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高并发系统设计40问/docs/161241.md
2022-09-03 22:05:03 +08:00

10 KiB
Raw Blame History

用户故事 | 从“心”出发,我还有无数个可能

你好我是Longslee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学习《高并发系统设计40问》。

我从事软件相关的职业已经有九年时间了,之前在一家税务行业类公司工作,目前在一家电信行业相关的公司从事开发和运维工作。

我并不是“极客时间”的老用户,因为接触“极客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一开始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尝试着订阅了几门课程,后来便自然而然地将它当作工作之余获取信息的必需品。

要说跟这门课结缘还是在今年10月份那时我偶然打开“极客时间”看到了《高并发系统设计40问》的课程被开篇词的题目**“你为什么要学习高并发系统设计”**吸引了。开篇词中提到:

公司业务流量平稳,并不表示不会遇到一些高并发的需求场景;为了避免遇到问题时手忙脚乱,你有必要提前储备足够多的高并发知识,从而具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高并发需求场景的能力……

这些信息着实戳中了我。

回想起来自己所处的行业是非常传统的IT行业几乎与“互联网”不着边所以我平时特别难接触一线的技术栈。然而虽然行业传统但并不妨碍日常工作中高并发的出现比如偶尔出现的线上促销活动。

单纯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除了因为开篇词戳中之外,选择这个课程还在于自己想拓宽视野、激发潜能,另一方面当真的遇到“高并发”时,不至于望洋兴叹,脑海一片空白。

**在课程设计上,**每一节课的标题都是以问号结束,这种看似寻常的设计很容易让我在学习时联想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从而先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架构分层?如何避免消息重复?等自己有了一些答案后,再正式进入学习对概念性的知识查漏补缺。

我个人认为,这也算是这门课程的一个小的特色。唐扬老师抛出问题,并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回答,让这篇文章有了一个很好的闭环。

目前来说,我所在的行业和项目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场景和日渐频繁的促销活动,也在慢慢地转变,更多地引入互联网行业知识,产品也更加与时俱进。

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员,在日常工作中我自然也遇到了一些难题,碰到了一些瓶颈,但是在寻找解决方式的时候往往局限在自己擅长的技术体系和历史的过往经验上。而在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拓宽了眼界,会不自主地思考“是不是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式解决某些问题?”“当初选用的中间件和使用方式合不合理?”等等。

而且就像我提到的,自己所处的行业在不断改变,其实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很早就存在的信息化产品和目前主流的互联网产品渐渐难以界定了。就比如高校的教务系统,听起来好像跟我们接触的各类网站大不一样,但是在开学的时候,又有多少选课系统能扛住同学们瞬间的巨大流量呢?

《17 | 消息队列:秒杀时如何处理每秒上万次的下单请求?》讲的就是各厂处理可预见且短时间内大流量的“套路”而我认为这个“套路”也可以应用到大学的选课系统。因为教务系统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很闲的如果整体升级来提高QPS性价比太低所以只要保证在选课时服务的稳定性就好了。这里可以引入消息队列来缓解数据库的压力再通过异步拆分提高核心业务的处理速度。

**其实还有好多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第2讲、第10讲、第13讲等等。

单看《02 | 架构分层: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这个题目,我一开始会觉得“老生常谈”,软件分层在实际项目中运用得太多太多了,老师为什么单独拿出来一讲介绍呢?然而当我看到“如果业务逻辑很简单的话,可不可以从表示层直接到数据访问层,甚至直接读数据库呢?”这句话时,联系到了自己的实际业务:

我所参与的一个工程,确实因为业务逻辑基本等同数据库逻辑,所以从表示层直接与数据访问层交互了。但是如果数据库或者数据访问层发生改动,那将要修改表示层的多个地方,万一漏掉了需要调整的地方,连问题都不好查了,并且如果以后再无意地引入逻辑层,修改的层次也将变多。

对我而言,这篇文章能够有触动我的地方,引发我的思考,所以在接下来的项目中,我坚持选用分层架构。

《10 | 发号器如何保证分库分表后ID的全局唯一性》**给我的项目提供了思路:**我的需求不是保证分库分表后主键的唯一性但由于需要给各个客户端分配唯一ID用客户端策略难免重复所以在读到

