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82 lines
15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10 | 管理的本质:如何把硬性政策柔性执行?
编者按:从这一节开始,我们进入第三模块:管理经验。如何理解“管理”二字?管理者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职责?在日常管理中可以穿插哪些方法,让团队凝聚力、战斗力更上一层楼?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涉及到找优秀的人、划分组织架构、职级考核,甚至解决薪资倒挂的问题,管理者应该怎么办……从这一节开始,我们会聊一些管理的话题,和你分享汤峥嵘的管理经验。
**极客时间**:技术人要转管理这个话题有点老生常谈了,结合你最开始讲的性格理论,我觉得第一步大家要先了解自己的性格,那除此之外,肯定还是需要一些实践。你觉得技术人转管理,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么?
**汤峥嵘**:技术人转管理可能第一步遇到的问题,就是由管事到管人的转变,这几乎是两种不同的方法。比如评判代码好坏是很清晰的逻辑,就看对还是错,优秀还是不优秀,代码写的漂亮不漂亮等等,这是管事。到管人的时候,他可能也容易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去套管理,用一些比较分明的标签去评价人,把人当成事情一样去评价,去分黑白。一开始绝对容易踩这个坑。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工作本身去练,在犯错中反思前进。
**极客时间**:那从技术管理者要成长到 CTO管理能力上会有哪些跨越
**汤峥嵘**:我先说一句,要做 CTO 的人,技术首先要强,不要误解 CTO 是个纯管理岗位,因为 CTO 是给一家公司把控技术方向的,如果这个人没有一定的技术深度,是做不好这个职责的。但如果你只是一个纯技术的人,做不到跟 CEO、COO 这些人讨论商业,这也不行,所以也要平衡。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技术,如果一个公司的 CTO 不懂技术或者技术能力不行,所有人心里应该很膈应吧,技术人员对这点还是很敏感的。
如果你真想做好 CTO别的先不想首先确保自己的技术不能差。千万不要放弃自己对技术的追求和对技术的研究不能变成一个纯管理岗位千万不要放弃在公司里一些小的技术上的沟通那个是让你保持技术敏感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极客时间**: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你怎么理解做管理?
**汤峥嵘:我认为做管理者,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是把上级的刚性的、标准的需求,变成一个柔性的、可执行的方案,这才是管理的本质。**
上级往往传达的都是一个政策,一个只有数字的目标。举个例子,上级说,我们公司准备年底要裁员了,你的部门一共 100 个人,要裁 20 个人。要求给你了,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 100 个人到底裁哪 20 个?这是很痛苦的事。但是这个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个大的标准是,你得说服所有的人都认同,淘汰的这 20 个人是相对来说最差的 20 个人。因此本质上就要给这 100 个人排个队,我也是慢慢在实践中得到这个经验,我也跟同事讲,你只要想把这 100 个人排个队,总是能排出来的,你不要说你排不出来。
你肯定不能首先就和领导说,我们部门是最优秀的,我们不应该淘汰人,为什么别的部门才裁这么点人?如果陷入到这个逻辑中去,你就完不成这个任务。因为你从内心根本就不接受这件事情。但是一旦公司层面做完这个决定了,大家首先得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你作为管理者,也得理解你的老板有他的难处。
另外,大家一定要接受一个现实的情况,这个排序本身就不存在完全客观的情况。以前阿里有一个讲法就很简单,如果说一套打分机制能帮你把所有的分数排完了,那扫地阿姨也可以做管理了,或者今天 AI 就可以替代你做管理了,还要你干吗?对吧?你做管理,就是要你来给这些人打分,你就是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管理者,你就是来管这些人的,你决定了他们的去留、工资,你就有这么大的责任。
我自己很早把这件事想通了,我的心态就好很多。在此以前总想追求一个完美的管理方案,想谁也不得罪,应该我打出的分所有人都叫好,老板也说好,员工也说好,后来你发现这根本不存在。慢慢我就悟出来了,作为管理者到底是为谁打分?其实是为你自己打分,你不是为你老板打分,不是说老板喜欢谁你就给谁打高分。你也不是为你的下属打分,你就是要建立自己内心的一把尺子,最后变成你在管理过程中的标准,并且说服你的下属。
就像现在的产品都要描绘自己的用户画像一样,你要把你不喜欢的人的画像,和你喜欢的人的画像画出来,告诉大家,你鼓励什么和不鼓励什么。这个很有用,因为大部分技术人员心里都明白谁最优秀,你不讲他们心里也知道,那不如就把优秀的人做出案例,他做过什么优秀的事情,达到什么效果,作为管理者就要表扬一下。反正要做成案例,或者有数字指标参考,把这个弄出来,就好管理了。
**极客时间**:这里面有个问题没太理解,你说管理者要认可自己的标准,这个要求是不是蛮高的?因为也许这个管理者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标准,他的标准也许就是他领导的标准呢?
