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57 lines
16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16DevOps现代化 从持续构建到持续集成
你好,我是姚琪琳。
前面我们用八节课的篇幅,一起学习了代码现代化和架构现代化的众多模式。掌握了这些遗留系统代码和架构的治理方法,应对遗留系统的挑战你是不是也更有信心了?
不过只治理代码和架构还不够,我们希望修改后的代码可以“火速”部署到生产环境里,这样才能提高整个端到端的交付效率,让每次改动工作都能及时得到反馈,尽快验证效果。
## 遗留系统的构建方式
遗憾的是遗留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DevOps相当落后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
在遗留系统中,一次上线前构建过程可能是这样的:一位打包专员,在本地或远程的机器上拉取代码,完成集成、打包和测试的工作,并准备手动部署。这时,即使再紧急的代码提交都会被拒绝,因为一个干净的打包环境来之不易,新引入的代码会导致所有的流程重来一遍,对打包专员来说是相当痛苦的。
这样的过程死板、低效、容易出错,一点也体现不出软件中“软”的特点(即灵活)。所以,后来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动构建工具,可以自动拉取代码、构建、集成、打包和部署,甚至还能运行自动化测试,这简直就是打包专员们的福音。
但是,如果只是在打包和部署时使用这些工具,那真是大材小用了。而且,这样也没有解决软件开发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多人协作的情况下,代码集成的问题。
这里的集成是指,**将多个人的工作成果合并在一起,并验证这些合并后的代码是否达到了一定的质量要求,是否可以工作的过程**。
Kent Beck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持续集成**的概念,即集成的频率越高越好,极限情况下就是持续地每时每刻都在集成。你可能会问,真的需要这样吗?
我来给你举个例子。相信你肯定有类似的经历,如果家里一周不扫地,再扫地时就会发现很多尘土,每次大扫除也变得十分辛苦。但如果你每天都坚持扫地,每次的工作就不会有很多,因为灰尘的积累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这其实就是**极限编程**的理念:**越是痛苦的事情,就越要频繁地去做**,这样每次做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痛苦。
集成是软件开发中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会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很容易就要花费比原始编程更多的时间。越长时间不集成,不可预知的事情就越多,消耗的时间就越长。因此我们就要更加频繁地去集成,这样每次集成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对于遗留系统来说,如果连自动化的流水线都还不存在,那么你的首要任务,就是先打造这样一条流水线,先做到持续构建。
## 持续构建
持续构建是指,每次代码提交都会触发一次构建工作,并执行一些相关任务。这个过程由持续集成工具自动化完成,大致过程如下:
1.开发人员将代码提交PUSH到远程代码仓库
2.持续集成服务器按一定时间间隔比如1分钟轮询代码仓库以便及时发现代码变更
3.如果发现了代码变更持续集成服务器就将代码拉取PULL到自己本地
4.持续集成服务器按照指定的构建脚本执行各项任务,包括编译、单元测试、代码扫描、安全扫描、打包等;
5.任务执行完毕后,会把结果(成功或失败)反馈给开发团队。
有了持续构建,就能解决遗留系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不知道从哪去找可以部署到各个环境的软件包。打包部署不再依赖于打包专员的手工操作,大大缩短和简化了部署流程。
### 在遗留系统中引入持续构建
你可以使用Jekins或GoCD这样的开源持续集成工具来搭建持续集成服务器。也可以搭配上BitBucket或GitLab之类的源代码管理工具来提供Pull Request和Code Review等其他功能。
我建议你选用Atlassian公司的三件套BitBucket、Jira和Confluence。可以将代码管理、需求管理和知识管理打通补齐遗留系统中缺失的这些内容。当然其他替代工具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很多时候遗留系统的代码体量过于庞大想要在本地构建一次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会内存溢出。你当然可以从代码和架构层面通过拆分代码库来解决但这无法解决燃眉之急。更快速的方式是在合并代码的时候触发Web Hook让持续集成服务器在远端的特性分支上先执行一次构建用这次构建来替代本地的构建。然后合并代码并在合并后的目标分支上再执行一次构建。
代码的构建解决了下一步就是解决数据库的迁移脚本。在遗留系统中往往各个环境中的数据库都不完全相同因为各个环境都可能有手工改动的痕迹。因此你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以生产库为标准统一所有环境数据库的DDL并以此作为基线。然后将后续的所有DDL和DML都通过Flayway管理起来并版本化。
