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34 lines
20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03 | 闲话家常(一):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
编者按: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第二个模块:职业成长。回顾汤峥嵘从美国留学至今的经历。美国求学工作十四年,他经历过职业快速成长期,也曾有迷茫。其中留学生活是他真正蜕变的开始,从清华退学,选择去美国留学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选择。这一节我们主要跟你分享汤峥嵘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涯。
**极客时间**:你当年从清华退学去美国留学,关于这段经历,还想跟你聊聊细节。为什么会选择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这样一件事情?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汤峥嵘**:我们那时候想出国的人还挺多的,尤其像清华的,比我们出国早的,有一批人是靠着李政道发起的 CUSPEA 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拿到美国那边大学的奖学金去读书。那时候大家基本没有能力负担出国的费用都是靠奖学金。
我为啥离开清华呢这件事现在看来就太不理性了。我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了但看到清华中还有一些更厉害的人还在考托福、GRE我也想去试试就又在琢磨更好的事了总是好奇总是不满足就是想做更厉害的事情开始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
这个事情回到咱们前面说的“理性”“非理性”决策来讲,就是因为,一种自我优越感的非理性的情绪影响了我,我就觉得自己挺优秀的,就想去尝试更多东西,有时候这个情绪对你是好事。所以我说非理性是很重要的,它给你的是信心,让你坚持选择。如果我冷静下来,仔细琢磨这事,肯定感觉这事不靠谱,那没有后来了。当然这个事的结果不错,我觉得靠的是运气。
所以做这件事的动力就是因为自己想去尝试更多有挑战性的事情,就是这样。
**极客时间**:所以那个时候,身边有一批人就在准备出国了。
**汤峥嵘**:对,很多都是大三大四才准备出国,因为要毕业,再去申请研究生。我算是在我们年级中比较早的,开始准备的时候才大二。
当时整个学校里面,比较有气氛,像俞敏洪的新东方那时候就是在清华里面到处办课的,现在回想起来也挺怀念那种感觉。那个年代年轻人是非常有想法的、有朝气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觉得好像可以做成一样。现在正好有点倒过来,开始躺平了。
**极客时间**:这一点确实有所体会。当时你是拿到了奖学金,然后出国留学吗?
**汤峥嵘**:对,我那个时候申请的是国外的本科。奖学金那时候是这样的,第一,你如果是研究生,你给老板干活,老板给你发工资,这样变成了一种奖学金的形式,大部分是读了研才有这个,当时很多人是等到毕业了再去申请研究生。
第二,那个时候比较容易拿奖学金的是纯理科类的,就是数理化生这些比较好拿。我学的是计算机,计算机算是工科,就非常难拿,我后来是拿到了一个学校的半奖,不是很多,但当时也觉得不错了。
**极客时间**:那时候是特别想出国,还是说想去个更好的学校?
**汤峥嵘**:可能都有,那个时候真的不是特别明确到底要做什么,但是呢,我是学计算机的,肯定有一点我知道,就是中国的水平跟美国还是差的比较远。那时候清华计算机系是中国最好的计算机系之一,但我一出国就感觉,咱们的硬件水平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
**极客时间**:你看到的这个差距都体现在哪?
**汤峥嵘**:我是 91 年到美国去读书的,那会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在一个开放性的机房用计算机,里面大概几百台 486全是 486免费可以使用。因为我们有时候要交作业是要打印出来的你写一篇文章一按打印键在另外一个打印室里就可以领到你的东西了。那时候就觉得国外的硬件条件实在太好了。
那会清华的计算机系只有两台 286。我们记得大一学编程我们有个词叫“上机”用的都是小型机或中型机学校给每个人分配一点机时从登录进去那一刻它就开始给你计时了你就在里面编程编完程退出来给你算你今天用了多少时间。我记得很清楚我们那时候第一次学编程整个一学期就只有一百个小时的机时还得包括你把程序通过键盘敲进去交作业的时间。每次作业都要在纸上演练很多遍才敢上机。
但它有一个漏洞,它不是用到一百小时就马上给你停了,而是退出的时候才给你算多长时间。我们就是为了占点便宜,最后一次上机,半夜里看着时间过了一百个小时,也不退出来,就在那等着。那时候那里面也没游戏,啥也没有,但用超过了 100 个小时,我们就觉得占了很大便宜。相比之下,我们那时的硬件资源有多么匮乏。
还有在美国,每个学生都有一个 Email 账号,我那时候在国外和我同学联系还是写信呢。后来我跟他说,我这都是用 Email我要给你们发 Email 行不行?交流就方便多了。因为以前真的只是靠写信的,一封信一个来回得需要好长时间。
然后他们就说,也有 Email我给你发个 Email 地址试试,他们那时候是 IBM 格式的Email 地址就像一个目录一样,全是斜杠。而我在国外用的就是咱们现在用的邮件格式,后缀是.edu。根本没法用Email交流。
