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43 lines
11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05 | 白话容器基础(一):从进程说开去
你好,我是张磊。今天我和你分享的主题是:白话容器基础之从进程说开去。
在前面的4篇预习文章中我梳理了“容器”这项技术的来龙去脉通过这些内容我希望你能理解如下几个事实
* 容器技术的兴起源于PaaS技术的普及
* Docker公司发布的Docker项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Docker项目通过“容器镜像”解决了应用打包这个根本性难题。
紧接着,我详细介绍了容器技术圈在过去五年里的“风云变幻”,而通过这部分内容,我希望你能理解这样一个道理:
> 容器本身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容器编排”。
也正因为如此容器技术生态才爆发了一场关于“容器编排”的“战争”。而这次战争最终以Kubernetes项目和CNCF社区的胜利而告终。所以这个专栏后面的内容我会以Docker和Kubernetes项目为核心为你详细介绍容器技术的各项实践与其中的原理。
不过在此之前,你还需要搞清楚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
> 容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在第一篇预习文章[《小鲸鱼大事记(一):初出茅庐》](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4254)中我已经提到过容器其实是一种沙盒技术。顾名思义沙盒就是能够像一个集装箱一样把你的应用“装”起来的技术。这样应用与应用之间就因为有了边界而不至于相互干扰而被装进集装箱的应用也可以被方便地搬来搬去这不就是PaaS最理想的状态嘛。
不过,这两个能力说起来简单,但要用技术手段去实现它们,可能大多数人就无从下手了。
**所以,我就先来跟你说说这个“边界”的实现手段。**
假如,现在你要写一个计算加法的小程序,这个程序需要的输入来自于一个文件,计算完成后的结果则输出到另一个文件中。
由于计算机只认识0和1所以无论用哪种语言编写这段代码最后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翻译成二进制文件才能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运行起来。
而为了能够让这些代码正常运行我们往往还要给它提供数据比如我们这个加法程序所需要的输入文件。这些数据加上代码本身的二进制文件放在磁盘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程序”也叫代码的可执行镜像executable image
然后,我们就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这个“程序”了。
首先操作系统从“程序”中发现输入数据保存在一个文件中所以这些数据就会被加载到内存中待命。同时操作系统又读取到了计算加法的指令这时它就需要指示CPU完成加法操作。而CPU与内存协作进行加法计算又会使用寄存器存放数值、内存堆栈保存执行的命令和变量。同时计算机里还有被打开的文件以及各种各样的I/O设备在不断地调用中修改自己的状态。
就这样,一旦“程序”被执行起来,它就从磁盘上的二进制文件,变成了计算机内存中的数据、寄存器里的值、堆栈中的指令、被打开的文件,以及各种设备的状态信息的一个集合。**像这样一个程序运行起来后的计算机执行环境的总和,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进程。**
所以,对于进程来说,它的静态表现就是程序,平常都安安静静地待在磁盘上;而一旦运行起来,它就变成了计算机里的数据和状态的总和,这就是它的动态表现。
而**容器技术的核心功能,就是通过约束和修改进程的动态表现,从而为其创造出一个“边界”。**
对于Docker等大多数Linux容器来说**Cgroups技术**是用来制造约束的主要手段,而**Namespace技术**则是用来修改进程视图的主要方法。
你可能会觉得Cgroups和Namespace这两个概念很抽象别担心接下来我们一起动手实践一下你就很容易理解这两项技术了。
假设你已经有了一个Linux操作系统上的Docker项目在运行比如我的环境是Ubuntu 16.04和Docker CE 18.05。
接下来,让我们首先创建一个容器来试试。
```
$ docker run -it busybox /bin/sh
/ #
```
这个命令是Docker项目最重要的一个操作即大名鼎鼎的docker run。
而-it参数告诉了Docker项目在启动容器后需要给我们分配一个文本输入/输出环境也就是TTY跟容器的标准输入相关联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这个Docker容器进行交互了。而/bin/sh就是我们要在Docker容器里运行的程序。
所以,上面这条指令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就是:请帮我启动一个容器,在容器里执行/bin/sh并且给我分配一个命令行终端跟这个容器交互。
这样我的Ubuntu 16.04机器就变成了一个宿主机,而一个运行着/bin/sh的容器就跑在了这个宿主机里面。
上面的例子和原理如果你已经玩过Docker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此时如果我们在容器里执行一下ps指令就会发现一些更有趣的事情
```
/ # ps
PID USER TIME COMMAND
1 root 0:00 /bin/sh
10 root 0:00 ps
```
