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14 lines
19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07 | 选行业秘诀:技术是否能发挥重要作用?
编者按从阿里到微医、途牛、VIPABC再到创业汤峥嵘每次的选择都是积极向前看离开一个地方到下一个地方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机会他永远希望选择更好的机会。每一次换公司即便行业有所不同他都遵循一条主线那就是业务能否因为技术的影响而产生显著的变革如果技术能发挥重要作用那么个人投入就有价值。
这一节,我们主要探究技术人在选择变换行业的时候,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信息。以下为访谈对话。
### 每一次选择,都向更好的机会看齐
**极客时间**:在阿里待了 8 年离开的时候有没有自己对这段经历做总结后来到微医、途牛、VIPABC再到创业每次决定要换一家新公司的时候而且这些基本上都是不同行业你都是怎么去做选择的
**汤峥嵘**:我其实很少因为所谓的要对过去做个总结了,就要反思自己。我比较实用主义,我总结的目的还是希望接下来能用上,比如工作中需要,我就总结一下过去有没有可以借用的经验,这样印象是最深的,否则就变成一个形式上的总结,给自己一个所谓的交代。比如说这次你们希望我能聊一下过去,才“逼迫”我有一个机会去总结一下,否则我平时自己空下来挺少去琢磨这个东西的。
在阿里8年后离开那个时候我没有特别明显的遗憾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要去的这家公司微医又是阿里的两个 O前 CTO 吴炯、前 COO 关明生)在里面做重要角色的,我也没有觉得那是一个特别大的改变,后来阿里几位离职的同事来和我一起干,我们仍然还在阿里的这个光环下在做事。
至于离开去下一个地方,有人可能觉得说,因为对上一家公司不满,就找更好的机会。本质上找更好的机会是对的,但不是因为我不满。我绝大部分过去的选择都不是因为对前面的企业不满意,而是说在比较两个机会的时候,下一个机会我认为明显可以给我更大的提升,那我就选择去下一个地方了。我的人生观还是积极向前看。
**极客时间**:因为你在微医时间很短,一年就离开了,事后分析,是不是觉得当初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汤峥嵘**:不能叫不正确的决策,而是说当时在微医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有条件,我们做得太早了。我觉得,我们当时想做的事情,如果搬到今天可能就有条件了,我认为是这样的。所以我为什么选择离开,也是这个道理。
从我们做互联网的产品和技术角度,那个时候很多条件都不成熟,比如说你没有大数据去算很多东西。你也没有好的的穿戴设备获取患者的健康数据,当时主要的一个产品就是挂号网,就是帮大家去挂个号,一个过于简单的模式。
从公司老板、业务团队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比如整合医疗资源之类的。但是我从技术角度没看到能发挥什么更大的作用。我之前采访中也讲过,我做选择,换公司,我有一条主线,我认为这个公司做的业务,或者是这个领域在这段时间内,能通过技术进行比较大的变革,我觉得投入就有价值。
我刚加入的时候是觉得,我们能把挂号这个业务做起来就很好,因为那时候心中觉得,这件事是个好事,能让大家足不出户就挂到号。但是业务推出去之后发现不对的地方了,稀缺的专家号一上线就被秒杀,被黄牛抢走,导致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反而挂不上号了,因为我们做的挂号当中,主要的特色是能在三甲医院挂号,中国人就是缺的号就是三甲医院的专家号,别的号也不缺。我当时就觉得这有点事与愿违。
经过这段经历,我也就总结出一个道理,**互联网应该是解决长尾资源的问题**,假如这个资源多出来了,互联网可以帮你卖掉,但是如果本身就是个稀缺资源,就不适合放在互联网上,互联网恰恰是要卖那些不太好卖的东西。
我当时就看不出来,如果再往下走的话,我们这个技术,到底能对这个行业产生多大的变革了。后来也做了很多事情,无非就是把线下医院打通,都是很普通的一些技术,甚至去找个外包团队就直接把它干了。从技术上讲,因为整个医疗体系的技术是非常落后了,这个事情就变成把落后的医疗体系稍微往前赶一赶,就行了,我觉得这就完全不是我想象的,能够靠技术让行业产生变革。
而无论是途牛,还是 VIPABC技术对商业的变革都产生了很大作用。虽然它不是决定性的但是没有这些新的技术这些商业肯定做不起来。当时微医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也不能怪微医也不能怪我就是我们都试过了尝试完了之后发现不成熟那我就换一换。