那时候国外和中国的硬件、软件差距真的非常远,从计算机那个角度来看,真的觉得美国是天堂,我们这太落后了。但是这么多年,回过头来再来看,我们中国的发展真的是很快。
**极客时间**:去了美国后,你心情怎么样?
**汤峥嵘**:先从去美国的这一段路讲讲,对我们这些连飞机都没坐过的人,这个开端注定不那么顺利。
第一件事,我在日本转机,我搞笑到什么程度?因为没有坐飞机的经验,也从来没用过行李推车。我可能是把护照放到推车上,结果丢了,就在日本机场。
准备要上飞机了,一看,我的机票护照去哪了?都不见了。我当时还算比较理智,第一时间想到去找警察。我一进去,所有人都站起来就给我鞠躬,有人问我需要什么。这点倒是对国外的印象不错。他们英语也不好,我英语也不好,我们就靠关键词交流。还没讲完,就看到有一个人跑进来说捡到一本护照,送进来一看就是我的,如果真丢那了就惨了,就卡在日本了(笑)。
第二件事,到了美国,我先是飞到纽约,下了飞机,在行李转盘等我的行李,我看一个黑人就站在那把我的行李帮我拿出来了,我觉得还挺好,结果他张口就跟我要小费。当时完全听不懂。我甚至怀疑以前学的是不是英语。虽然听不懂,还是很容易猜出来是要小费,我也只能心疼的给了。
你后面问我有没有孤独,我刚到美国,真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去的时候就我一个人,钱也不多,确实很孤独。我现在好多高中同学还有我的信,后来老同学们都跟我说,一看你就是很孤独,写了那么多信。我现在都能体会到那种感觉,你在学校里面,你会感觉这些建筑、草地、景色都非常漂亮。但是你心里特别紧张,因为我把学费交了就没钱了,完全不知道明天还有没有钱,所以我在美国打过各种各样的工,一边打工,一边上学。
**极客时间**:上学的时候,你都打过什么工?
**汤峥嵘**:最早我们都是在中餐馆打工,因为那些中国老板英语都不好,他们要接美国人的生意,就比较喜欢我们这种留学生,会讲英文。
但那时候我刚去,英语还很弱,到了餐馆后,人家给我打电话点餐,我接半天电话也记不下来他点什么东西,把老板气坏了,说你到底是不是留学生,是不是大学生?我当时又怀疑我学的是不是英语了?怎么感觉他们说的我一句也听不懂。后来老板看我不行,就让我去送外卖。
我在学校里也做过工,学校管理比较严格,留学生可以打工的种类很少,而且一个礼拜最多能打二十个小时的工。像我做过的,比如在餐厅里面擦擦桌子了,收收盘子了,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在自助餐厅,有一个冰激凌柜,我给大家挖冰激凌,我想反正是公家的钱,我就很慷慨(笑),很多女生都比较喜欢我的服务,因为我经常给她们挖一个很大的球,她们就很开心。
