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说透中台/docs/140110.md
2022-09-03 22:05:03 +08:00

135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06 | 中台落地第一步企业战略分解及现状调研Discovery
你好,我是王健。
上一讲我为你介绍了我们中台建设方法论的概述和来源。那从这一讲开始,我就带你一一展开我们做中台规划与建设的这四个阶段,介绍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一些常用的工具与实践。
好了那我们就从第一个阶段Discovery开始也就是我们要先建立一个对企业和行业的“全面视野”。
那为什么要先做这件事情呢这里多说一句其实D4的前两部分Discovery和Define合起来就是一个在企业级先发散再收敛的过程。我们公司内部对这个过程有一个称呼叫作Portfolio Discovery简称为PD。实际实施时PD是一个48周的头脑风暴工作坊下图为你展示了一个完整的PD工作坊路线图帮助你理解。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e/48/9e1d2d060ffba969f9b482b1681f3a48.jpeg)
对于中台的整体规划也就是回答要不要建中台、建哪些中台、谁先建谁后建这些问题我们现在也是通过PD这样一个过程来评估和判断的。那你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PD这样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做中台的规划判断呢这里我们先简单来说明一下。
## 为什么用PD这样的方式规划中台
Portfolio Discovery翻译成中文就是投资组合规划应用在企业里就相当于产品线规划。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假如我是一家公司的CIO今年手里有1个亿的可支配IT预算我最关心的就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可能是1年也可能是3~5年为了企业发展的目标
* 我需要花多少钱在数字化建设上?
* 这些钱该怎么花?怎么分配?要新增哪些系统,是购买还是自研?要干掉哪些系统?优化哪些系统?继续维护哪些系统?保持哪些系统不变?
* 要不要建个中台?
* ……
你看,说白了还是钱怎么花最值的问题,本质上也都是资源分配的问题,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找到最好的投资组合,或者说如何把钱花在最该花的地方上。
而建中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潜在选项而已,潜在的解决方案之一,即基于企业的战略和现状,我们需要在应用架构中添加一个中台层来解决目前企业遇到的问题。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e/f0/7e3a9824ed3b3c413e372517116f64f0.jpg)
中台这种解决方案到底适合不适合企业,仍然是需要调研和判断的。所以,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中台作为一个确定的既定方向,难免会限制住我们的视野,有可能会错过比中台更好、更简单、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或是过早地进行过度设计,在根本不需要中台的场景下,大张旗鼓地开展中台建设,劳民伤财。
那企业到底要不要划分出一部分钱和资源来做中台建设对公司来讲添加中台这样一个新的架构层次有什么价值什么时候做最好优先级怎么样这也正是PD所主要关注和需要回答的问题。
而为了避免拍脑袋的情况出现Discovery作为PD的前半程主要目的就是做充分的发散和调研也就是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帮助我们充分了解行业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公司的战略分解以及自下而上的现状调研等信息和环境为下一个阶段Define的收敛也就是对于企业新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甚至是组织架构的设计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撑和依据。
整体上Discovery又可以简单分成由外到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三个不同方向的过程。
## 由外到内:行业与竞争对手分析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详细了解自身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将视野放开一些,看看行业的大趋势与竞争对手都在做些什么。
记得梁宁老师就曾经在得到专栏《产品思维30讲》中提过“点-线-面-体”的理论。如果说中台本身只是一个点,那它可能只是一家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是开始也肯定不是结束。所以,要从一家企业的发展过程这条主线上来看待中台这件事情,来看这个点。它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出现?又将向哪儿去?甚至思考中台的下一个阶段会是什么?会被什么替代?我在观察一家企业的中台建设历程,包括整个中台大趋势的形成和发展的时候也是这样来看的。
