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46 lines
14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09 | 如何建立用户数据模型,驱动运营?
你好,我是相辉。
我们要知道,在一个商业体里,用户从来都不是只有一副面孔。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需求场景,也可能来自不同的时间地点;可能是新用户或是老用户,也可能只是随便逛逛,或者可能是我们的铁杆粉丝。
就拿瑜伽产品来说,用户往往就会有三大类需求:瘦身塑形、心灵情绪、自我控制。那么,如果我们只是把用户描述成铁板一块,就会导致在描绘用户画像的时候,丢失了太多的细节。如果我们不能清晰地用一种办法把不同需求的用户进行细分化建模,并针对不同的用户制定不同的运营动作,我们就很难知道如何制定体验策略,如何细化体验设计。
在当今数据工具早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好好掌握它,并用它来理解和分析用户需求,以此把握好产品的细节与真实情况。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会构建用户数据模型的方法,用结构化的思维方式理解我们产品中用户群的数据模型。
任何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发展出来的,我们需要通过五步建立起数据模型,分别是抽象用户、还原场景、分层策略、模拟认知、拓展网络。接下来我们就依次来看一下。
## 一、抽象用户行为数据维度
我们在面对任何一个用户群体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将众多用户的行为数据和画像数据,按照某种逻辑进行抽象和划分。因为单靠很多零散的数据其实是没有用的,我们只有按照某种逻辑将数据整合,以此描述用户具体的性质,才能真正描绘用户画像及其行为模式。
而抽象的标准,就是我们是否能够用一种模型或多种模型,将生态内的不同用户画像按照这个抽象逻辑区分开。
我给你打个比方吧。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我们将哈姆雷特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类,比如从“哈姆雷特是否善良”这个角度来看,那么人群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分成善良、不善良、说不好这三种答案。所以一千个人心中,可能就变成了几类不同的哈姆雷特。
那么,我们面对自己的商业体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用几个标准,梳理出用户的各种数据信息,并按照他们的特点,还原成不同的标签。
我举个例子。以前我和团队在梳理顺风车的车主画像时,会根据四个核心的划分标准来做:安全分、质量分、频率分、里程积累。
* **安全**是红线,过了红线才算合格。
* **质量**是品质,是每个车主在服务中的友好程度。
* **频率**是活跃度,是车主在社区中的贡献度。
* **里程积累**是贡献,是车主在社区中持续共享出行的距离量度。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0/cb/00e7496341152c09874f2f9e3891b1cb.jpg)
从这四个维度,我们就可以区分车主的层级,以此发现不同层级的车主都有哪些不同的生活特点。比如说:
* 有不爱钻研的白领车主,在安全分合格后,用了一两次就放弃了;
* 有的是职业车主顺便拉单,安全、质量、频率、里程四高的效率用户;
* 有真的喜欢共享的勤劳车主,周一到周五几乎全勤,各项数据也都杠杠的;
* 有非常随性的车主,一个月一两单,完全看心情;
* 有的只是偶尔使用,但用了一定就是刚需的跨城车主;
* 还有很多沉默消失的车主,超过三个月没有再共享;
* 也有很多随便逛逛的人,进来了以后并不注册,只是逛逛而已。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就是核心贡献GMV的成熟车主都是老车主并且他们还在不断流失。这也就说明了我们当时产品的生态可能并没有那么健康。
后来,我们就按照这四个维度和用户出行的时间与间歇度,划分出了以上这几大类车主的典型画像,从而找到了他们的交易行为特点,以此区分地看待我们整个生态中,用户使用产品的真实状况。
所以,**通过抽象用户行为数据去观测自己商业体的时候你就能清晰地看到产品的用户分布和GMV构成**。有的时候一个GMV表现很好的业务有可能已经老去甚至是即将死亡了因为它所有贡献GMV的用户都已经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分层用户数据模型就是我们发现业务问题与机会的重要利器。