那个时候打工经历对我帮助还是蛮大的,因为这就是接触社会嘛。
**极客时间**: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怎么样?可以讲讲你在大学里的一些学习故事吗?
**汤峥嵘**:我希望在美国读两年就能毕业嘛,当时就得算需要读多少课,排一排课表。我记得大学第一学期,因为英语过不了关,我就尽可能学对英语要求不高的学科,比如计算机、数学,这些我都强。
第一学期,我就选了一门心理学课,剩下的全都是理科。但是我后来发现学这一门心理学课的时间,比我剩下的课加起来总和可能还多,因为刚开始纯英文的,对听力各方面要求也比较高。但是我将来还想读研究生,所以还想拿个好成绩,最后这门课结果还不错,居然还拿到了 A。
后来呢,我还是有大量文科的课是必修的,讲几个我觉得挺好玩的事,比如历史,要求我们至少得修两门历史,其中有个课叫世界历史,学历史对语言能力要求更高,我就很痛苦,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
我在国内学过中国革命史,我就想,那对美国人来讲,我们的中国革命史,就是世界历史啊。我就把我在中国学的历史课的大纲,翻译成英文,写了一份,然后拿给那个历史系的老师去看,说我学过世界历史了。老师居然认了,我的世界历史课就免掉了。
另外对我来讲比较难的就是音乐了,属于艺术类的课。这个音乐课老师一上来,先告诉所有人成绩是怎么组成的。一次期中加一次期末,占总成绩的 30%,剩下的 70%是要听音乐会,写听后感。这一下难度就上去了。再加上听音乐会还是蛮贵的,幸好我们学校边上有很多免费的音乐会,或者专门给学生会留一些免费的位置,后来我全都是听的这个。
其实音乐课对我来说受益很大,这个老师讲音乐史的时候,把音乐史、绘画史,建筑史一起讲,他说这就是一个历史。我现在都能大概背出来,比如说巴洛克时代的教堂做得都是非常工整(对称),非常繁华(点缀多、富贵)的,对应到这个时代代表性的音乐家巴赫,他的音乐也是节奏非常工整,但是旋律特别复杂。罗曼蒂克时代,音乐代表人物是贝多芬,当时的绘画风格和音乐风格也有相通之处。到了印象派时代,代表人是德彪西,他的作品不能听每个音符,要抽离出来听整体。很像梵高、莫奈的绘画,近看都是点,要站远一点看才能看懂。
其实到现在我还不懂这些东西,但是他讲这些让我觉得很受启发,感觉这才是真正艺术的本质,让我们不懂的人也能知道,原来它的原理是这样子的。虽然在美国我学了那么多理工科的东西,但是恰恰这种文科的知识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确实他们人文的东西讲得很不错。这些大概就是美国学习生活对我的改变。
**极客时间**:后来你是怎么慢慢适应美国的环境的,不管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环境?
**汤峥嵘**:开始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圈子,但是我想毕竟要跟美国人沟通,你得想办法融入美国人的圈子,还是有很多中国人跳不出来。首先,先过语言这关。第一个,我就看美国的那些肥皂剧,里面总有些笑声作为背景,听的多了,我就知道这个地方好笑,慢慢有场景感,这样我的语感慢慢就锻炼出来了。另外,中国的文化比较含蓄,英语从语言上是比较直接的,我也强迫自己调整过来。
我当时还问过什么时候英语才能真正熟练,有一个人跟我说,你什么时候晚上做梦用英文做梦,你就过关了。刚开始做梦,梦里还是中文。
另外一个就是我比较喜欢美国的橄榄球,因为我发现美国的男生除了谈工作,绝大部分都在谈橄榄球,橄榄球是在差不多在 9 月份到第二年 2 月份,主流的比赛又分大学橄榄球和职业橄榄球。到礼拜五,大家就赌一下,赌哪个球队赢。我觉得这个事特别有意思。大家周末看场球,看完了,周一再讨论结论,就感觉一周都有话题。我那时候就被他们带领着去看这个东西,然后跟他们就有话题可聊了。
我也尝试过跟美国人聊中国的文化,因为文化差异比较大,我讲多了,他们也听不懂,或者也不感兴趣,当然有一部分美国人对全世界的文化都感兴趣,我跟这样的人就会聊很多。但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就是关注自己的生活,每天上下班,哪也不去,生活特简单。我就尝试去融入这种生活,去了解他们的文化。
