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4 KiB

18 | 团队结构现代化 从组件团队到Spotify模型

你好,我是姚琪琳。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现代化的三个方向代码现代化、架构现代化和DevOps现代化这三个方向都跟技术相关。接下来我们会学习遗留系统现代化的最后一个方向——团队结构现代化。

这个方向跟管理有关但无论你是掌控全局的CTO、架构师还是身处遗留系统一线战队的队员都有必要了解现代化团队结构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因为遗留系统的现代化除了技术调整也离不开人的因素。

在我和团队过去大量的实践当中,我们总会发现,维护遗留系统的团队,结构往往并不合理。直接后果就是给软件开发的质量与速度拖后腿,长远来看,还会让我们的架构规划无法落地,回到满是泥潭的老路上。

遗留系统中的团队结构

你可以对照一下你所在的开发团队,看看跟后面的情况是否类似。

整个研发部门大体分为业务部、开发部、测试部和运维部。开发部门又可以细分成前端组、后端组、DBA组和架构组不同部门或小组分别向不同的领导汇报。

除了这些常规、稳定的配置还有一些为了灵活应变才组建的部门。比如本来没有DBA但因为某段时间频繁产生数据库性能问题而临时起意组建了一支DBA小组。而开发部内部也经常因为要开发新的项目从各个组成抽调成员而当项目完成之后团队就原地解散。

总之你会发现每个小组团队人员十分不稳定有可能某个开发人员上个星期还在开发A模块而这个星期就被分配去开发B模块了有可能某个测试人员昨天还在测系统C而今天则去测以前从来没接触过的系统D。

图片

这些现象我们或多或少都见过,甚至你都习以为常了。那这样的团队规划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有。

首先按照技术或职能functional来划分团队或部门无形中增加了组织壁垒造成了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因为一个围绕用户构建的需求必然是跨越多个技术组件的。一个本来完整的端到端的需求因为团队按技术分组不得不被分为前端部分、后端部分、数据库部分一个小需求的联调和验收就要涉及到三个部门、五个不同团队的人。

回忆一下前面的课程,这种不能促进工作的顺利展开,反而使参与者需要付出额外脑力劳动的现象叫什么来着?没错,这就是外在认知负载(可以回看第三节课),是我们一定要降低的。

其次随意的团队划分看似合理但你仔细琢磨一下不难发现实际是目的合理手段存疑。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解决研发痛点问题比如前面说的数据库问题这个目标成立但组建DBA团队这个手段会造成额外的沟通成本在我们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新问题。

第三,频繁地变换团队成员,知识就得不到沉淀,对系统和人都是如此。系统频繁变换维护者,所以没有人对这个系统熟悉,也没有人愿意为它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过不了多久就会离开这个项目;人频繁变换系统,导致团队成员对每个系统都是浅尝辄止,没法深入研究,更不要说偿还技术债了。

像测试人员频繁变换所测试的系统这种事情,在拥有独立测试团队的组织中是十分常见的,因为需要为不同的项目调配测试资源。但实际上测试人员应该是最了解系统的那个人,频繁变化系统会使他们丧失这种能力。

组件团队

组织壁垒导致沟通成本上升,频繁变换团队造成知识流失,那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才适合软件开发呢?

为了解决人员频繁变动和知识流失问题,很多组织自发地形成了组件团队Component Team。即一个固定的团队负责维护一个组件,在团队内部可以形成关于该组件的知识闭环。

组件团队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组件团队,一种是业务组件团队。前者按照前端、后端、数据端这样不同的技术来划分,而后者则是按照不同的业务模块来划分。

技术组件团队显然无法做到业务知识的沉淀和传递,而且需求又是以业务的形式展示给开发团队的。因此,要完成一个需求,必然涉及到不同技术组件团队之间的频繁沟通。前面提到的遗留系统中的团队结构,大多都是这种技术组件团队。

业务组件团队相对来说比较内聚团队成员包括前后端和DBA可以很好地在组内协作完成一个针对该业务组件的需求。我们后面提到组件团队都是指这种业务组件团队。

因为组件团队是长期存在的,这就可以解决知识沉淀的问题,团队成员也更容易形成默契,减少沟通成本。组件团队也是跨职能的,而不是单一职能。

跨职能是指业务分析人员、前端开发人员、后端开发人员、DBA、架构师和测试人员等不同职能角色都在同一团队中有些角色可以兼任。这进一步解决了沟通问题同时跨职能的人组成的单个团队不同身份的团队成员之间不再对立而是共同为该组件负责。

如果你的遗留系统还是按照技术组件来划分,建议你推动变革,先想办法让它按业务组件划分。

特性团队

不过即使我们已经按业务组件划分了,遇到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需求,也可能横跨多个业务组件,还是会导致多组件团队的沟通协作。有时候业务分析师会把这样的需求按业务组件拆分,但最终的集成和联调仍然是比较头疼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Jeff De Luca等人提出了**特性团队Feature Team**的概念。特性团队是指一个长期存在的、跨职能的团队,团队成员一起完成多个端到端的用户特性。

特性团队和组件团队一样,也是长期存在且跨职能的,因此容易形成知识沉淀,也不会出现组织壁垒。而由于一个特性(即需求)会横跨多个业务模块,他们也不像组件团队那样需要横向沟通,自己在组内就能完成这个需求。

