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DevOps实战笔记/docs/170698.md
2022-09-03 22:05:03 +08:00

15 KiB
Raw Blame History

20 | 持续改进PDCA体系和持续改进的意义

你好,我是石雪峰。

今天是“工程实践篇”的最后一节课如果你现在问我在这么多的工程实践中什么能力是团队在推行DevOps时最应该具备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那就是持续改进

很多同学在留言区问我“雪峰老师我们公司已经搭建了Gitlab也跟Jenkins实现了打通做到了自动化的编译打包和发布工作。可是接下来我们还有啥可以做的呢我感到很迷茫啊。”

所以这就引申出来一个问题“一个团队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了DevOps呢

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就会回想起,几年前我去国内一家知名公司的杭州总部交流的经历。

当时负责跟我们对接的是这家公司DevOps的主要推动人可以说他见证了这家巨头公司的DevOps转型全过程。在交流时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他的回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问他“你觉得你们公司是在什么时候实现DevOps转型的呢”他想了想“现在我们公司已经没有专职的测试和专职的运维了基础架构也早就容器化了。这些事情都是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自然而然发生的只不过DevOps火起来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DevOps。所以很难说在哪个时间点完成了DevOps转型。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团队具备了一种能力就是始终能够找到新的突破,持续追求更好的状态。”

我想这段话应该非常能够代表一个团队实施DevOps转型时期望达到的状态吧。

其实如果你有机会去跟谷歌、Netflix的工程师交流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些业界DevOps做得特别牛的公司内部都不怎么提DevOps的概念。因为他们早就对DevOps的这些实践习以为常了。很多知名的工具平台都是内部员工自发地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而开发出来的。

比如像Gerrit这种非常流行的代码在线评审和管理工具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谷歌内部缺少一种基于Git并且具备权限管控的代码评审工具的问题才被开发出来的你可以了解下这段历史

你看,遇到一个钉子,从而造个锤子,和拿着一把锤子,满世界找钉子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但很多时候,我们采用的都是后一种做法,手里拿着一堆锤子,却找不到钉子在哪里。

所以如果一定要让我来回答DevOps做到什么程度就算是实现转型落地了那么我的回答是核心就是团队已经具备了持续改进的能力,而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引入了几个工具,建立了几个度量指标而已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这个所谓的持续改进,怎么感觉无处不在呢?似乎很多工程实践的落地方法中,最后一步都是持续改进。那么,持续改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持续改进呢?

这是因为每家公司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从0到1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对照着工程实践快速地引入工具建立流程补齐能力短板。但是从1到N的过程就需要团队根据业务需要自行识别改进目标了

还以最开始那个问题为例基于Gitlab和Jenkins搭建了自动化构建和发布的能力之后你觉得还有哪些可行的改进方向呢比如测试是否注入其中了呢是否建立了质量门禁机制呢数据库变更是否实现了自动化呢构建发布的速度是否足够理想构建资源是否存在瓶颈

能想到的方向有很多,但哪个才是现阶段最重要、价值最大化的点,说到底,还是要看业务的需求,没办法泛泛而谈。

谈到持续改进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方法体系叫作PDCA也称为戴明环。没错你从名称就能看出这套方法体系同样来自于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PDC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也就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ion行动

PDCA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实施框架任何一项改进类工作都可以划分为这四个实施阶段。通过PDCA循环的不断迭代驱动组织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不断识别出新的待改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进行根因分析,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然后,不定期地检查实施的结果和预期目标是否一致。最后,要对改进结果进行复盘,把做得好的地方保留下来,把做得不好的地方纳入下一阶段的循环中,继续改进。

这个方法听起来也没什么复杂的,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用心在做。

我再给你分享一个真实的例子。

大概两年前我参与到一家中型企业的DevOps转型工作当中。这家企业刚开始接触DevOps时的状态呢我就不细说了反正就是基本啥都没有。代码库使用的是SVN构建打包都在本地完成版本发布要两个月而且经常是多版本并行的节奏光同步代码就需要专人完成。