**极客时间**:不管是学习还是打工,都要求你必须独立,这个经验是很宝贵的。除了刚刚我们聊到的你在美国的这些经历,还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儿吗?
**汤峥嵘**:有一年暑假去纽约打工,当时找了个很奇怪的工作,是一个韩国人开的小超市,我做收银员,一般收银员都是女的,我开始不知道为啥让我去。去了才知道,在那上晚班,从晚上八点到早上八点,女的上晚班可能不安全。工作倒是很简单,就是收收钱。
但是这个工作里面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点,第一,管事的领导是巴基斯坦人,带了好几个移民和几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我还记得还有个健身教练,负责切肉,有个泰国小伙负责面包,我没事就和他们聊天。他们觉得我很新鲜,因为之前他们超市里从来没有中国人。
第二,我住的地方离我上班的地方挺远的,坐完地铁还得走一段路。有一次半夜回家,在路上,我远远看到前面有一个人,就觉得不太妙,再往后看,发现后面也跟了一个人,我就知道这俩人要堵我,我就赶紧往旁边跑。在纽约我经历的最危险的应该就是这么一次。我能看出来,这两个人就是要抢我,当时我还想,他们要抢点钱就给他们,也不至于把我怎么样,但心里还是怕怕的,就赶紧朝着旁边的街道跑了,我对地理位置的认知还是不错的。他们可能看我认路,以为我也是当地人,最后也没追上来。
还有,我记得,我们那时候住的条件是非常差的,都是各地来的学生合租在一起。大家挤到什么程度?有人睡在壁橱里,有人分摊卧室,但我就是最奢侈,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睡觉,我正好倒过来,白天整个大房子就我一个人睡。这个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整个暑期,接触的都是这种性质的生活,以前打工也没有条件这么差,那次的条件还是蛮差的。
那时候留学生的条件普遍都很差,每到人家扔家具,我们就去捡,因为那会真的很穷。我先捡了个黑白电视,过几天看到有谁丢了个彩色电视,我再把彩色电视捡回来,这回我也可以把黑白电视丢掉了。
还有我们的席梦思床垫都是捡来的,开始捡一个弹簧老化不太硬的,过两天又捡到一个比较新比较硬的床垫,就是因为经常有人会扔很新的东西。当时不觉得苦,为什么?因为他们扔的比我们国内的条件都好,那时候就感觉美国好发达,后来回到中国再看咱们发展的增速,真的很快,但 90年代的时候差距还是蛮大的。
**极客时间**:在美国的学习经历对你来说影响应该挺大的,必须要求你开始独立生存了,可以说说,这段学习经历对你的影响吗?
**汤峥嵘**:最重要的就是教会我“自己做选择”,当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太自由了,一下子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反而压力非常大,再加上我还要打工,所以说那个时候,人的成熟是非常快的,因为你要对学校的情况熟悉,要想办法存活。
如果让我讲一些道理,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大学生也好,年轻人也好,有一点需要提醒自己,你要努力去想办法去找机会。因为在中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不用自己选,课也都是安排好的。在美国读大学给了我一次特别好的机会,就是要求自己,所有的事我必须得认认真真做选择了。
这段经历对我未来的影响就是,当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走过了,后面很多事情也不怕了,因为我知道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前面选择的结果。
**极客时间**:这和国内是很大的反差,以你的经历,你会建议在学校的学生应该怎么培养这种独立?
**汤峥嵘**:咱们国内很多刚刚毕业的学生确实缺少独立的性格,比如找到工作,特别是去了大厂,他们自然会认为,公司还会继续培训。应届生一开始工作,很多人第一个问题都是,“咱们公司培训在哪?怎么培训,培训什么?”感觉还是没有离开学校,还是卡在学校的体系里。
在美国恰恰是,在大学的时候已经没人带你了。我经常跟很多小孩子讲,我在美国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情形,我刚去,老板把我带到我的座位上,说这就是你的电脑,这是你的座位,大概讲讲你负责的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互联网,老板就说这是我们的网站,你看看,这是代码,你自己看,然后就走了。
到下班时候,我再观察着,看看大家几点下班走。到第二天我已经知道几点钟来上班,几点下班,中午跟谁去吃饭,我就清楚了,也就这点事。
但在国内,大家就是往往喜欢看公司的流程是什么,需要别人告诉他规范,告诉他应该怎么干。
但我还是觉得人要想办法越早独立越好。
对于在校的学生如何培养独立的性格我的建议就是去独立承担一些学校和家庭以外的责任。比如去餐厅打工去当骑手去开发一个App去做一个公众号去直播卖货。无论做什么要有一个参与方都能接受的目标并且你自己能为此负责。所以关键词是“独立承担责任”这几个字。因为要对结果负责选择才变得重要。当这个责任要自己承担的时候就不得不独立起来了。
## 互动时间
注:文中提到的 CUSPEA 项目,是指“文革”刚结束,彼时出国留学尚无渠道,申请美国大学必须经过 GRE 和 TOEFL 考试,而当时在中国根本没有 GRE 和 TOEFL 考试,中国学生也不知道美国研究院和大学招生的手续和规矩,这种情况下,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专门设计了 CUSPEA 项目,给中国留学生创造了这种暂时的、独特的、公正有效的留学渠道。
你在学生时代经历过哪些,对未来成长有影响的事?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