通过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直观对比一下组件团队和特性团队:

图片

可以看到,组件团队虽然只需要维护自己的组件,但对于每一个特性,都需要跨团队沟通;特性团队虽然每次都要修改多个组件,但却不需要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于前者,这种沟通带来的成本就是外在认知负载,而对于后者,这种了解多个组件的上下文就是内在认知负载。外在认知负载要尽量减少,而内在认知负载只需要一次性掌握,就能长期受益。

在实际操作层面,一个特性团队所完成的特性,常常都属于同一个业务领域或模块,这时就接近组件团队了。但他们同时也具备跨越多个组件来完成需求的能力,不需要从业务端进行拆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性团队这项实践也被吸收到其他敏捷方法论中,现在也叫全职能团队或跨职能团队,名字虽然不一样,但意思都差不多。如果你的项目还不是特性团队,建议你最好想办法先让它按特性来分组。

康威定律

如果组件团队和特性团队长期聚焦于某一业务领域,这样的领域演进成一个模块或者独立服务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背后其实是康威定律Conways Law在起作用。

康威定律的意思是,一个组织所设计的软件系统的结构,与组织的沟通结构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如果按技术组件来划分团队边界完成沟通协作就会出现UI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这样的技术分层结构。如果按业务领域划分那么就会出现按业务来划分的模块或服务比如订单服务、库存服务、用户中心等。

多年以来,康威定律一直在默默起着作用,如果团队按技术分组,却希望设计一个微服务架构,最终都会走向无尽的深渊。遗留系统中的那种团队结构,必然会导致大泥球架构。

Spotify模型

特性团队并不是终点,我们继续推演未来可能的发展。由于特性团队内部是全职能的,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自治,关于当前特性或模块的很多架构决策,团队都能自行讨论决定。

但特性团队也存在一些问题。当项目越来越大,规模化的特性团队如何组织,就变得十分棘手了;而且特性团队数量变多后,不同团队对相同技术栈的使用规范和最佳实践也会不同,这也给技术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此外,技术人员还是更倾向于聚在一起更有利于个人成长,如果一个特性团队只有一到两名前端开发人员,他们自然会觉得成长受限。

差不多十年前Spotify公司推出的Spotify模型成功支撑了上百人的规模化敏捷团队,受到各大公司的效仿。我来给你简单介绍一下。

图片

Spotify模型中的基本开发单元是小队Squad它类似于特性团队也是跨职能、自治的开发小组由6~12人组成。当小队越来越多时负责同一个业务模块的小队就组成了一个部落Tribe,人数通常不超过邓巴数。部落首领Tribe Lead负责协调各个小队以保持一致。

虽然小队和部落是自治的,但不同小队和部落之间保持技术的一致性也很重要,这可以在公司内部就某一技术达成规范。这时,专注于不同技术的人可以跨小队来组成分会Chapter,如测试分会、架构分会、前端分会等。分会成员会定期凑在一起,讨论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近期遇到的挑战。

除了分会Spotify模型中还有一个更松散的组织协会Guild。它更像是一个兴趣小组,聚集了一些热爱分享的人,可能讨论的内容与当前工作并没有直接关系。

分会和协会有助于团队成为一个技术氛围浓厚的学习型组织。因为有了分会和协会,小队成员在技术上就不会觉得孤立无援了。而且一个优秀的小队成员,既可以在小队内部起作用,也有机会通过分会、协会建立跨团队的影响力。

Spotify模型固然美好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效仿的搞不好很可能东施效颦。最尴尬的是连Spotify都声称他们并没有很好地落地Spotify模型

但我确实在一个80人左右的项目中亲身实践过当时整个团队分为8个小队、3个部落还有前端分会、性能分会、架构分会、测试分会、DevOps分会以及数据协会、开源协会等自组织的技术社区。当时整个团队士气高涨、战斗力极强每个成员既有归属感也每天都在成长真是十分美好的旧时光。

为什么Spotify模型会有问题呢我们下节课接着说。

小结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展示了遗留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单职能团队和技术组件团队,以及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团队成员和结构的频繁变更。

也许很多人觉得开发团队的“反复横跳”是拥抱变化,其实根本不是,这是在制造混乱。真正的拥抱变化是以不变的团队成员和结构,应对需求的万般变化。

接着我们又学习了组件团队、特性团队和Spotify模型这是近三十年来关于软件团队组织结构方面为数不多的理论。你可以根据自己遗留系统的现状看看哪种模型适合自己的团队。因为不同的模型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组件团队解决的是知识传承的问题特性团队解决的是跨团队沟通的问题而Spotify模型解决的是规模化场景下的组织问题。

图片

这里面我还穿插着介绍了一下康威定律,这其实是个非常神奇的定律,在无数的软件组织中印证过。因此,如果你发现你的组织结构和应用的目标架构不相符,你就要思考一下如何撬动组织变革了。

而这,就是逆康威定律。这个问题我会留到下节课再展开,敬请期待。

思考题

感谢你学完了今天的内容今天的思考题是请你来分享一下你所在团队结构是什么样的是职能团队、组件团队还是特性团队或者你们已经进阶到Spotify模型了你们的软件架构是否是组织架构的映射你们的组织结构是否影响了架构的演进

期待你的分享,如果你觉得这节课对你有帮助,别忘了分享给你的同事和朋友,我们一起推动组织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