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738 lines
36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34 | 仓库管理:如何实现文件的六大基本操作?
你好我是LMOS。
我们在上一节课中,已经建立了仓库,并对仓库进行了划分,就是文件系统的格式化。有了仓库就需要往里面存取东西,对于我们的仓库来说,就是存取应用程序的文件。
所以今天我们要给仓库增加一些相关的操作,这些操作主要用于新建、打开、关闭、读写文件,它们也是文件系统的标准功能,自然即使我们这个最小的文件系统,也必须要支持。
好了,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这节课的配套代码,你可以从[这里](https://gitee.com/lmos/cosmos/tree/master/lesson34/Cosmos)下载。
## 辅助操作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件系统格式化操作,不难发现文件系统格式化并不复杂,但是它们需要大量的辅助函数。同样的,完成文件相关的操作,我们也需要大量的辅助函数。为了让你更加清楚每个实现细节,这里我们先来实现文件操作相关的辅助函数。
### 操作根目录文件
根据我们文件系统的设计不管是新建、删除、打开一个文件首先都要找到与该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
在我们的文件系统中一个文件的rfsdir\_t结构就储存在根目录文件中所以想要读取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首先就要获取和释放根目录文件。
下面我们来实现获取和释放根目录文件的函数,代码如下所示。
```
//获取根目录文件
void* get_rootdirfile_blk(device_t* devp)
{
void* retptr = NULL;
rfsdir_t* rtdir = get_rootdir(devp);//获取根目录文件的rfsdir_t结构
//分配4KB大小的缓冲区并清零
void* buf = new_buf(FSYS_ALCBLKSZ);
hal_memset(buf, FSYS_ALCBLKSZ, 0);
//读取根目录文件的逻辑储存块到缓冲区中
read_rfsdevblk(devp, buf, rtdir->rdr_blknr)
retptr = buf;//设置缓冲区的首地址为返回值
goto errl1;
errl:
del_buf(buf, FSYS_ALCBLKSZ);
errl1:
del_rootdir(devp, rtdir);//释放根目录文件的rfsdir_t结构
return retptr;
}
//释放根目录文件
void del_rootdirfile_blk(device_t* devp,void* blkp)
{
//因为逻辑储存块的头512字节的空间中保存的就是fimgrhd_t结构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blkp;
//把根目录文件回写到储存设备中去块号为fimgrhd_t结构自身所在的块号
write_rfsdevblk(devp, blkp, fmp->fmd_sfblk)
//释放缓冲区
del_buf(blkp, FSYS_ALCBLKSZ);
return;
}
```
上述代码中get\_rootdir函数的作用就是读取文件系统超级块中rfsdir\_t结构到一个缓冲区中del\_rootdir函数则是用来释放这个缓冲区其代码非常简单我已经帮你写好了。
获取根目录文件的方法也很容易根据超级块中的rfsdir\_t结构中的信息读取根目录文件的逻辑储存块就行了。而释放根目录文件就是把根目录文件的储存块回写到储存设备中去最后释放对应的缓冲区就可以了。
### 获取文件名
下面我们来实现获取文件名,在我们的印象中,一个完整的文件名应该是这样的“/cosmos/drivers/drvrfs.c”这样的文件名包含了完整目录路径。
除了第一个“/”是根目录外,其它的“/”只是一个目录路径分隔符。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通常需要把目录路径分隔符去除,提取其中的目录名称或者文件名称。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对文件系统来点限制,我们的文件名只能是“/xxxx”这种类型的。
下面我们就来实现去除路径分隔符提取文件名称的函数,代码如下所示。
```
//检查文件路径名
sint_t rfs_chkfilepath(char_t* fname)
{
char_t* chp = fname;
//检查文件路径名的第一个字符是否为“/”不是则返回2
if(chp[0] != '/') { return 2; }
for(uint_t i = 1; ; i++)
{
//检查除第1个字符外其它字符中还有没有为“/”的有就返回3