**汤峥嵘**: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给你解释个概念,中文中“管理”这个词,英文叫 Management被翻译成管理特别好为什么Management 只有“理”这个意思,没有“管”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做管理比我们中国人更容易。
“理”就是说这个桌子上很乱,我把它整理整齐,理就是整理、梳理的这个理。什么叫管呢?就是这块地方归我管。英文中有一个词叫 Owner代表我是主人的这种感觉或者是主人翁的感觉我认为阿里在这点上讲得很好它对管理者的要求就得有 Ownership。
但是作为管理者,你先不要管公司给你多少权力,给你什么利益,首先你得从心里觉得这件事归你管了。在管理这件事上,我觉得中国人比较讲究秩序,就是我被谁管,或者我管谁,大家都希望明确。这个是我从美国回来之后,深刻感受到的不同。这就促使我发生转变,如果不理解中国文化里面的秩序观念,在这个文化体系下去做公司管理,我觉得可能管不好人。
因为我觉得不太存在一个大家公认的一套标准,能被所有人都认可,每个管理者都还有自己的不同方式,因为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的,内心一定会有标准,如果没有标准,真的以上级的意志为意志,我觉得是做不好管理的。
当然拿技术来说大的评判标准是一样的肯定是代码写得好、Bug 少、速度又快,这些是容易量化出来的。但是就管人来说,你一定得有自己的一杆秤,不只是关乎代码水平,还有你自己的维度,不管是工作态度、成长速度,或者其他好的工作品质。如果只盯着代码水平,把它过度量化了,会造成大家为了那个数字去想别的对策。比如你追求 Bug 少,那他就代码少写点;你要求能够准时提交,他就在评估时间的时候多预估一些工作量。人性就是这样的,这个是很难抗拒的。
我认为,客观的并且可量化的工作考评,绝对不是挑选谁优秀的一个标准,或许可以筛选出来谁差。但是这个东西我们不定也不行,这个是底线。如果连这个都不定了,大家就可能觉得太放纵了。
**极客时间**:回到你说的管理的本质,拿裁员这个事情来说,上级给了硬性指标,你会通过什么办法去柔性地执行呢?
**汤峥嵘**:其实 VIPABC 在 2018 年底的时候做了一次裁员,比例还不小,那时候网上出了很多负面新闻。我们比其他在线教育企业提前经历公司的下降过程,确实裁那么多人是非常难受的。这是整个公司的问题。
当时公司要求每个部门要裁多少人,我的方法就是帮被我裁掉的人介绍工作。因为产品技术人员还是有很多工作机会的。这个时候,我就不再是他老板的身份了,而是作为朋友给他一些建议,比如我有什么资源可以介绍给他,他有新方向了,我可以给一些建议和参考。我也会给他们讲一些方法。比如你有加入某公司的意向了,你就可以问老板,能不能跟未来的同事见一下,甚至吃顿饭,我觉得如果是一个好老板,人家也觉得你的建议是不错,可能就会同意提前来聊一聊,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以后跟你共事的人是谁,氛围喜不喜欢,等等。我会给一些类似这样的方法。
**极客时间**:互联网企业裁员,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是进行时状态。很多人也会关心公司裁员的逻辑,一般企业都会说是末位淘汰。你现在站在 CEO 的角度来看,你怎么理解末位淘汰?什么时候适合做末位淘汰,你现在的创业公司(云柚智能)会有末位淘汰吗?