我的性格上是这样,我是有意回避一些我认为悲观的东西,我觉得当你看到太多负面东西,或多或少就会在你脑海里沉淀下来,对你做判断会有影响。
**极客时间**:可以说一些细节吗,你会回避一些不太好的东西,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怎么回避负面信息?
**汤峥嵘**:所有东西都可能有不好的一面,举个例子,在微医刚刚接触医疗,可能会质疑,中国医疗体系怎么这么差?值不值得再去把它给改变一下?确实我们跟国外差得还是蛮远的。
我们那时候得到医生给我们反馈的数据,从医生角度来讲,有 70%的误诊率。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病人本不应该是给他看的,但是挂到他那去了,来了 10 个病人,只有 3 个病人是应该给他看的,为什么?因为中国挂号体系是开放式的,哪怕很小的病,一个普通医生就能看,但大家也想挂最牛的专家,但对那个最牛的专家来说,可能就是浪费了他的资源,他本来可以看很多疑难杂症。到今天为止,还是这样,你要从负面去看,很悲观。但是从正面看,改进的空间不是很大吗?但凡我往前推进了一点,不是就赚了呀。
我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方案,所以当你看到的问题越多,那就说明你的机会越多。对纯技术人来说,你就是要去解决公司里最难的问题,这就是你的捷径,你就会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专家,就像阿里的多隆,最后就变成“神”了。
一旦你真的解决了几个问题,打出了名声,“疑难杂症”就会主动找你来了,而比较平庸的人都没这个机会。最牛的专家,根本不缺用户,不缺流量,普通人可能没有机会解决难题,牛人天天都在解决难题。所以,为什么我说要乐观?给我们问题,就是在给我们机会。
**极客时间**:你刚刚讲到互联网应该解决长尾资源的问题,可以再解释一下这个长尾理论吗?
**汤峥嵘**长尾理论最先提出来是用于描述像亚马逊、Netflix 的经济模式的(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在 2004 年提出,主要观点为:如果把足够多非热门产品组合到一起,实际上就可以形成一个堪与热门市场匹配的大市场)。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8/4b/98be1d29d53218d529b20f9167ed784b.png?wh=500x250)
拿亚马逊举例,以前在实体书店,极少数的书籍成为畅销书,书店营销就以畅销书为中心,越畅销的越摆在靠门口的地方。但是还有更多书“藏”在书店的深处,可能没人看,销量甚至为 0。畅销书虽占很小一部分却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但如果能把非畅销书的长尾销售额都加起来也许可以超过头部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互联网能带来的好处这些电商公司也都能赚到钱了。
但是挂号这个业务不一样,某个时间段,一个医院一共可能才那么多号。原来大家排队,可能周围几十、几百公里的人来抢,你现在放到网上,全中国的人不就都来了吗?瞬间就抢没了。后来我做教育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好的老师就会变成稀缺资源,如果让大家抢,一定都抢最好的老师,这就会导致很多客户都不满意:怎么我就没抢到金牌的老师?所以,具体业务具体分析,到底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就不太适合用互联网解决。
### 技术驱动业务,经验与教训
**极客时间**刚刚你聊了自己做选择时遵循的原则一个是向更好的机会看齐另外一方面就是看技术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你也说过在途牛和VIPABC技术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因此想聊一聊怎么才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先从公司业务发展角度看你觉得应该是技术驱动业务还是业务来拉动技术
**汤峥嵘**:我先说结论,我认为有些技术本身可能就会把业务给颠覆了,都不是驱动,一定会有。但是你在没想好业务模式的情况下,就去期待所谓“颠覆”,这是不太现实的。途牛和 VIPABC 会比较典型,特别是 VIPABC我们是有点想走技术驱动业务的这个模型的。
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技术人员比较容易陷入到一个自我畅想和狂欢中,都希望造出一个“原子弹”(颠覆性技术),然后就变成业务之王。但是我认为这个不太可能,你做技术的还得听业务的需求,但是牛人可能就会在做业务需求的时候,发现技术颠覆性的苗头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跳出来说,我本来是为这个需求去做的,但是我打算拿这个技术干别的去了,这个是有可能的。
像国外的很多公司就是这么干的,很多我们认为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好的,比如说,我看最近很多视频都在讲乔布斯 15 年前发明了 iPhone。你说乔布斯当时能想象出今天的 iPhone 影响有这么大么?他当时就觉得 iPhone 就是一个超级牛的iPod音乐播放器加一个超级牛的电话加个一个手机上就可以打开的浏览器这三者的组合对那个时代来说这已经非常颠覆了但是没想到今天的手机已经远远不止这三样了。我是觉得连他这样级别的人创造出这么牛的技术他在当时的场景下也还是为了业务。