## 二、定性画像和还原生活场景
仅仅有数据分层画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将数据分层画像还原成用户的场景,把一张张画像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比如,我曾经研究过书店的用户,当时我按照用户到店时间、书籍消费、活动消费、咖啡消费、店中店消费等维度,将用户行为层次进行了抽离,发现了不同的用户特点:
* 有从周一到周五都在会谈客户的白领型用户,他们大多是吃完饭来逛一下,或者约朋友在书店喝咖啡;
* 有周末来逛书店的家庭型用户,通常是三个人到五个人一起到店,在儿童区游玩且会消费周边和儿童画册;
* 有办公学习型用户,他们会在休息区点咖啡,然后长时间驻店;
* 有集中在寒暑假期的学生用户,会一天扎在书店里不出来;
* 有周末节假日的母子用户,带孩子在书店阅读一天儿童画册,并不做别的事情;
* 还有活动型的用户,只参加现场活动,见自己想见的作者;
* 还有旅游型用户,来了只逛文化周边。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2/68/b26e33c7yy5c190465a4ea246c5a5a68.jpg)
所以,通过用户数据的分类,我们其实会发现每一类用户,都是行为习惯相近且需求也相近的,他们就隶属于一个用户场景。另外,在这个书店的例子中,我们还发现,在还原每一类用户场景的同时,也会看到不同的书店,需求比重也不是很相同,而且居民区的店、商业区的店、学生区的店、旅游区的店,用户的画像也都不太一样。
那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数据,来还原真实用户的生活场景,然后伴随着对每个场景里各类用户的研究,就可以进行更好的、精细的场景设计和优化运营。
就拿刚才书店的例子来说,我们立刻就做了亲子会员、办公会员,以及偏重咖啡消费的会员体系,结合更加贴近书店的其他权益。这样紧密围绕书店的场景,一套付费会员的权益体系就设计出来了,并且根据后续的用户持续消费的数据表现,也看到它的增长十分良好。
所以,每种商业体,我们都可以用几个数据维度将用户分类,并且一旦分类,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产品生态的健康度,还可以发现和还原用户的生活场景,以此帮我们找到最该要撬动的那群人是谁。
## 三、分层数据化运营策略
在知晓了用户画像和场景以后,最关键的就是要开始选择我们的运营动作是什么了。只有根据不同的用户画像和场景准确形成决策,才是有效果的分层数据画像和场景还原。
还是之前顺风车的例子,基于多种用户画像,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群制定分层运营的策略。比如说:
* 针对职业车主进行重点的质量管控,因为有时候他们会挑单、拒单,并且为了赚钱经常危险驾驶;
* 针对白领车主进行更多的现金奖励或者是服务奖励,让他们能够坚持住周一到周五的拉单,甚至也鼓励他们更多地共享路程;
* 针对尝鲜的用户,要给予更多的任务奖励,流量倾斜,并降低匹配订单的路线难度;
* 针对成熟用户,要给予更多的价值认可,让其在生态内获得尊重,因为一个老资格的用户,一般都很看重自己在生态内的地位。
因此,我们要利用好现代的数据工具,而不再是粗糙地给予统一的策略,用霰弹枪来打单点。当我们动态地根据不同层次的用户,做好分层的动态策略的时候,那么也是产品得到的效果最好、投入的成本最低的状态。
## 四、建立用户认知模型
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成长路径,所以每类用户对我们产品的认知也是不同的。
在我多个领域的工作经历当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企业自己认为自己是谁,与用户认为企业是谁,往往存在着错位的问题。**
这就造成了企业的很多品牌和传播,打不到用户的痛点或者爽点上。比如还是前面顺风车的例子,在这个业务上线两年以后,还是有好多用户认为顺风车就是便宜的快车。
另外也有企业会觉得自己很多的业务架构都非常清楚但用户其实根本分不清他们业务之间的区别。比如我曾经在某二手电商就遇到过用户根本分不清楚什么是寄卖、自营、C2C等等。
而不同的用户,在一个生态里,所在乎的东西也不太一样。在我经历过的电商社区的运营中,我就发现往往是新用户会更在乎优惠,但老用户会更在乎荣誉,比如电商社区里的认可度或者曝光度等等。
