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26 lines
20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05 | 从排斥到拥护,我眼中的阿里文化
编者按:从硅谷到阿里,开始于吴炯(阿里第一任 CTO在清华 Email 群组发的招聘广告,彼时汤峥嵘对未来如何发展感到迷茫,遇到了瓶颈,而远观大洋彼岸的中国正高速发展,这些让他感觉心里痒痒的。面试通过后,阿里为他保留了一年的 Offer2004 年汤峥嵘加入淘宝,工号为 2000多。
2003 年,汤峥嵘对阿里不抱很大希望,因为那时 B2B 在美国已经走下坡路了,他并不看好。直到吴炯和他说阿里巴巴要做个类似 eBay 的业务,汤峥嵘觉得找到了兴趣点,那时还没有“淘宝”这个名字。虽然心系淘宝,汤峥嵘应该也没想到进入阿里之后,一方面被阿里文化洗礼,一方面配合组织调动,阿里 8 年时光,在 B2B 就待了 6 年,经历了从淘宝、支付宝、阿里国际网站、日本阿里巴巴,最后再回到支付宝、淘宝这样的过程,充满“拥抱变化”的阿里特色。
回国初,作为淘宝主架构师,负责架构迁移工作,第二期的 PHP 转 Java整个数据库结构重新合理设计贡献之一是引入 SCM 体系开始把质量体系做起来。刚从美国回来第一感觉是条件很艰苦7 月的杭州天气很热,空调经常坏,虽然条件艰苦,但做这个项目特别有意思,当时淘宝一天的 PV 是一千万,他们正在为能够支撑一个亿的访问量而努力。
2004年10月上层决策要把支付宝这个功能从淘宝拆出来变成一个独立的网站独立的公司汤峥嵘被调去做支付宝负责支付宝的技术目标就是 1 月 1 号上线。说起来叫负责支付宝的技术,但其实是光杆司令一个。
做淘宝架构迁移时阿里请了 Sun 公司Sun Microsystems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取自 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 斯坦福大学校园网的首字母做咨询Java 语言由 Sun 公司推出因为支付宝技术没有正式岗位汤峥嵘只好申请经费找Sun的外包。
支付宝上线之后,汤峥嵘就被调到 B2B 去了,彼时 B2B 有三块业务,一个是国际网站、一个是中文网站、一个是 CRM。汤峥嵘前三年负责国际网站的技术三年之后阿里和日本软银合资组建了一家新的公司——日本阿里巴巴汤峥嵘任CTO。三年后汤峥嵘重新调回支付宝和淘宝最后从淘宝离职。
阿里 8 年,对汤峥嵘之后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对阿里价值观从不适应到拥护,是惊讶于文化建设对调动人的积极性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变成阿里文化的积极推广者。他认为阿里给他最大的价值是让他从一个工程师转变成一个管理者,积累了很多信心。
我们聊了很多他在阿里的故事,从中你应该能看到汤峥嵘心态的转变以及他的思考。以下为访谈对话。
### 对阿里价值观从排斥到认同
**极客时间**:你说在硅谷的时候,感觉自己遇到了瓶颈。回国之后,那个瓶颈你觉得解决了是吗?然后从职业方向上,就更多的偏向管理了吗?
**汤峥嵘**:对,我开始偏管理了。在硅谷我面临的选择太多,让我有点迷茫,不知道往哪发展。回国之后,走上管理这条路也不是我选的,因为阿里一下子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便有很多人竞争,大家都有空间,都能往上走,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好处。另外,因为这个公司发展很快,我只要跟着它的脚步走,也不用想很多。你看我在阿里辗转了这么多部门,待了 8 年,但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的,所以当时在阿里比在硅谷让我更喜欢。
在阿里,主要遇到的问题就是要适应它的文化、价值观。我明显感觉到,在阿里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变过程中,必然要走过文化认同这个台阶的,我觉得在中国,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让团队的价值观匹配。
在中国做管理是需要把人的因素考虑进去的,看起来好像管理成本高,包括我自己也分析过,我在阿里到后期,我起码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做管理,但是反过来你再想,这个时间是浪费掉了吗?我现在觉得没有浪费掉,为什么?对一个人了解更多,在合作的时候就有非常大的价值,知道这件事给谁干能成,而不是只考虑岗位职责这个单一维度。
**极客时间**:从美国刚回来,对阿里价值观有个态度的转变,这个是怎样的过程?你也说过开始不太能接受阿里的价值观。
**汤峥嵘**:我对人都是认可的,但我对价值观考核是不适应的,因为阿里价值观考核要占到总业绩的一半,我就感觉我做得再好,才得 50 分,另外 50 分看起来是非常主观的评判。
但是后来深入了解后我就发现,做价值观的初心是非常好的,公司也知道我们可能不理解,那就花时间讲,让大家理解。领导也不厌其烦地给大家做培训,讲大量的案例,比如说“客户第一”,里面有一条叫微笑面对客户,有大量的案例给我们讲,我就被折服了。而且经过一段时间,我看考评结果,发现打高分的人就是优秀,打低分的人就是表现差。