**汤峥嵘**:我们现在没有定期的末位淘汰制度,因为公司现在太小了,小公司不适合这个制度。但我们从创业到现在一直在淘汰人,在平时工作中觉得这个人不行的,就淘汰掉。
凭我的感觉,我觉得公司规模总得到几百人才适合做末位淘汰。假如你的公司在 100 人这个阶段,可能主要管理者下面就带 10 个人、20 个人左右,还是比较容易看清楚谁行谁不行的。但当公司大了之后,情况就会不一样,作为 CEO 可能必须得接受一个事实:**每个经理、每个总监、每个主管,没有上面压力他可能不愿意淘汰人,这时候公司就会强制“换一换血”,淘汰一批人,这是做末位淘汰背后的原理。**
**极客时间**接着裁员这个话题企业扩张时期往往一片欣欣向荣有明确扩张规划的公司可能是有节制的招人但也有疯狂招人的情况当遇到市场低迷或者融资困难等困境往往又被迫裁员。员工受伤老板内心肯定也会经历挣扎。你觉得企业是否应该有责任为一个员工3年后的发展考虑在快速扩张期对扩招做好预判和规划这个问题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是大家会面临的困境么
**汤峥嵘**: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正好可以解释一下我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这三者关系的理解。首先,我认为企业是一个由一大堆标签组成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没有主观意识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由自主地变化着。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孤立地看一家企业,而要看他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其实企业的扩张和收缩,都是在应对外部变化甚至危机,都是为了生存,很多时候是无法控制的。动物为了生存,有时候要捕猎和扩张地盘,有时候要冬眠休息或养伤。企业其实做的是完全相同的事情。适者生存嘛。企业做得好坏,自然会得到市场的检验,没有必要用道德去评判企业。
但是管理者就不同了。我前面说了,管理者的责任是把刚性的政策变成柔性的执行方案,把外部的不确定性变成内部相对确定的东西。管理者就是要把招人和裁人这两道难题做好,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说具体一点,就是当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快速扩张的时候,管理者要冷静思考招什么样的人,怎么搭组织结构。企业快速扩张起来以后,一定要花足够精力去管理团队,并且不断灌输危机感,告诉大家随时会裁员。当真的遇到需要收缩的时候,同样要冷静思考让哪些人离开,理由是什么?
最后对于个体员工而言,我前面也提到过。不要奢望依靠任何人。如果觉得不公平,那就是运气不好,抱怨是一点没用的。如果是能力不行,抱怨两句就要有行动。
最后回答一下你的关键问题。企业是否应该有责任为一个员工3年后的发展考虑。企业既然是个抽象的概念就不可能为每个员工的发展考虑。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就是简单的雇佣关系。但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为他的团队考虑这个问题甚至不止3年。**
**极客时间**:职业成长过程中,随着你管理的团队越来越大、管理的职责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中,你经历过怎样的蜕变?有什么小技巧可以分享一下么?
**汤峥嵘**:我讲一个可以操作的方法,就是不停的逼着自己想象自己就是老板,然后再想自己该怎么做事,这就是个小技巧。我以前是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比如老板要个方案,我都是提三个方案,方案 A、B、C。A有A的优点但也有缺点。B、C同样。讲清楚各自优缺点让老板来做选择一般都是这么干。
但当我把自己想象成老板的时候,我就不会这么做了。我仍然提三个方案,但我会跟老板说:如果我是你,我会选择其中哪个方案。这相当于我给了自己一次机会跟老板交流,如果老板比较厉害的话,还可以给我指点,我不就学到了吗?提三个方案的原因是,作为下属有义务给老板更多选择,同时自己也会体会到**做选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人越往上走,面临的选择越难。**
对于中层管理者,我还有一个体会,中层的管理者是连接作用,他要把向上的不确定性转为向下的确定性。因为管理者越往上走,他承受的不确定性越大。公司的创始人一定会面临某个阶段公司不知道怎么走的情况,做为中层的管理者要让下面人有信心,坚定地告诉大家该怎么干,该怎么往下走。
**你能承受越大的不确定性,你的级别就越高。你面对的只是一点点的不确定性,你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初级的管理者。**
当你觉得你是这件事的主人的时候,你会冒着非常大的风险去管理这个事情,去做选择。你可能会搞砸,但是你也敢承担这个责任。如果有机会,我鼓励大家把自己放到主人翁的位置上来,因为即使你搞砸了,也是公司承担责任,不会有太多公司真的会怪到你头上来的,你还能锻炼一把,失败了你没啥大损失,成功了你有大收获的。优秀的管理者就是靠这种日常的磨炼成长起来的。
### 互动时间
总的来说,管理者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就是最终你得把公司面向集体的一个指令,也就是刚性的政策,落到下面具体每个员工头上去。这是汤峥嵘理解的管理的本质。
你喜欢什么样的管理风格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