经过半年多的改造之后,团队内部的整体工具链体系初具规模,版本发布节奏也缩短到了一个月一次,团队对达到的成绩非常满意。

当然,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上个月又碰到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她跟我说,他们现在的发布节奏已经实现了两周一次,甚至不定期还有临时版本发布。我很好奇,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最开始导入改进方案的时候我给项目组提到过容器化的思路但是因为当时客观条件不具备就没有继续推进下去。没想到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已经实现了容器化部署自建的PaaS平台也有模有样即便是跟很多大公司相比也毫不逊色。

她说“这段DevOps转型的过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些常见的工程实践和工具平台更重要的是一双总能发现不完美的眼睛和追求极致的态度以及对这类问题的认知方法。这些驱动我们不断地找到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的确,很多工程实践和工具平台,在公司内部其实只是一小步,之后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还会有很多。这时候,我们能够依靠的终极奥义就是持续改进的思想,而构建持续改进的核心,就在于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

那么,究竟要从哪里开始学习呢?在学习和改进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比较推荐的做法呢?我总结了四个实践,你可以参考一下。

鼓励正向回溯和总结

从失败中学习是我们从小就懂的道理。一个团队对待故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他们对于持续改进的态度。系统出现故障是谁都不愿意遇到的事情,但在真实世界中,这是没法避免的。

在很多公司里面,出现故障之后,有几种常见的做法:

  • 把相关方拉到一起,定级定责,也就是确定问题级别和主要的责任方;
  • 轻描淡写地回个改进邮件,但是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即便有,也没人跟踪;
  • 把问题归结为不可复现的偶发事故,最后不了了之。

与这些做法相比,更好的方法是建立一种正向回溯和总结的机制。也就是说,当问题发生之后,事先准备一份详尽的故障分析报告,并拉上相关方一起彻底分析问题的根因,并给出改进任务的具体时间点。

故障回溯并不一定以确定责任为第一要务,更重要的是,要识别系统流程中的潜在问题和漏洞,并通过后续机制来进行保障,比如增加测试用例、增加产品走查事项等等。

其实,大到线上故障,小到日常错误,都值得回溯和总结

比如,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编译错误,如果每个人遇到同样的问题,都要爬一次同样的坑,显然是非常低效的。

这就需要有团队来负责收集和总结这些常见的错误,并提取关键错误信息和常见解决方法,形成一个案例库。同时,在构建系统中嵌入一个自动化服务,下次再有人遇到编译错误的时候,就可以自动匹配案例库,并给他推送一个问题分析报告和解决建议,帮助团队成员快速解决问题。

这样随着团队智慧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问题会被识别出来从而实现组织知识共享和研发辅助的能力这在很多大公司里面都是一个重点建设方向。仔细想想这本身就是一个PDCA的过程。

不过,这里要补充一点,团队实施持续改进的过程,不应该是一次大而全的变革,而应该是一系列小而高频的改进动作。因为大的变革往往影响众多,很容易半途而废,而小的改进更加温和,也更加容易成功。为了方便你理解,我跟你分享一张示意图。

预留固定时间进行改进

很多时候团队都处于忙碌的状态时间似乎成了推行DevOps的最大敌人。于是团队就陷入了一种太忙以至于没时间改进的状态中。

如果团队选择在同等时间内去做更多的功能那就说明至少在当前这个阶段业务开发的重要性要高于DevOps建设的重要性。

可问题是业务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有时候我去问一线员工“你觉得有什么地方是DevOps可以帮你的吗”要么大家会说“没什么特别的现在挺好”要么就是一些非常琐碎的点。实际上这只能说明要么是没想过这个事情要么就是不知道还有更好的做法。但是如果不能调动一线员工的积极性持续改进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团队的日常迭代中,事先给改进类工作预留一部分时间,或者是在业务相对不那么繁忙的时候(比如大促刚刚结束,团队在调整状态的时候),在改进工作上多花些时间。