**极客时间**:后来你认同这种方式?
**汤峥嵘**:我认同,而且我自己给团队做了一个技术版的案例。技术团队怎么算“客户第一”呢?比如公司大了,肯定会出现有人分不清 IT 部门和开发人员的区别,经常有人会找开发人员修电脑,以前有人就说这事你找错人了,去找 IT。后来我给他们提了要求。
我当时跟团队说,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第一,别人有需求找过来,你是做技术的,有能力识别出这个问题,请你必须从头到尾跟到底,即便你不会,你可以拉着 IT 同事一起去,看着这个问题解决,因为你是知道 IT 部门在哪的。这个问题解决掉之后,你跟客户说,我们俩不一样的,他才是修电脑的,下次你找他就行了。这就是“客户第一”。
这个案例总结出来,大家就理解了。我说你有什么委屈,这个世界上不懂电脑的人确实很多,你爸妈可能也找你修电脑,你不修吗?你其实是有能力可以修好的,只是你觉得大材小用,或者说你确实不会修,没有关系,你可以替别人找到专业的人。这个过程恰恰是给你一个机会去和客户建立一个很好的关系,因为我们大部分技术人员是面对内部的。因为你解决了人家的问题,说不定人家给你提需求的时候,就很照顾你,给你提一个很好的需求,同事之间的关系都是靠这种小事情维护起来的。这是双赢,你既解决了客户的问题,又给团队挣到了一个高分数,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很像美国的案例法,参考案例是最直接的。阿里很喜欢讲案例,也影响我后来一直比较喜欢用案例去讲事,我觉得特别有说服力。
阿里有一句话说“为结果付薪为过程鼓掌”过程做得再好没有结果的话只是给你鼓鼓掌就好了阿里还是非常结果导向的。但是结果做到了之后阿里还要看过程因为一个好的过程可以让好结果不停地复制一个不好的过程得到某个好的结果也是偶然出现的因为你方法有问题。那么同时考核业绩和价值观就是同时考核结果和过程各占50%。
### 阿里文化对我的影响
**极客时间**:咱们之前聊到阿里文化对你的改变,除了提到的《情商为零》的课程对你影响比较大之外,还有哪些让你受益的东西吗?这个部分还想再展开一下。
**汤峥嵘**:可以,我可以稍微讲讲这些。第一,价值观考核,这个背后反映的是阿里对价值观的管理体系,怎么把绩效管理融合在一起,阿里想得比较清楚,它也一直花精力宣讲使命愿景价值观。我现在自己创业,体会更深,你要让我在这个事情上投入这么多,我都觉得确实是舍不得的,因为短期内很难看出效果。
阿里从 1999 年就已经想到这个事而且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做得比较深了它坚持做这个事情加上它业务又做得好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了。我也反思现在很多企业想要照搬这一套但都不能完全成功。我曾经想在途牛、VIPABC 把这些东西搬过去,都不能说是成功的。所以我想这套东西可能就适合于阿里或者跟阿里特别像的企业,而且这套价值观的提出可能也只是适合 90 年代末 2000 年代初那个时代,我们刚刚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大家一切都是向钱看。
现在呢,年轻人已经不再那么单独追求金钱了,更追求品质,现在再去做价值观肯定要与时俱进了,你再去讲以前那个就可能有点过时了。
第二我在阿里感受到“管理的温度”和“方法”领导班子有办法让员工产生非常大的工作动力。比如说关明生Savio曾为阿里COO早期是如何激励 B2B 的销售的呢?他个人很有文采,他就想了个办法,你达到某个级别了,他就给你写一首藏头诗,大家就觉得公司老板亲自给我写一首诗,这个是很珍贵的。我觉得这个就是特别“阿里范儿”的一个东西,别人很难复制,因为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写诗,都会做这种事情,这个是激励个人的方法。
另外他很早就考虑到怎么让销售组织变大因为做得好的销售那些人往往会转管理那些销售转管理之后他仍然会继续做销售而且很有可能这个团队主要的销售额还是来自于他这对团队发展来说不利啊Savio 就强行要求不能这么干,把销售 Leader 的签单权重降低,甚至不算,就强迫这些人去培训带人,把其他人给锻炼出来。这是要承受压力的,比如说把 10 个 Top Sales 转成管理,一下这 10 个人的业绩就没了,对公司来说,就会承受一段时间业绩的下滑。他就咬着牙去推这个事情。