if(chp[i] == '/') { return 3; }
//如果这里i大于等于文件名称的最大长度就返回4
if(i >= DR_NM_MAX) { return 4; }
//到文件路径字符串的末尾就跳出循环
if(chp[i] == 0 && i > 1) { break; }
}
//返回0表示正确
return 0;
}
//提取纯文件名
sint_t rfs_ret_fname(char_t* buf,char_t* fpath)
{
//检查文件路径名是不是“/xxxx”的形式
sint_t stus = rfs_chkfilepath(fpath);
//如果不为0就直接返回这个状态值表示错误
if(stus != 0) { return stus; }
//从路径名字符串的第2个字符开始复制字符到buf中
rfs_strcpy(&fpath[1], buf);
return 0;
}
```
上述代码中完成获取文件名的是rfs\_ret\_fname函数这个函数可以把fpath指向的路径名中的文件名提取出来放到buf指向的缓冲区中但在这之前需要先调用rfs\_chkfilepath函数检查路径名是不是“/xxxx”的形式这是这个功能正常实现的必要条件。
### 判断文件是否存在
获取了文件名称,我们还需要实现这样一个功能:判断一个文件是否存在。因为新建和删除文件,要先判断储存设备里是不是存在着这个文件。具体来说,新建文件时,无法新建相同文件名的文件;删除文件时,不能删除不存在的文件。
我们一起通过后面这个函数还完成这个功能,代码如下所示。
```
sint_t rfs_chkfileisindev(device_t* devp,char_t* fname)
{
sint_t rets = 6;
sint_t ch = rfs_strlen(fname);//获取文件名的长度,注意不是文件路径名
//检查文件名的长度是不是合乎要求
if(ch < 1 || ch >= (sint_t)DR_NM_MAX) { return 4; }
void* rdblkp = get_rootdirfile_blk(devp);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rdblkp;
//检查该fimgrhd_t结构的类型是不是FMD_DIR_TYPE即这个文件是不是目录文件
if(fmp->fmd_type != FMD_DIR_TYPE) { rets = 3; goto err; }
//检查根目录文件是不是为空即没有写入任何数据所以返回0表示根目录下没有对应的文件
if(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fmp->fmd_curfinwbkoff == fmp->fmd_fileifstbkoff) {
rets = 0; goto err;
}
rfsdir_t* dirp = (rfsdir_t*)((uint_t)(fmp) + fmp->fmd_fileifstbkoff);//指向根目录文件的第一个字节
//指向根目录文件的结束地址
void* maxchkp = (void*)((uint_t)rdblkp + FSYS_ALCBLKSZ - 1);
//当前的rfsdir_t结构的指针比根目录文件的结束地址小就继续循环
for(;(void*)dirp < maxchkp;) {
//如果这个rfsdir_t结构的类型是RDR_FIL_TYPE说明它对应的是文件而不是目录所以下面就继续比较其文件名
if(dirp->rdr_type == RDR_FIL_TYPE) {
if(rfs_strcmp(dirp->rdr_name,fname) == 1) {//比较其文件名
rets = 1; goto err;
}
}
dirp++;
}
rets = 0; //到了这里说明没有找到相同的文件
err:
del_rootdirfile_blk(devp,rdblkp);//释放根目录文件
return rets;
}
```
上述代码中rfs\_chkfileisindev函数逻辑很简单。首先是检查文件名的长度接着获取了根目录文件然后遍历根其中的所有rfsdir\_t结构并比较文件名是否相同相同就返回1不同就返回其它值最后释放了根目录文件。
因为get\_rootdirfile\_blk函数已经把根目录文件读取到内存里了所以可以用dirp指针和maxchkp指针操作其中的数据。
好了,操作根目录文件、获取文件名、判断一个文件是否存在的三大函数就实现了,有了它们,再去实现文件相关的其它操作就方便多了,我们接着探索。
## 文件相关的操作
直到现在,我们还没对任何文件进行操作,而我们实现文件系统,就是为了应用程序更好地存放自己的“劳动成果”——文件,因此一个文件系统必须要支持一些文件操作。
下面我们将依次实现新建、删除、打开、读写以及关闭文件,这几大文件操作,这也是文件系统需要提供的最基本的功能。
### 新建文件
在没有文件之前,对任何文件本身的操作都是无效的,所以我们首先就要实现新建文件这个功能。
在写代码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如何新建一个文件一共可以分成后面这4步。