遗留系统要做到单次构建(如每日构建)还是相对容易的,但要想做到“持续”构建,开发人员就必须改变之前的一些工作习惯。就拿提交代码来说,很多开发人员会等到所有的代码都编写完成,才进行一次提交。这样,代码冲突的风险非常高,很可能出现代码写了两天,合并就用了半天的尴尬情况。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就无法做到每天构建多次的目标。
### 任务分解
要避免这种局面开发人员就要对自己编写的代码做出良好的规划分解出若干小的任务每个任务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比如15分钟、40分钟或者是一个番茄钟的时间而且任务最好是按照一个功能的端到端的场景来划分而不要按技术层级去划分。
为什么不推荐按技术层级划分呢比如在开发一个需求时大多数开发人员都是这样的先修改数据库层看看是否需要增加表或字段再开发数据访问层对新增加的表或字段编写映射代码然后编写服务层的代码这时可能才真正接触业务逻辑接下来是Controller可能要添加新的API或修改已有的API最后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前端的修改。
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去开发,每次完成的小任务都是不能提交的,因为新的场景没有开发完,而旧的场景又可能被新添加的代码破坏。
正确的做法是按端到端的方式去分解任务一个任务完成一个简单的业务场景。每个任务开发完毕一个端到端的小场景就开发完了你可以针对这个小场景写单元测试也可以在本地环境进行自测。然后就可以提交commit代码了。
比如你要开发一个简单的登录功能,那么可以这样做任务分解:
1.用户可以使用用户名和密码来登录网站
2.用户名不存在,则登录失败
3.密码错误,则登录失败
你会看到我是从一个端到端的业务场景来描述一个任务的而不是我要修改Service层的那几个方法。完成第一个任务可能要耗费一些时间搭建一些基础代码而后面的任务就像是对第一个任务的增强就像是一种迭代式的演进过程。
多个小任务完成之后你感觉差不多了就可以更新一下远端的代码解决一下冲突然后PUSH。这时每个commit都覆盖了一个小的场景是系统的一个增量是可以交付的。
这就好像是创作一幅水粉画,你首先需要画出大概的轮廓,再逐层往上叠加各种颜料,直到最后完成。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叠加别人都可能看出整体大致的样子,给出修改意见。而如果你一开始就只精雕细琢局部一小部分,别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你画的是什么。
更多关于任务分解的内容你可以参考郑晔的在《10x程序员工作法》专栏中的[文章](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7913)。
### 小步提交
上面提到的按分解的任务开发并且提交的方式,就是**小步提交**。有些人理解小步提交就是指每次commit尽量少的代码这其实是错误的。如果你提交的内容很少但却破坏了编译和测试这样的提交也是不合格的因为它没有办法PUSH没法做到持续提交。
真正的小步提交是指每个commit都完成了一个端到端的功能点因此都是可以PUSH到代码仓库的。如果愿意你可以针对这个commit进行验证、测试甚至部署。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做到真正的持续交付。
在提交代码时,我的同事们早年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七步提交法**,它的过程是这样的:
1.PULL最新代码确保在最新的代码基础上开始开发
2.本地编写代码;
3.本地构建:本地执行编译和单元测试等,以确保新编写的代码是可以工作的;
4.PULL最新代码需要先检查CI状态如果是绿色则可以PULL
5.本地构建:再次执行编译和单元测试,以确保新编写的代码和最新代码可以成功集成;
6.PUSH代码将本地修改PUSH到远端服务器
7.流水线构建触发CI流水线进行构建并监控流水线状态直到通过。
对于第二步编写的代码既可以是与一个需求相关的若干commit也可以小到仅仅是一个commit。在这个commit中既要包含功能代码也要包含测试。
不要害怕编写测试,如果你的任务分解是基于业务场景的,而测试是根据分解的任务编写的,你会发现这一切就会变得很容易,甚至测试驱动开发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此,我再次推荐徐昊的《[TDD项目实战70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intro/100109401)》。
### 质量门禁
持续构建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最新的代码进行编译和打包,还要进行一定的质量检查,也就是**质量门禁**。效率最高的检查手段就是单元测试,它运行快,反馈快,可以在本地运行,能让你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代码是否破坏了其他功能,或者是否达到了单元测试覆盖率的要求。