有了线就足够了么?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再上升一个维度,来看看同一个行业中的其他线,也就是同一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在做什么?战略都是什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又是什么?有没有同时在做中台建设?建设的目标又是什么?效果怎么样?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分析不一定就代表要直接借鉴,人家都在建中台我们就要建中台,这个思路不可取,因为即使处于同一个行业,但是由于企业愿景战略、商业模式、客户群体等差异,每家企业也都不尽相同。
最后还要跳出面,从更高的维度“体”,来审视企业所在的这个行业本身,或者从其他的行业,其他的面上来学习。而这么做一般会有两个好处:
* 一是如果其他面上有好的概念或是方法,我们可以借鉴过来,帮助自己的企业在自己的行业里取得先机。中台这个概念起始于互联网行业,目前就正在被各个行业参考和借鉴。
* 另一个好处,就是如果发现更好的面、更好的行业,能够实现企业跨行业的跃进,可能就抓住了走上另一个快车道的机会。话说回来,目前很多企业的中台建设,目的就是识别企业核心能力,沉淀到中台,并以此为跳板和支撑,进行业务的创新和探索,想要跳到另一个更有发展的全新赛道上。
说了那么多行业调研与竞争对手分析的好处,那具体怎么来做呢?其实业界已经有了很多非常成熟的方法,你可以直接使用,例如常见的:**五力模型SWOT商业模式画布竞争对手产品线分析竞争态势分析矩阵等**。
## 自上而下:企业战略分解
如果说PD最主要的一个产出物是数字化建设的蓝图和路线图那PD的输入就是企业层面的愿景和战略。
我们之前关于愿景谈得比较多了应该也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到达一定时间希望企业可以变成的样子或是达到的目标例如对于极客地产这个例子愿景可能就是2022年实现业务从重资产到轻资产的转型更具体比如服务类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
在这里再多说一句,我们也确实见到过很多企业在并没有明确企业愿景的前提下,就开始了大范围、大规模的中台建设。这就像是舰队在还没有明确目的地的前提下,就贸然出海一样,很可能随波逐流,最后迷失在汪洋的海上,弹尽粮绝。所以如果一家企业是这样的情况,一定需要先补上这一部分的内容。
在这里呢我们就先假设在开始规划中台前企业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愿景和战略作为PD的输入。
再来看战略这个词,我们理解起来可能就会觉得比较模糊和虚。在《论大战略》这本书中就提到:“所谓战略,就是如何达成目标与能力的平衡,并根据环境变换做出合适的调整”。
下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战略平衡三角形,可以帮助你理解战略这个相对较虚的概念。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f/72/bfb25666ac33363d5ce70507483d0e72.jpg)
通过这个战略平衡三角形,我们简单地做一些数学变换,就可以解释“企业战略分解”到底是什么了。下面这个推导过程,可能有些烧脑,如果一时理解不了可以多看几遍,相信会对你理解战略这个词有很大的帮助。
好,我们开始。依据战略平衡三角形,在企业的愿景和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 企业战略就可以简化理解成:结合**企业自身**的能力与其所处的环境,到底需要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才能实现企业预定的愿景和目标呢?
* 而企业战略分解就可以简化理解成:结合**企业各部门自身**的能力与其所处的环境,到底需要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才能实现企业预定的愿景和目标呢?
推导完毕。而对于企业战略的分解业界也有很多工具和实践例如BMGovernance设计的企业战略分析模型等。但为了应对变化越来越快的市场环境在PD中我们使用的是**精益价值树**Lean Value Tree的工具来帮助做战略愿景的分解的。
精益价值树是一种以价值成效为导向,用于分析和沟通业务愿景、战略与投资的工具。它的核心是建立从愿景、目标到投资举措自上而下的对齐,因此采用一种逐层分解的树形结构,如下示意图: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4/6c/84e4ea6c74157c2246f10a6c895f776c.jpeg)
这个过程,就是我说的自上而下的战略分解过程。而某一个中台,它可能只是最终推导出的一个具体的举措而已,向上还是要能追溯到对于企业愿景和目标的关联性和价值上,匹配和对应企业的愿景目标。
## 自下而上:现状调研与分析
如果把企业战略分解理解成从企业愿景自上而下的分析推导过程,那是不是直接按照推导出的举措具体实施就可以了呢?