一种是嵌入到业务代码里,也就是分布在业务服务器中。这种方案的好处是业务代码在使用的时候不需要跨网络调用,性能上会好一些,但是就需要更多的机器 ID 位数来支持更多的业务服务器。另外由于业务服务器的数量很多,我们很难保证机器 ID 的唯一性,所以就需要引入 ZooKeeper等分布式一致性组件来保证每次机器重启时都能获得唯一的机器 ID……

我采取了类似发号器的概念并且摒弃了之前UUID似的算法。采用发号器分发的ID后在数据库排序性能有所提升业务含义也更强了。

除此之外,在学习《13 | 缓存的使用姿势(一):如何选择缓存的读写策略?》之前,我的项目中没有过多的考虑数据库与缓存的一致性。比如我在写入数据时,选择了先写数据库再写缓存,考虑到写数据库失败后事务回滚,缓存也不会被写入;如果缓存写入失败,再设计重试机制。

看起来好像蛮OK的样子但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在多线程更新的情况下确实会造成双方的不一致**所造成的后果是:有时候从前端查询到的结果与真实数据不符。**后来根据唐扬老师提到的Cache Aside旁路缓存策略我顿然醒悟然后将这一策略用于该工程中效果不错。这节课我从唐扬老师的亲身经历中学到了不少的经验直接用到了自己的项目中。

真的很感谢唐扬老师,也很开心能够遇到这门课程,在这里,想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那么我是怎么学习这门课程的呢?**在这里,我想分享几点:

  • 知行合一

学完课程后,除了积极思考“能否用”“怎么用”“何时用”这些问题外,一定要趁热打铁,要么继续深入话题,翻阅其他资料,巩固下来;要么敲敲代码实现一遍,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如果时间充裕,甚至可以立马着手改进项目。

  • 留言区=挖宝区

每节课结束,我都会在留言板留下疑问或者分享体验,我喜欢问问题其实是跟自己在大学时参加的一场宣讲会有关。当时,来招聘的负责人是一位美国留学回来的台湾工程师,他介绍完后问大家有没有疑问,并没有人回答。

后来他讲了一个经历,让我感慨良多。他说当他刚去美国大学的时候,教授讲完课就要答疑,一个白人学生提了一个在中国学生看来十分简单且幼稚的问题,以后的每节课这位白人同学都要提问,渐渐地,提的问题他都听不懂了!再后来,教授也不懂了。

所以,我会不断地发问不懂就问,把留言区当作挖宝区,看大家的留言进行思考。比如@李冲同学的几个跟帖,就解答了我对布隆过滤器的误解,并且还知道了另一种布谷鸟过滤器。

  • 勤做笔记

有的时候我当时理解得比较透彻可过了两三天之后就有些模糊了所以后来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写成思维导图形式随时随地都可以翻阅。另外在实现这些方案的代码后面也可以写下相应的注释Review的时候还可以温故知新。

**在最后,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为什么用专栏这种形式来学习。**善用搜索引擎的同学们都有体会,搜索出来的知识分布在各处,雷同的不少,有经验的介绍甚少,我没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搜索到的知识形成体系。

当然了,要想系统地学习可以借助书籍。**但是对我来说,**书籍类学习周期长,章节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大,容易学了这里忘了那里。书籍多是讲一个专业点,对于跨专业的知识经常一笔带过,而专栏是有作者自己的理解在里边,前后之间有贯通,学习起来轻松愉悦。

**就拿一致性Hash这个知识点来说**我从网上看了不少关于一致性Hash的文章但没有看到应用更别谈应用中的缺陷有的描述甚至让我误认为节点变化后数据也会跟着迁移。唐扬老师的《14 | 缓存的使用姿势(二):缓存如何做到高可用?》,倒是给了我网络上看不到的盲区,通过在留言区与老师交流后,颇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收获感。

当然了,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感受,见仁见智,**你或许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或许大家的起点不同,**在这里,我只想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分享出来,也十分感谢大家倾听我的故事。

总的来说,想要提升自己,并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步地踏实前行,从踩过的坑中,努力地爬出来。

对我来说唐扬老师的《高并发系统设计40问》犹如及时雨弥补了我高并发相关知识上的缺陷我相信认真学完课程之后自己的视野一定有所开拓职业生涯也会进入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