阿里在管理上,这几件事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从开始有点消极抵抗到后面积极拥抱,甚至到后来主动去推广,就是因为我认同了。
第三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阿里把所有 P10/M5 这个级别以上的人,拉到一起,归到叫**组织部**的这么一个组织里。然后定期开会、培训、讨论问题。组织部这东西很显然是把我党的这套体系给引入到企业管理里了,我觉得这很好。《情商为零》这个课就是在这里学的。
组织部对大家的要求是啥呢?因为你属于组织了,组织让你去哪你就得去哪。比如我属于 B2B 的,从法律上讲我是和 B2B 签的协议,你如果把我调到淘宝,我相当于从这家公司离职去另一家公司的。当然也会尊重个人意愿,但是这个组织部的存在就是想告诉你,从内心上你要和组织关系更近。
**极客时间**: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刚好借着讲组织部这个背景,前面聊到你被调来调去,变过很多岗位嘛,你有觉得不舒服吗?
**汤峥嵘**:刚开始我去的时候还没有组织部呢。开始是有不舒服的,因为我本来是看好 To C拿的 Offer 就是去淘宝的,最后让我去 B2B我肯定会有点不舒服。
但是呢,第一,我觉得当时我也没有特别强的理由说,一定要怎么样,因为 B2B 也不差。假设那会有组织部了组织部先发声的话我可能转过去就更顺了我可能都不会去跟陆兆禧2004 年任支付宝总裁)再去争一下要留在支付宝。
你放到西方要说搞组织部这种东西,相当于你没有自由了,可能马上人家就不干了,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中国文化一部分,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下,我们绝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愿意接受组织安排的。阿里是把中国文化、人性的东西充分利用起来了。而且它做得好的地方还有,整个氛围是比较透明的,大家公开讨论问题,我能感觉到那段时间的成长是非常快的。因为别人出现的问题,我可能也会遇到,我就可以提前借鉴了。
刚才说到部门变动,这其实还是小事,我还算幸运,一直都是做技术的。很多人直接岗位就变了,技术变 HR 了,前台变销售了,销售变服务,跨度更大。但是即便变来变去,在不同岗位还能出色的人,就证明了他就是优秀,金子到哪都会发光。
马云那时候也跟我们讲过这个道理,他认为一个人在某个岗位工作到两年左右,就会变得缺少创造力,因为他对周边都熟悉了,就不再那么努力,没有那么创新了。这时候就可以把他换到一个新的岗位,让他焕发生机。要是优秀的人他就会先想,到了一个新岗位,我怎么创新,怎么做得更好。
这也是我在阿里换岗位的过程中,对我比较大的影响。要在比较稳定的时候去担忧危机,要在晴天的时候修屋顶。
回到组织部这个点,如果说其他公司或者团队能参考这种方式,把公司一群比较核心的人放到一起,让大家能够互相碰撞分享,凝聚力也会更强。像我们搞技术的人可能对业务人员的经历不清楚,其实业务人员经历的问题是最多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技术人能更了解公司情况,从技术上也能做好准备了。
**极客时间**:后来你在途牛,或者 VIPABC 有用过组织部这套思想吗?
**汤峥嵘**这个没有完全用我还得补充说一说能运行组织部的基础在途牛、VIPABC 很多基础都没达到。能运行组织部,首先公司的规模得比较大,比如阿里那会已经分成三个不同的子公司了,马云为什么要组织部?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成立三个子公司,是说公司把你们三个推出去,你们各自奔跑,用各自的能力,把三个公司带起来。
但是呢,公司可以用组织部这样的方式,从虚的层面把大家框住,否则也许就变成三个完全分头奔跑的子公司了。这个就跟我党一样,各省去发展,中央不可能全管了,但是我还是有组织部,我也可以把人调来调去,这是一个道理,你可以把国家想象成一个大公司。
