:
    types: [opened, reopened]

jobs:
  build: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uses: actions/checkout@v2

    - name: Set up Go
      uses: actions/setup-go@v2
      with:
        go-version: 1.16

    - name: all
      run: make

可以看到GitHub Actions实际上执行了3步拉取代码、设置Go编译环境、执行make命令也就是执行 make all 目标)。

GitHub Actions也执行了 make all 目标,和手动操作执行的 make all 目标保持一致这样做是为了让线上的CI流程和本地的CI流程完全保持一致。这样当我们在本地执行make命令通过后在线上也会通过。保持一个一致的执行流程和执行结果很重要。否则本地执行make通过但是线上却不通过岂不很让人头疼

第二步提交pull request。

登陆GitHub基于feature/helloworld创建pull request并指定Reviewers进行code review。具体操作如下图

当有新的pull request被创建后也会触发CI流水线。

第三步创建完pull request后就可以通知reviewers 来 review代码GitHub也会发站内信。

第四步Reviewers 对代码进行review。

Reviewer通过review github diff后的内容并结合CI流程是否通过添加评论并选择Comment仅评论、Approve通过、Request Changes不通过需要修改如下图所示

如果review不通过feature开发者可以直接在feature/helloworld分支修正代码并push到远端的feature/helloworld分支然后通知reviewers再次review。因为有push事件发生所以会触发GitHub Actions CI流水线。

第五步code review通过后maintainer就可以将新的代码合并到develop分支。

使用Create a merge commit的方式将pull request合并到develop分支如下图所示

Create a merge commit的实际操作是 git merge --no-fffeature/helloworld分支上所有的 commit 都会加到 develop 分支上,并且会生成一个 merge commit。使用这种方式可以清晰地知道是谁做了哪些提交回溯历史的时候也会更加方便。

第六步合并到develop分支后触发CI流程。

到这里,开发阶段的操作就全部完成了,整体流程如下:

合并到develop分支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开发阶段的下一阶段也就是测试阶段了。

测试阶段

在测试阶段开发人员主要负责提供测试包和修复测试期间发现的bug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需求或变动点所以需要合理评估这些新的需求或变动点是否要放在当前迭代修改。

测试阶段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基于develop分支创建release分支测试代码。

$ git checkout -b release/1.0.0 develop
$ make

第二步,提交测试。

将release/1.0.0分支的代码提交给测试同学进行测试。这里假设一个测试失败的场景我们要求打印“hello world”但打印的是“Hello World”需要修复。那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

你可以直接在release/1.0.0分支修改代码,修改完成后,本地构建并提交代码:

$ make
$ git add internal/iamctl/cmd/helloworld/
$ git commit -m "fix: fix helloworld print bug"
$ git push origin release/1.0.0

push到release/1.0.0后GitHub Actions会执行CI流水线。如果流水线执行成功就将代码提供给测试如果测试不成功再重新修改直到流水线执行成功。

测试同学会对release/1.0.0分支的代码进行充分的测试,例如功能测试、性能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

第三步测试通过后将功能分支合并到master分支和develop分支。

$ git checkout develop
$ git merge --no-ff release/1.0.0
$ git checkout master
$ git merge --no-ff release/1.0.0
$ git tag -a v1.0.0 -m "add print hello world" # master分支打tag

到这里测试阶段的操作就基本完成了。测试阶段的产物是master/develop分支的代码。

第四步删除feature/helloworld分支也可以选择性删除release/1.0.0分支。

我们的代码都合并入master/develop分支后feature开发者可以选择是否要保留feature。不过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我建议删掉因为feature分支太多的话不仅看起来很乱还会影响性能删除操作如下

$ git branch -d feature/helloworld

IAM项目的Makefile项目管理技巧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以研发流程为主线亲身体验了IAM项目的Makefile项目管理功能。这些是你最应该掌握的核心功能但IAM项目的Makefile还有很多功能和设计技巧。接下来我会给你分享一些很有价值的Makefile项目管理技巧。

help自动解析

因为随着项目的扩展Makefile大概率会不断加入新的管理功能这些管理功能也需要加入到 make help 输出中。但如果每添加一个目标,都要修改 make help 命令,就比较麻烦,还容易出错。所以这里,我通过自动解析的方式,来生成make help输出:

## help: Show this help info.    
.PHONY: help           
help: Makefile               
  @echo -e "\nUsage: make <TARGETS> <OPTIONS> ...\n\nTargets:"                         
  @sed -n 's/^##//p' $< | column -t -s ':' | sed -e 's/^/ /'    
  @echo "$$USAGE_OPTIONS"    