**极客时间**:你说过途牛和 VIPABC 技术驱动业务比较典型,途牛的业务,是怎么体现技术驱动的?
**汤峥嵘**: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途牛这段经历中,技术是对商业产生影响的。
首先,我们有自己本身业务的创新,另外,当时行业内几家竞争公司包括携程、去哪儿都在做技术创新,大家互相比拼着、共同做出来的一些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旅游业的形态。
途牛本身的创新来自于跟团游放到线上去做,之前大家认为跟团都是线下的、非标准化的产品。在途牛我们当初的想法就是,能不能把这种非标准化的东西拆开来,做到可以对比。但因为出发、回程的时间不一样、机票价格不一样,去的景点也不一样,这是非常复杂的,也很难比对。那就算不可比,我们能不能把里面的组合透明出来,供用户选择呢?所以我们又开始拆,比如你去旅游一次,肯定含交通、酒店、旅游景点门票,假设还有个导游。
当时,我们做了很多欧洲游,因为欧洲非常规范。就拿导游费这一项来说,可以做到透明。
因为你知道在那段时间,线下旅行社很多都已经被做烂了,特别在国内,打着不花钱的噱头,甚至还有说跟着去旅游一趟,他给你 50 块钱。但等你上了车,就拉着你去购物了,这些导游是靠购物来返点,你不购物他就不高兴,就不给你好好导,你就很难受。
我做了途牛之后,我更深入去了解整个链条,都变成什么样呢?相当于旅行团先找导游,说我现在有个团 40 人,导游你要不要?要的话,导游要先付旅行社钱,旅行社才把这些客户给你,这等于客户变成流量了。比如说导游一个人付两百块钱,他总得在每个游客身上赚回来两百吧,所以就得带你去购物,才能返点。碰到死活不买东西的,当然导游拿他也没办法,但是态度就会比较差嘛,这就是一个非常恶性循环的过程。
后来我们做跟团尽可能都是做这种“0 购物团”。像欧洲呢,第一,他们有一个导游协会来管这些导游;第二,你去欧洲所有地方购物,价格都是一样的,它们会记录是哪个导游带人,游客都花了多少钱,所以欧洲整个旅游系统就非常好,旅游体系比较健康。
欧洲游我们当时就是这么拆的,加了个导游费用,因为游欧洲确实需要导游,玩一圈经常跨几个国家,多国家语言。欧洲很多有特色的教堂建筑,确实需要导游给你介绍,这样就把整个旅游当中,所有该花钱的点都拆好。
做到透明了,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做组合了。我们研究了很多跟团的数据之后,就抽象出大家比较喜欢的路线,我们就把这个路线规划出来,做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比如法瑞意三国七日游,很多人走过了,我们也做一个这样的路线,在线上售卖。如果你想做个性化调整,比如你不想住我规划的酒店,你可以换,没有问题,我们用技术支持个性化调整,这样的模式呢,我们就叫他自由行,但它核心原理还是参考跟团的路线模式。
要做到这些,显然是跟我们的计算能力各方面有非常大关系的。因为我们实际上是预先把所有的价格信息全部都获取到,放到我们数据库里面,每天争取更新多次。很多人都是 1 月份的时候想安排 6 月份出行,他得知道那时候酒店是什么价格,我们就做数据处理,按价格排序,哪天最便宜,都给算出来,这需要非常大的算力。
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价格中心,让非常优秀的人去做这个事情。从技术上讲,这就是推动业务发展的,相当于支撑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除了个性化的自由行再反过来说大部分人愿意牺牲个性化选择可以跟团。以前跟团的做法都叫做出发地成团。比如你在北京组的团要去欧洲玩就是北京这边找几十个人一起从北京出发。一般是40人左右正好坐一个大巴的容量好管理。但即使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能在同一天或同一周去欧洲相同目的地旅游的人并不算多。于是旅行社只能每周发1个到2个团。而且有不成团的风险。当我们仔细研究的时候发现国内的旅行社其实只负责提供从北京到欧洲这段的往返机票甚至有些时候连机票都不负责。到了欧洲之后完全由当地的地接社提供导游、酒店、门票等服务。