可以看到我们在Docker里最开始执行的/bin/sh就是这个容器内部的第1号进程PID=1而这个容器里一共只有两个进程在运行。这就意味着前面执行的/bin/sh以及我们刚刚执行的ps已经被Docker隔离在了一个跟宿主机完全不同的世界当中。
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本来,每当我们在宿主机上运行了一个/bin/sh程序操作系统都会给它分配一个进程编号比如PID=100。这个编号是进程的唯一标识就像员工的工牌一样。所以PID=100可以粗略地理解为这个/bin/sh是我们公司里的第100号员工而第1号员工就自然是比尔 · 盖茨这样统领全局的人物。
而现在我们要通过Docker把这个/bin/sh程序运行在一个容器当中。这时候Docker就会在这个第100号员工入职时给他施一个“障眼法”让他永远看不到前面的其他99个员工更看不到比尔 · 盖茨。这样他就会错误地以为自己就是公司里的第1号员工。
这种机制其实就是对被隔离应用的进程空间做了手脚使得这些进程只能看到重新计算过的进程编号比如PID=1。可实际上他们在宿主机的操作系统里还是原来的第100号进程。
**这种技术就是Linux里面的Namespace机制**。而Namespace的使用方式也非常有意思它其实只是Linux创建新进程的一个可选参数。我们知道在Linux系统中创建进程的系统调用是clone(),比如:
```
int pid = clone(main_function, stack_size, SIGCHLD, NULL);
```
这个系统调用就会为我们创建一个新的进程并且返回它的进程号pid。
而当我们用clone()系统调用创建一个新进程时就可以在参数中指定CLONE\_NEWPID参数比如
```
int pid = clone(main_function, stack_size, CLONE_NEWPID | SIGCHLD, NULL);
```
这时新创建的这个进程将会“看到”一个全新的进程空间在这个进程空间里它的PID是1。之所以说“看到”是因为这只是一个“障眼法”在宿主机真实的进程空间里这个进程的PID还是真实的数值比如100。
当然我们还可以多次执行上面的clone()调用这样就会创建多个PID Namespace而每个Namespace里的应用进程都会认为自己是当前容器里的第1号进程它们既看不到宿主机里真正的进程空间也看不到其他PID Namespace里的具体情况。
而**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PID NamespaceLinux操作系统还提供了Mount、UTS、IPC、Network和User这些Namespace用来对各种不同的进程上下文进行“障眼法”操作。**
比如Mount Namespace用于让被隔离进程只看到当前Namespace里的挂载点信息Network Namespace用于让被隔离进程看到当前Namespace里的网络设备和配置。
**就是Linux容器最基本的实现原理了。**
所以Docker容器这个听起来玄而又玄的概念实际上是在创建容器进程时指定了这个进程所需要启用的一组Namespace参数。这样容器就只能“看”到当前Namespace所限定的资源、文件、设备、状态或者配置。而对于宿主机以及其他不相关的程序它就完全看不到了。
**所以说,容器,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进程而已。**
## 总结
谈到为“进程划分一个独立空间”的思想,相信你一定会联想到虚拟机。而且,你应该还看过一张虚拟机和容器的对比图。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1/96/d1bb34cda8744514ba4c233435bf4e96.jpg?wh=2242*1163)
这幅图的左边画出了虚拟机的工作原理。其中名为Hypervisor的软件是虚拟机最主要的部分。它通过硬件虚拟化功能模拟出了运行一个操作系统需要的各种硬件比如CPU、内存、I/O设备等等。然后它在这些虚拟的硬件上安装了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即Guest OS。
这样用户的应用进程就可以运行在这个虚拟的机器中它能看到的自然也只有Guest OS的文件和目录以及这个机器里的虚拟设备。这就是为什么虚拟机也能起到将不同的应用进程相互隔离的作用。
而这幅图的右边则用一个名为Docker Engine的软件替换了Hypervisor。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把Docker项目称为“轻量级”虚拟化技术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把虚拟机的概念套在了容器上。
**可是这样的说法,却并不严谨。**
在理解了Namespace的工作方式之后你就会明白跟真实存在的虚拟机不同在使用Docker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真正的“Docker容器”运行在宿主机里面。Docker项目帮助用户启动的还是原来的应用进程只不过在创建这些进程时Docker为它们加上了各种各样的Namespace参数。
这时这些进程就会觉得自己是各自PID Namespace里的第1号进程只能看到各自Mount Namespace里挂载的目录和文件只能访问到各自Network Namespace里的网络设备就仿佛运行在一个个“容器”里面与世隔绝。
不过,相信你此刻已经会心一笑:这些不过都是“障眼法”罢了。
## 思考题
1. 鉴于我对容器本质的讲解,你觉得上面这张容器和虚拟机对比图右侧关于容器的部分,怎么画才更精确?
2. 你是否知道最新的Docker项目默认会为容器启用哪些Namespace吗
感谢你的收听,欢迎你给我留言,也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