往往还是不够的,因为每家企业经过长时间在市场中的搏杀,能生存并发展到现在,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限制。如果脱离现状,无视这些问题与限制,就肯定会面临非常大的阻力与风险。
所以我们不但要自上而下地做企业战略的分解,以此来帮助我们思考中台或是其他举措是否必要。同样需要充分地做自下而上的现状调研,来帮助我们了解现状和历史。一方面充分尊重过去遇到的所有问题,收集汇总痛点;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能跳出过去的限制,重新从业务出发,从用户出发,去重新探索基于新技术、新架构下的一些新的可能性。
这里我们常用的工具和实践也很多,例如**高层访谈、干系人地图、组织架构分析、战略设计思维、业务架构现状梳理、用户旅程、服务蓝图、领域驱动设计、应用系统现状梳理、技术架构现状梳理**等等。
充分且多维度的现状调研与分析,不但能让我们对于业务、应用、技术、数据、组织现状,也就是企业架构现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还可以通过访谈与调研,补充时间线上的上下文,包括过去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现状是这样子的?未来大家希望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你可能需要关注,那就是梳理的范围和深度。不要忘了我们此时做的是企业级的架构梳理,宽度和范围可能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如果深度控制不好,会发现转了半天还是在一个小的领域和业务线原地打转。
所以面对这种问题和风险,我建议你:
* 先完成自上而下的企业战略分解,再开展自下而上的现状调研。因为做完战略分解,我们已经对于公司的行业、业务、愿景、战略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再开展调研的时候就会有个全局的把控,对于粒度和深度都更容易拿捏。
* 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够提前通过阅读资料和小范围调研完成的内容就提前完成。
* 制定详细的计划,可以按照现状调研的总时间倒推梳理的范围和粒度。如果时间足够,可以用两天的时间梳理一条业务线的业务架构,这样梳理就可以深入一些。但如果只有半天,则粒度可以适当放粗,先保证有一个全局业务视图。
* 建议刚开始做的时候,可以粒度粗一些,不要过早陷入细节,不过粒度到底如何控制确实需要对于公司战略以及业务有深入理解,也是最见功夫的地方。在判断不好的时候,可以先粗一些,如果最后还有时间,也可以再做一轮调研向下再展开一层。
这样的现状调研工作对于一个中型的有四五条不同业务线的企业我们实际实施大概需要24周左右的时间当然还要视客户而定。完成调研工作后我们就对企业各方面的现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也收集到了每条业务线大量的痛点和问题这样就有了对未来架构的展望。
在做自下而上的各条业务线调研时,我们使用的工具并不是传统的业务流程图,而是结合设计思维的思想,使用**用户旅程结合服务蓝图的方式**进行的具体的内容会在08讲介绍一个业务中台的设计过程时再展开为你介绍。
## 总结思考
至此,我们就通过由外到内的行业分析、竞争对手调研,自上而下的企业战略分解,以及自下而上的基于现状的企业各个维度的调研,做了充分的发散,收集到足够的信息。
整个PD的过程包括下一讲要讲到的Define过程我们都是以工作坊的方式进行的相关角色在一起头脑风暴、充分讨论产生最后的成果整个过程非常轻量高效。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1/cc/71fafa04595e38a4857ccefd9e63d0cc.png)
而完成了PD中的前半部分Discovery后下一步就是要根据这些收集到的原料信息进行信息的分析整合收敛形成具体的中台建设规划也就是PD的后半部分Define的过程我将在下一讲中为你介绍。
最后还是给你留几个思考题:
* 你所在企业的愿景是什么?战略又是什么?推导到你所在的部门,举措又是什么?
* 你所在的企业真的需要建中台么?是否能与企业愿景匹配?
欢迎你把自己的思考写在留言区和大家讨论,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自己的朋友,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