目标help的命令中通过 sed -n 's/^##//p' $< | column -t -s ':' | sed -e 's/^/ /' 命令自动解析Makefile中 ## 开头的注释行,从而自动生成 make help 输出。

Options中指定变量值

通过以下赋值方式变量可以在Makefile options中被指定

ifeq ($(origin COVERAGE),undefined)    
COVERAGE := 60    
endif   

例如,如果我们执行make 则COVERAGE设置为默认值60如果我们执行make COVERAGE=90 则COVERAGE值为90。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灵活地控制Makefile的行为。

自动生成CHANGELOG

一个项目最好有CHANGELOG用来展示每个版本之间的变更内容作为Release Note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每次都要手动编写CHANGELOG会很麻烦也不容易坚持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借助git-chglog工具来自动生成。

IAM项目的git-chglog工具的配置文件放在.chglog目录下在学习git-chglog工具时你可以参考下。

自动生成版本号

一个项目也需要有一个版本号当前用得比较多的是语义化版本号规范。但如果靠开发者手动打版本号工作效率低不说经常还会出现漏打、打的版本号不规范等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版本号也通过工具自动生成。在IAM项目中采用了gsemver工具来自动生成版本号。

整个IAM项目的版本号都是通过scripts/ensure_tag.sh脚本来生成的:

version=v`gsemver bump`
if [ -z "`git tag -l $version`" ];then
  git tag -a -m "release version $version" $version
fi

在scripts/ensure_tag.sh脚本中通过 gsemver bump 命令来自动化生成语义化的版本号,并执行 git tag -a 给仓库打上版本号标签,gsemver 命令会根据Commit Message自动生成版本号。

之后Makefile和Shell脚本用到的所有版本号均统一使用scripts/make-rules/common.mk文件中的VERSION变量

VERSION := $(shell git describe --tags --always --match='v*')

上述的Shell命令通过 git describe 来获取离当前提交最近的tag版本号

在执行 git describe如果符合条件的tag指向最新提交则只显示tag的名字否则会有相关的后缀来描述该tag之后有多少次提交以及最新的提交commit id。例如

$ git describe --tags --always --match='v*'
v1.0.0-3-g1909e47

这里解释下版本号中各字符的含义:

  • 3表示自打tag v1.0.0以来有3次提交。
  • g1909e47g 为git的缩写在多种管理工具并存的环境中很有用处。
  • 1909e477位字符表示为最新提交的commit id 前7位。

最后解释下参数:

  • tags使用所有的标签而不是只使用带注释的标签annotated taggit tag <tagname> 生成一个 unannotated taggit tag -a <tagname> -m '<message>' 生成一个 annotated tag。
  • always如果仓库没有可用的标签那么使用commit缩写来替代标签。
  • match ,只考虑与给定模式相匹配的标签。

保持行为一致

上面我们介绍了一些管理功能例如检查Commit Message是否符合规范、自动生成CHANGELOG、自动生成版本号。这些可以通过Makefile来操作我们也可以手动执行。例如通过以下命令检查IAM的所有Commit是否符合Angular Commit Message规范

$ go-gitlint
b62db1f: subject does not match regex [^(revert: )?(feat|fix|perf|style|refactor|test|ci|docs|chore)(\(.+\))?: [^A-Z].*[^.]$]

也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手动来生成CHANGELOG

$ git-chglog v1.0.0 CHANGELOG/CHANGELOG-1.0.0.md

还可以执行gsemver来生成版本号

$ gsemver bump
1.0.1

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要保证不管使用手动操作还是通过Makefile操作都要确保git commit message规范检查结果、生成的CHANGELOG、生成的版本号是一致的。这需要我们采用同一种操作方式

总结

在整个研发流程中需要开发人员深度参与的阶段有两个分别是开发阶段和测试阶段。在开发阶段开发者完成代码开发之后通常需要执行生成代码、版权检查、代码格式化、静态代码检查、单元测试、构建等操作。我们可以将这些操作集成在Makefile中来提高效率并借此统一操作。

另外IAM项目在编写Makefile时也采用了一些技巧例如make help 命令中help信息是通过解析Makefile文件的注释来完成的可以通过git-chglog自动生成CHANGELOG通过gsemver自动生成语义化的版本号等。

课后练习

  1. 看下IAM项目的 make dependencies 是如何实现的,这样实现有什么好处?
  2. IAM项目中使用 了gofmtgoimportsgolines 3种格式化工具思考下还有没有其他格式化工具值得集成在 make format 目标的命令中?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见解,和我一起交流讨论,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