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81 lines
8.6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15 | 根源:计划的愿景——仰望星空
在前面第 2 章节 “程序之术” 中我已把对“设计”“编程”和“Bug”的思考与理解都分享给你了。今天开始进入第 3 章节,是关于成长修行中 “由术入道” 的部分,而“道”的维度众多,我就先从和个人成长最直接相关的 “计划体系” 讲起。它会有助于你一步一步走向你“理想的自己”,所以可别小看它的重要性。
我想你肯定做过计划,我也不例外。一般在开始一件中长期的活动前,我都会做计划,但更重要的是反问为什么要做这个计划,因为计划是抵达愿望的途径。如果不能清晰地看见计划之路前方的愿景,计划半途而废的概率就很大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检视自己的人生呢?正是因为我们有成长的愿望,那么愿望的根源又到底是什么呢?
## 需求模型
上世纪四十年代1943 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模型,它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其层次模型的经典金字塔图示如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6/90/363a67db781786a5f0aca5417d6e0090.png)
马斯洛的经典金字塔图:需求层次模型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目标需求。
在人生的早期,我们努力学习,考一个好大学,拥有一技之长,找一份好工作,带来更高薪的收入,这很大程度都是为了满足图中最底层的生存需求,让生活变得更舒适美好。
成长拼搏数年,事业小成,工作稳定,有房,有车,有娃后,第二层次,也就是安全的需求开始凸显。有人在这阶段开始给自己、父母、老婆、孩子都买人寿保险,开始考虑理财,投资甚至强身健体。然而处在这个阶段时,我却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也许和长年的程序员职业经历养成的习惯也有关系。
我们做系统应用服务时总是需要考虑各种意外和异常事件发生,一般至少提供主备方案。于人生而言,保持持续学习,与时俱进,追求成长,这其实也是一种主备方案:主,指当前支撑生活的工作;备,是通过持续学习,同步成长,保持核心能力的不断积累与时间的付出来获得一份备份保障,以避免 “主” 出现意外时,“备” 的能力已被时代淘汰。
需求金字塔底部两层属于物质层次的 “经济基础”,而再往上则进入了更高精神层次的 “上层建筑”。就个体而言,高层次需求要比低层次需求具有更大的价值。在 “生存” 和 “安全” 基本满足的保障基础之上,我们才会更从容地向内求,更多地探求内心,进而向外索,对外去探索、发现和建立不同的圈层关系,以满足上层的社交 “归属”、获得 “尊重” 与 “自我实现” 的需求。
马斯洛把底层的四类需求:生存、安全、归属、尊重归类为 “缺失性” 需求,它们的满足需要从外部环境去获得。而最顶层的“自我实现” 则属于 “成长性” 需求。成长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成长的动机也来自于 “自我实现” 的吸引。就像很多植物具有天生的向阳性,而对于人,我感觉也有天生的 “自我实现” 趋向性。
人生最激荡人心的时刻,就在于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的一种 “高峰体验” 感。正因为人所固有的需求层次模型,我们才有了愿望,愿望产生目标,目标则引发计划。
## 生涯发展
在攀登需求金字塔的过程中,我们创造了关于人生的 “生涯”。而 “生涯” 一词最早来自庄子语: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涯” 字的原意是水边,隐喻人生道路的尽头,尽头已经没了路,是终点,是边界。正因如此,人生有限,才需要计划。著名生涯规划师古典有一篇文章《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对生涯提出了四个维度:高度、宽度、深度和温度。这里就借他山之玉,来谈谈我的理解。
* 高度:背后的价值观是影响与权力。代表性关键词有:追逐竞争、改变世界。
* 深度:背后的价值观是卓越与智慧。代表性关键词有:专业主义、工匠精神。
* 宽度:背后的价值观是博爱与和谐。代表性关键词有:多种角色、丰富平衡。
* 温度:背后的价值观是自由与快乐。代表性关键词有:自我认同、精彩程度。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路线都会有这四个维度,只是不同人的偏好、愿望和阶段不同导致了在四个维度分布重心的差异。在不同维度的选择,都代表了不一样的 “生涯”,每一种 “生涯” 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计划与努力。
虽有四种维度,四个方向,但不代表只能选其一。虽然我们不太可能同时去追求这四个维度,但可以在特定的人生不同阶段,在其中一个维度上,给自己一个去尝试和探索的周期。所以,这就有了选择,有了计划。而计划会有开始,也会有结束,我们需要计划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重点开始哪个维度的追求,以及大概需要持续的周期。
人生本是多维的,你会有多努力、多投入来设计并实现自己的生涯规划呢?不计划和努力一下,也许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边界和所能达到的程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文学专业成绩很一般的学生毕业了。他虽然喜欢读文学作品却没写出过什么东西,毕业后就结了婚,和老婆开了个酒吧,生意不错,生活无忧。到了七十年代末,他似乎感受到某种 “召唤”,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东西了,于是每天酒吧打烊后,他就在餐桌上写两小时的小说,这一写就写了三十多年。熟悉的人想必已经知道他是谁了?对,就是村上春树。
所以,总要开始计划做点啥,你才能知道自己的 “涯” 到底有多远;而计划就是在系统地探索生涯,甚至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 回首无悔
关于后悔,有研究说:“我们最后悔的是没做什么,而不是做过什么。”回味一下,这个结论也确实符合我们的感觉。
万维钢写过一篇文章《决策理性批判》里面引用了一个最新2018的关于后悔的研究这个研究从 “理想的自己” 与 “义务的自己” 两个角度来说明:
> “理想的自己” 就是你想要成为什么人。
>
> “义务的自己” 就是你应该干什么。
若放到前面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理想的自己” 就是站在顶端 “自我实现” 位置的那个自己;而 “义务的自己” 正在金字塔下面四层,挣扎于现实的处境。如果你从来没有去向 “理想的自己” 望上一眼走上一步将来终究会后悔的。事实上研究结论也证明了这点70% 以上的人都会后悔没有成为 “理想的自己”。
当我把自己进入大学以后的这十八年分作几个阶段来回顾时,有那么一段的好多时间我就是那样浑浑噩噩地混过去了,以至于现在回忆那段日子发现记忆是如此的粘连与模糊。后悔么?当然。
如果我能好好计划一下那段日子,也许会得到一个更 “理想的自己”。而在最近的这一段,我也感谢好些年前 “曾经的我”,幸运兼有意地做了一些计划。虽然一路走来,有些辛苦,但感觉会充实很多,而且如今再去回首,就没有太多后悔没做的事了。
计划,就是做选择,你在为未来的你做出选择,你在选择未来变成 “谁”。如果你还在为今天的自己而后悔,那就该为明天的自己做出计划了。
人生的征程中,先是恐惧驱动,地狱震颤了你,想要逃离黑暗深渊;后来才是愿望驱动,星空吸引了你,想要征服星辰大海。
逃离与征服的路,是一条计划的路,也是一条更困难的路,而 “你内心肯定有着某种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才让你选择了它。
最后,你想去到哪片星空?你为它点燃了内心的火焰了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