这些工作量主要用于解决非功能需求、技术改进类问题,比如修复技术债务、单元测试用例补充、度量识别出来的改进事项等。通过将这部分改进时间固定下来,可以培养团队持续改进的文化。

我比较推荐的做法是,在团队的Backlog中新增一类任务专门用于记录和跟踪这类持续改进的内容。在迭代计划会议上,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并预估工作量,保证团队有固定的时间来应对这些问题。

另外很多公司也开始流行举办Hackathon Day黑客马拉松是说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编程实现自身的想法和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积极探索的精神、自由散发的思维和挑战极限的理念通过团队协作与互相激发实现创意到开发的全过程。

我们团队最近也在准备参加今年的黑客马拉松希望通过这个途径寻求合作共建除了解决内部效率提升的“老大难”问题还能提升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DevOps的价值一举两得。

在团队内部共享业务指标

很多时候团队成员都像是临时工一样,对于自己所负责的需求和业务的表现一概不知。如果团队成员对一件事情没有归属感,那么又如何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驱动意识呢?

所以,对于业务的指标和表现,需要尽可能地在团队内部做到透明,让团队成员可以接触真实世界的用户反馈和评价,以及业务的度量信息。

在一个新功能开发完成上线之后,要能实时查看这个需求的上线状态。如果需求分析时已经关联了业务考核指标,那么,同样可以将该业务关联的指标数据进行展示。这样,研发就会知道自己交付的内容有多少问题,用户的真实反馈是怎样的,从而促使团队更多地站在用户的视角思考问题。

除了业务指标DevOps的指标体系也应该对内部公开透明。大家可以查看自己所在团队的表现,以及在公司内部的整体水平。

适当的侧向压力,会促使大家更加主动地接受改进工作,并且通过度量数据展示改进的效果,从而形成正向的循环。

激励创造性,并将价值最大化

每个团队中都不乏有创新意愿和思想的员工,他们总是能从墨守成规的规范中找到可以进行优化的点。

比如,之前,我们团队的一个测试人员发现,日常埋点测试费时费力,而且没有数据统计。于是,她就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一个小工具,用工具来承载这部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如果更多人知道这样的创新,并且在更大范围内使用,不仅可以提升更多人的效率,让团队整体受益,而且还可以减少类似的重复建设,让有想法的员工一起参与工具优化。

比较好的做法是,在团队成员的绩效目标中,增加对团队贡献和技术创新的要求,在团队内部鼓励创新类工作。另外,在团队内部建立对应的选拔和激励机制,为好的想法投入资源,把它们变成可以解决类似问题的工具。

很多公司也开始注意到这种内部知识复用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代码库开源,还是公共基础组件的市的建设,甚至是公司级的平台治理系统,都可以帮助你快速地复用已有的能力,避免一直重复造轮子。

总结

就像每个工程实践的终点都是持续改进一样,我们专栏的“工程实践篇”同样以持续改进的实践作为收尾。

我始终认为团队是否建立了持续改进的文化是评估团队的DevOps实践效果的重要参考。在这一讲中我给你介绍了PDCA的持续改进方法体系也就是通过计划、实施、检查、行动这四个步骤的持续迭代不断把团队推向更优的状态促使团队进入正向发展的车道。

另外我给你介绍了四个持续改进落地的方法包括在失败中总结和学习建立固定的改进时间在团队内部共享指标、培养团队的责任感以及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并将价值最大化。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想打造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和文化给DevOps的生根发芽提供丰饶的养分。

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将进入“工具实践篇”,我会给你介绍一些核心工具的设计思想、建设路径,以及一些常见开源工具的使用方法等,敬请期待。

思考题

除了我提到的这四种持续改进的手段,你所在的公司,有什么活动可以促进持续改进文化的建设吗?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和答案,我们一起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