途牛就发明了一个新的模式叫目的地成团。就是大家可以从全国各地出发然后到了欧洲某个城市后再组团。这样大大提升了成团的概率因为全中国想要同一天去欧洲同一个目的地旅游的用户很容易超过40人。于是我们直接跟国外地接社谈不仅保证每周有多个团甚至每天有多个团。地接社当然愿意而且因为量大给我们更优惠的价格。我们只需要把从国内大城市出发到欧洲的往返机票给配上就行了。对于用户而言可选择的日期一下子多起来了几乎每天都有去欧洲的跟团游而且价格还比以前便宜。
这个就是技术改变商业模式的案例。途牛当时做得非常不错,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变革和旅行方式的改变。
**极客时间**VIPABC 的技术壁垒是什么?技术对教育的改变体现在哪里?
**汤峥嵘**:我在 VIPABC 的时候有一件事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就是他们本身有一套课程的匹配算法叫DCGSDynamic Course Generation System动态课程生成系统。VIPABC 在当时教育行业里是第一个做匹配算法的,其他做教育的公司都没有。我们那时候是整个行业唯一一家,能够动态地把这么多学生、老师、课件都智能匹配的公司。匹配算法它创建了一个什么理念呢?打破无论是在线下教育还是线上教育中,学生选老师的模式。
之前的线下教育的选课模式是,先把不同老师的时间表公布出来,贴在墙上,供学生去挑选。因为在同一个校区或培训班中,老师的数量和上课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往往不会有选择焦虑。这个模式在线下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当这个模式被搬到线上以后呢?因为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老师的数量和可以上课的时间段大大增加,大到你可以认为是无限大。选择多了反而会成为焦虑。因为大部分人总想选好的。那么平台上很快就会冒出所谓的“好”老师和“好”时间段。而这些所谓“好”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就跟挂号都挂专家号一样,“好”资源很快就不够了。当时好几家在线教育机构采用了用户自选老师的模式,导致用户抱怨总是抢不到“好”老师。
VIPABC发现在英语培训和其它素质类教育中所谓的“好”其实非常因人而异。比如对于初级学英语的人名牌大学的英语系教授未必就好甚至是浪费资源。对于一个想练习口语的人一个富有感染力的人能让你自信多开口进步快。当我们做用户调研时报告显示白人和英美口音的老师最受喜爱。但实际的客户打分却不是这样反而是黑人老师和东欧老师的打分最高。分析下来因为黑人老师和东欧老师的肢体语言和表情都非常丰富对提升上课效果有非常大的帮助。
所以VIPABC的课程系统不允许学生选老师但是允许你选任何时间上课。我们根据你的上课时间我给你匹配最合适的老师。另外我们还有给老师打分的体系有了“老师喜爱度”这个维度的数据后面在匹配课程的时候就越来越准了满意度也会越来越高。
更有意思的是,早期我加入 VIPABC 的时候,还是以一对多形式为主的,一对一还没有开始流行。一对多的时候,我们连学生的组合也是攒出来的。我们把老师、学生和这节课要上的内容都动态匹配出来。
这又是一个技术改变商业模式的案例。虽然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导致整个行业的非理性甚至坍塌,但我相信这个技术理念是对的。教育就是应该因人而异,给每个人一个适合的发展路径,而不是所有人都去追求少数“好”的路径。希望当教育行业回归到理性后,这样的技术可以再次冒出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 互动时间
你所在公司的技术团队做的事情,对业务或所在行业发挥着哪些作用呢,可以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