1.从文件路径名中提取出纯文件名,检查储存设备上是否已经存在这个文件。
2.分配一个空闲的逻辑储存块并在根目录文件的末尾写入这个新建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
3.在一个新的4KB大小的缓冲区中初始化新建文件对应的fimgrhd\_t结构。
4.把第3步对应的缓冲区里的数据写入到先前分配的空闲逻辑储存块中。
下面我们先来写好新建文件的接口函数。
```
//新建文件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new_file(device_t* devp, char_t* fname, uint_t flg)
{
//在栈中分配一个字符缓冲区并清零
char_t fne[DR_NM_MAX];
hal_memset((void*)fne, DR_NM_MAX, 0);
//从文件路径名中提取出纯文件名
if(rfs_ret_fname(fne, fname) != 0) { return DFCERRSTUS; }
//检查储存介质上是否已经存在这个新建的文件,如果是则返回错误
if(rfs_chkfileisindev(devp, fne) != 0) {return DFCERRSTUS; }
//调用实际建立文件的函数
return rfs_new_dirfileblk(devp, fne, RDR_FIL_TYPE, 0);
}
```
我们在新建文件的接口函数中就实现了前面第一步完成了提取文件名和检查文件是否在储存设备中存在的工作。接着我们来实现真正新建文件的函数就是上述代码中rfs\_new\_dirfileblk函数代码如下所示。
```
drvstus_t rfs_new_dirfileblk(device_t* devp,char_t* fname,uint_t flgtype,uint_t val)
{
drvstus_t rets = DFCERRSTUS;
void* buf = new_buf(FSYS_ALCBLKSZ);//分配一个4KB大小的缓冲区
hal_memset(buf, FSYS_ALCBLKSZ, 0);//清零该缓冲区
uint_t fblk = rfs_new_blk(devp);//分配一个新的空闲逻辑储存块
void* rdirblk = get_rootdirfile_blk(devp);//获取根目录文件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rdirblk;
//指向文件当前的写入地址,因为根目录文件已经被读取到内存中了
rfsdir_t* wrdirp = (rfsdir_t*)((uint_t)rdirblk + fmp->fmd_curfinwbkoff);
//对文件当前的写入地址进行检查
if(((uint_t)wrdirp) >= ((uint_t)rdirblk + FSYS_ALCBLKSZ)) {
rets=DFCERRSTUS; goto err;
}
wrdirp->rdr_stus = 0;
wrdirp->rdr_type = flgtype;//设为文件类型
wrdirp->rdr_blknr = fblk;//设为刚刚分配的空闲逻辑储存块
rfs_strcpy(fname, wrdirp->rdr_name);//把文件名复制到rfsdir_t结构
fmp->fmd_filesz += (uint_t)(sizeof(rfsdir_t));//增加根目录文件的大小
//增加根目录文件当前的写入地址,保证下次不被覆盖
fmp->fmd_curfinwbkoff += (uint_t)(sizeof(rfsdir_t));
fimgrhd_t* ffmp = (fimgrhd_t*)buf;//指向新分配的缓冲区
fimgrhd_t_init(ffmp);//调用fimgrhd_t结构默认的初始化函数
ffmp->fmd_type = FMD_FIL_TYPE;//因为建立的是文件,所以设为文件类型
ffmp->fmd_sfblk = fblk;//把自身所在的块,设为分配的逻辑储存块
ffmp->fmd_curfwritebk = fblk;//把当前写入的块,设为分配的逻辑储存块
ffmp->fmd_curfinwbkoff = 0x200;//把当前写入块的写入偏移量设为512
//把文件储存块数组的第1个元素的开始块设为刚刚分配的空闲逻辑储存块
f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fblk;
//因为只分配了一个逻辑储存块所以设为1
ffmp->fmd_fleblk[0].fb_blknr = 1;
//把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到刚刚分配的空闲逻辑储存块中
if(write_rfsdevblk(devp, buf, fblk) == DFCERRSTUS) {
rets = DFCERRSTUS; goto err;
}
