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雷蓓蓓的项目管理实战课/docs/171550.md
2022-09-03 22:05:03 +08:00

148 lines
12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18 | 小步快跑,小而美的敏捷
你好,我是雷蓓蓓。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敏捷。
很多人会认为每天开站会有固定时长的迭代有自己的“Scrum Master”就是在开展敏捷实践了其实不然。
具备敏捷之形的团队有很多但是真正掌握敏捷精髓的却并不多见。这是因为敏捷方法属于simple but not easy简单但并不好做。结合我这么多年的体会来看与其说敏捷是一场研发方式的变革不如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
今天,我就结合我在某试点团队中深度实践敏捷的经历,来跟你分享一下,我对敏捷精神的理解,以及在敏捷应用过程中的实施建议。
## **为什么引入敏捷?**
敏捷的特点就是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这个小而美体现在人、事、时间这三个方面
1.拆分成小规模57人、跨职能的小团队
2. 事:拆分成一系列小而具体的交付物,按优先级排序,增量交付;
3. 时间拆分成固定大小的短迭代14周在每个迭代结束后对可工作的产出进行演示。
总体来说,就是用小团队在小块时间,做出小块的东西来,周期性地集成组装。为什么我们当时会考虑引入敏捷呢?这要从第一个版本的发布讲起。
这个新业务的第一个版本原本预计在春节前发布。我们基于WBS做了完整的项目计划用两个月时间进行模块开发然后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做发布前的联调、功能及性能测试。
开发联调开始之前,一切都非常理想。我们有自认为完备的计划,有周会、周报和各种文档,还有任务系统的监控报表。种种途径获取的信息,都告诉我们,一切正常!
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代码集成,准备测试了,“嘭!”各种意外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项目越来越不可控:
* 集成联调比我们想像得要更复杂;
* 性能稳定性调优花了更多的时间;
* 有一名主要开发人员离职;
* 这期间赶上了过年,要放十来天假;
* 测试人员是个新人,还在学习期
* ……
所有因素加在一起,把这个项目拖入了完全失控的深渊,一直到“三·八”妇女节才正式提交给了用户……
最初引入敏捷,原因很简单,就是想要**发布周期更短。**
## **痛点一:发布时间不可控(快速的增量交付)**
考虑到项目的实际背景我们把迭代周期定为一个月。我们每个月都会跟内部客户一起做Sprint计划及Review演示。这种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改进呢
* **提早集成与测试**。这让问题得以及时暴露,带来了更快的反馈及应对;
* **及时规避风险**。意外仍然会有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在Sprint内部消化掉避免更大的影响
* \*\*快速响应变化。在Sprint1演示会后我们收到了新客户提的紧急需求立即做了相应的调整。如果按照之前的模式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事情我们都只做了一半想调头没那么容易。短周期让我们可以灵活调整方向每个Sprint都是潜在可交付的产品。
另外在Sprint3之后我们临时安排了一个小的Sprint用来**快速地将“潜在可交付”变为“真正可交付**”。我们发现,在每个周期内,能够真正把事情做完,跟我们的最终用户一起分享阶段性成果,对团队来说,也是非常好的激励。
这时发布周期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我们的交付灵活性高了很多客户也更满意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号称是个Scrum团队了呢
## **痛点二:摆脱“接力综合征”(从对抗走向协作)**
经过仔细地观察和总结,我发现,团队各角色的协作方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把这叫作“接力综合征”。虽然交付周期变成了每月一次,但大家却仍然在按照过去的方式工作。具体表现有以下两点:
**1.宁愿选择等待**
每个人都等着上一环节的人把东西弄好送到自己面前来,才能开始工作。比如,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需求文档还没理清楚,急啥?”“接口设计文档还没确认,怎么做啊?”这种情况,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些空耗的时间,并不能给产品带来直接的价值。
**2.角色间泾渭分明**
每个人都觉得只要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完就行了。比如开发把工作做完了也不管做得效果咋样心想“反正要丢给测试我先撤了测出问题再说。”测试测出来Bug心想“等开发全部修完我再接着测反正我都测完了。”
在这种情况下,各角色之间是有一定的对抗的。项目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造成冲突。最终大家都耗在那儿,每个人更在意的是“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却没有把焦点放在达成整体目标上。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要厘清各方责任,界定权利与义务,疏通对抗情绪,并解决随之而来的突发问题。但在敏捷的情境中,更加快速的交付压力,使得这种等待和界线变得越来越不可接受,我们不得不改变思路。
**敏捷的打法,就好比是打橄榄球,所有队员都时刻关注着场上的比分。**虽然彼此之间有分工但作为一个team进球才是最关键的。敏捷也是一样。我们从敏捷思想中得到启发开始了一系列改进。
首先,开发和测试把位置搬到了一起,并且设定了**共同的Sprint目标和完成标准**。