第八节课我们讲过,遗留系统很可能没法直接做单元测试。你可以先对代码进行可测试化重构,再添加单元测试。但这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搭建遗留系统的持续集成流水线时,可以先跳过这一步骤,等有了单元测试之后,再加到流水线中来。
除了单元测试代码扫描也是一种检查质量的有效方式。你可以使用SonarQube这样的工具对代码进行静态扫描检查代码的规范和各种潜在的错误。一方面它能为我们敲响警钟提升代码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Code Review更专注在代码的设计上。
一般来说,代码扫描的结果如果超过某个配置的阈值,就会阻断整个持续集成流水线。但对于遗留系统来说,可能会扫出成千上万个代码漏洞。这时你可以选择不阻断流水线,只将扫描结果作为参考,也可以将某个结果作为基线,来验证新提交的代码是否包含新的漏洞。
如果你的遗留系统在DevOps方面还是一张白纸我建议你先引入工具和平台做到持续构建。在持续构建时也可以考虑自身情况进行一些剪裁比如去除单元测试覆盖率检查去除代码扫描只做代码的编译和打包。这样虽然看上去很单薄但引入工具本身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对很多遗留系统来说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等到团队适应了新的工作方式我们再逐步添加质量门禁和其他DevOps实践做到持续集成。
## 持续集成
持续集成包含持续构建的所有步骤,并且在它后面还增加了部署到某个环境的流程,比如部署到测试环境,并且进行冒烟测试、接口测试等。同时,在这个阶段,你还可以优化一下流水线,进一步提升效率。
### 分级构建
持续集成流水线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快速反馈。对于编译不通过、测试失败、代码风格不符合标准等问题,我们都希望第一时间看到流水线失败,继而根据日志去分析失败原因,快速修复。
但遗留系统的代码库往往很庞大,仅仅编译可能就会很长时间,如果再跑测试和代码扫描,我们得到反馈的时间就会大大拉长。
Martin Fowler在《[持续集成](https://martinfowler.com/articles/continuousIntegration.html)》一文中提出了**次级构建**的概念,即对构建进行分级,把那些执行速度快、反馈质量高的步骤放到一级构建中,将执行速度慢的步骤放到次级构建环节。
比如单元测试执行的速度很快,就可以放到较早的构建环节;而集成测试很慢,就可以放到次级构建;对于代码扫描这种更慢的构建,甚至可以使用单独的流水线,在每天晚上执行一遍。
只有把不同构建过程按执行速度和反馈效果拆分为不同阶段,整个构建或集成过程才更像是一条真正的流水线。
在真正的工业流水线上工人们围绕一个制品artifact进行组装一个工人完成工作后就把制品传递给下一个工人。这就好像是一个构建阶段结束后把制品传递给下一个构建阶段。
### 制品晋级
持续集成流水线的产物也叫做**制品artifact**,有时也翻译为工件。一次代码轮询所触发的流水线构建,只会产生一个制品。在持续集成的时候,可以把构建阶段产生的软件包作为制品,存入制品库中。在需要部署的时候,会从制品库中抽取最新的制品。
通常来说,不同的测试环境有各自的制品库,当一个制品满足了相应环境的要求后,就可以**晋级**到这个环境中。
举个例子一次提交在成功构建后产生的制品经历了单元测试、代码扫描等质量门禁才会进入QA制品库。这时这个制品就可以部署到QA环境中。在QA环境通过QA测试后方能进入UAT制品库进而部署到UAT环境。以此类推如果该制品通过了所有非生产环境的验证就可以进入PROD制品库作为部署到生产环境的候选制品了。
这种**制品晋级**的机制,是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的基础。很多号称做到持续交付的项目,其实只不过是交付的频率高一些而已,根本没有制品晋级的机制,并不是持续交付。
遗留系统在一开始做持续构建时可以先不做制品晋级只把制品作为部署的候选包。等其他DevOps实践慢慢丰富以后再考虑实现制品晋级。
##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在一个没有持续集成流水线的遗留系统中,逐步搭建基础设施,从持续构建开始,慢慢做到持续集成的初级阶段。
这其中包含很多工作习惯的改变比如任务分解、小步提交等一开始你可能并不适应但要知道只有做好任务分解才能做到小步提交才能做到持续提交代码并持续构建。这些都是DevOps文化的一部分。一个遗留系统要想真正做好DevOps现代化就必须转变思想摒弃成见彻底拥抱DevOps。
这节课的七步提交法,我也为你准备了图解,供你参考。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1/30/914c4ebe9c05b11a0b75ddb896211430.jpg?wh=1920x1280)
在做到持续构建之后,你可以逐步引入分级构建、制品晋级等实践,慢慢向持续集成演进。当然,要想真正做到持续集成,团队需要转变的东西还很多,我们就留到[下节课](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519664)来讲解吧。
## 思考题
感谢你学完了今天的内容今天的思考题是请你分享一下现在项目的DevOps实践并分析一下是属于哪个阶段是持续构建还是持续集成
期待你的分享如果你觉得这节课对你有帮助别忘了分享给你的同事和朋友我们一起转换思维拥抱Dev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