**所以说,根据不同的用户场景和画像,还原不同用户的真实诉求,从而建立不同的用户认知模型,是我们做好用户沟通的基础。**
我们需要把用户的现状、需求,以及对产品的认知价值点建立成模型,以此指导我们进行品牌交付的策略,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而要建立用户认知度的模型,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反复的活动效果测试、问卷测试、焦点小组等工作,来接触用户,看看用户的背景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看待我们的产品的,以及我们的宣传和用户感知有没有产生什么偏差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针对共享出行产品,对不同的用户来说,我们要制定不同的策略,对车主要讲赚油费,对乘客要讲经济实惠,对政府要讲环保安全,对合作伙伴要讲共赢合作等等。而在车主这类层级上,对白领车主要讲稳定安全,对职业车主要以教育为主,对新手要讲简单操作等等。
总而言之,不同的用户,认知也不同,我们要还原出他们对于产品的认知,从而基于认知,去指导我们的品牌和内容工作,以及端内设计的话语体系。
## 五、建立用户社交模型
我们要知道,未来的广告和口碑只有带着人的温度,才会得到相对好的转化。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社交能力圈,如果我们的产品能打动不同层级的用户,那么就会获得不同范围的影响力。
所以,我们应当根据用户的影响力,来建立社交拉新能力的模型。比如说,目标用户群分别都是什么样的传播渠道,他们的拉新能力如何?他们传播出去的内容,有多少二次拉新?三次拉新?
另外,我们也要了解用户的社交能量。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用户的转发、传播、点击、拉新、留存,来建立用户的社交模型,以及快速寻找到用户群中的那些种子用户的画像。
就好像蔚来汽车可以通过车主的转介绍率,来找到自己生态里的那些超级车主,以此对其进行重点服务。在蔚来汽车的生态里,每个车主都有自己的拉新记录,而且有几位车主都是为蔚来拉新上百位新车主的铁杆粉丝,他们也得到了相应的蔚来值以及重点的拉新回馈服务。在这个模型里,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知道,对哪一波车主进行重点回馈拉新服务效果是最好的。
**把握了用户社交模型,我们就能迅速找到产品中的意见领袖。这将是未来产品流量影响力的重要线索。**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7/ca/27bb5c716e631e6c80730c0yyf98fbca.jpg)
## 课程小结
总结一下。今天我带你了解了用户数据分层的主要逻辑,你要掌握以下这五步建立用户数据模型的核心方法:
* **抽象用户行为数据维度;**
* **定性画像和还原生活场景;**
* **分层数据化运营策略;**
* **建立用户认知模型;**
* **建立用户社交模型。**
这样,你就拥有了一个基于数据的用户群像,并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用户群,为他们制定生活场景服务设计策略,制定合适高效的运营策略,并精准地寻找到用户群中的意见领袖,做好品牌工作。
在流量红利消失的时代,认清我们的用户都是如何组成的、我们的商业是否健康,都是必要的工作。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巨型的企业客户,他们在面对自己海量的用户时,不知道如何再进行用户活跃上的突破,于是花费了半年的时间认真做好数据中台,配合用户研究的手段,发现用户场景,一下子找到了很多新的机会。
**从一个模糊的完整群像,到细化成几个关键人群的组合,并与数据进行有效结合,那么无论是定性的突破点,还是定量的效果衡量,我们就都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所以,既然有了数据工具,我们就要用起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句“别这样做了,我们的用户不会喜欢”就给打发了。 如果真的有人这样说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反问TA“我们的用户有哪几群人哪几个场景哪几个阶段你知道吗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5/d8/650963b841b156426ecb64fbb08581d8.jpg)
## 一课一思
请你思考一下,你的产品分别有哪几个场景的用户在用,他们的权重和画像是如何的?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
如果你的身边也有正在探索用户数据模型的朋友,也非常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他,我们一起交流探讨。感谢你的阅读,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