开发做完了工作以后,如果测试进度被卡,大家会一起着急,一起想办法解决,因为这影响到了整体的进度。
其次,**从“你完成-我开始”,到我们一起完成**。
在敏捷团队中开发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测试也没闲着测试代码与开发代码几乎是同时在写的。往往代码刚“出炉”就测上了而且只有在测试结束并确认没有BUG的时候开发的工作才算结束。我们使用故事点燃尽图来衡量整体进度的偏差并且团队会约定好只有一个功能点完全测试通过燃尽图才能往下走。
这个燃尽图成了团队的计分牌,每个人都关注着同一个目标。同时,我们还发明了里程碑燃尽图,用来衡量每个迭代对于整体进度的贡献,以及多个迭代之间累积需求总量的变化,相当于一个赛季的累积记分牌。我给你分享一份燃尽图型项目进度模版,你可以点击[网盘](https://pan.baidu.com/s/1mhkKia-mctQbUrJpWTXtoQ)获取提取码是pmx8。
这些措施打破了角色之间相互切分和推诿的局面,共同的目标让我们变成了一个价值共同体。毕竟,只有协作,才能达成目标。
## **痛点三:需求理解不一致 (面对面澄清及估算)**
至此,团队的力量得到了很好的凝聚。在复盘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得出的下一个待改进项,是需求理解。这应该是技术类项目的一个共性。
我们没有专职的策划,开发人员在理解需求时,经常会非常困难。我们打开敏捷宝箱,找到了一条重要的价值观“**个体与交互 > 过程与工具**”。相比于更多、更长的需求文档,我们决定采用更多的面对面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我们把迭代计划会分成了两个部分:
1. 产品负责人向团队和用户代表面对面地讲解收集来的各方需求最终明确需求的优先级及验证条件也就是说在迭代结束的Demo演示会上我们拿什么呈现给用户。
2. 团队估算。我们采用敏捷估算扑克的形式,由团队成员共同给出估算结果,最后综合得出这个迭代要交付哪些内容。
团队估算的过程,其实是个双向互动的环节,可以帮助团队和产品负责人共同加深对条目的理解。同时,产品负责人也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及时修改条目,完善条目。
具体估算时,为了避免干扰估算结果,当所有成员选择好代表自己估算值的纸牌后,大家同时亮牌。同时亮牌的好处是,**不会有人跟风出牌,每个人的估算都是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这也是扑克估算的精华所在。
如果估算值差距明显,代表大家对该条目的工作量没有获得共识,团队需要对该条目的评估结果进行讨论,由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牌主,分别说明自己的估算理由,并重新讨论,确定最终的评估结果。
经过实践检验,这样面对面的需求沟通及评估,至少带来了以下三方面的好处:
**1.需求探索更深入。**
在计划会上,团队会直面一线用户,需求可以得到面对面的交流和澄清。另外,团队估算其实也是一个团队共同探索需求的过程。因为只有到真正考虑要花多少成本去做的时候,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出来。这个方法对于在早期进一步挖掘需求细节,特别有帮助。
**2.估算结果更加全面、细致。**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我们也做估算。比如WBS是分配好了任务然后每个人估算自己的每个人都只对自己的那块任务比较熟悉估算结果往往会有欠考虑而团队估算就很好地补足了这一点。
每一个故事都会由全员出牌,各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可以互相补充。比如,在估算时,测试的成本也会被考虑进去,对于测试成本高的功能点,开发会主动想办法加强单元测试等白盒测试手段,这样一来,估算结果自然更细致全面。
**3.找到更优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由于各方共同参与估算,前端、中间层、后端、测试的思路可以在一起交流碰撞,这样就非常利于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这一系列的敏捷尝试,始终都是围绕着项目中切实的痛点展开的。**从最开始缩短发布周期、经常交付可工作的软件,到应对“接力综合征”,提升团队的整体目标感和协作效率,再到探索更加有效的需求理解及团队估算方式,在增进团队交流的同时,又保障了需求质量。
敏捷实践的应用,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好处:
**提升客户体验**
* 更低的延误率;
* 阶段性可见的产出;
* 更快的反馈、适应与调整。
**提升管理者体验**
* 团队自主运行,管理更轻松;
* 变“赶”为“引”,为共同目标奋斗。
**提升团队体验**
* 更高的生产力;
* 更好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
## **总结**
今天,借助一个实际案例,我跟你分享了我们在应用敏捷方法的过程中,对于敏捷思想的体会和运用。
你可以看到,对于敏捷方法,我们并不是拿来即用,这些方法大多是以敏捷思想为指导,以敏捷方法为基础,在实际场景中不断演化,一点点改进出来的。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工具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场景中思考。
真正决定一个团队是否敏捷的,不在于是否应用了那些实践,而在于实践背后是否体现了敏捷精神。通过我们的长期实践和观察理解,我提炼出了实战中三项最重要的敏捷精神,那就是:**快速可靠交付,用户价值驱动,持续自发改进**。
我希望你能坚持敏捷精神,而不是僵化地套用特定的做法。在团队中实践应用敏捷时,也应该遵循小而美的原则,每次一小步,挑一个痛点去集中解决,小步快跑,不断尝试和优化。只要你做到了以上三点敏捷精神,那么,你的团队就是一个敏捷的团队,你的组织就是一个敏捷的组织。
## **畅所欲言**
最后,我想请你做个自检,你所在的团队,有哪些敏捷实践已经偏离了敏捷的初衷?从敏捷精神出发,你还可以找到哪些小而美的好方法?
欢迎你畅所欲言,我在留言区等你,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