无论是 VIPABC 还是途牛,公司都没大到这个程度,而且都还是围绕一个主体业务,没有必要用这种方式。
**极客时间**:关于组织部你讲的这些我可以理解了。你也聊了特别多阿里让你受益的地方,如果让你说一个,在阿里工作这几年给你带来的最大的启发,或者触动是什么?你现在脑海里立马能想到的是什么?
**汤峥嵘**:太多了,这个话题现在说说倒也是挺好的,你让我说最大启发,我想不到哪一件具体的事,或者具体某一条道理。**但8年时间阿里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把刚从美国回来的那个我改变了很多**。我现在能做这么多事,我能够再去创业,靠的是阿里给我的财富。这笔财富不仅是经济上的,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方法、管理的理念、以及阿里校友这种近似血脉的关系。
我刚刚讲,阿里的文化建设上绝对是让我做了 180 度转弯,后来从微医、途牛,到 VIPABC**我都认为阿里文化是最好的、阿里文化是无敌的**,就是这种感觉,它改变我能到这个程度,因为确实事实证明了,这套文化能够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给调动起来。
另外,阿里的技术在这个整个互联网体系里面,我觉得是特别务实的。以前在硅谷做的技术方案是特别理想型的,要做就做最好的,创新成本很高。要说阿里有多少非常大的创新,不一定有,但我觉得在这个阶段恰恰是对的,要先活下去。务实就是说技术上计划好到底要投入多少。
我曾经还负责给阿里采购一套电子邮件系统,我就按照硅谷的方式,做了几套方案,有免费的,有收费的,还有软硬件一体的,要老板批这个经费。我记得,最贵的可能都是几百万一套。老板会问我很多业务的问题,这个功能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我给他讲技术上的考量,他就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公司发展没到那个程度。在很多这种技术选型把控上,阿里更务实,现在来看,确实是对的,很多技术发展很快,当初选择一个技术觉得很好,付出很大代价,可能过几年就过时了。
在阿里有这样的体悟后,我就知道在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应该怎么去做技术了,我就不用老板再给我讲这些事了。甚至我作为 CTO我会去压成本就是我们能省就省这个省不是说啥钱都不花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是有能力让新技术在上面做叠加但是没有必要为了一些面子在开始的时候把某个系统先做大这对创业来讲就更重要了。
还有就是,我在阿里毕竟工作了八年,这八年自己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的时刻,但同时又看到成果,不断给我信心。我前面也讲到,我认为一个人往前走,你的信心是怎么来的很重要,我想就是因为我过去做成功的几件小事情,然后复用这个经验,或者凭借这些成功给我的信心,不断向前。
你如果是个老司机,有十年都没出过车祸,出去开车你会觉得马路是很安全的,但是如果你昨天刚出了车祸,你就一定会觉得很不安全。客观上讲,这个世界只不过多了一起车祸,出车祸的概率几乎没有改变,但你自己的经历对你的影响,大到让你可以忽略掉所有的客观数据。
所以我认为阿里给我最大的价值是让我积累了很多信心。
**极客时间**:所以说,不断做成事,不断有成果奖励,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来说会有很大帮助?
**汤峥嵘**:肯定是有,**我觉得有时候你经历了一家好的公司,你感觉苗头还不错,你一定要多呆一段时间,因为它可能会持续给你带来发展。**虽然可能这个公司很多事甚至都不是你做的,都是别的部门做的,你都会觉得跟你特相关,这些就会不停地影响你的人生。
但是如果发现苗头不太好,不如及早离开,因为它对你影响即便不是当下,对你将来,也许就会有信心上的打击。
**极客时间**:你曾经说在阿里最遗憾的事情就是,重构阿里国际站底层架构,原本计划半年时间搞定,但最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对业务影响非常大,还受过马云的批评。经过这件事,你才更深刻理解了“一边飞一边换发动机”的道理。你怎么应对这种“遗憾”的感觉?
**汤峥嵘**:我的人生哲学是,对做过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因为遗憾这个词,还是有点悲观的意思在里面。我是觉得,既然发生了,就向前看。接受自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觉得遗憾可能还是有点不够接受自己。
遗憾分两种,一种是这件事做完之后,假如让我重来一次,我可能会换一种做法;一种是明明可以做到的事情,但开始就彻底放弃,那可能是一种真正的遗憾。
但是呢,对当初重构国际站这个做法,我觉得我可以接受,因为我基本上尽力做了,我当时的能力水平也就是那个样子了,在管理上确实还不成熟,所以我就没什么好遗憾的,因为水平没达到。假如让我再回到那个时间点,如果我能力不改变,我当时肯定还会做那样的选择。
### 互动时间
聊一聊你所在企业有怎样的文化与价值观,你是否认同,对你有何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