rets = DFCOKSTUS;
err:
del_rootdirfile_blk(devp, rdirblk);//释放根目录文件
err1:
del_buf(buf, FSYS_ALCBLKSZ);//释放缓冲区
return rets;
}
```
看完上述代码我想提醒你在rfs\_new\_dirfileblk函数中有两点很关键。
第一,前面反复提到的目录文件中存放的就是**一系列的rfsdir\_t结构**。
第二fmp和ffmp这两个指针很重要。fmp指针指向的是根目录文件的fimgrhd\_t结构因为要写入一个新的rfsdir\_t结构所以要获取并改写根目录文件的fimgrhd\_t结构中的数据。而ffmp指针指向的是新建文件的fimgrhd\_t结构并且初始化了其中的一些数据。最后该函数把这个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到分配的空闲逻辑储存块中同时释放了根目录文件和缓冲区。
### 删除文件
新建文件的操作完成了,下面我们来实现删除文件的操作。
如果只能新建文件而不能删除文件,那么储存设备的空间最终会耗尽,所以文件系统就必须支持删除文件的操作。
同样的还是先来了解删除文件的方法。删除文件可以通过后面这4步来实现。
1.从文件路径名中提取出纯文件名。
2.获取根目录文件从根目录文件中查找待删除文件的rfsdir\_t结构然后释放该文件占用的逻辑储存块。
3.初始化与待删除文件相对应的rfsdir\_t结构并设置rfsdir\_t结构的类型为RDR\_DEL\_TYPE。
4.释放根目录文件。
这次我们用三个函数来实现这些步骤,删除文件的接口函数的代码如下。
```
//文件删除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del_file(device_t* devp, char_t* fname, uint_t flg)
{
if(flg != 0) {
return DFCERRSTUS;
}
return rfs_del_dirfileblk(devp, fname, RDR_FIL_TYPE, 0);
}
```
删除文件的接口函数非常之简单就是判断一下标志接着调用了rfs\_del\_dirfileblk函数下面我们就来写好这个rfs\_del\_dirfileblk函数。
```
drvstus_t rfs_del_dirfileblk(device_t* devp, char_t* fname, uint_t flgtype, uint_t val)
{
if(flgtype != RDR_FIL_TYPE || val != 0) { return DFCERRSTUS; }
char_t fne[DR_NM_MAX];
hal_memset((void*)fne, DR_NM_MAX, 0);
//提取纯文件名
if(rfs_ret_fname(fne,fname) != 0) { return DFCERRSTUS; }
//调用删除文件的核心函数
if(del_dirfileblk_core(devp, fne) != 0) { return DFCERRSTUS; }
return DFCOKSTUS;
}
```
rfs\_del\_dirfileblk函数只是提取了文件名然后调用了一个删除文件的核心函数这个核心函数就是del\_dirfileblk\_core函数它的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
//删除文件的核心函数
sint_t del_dirfileblk_core(device_t* devp, char_t* fname)
{
sint_t rets = 6;
void* rblkp=get_rootdirfile_blk(devp);//获取根目录文件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rblkp;
if(fmp->fmd_type!=FMD_DIR_TYPE) { //检查根目录文件的类型
rets=4; goto err;
}
if(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fmp->fmd_curfinwbkoff == fmp->fmd_fileifstbkoff) { //检查根目录文件中有没有数据
rets = 3; goto err;
}
rfsdir_t* dirp = (rfsdir_t*)((uint_t)(fmp) + fmp->fmd_fileifstbkoff);
void* maxchkp = (void*)((uint_t)rblkp + FSYS_ALCBLKSZ-1);
for(;(void*)dirp < maxchkp;) {
if(dirp->rdr_type == RDR_FIL_TYPE) {//检查其类型是否为文件类型
//如果文件名相同,就执行以下删除动作
if(rfs_strcmp(dirp->rdr_name, fname) == 1) {
//释放rfsdir_t结构的rdr_blknr中指向的逻辑储存块
rfs_del_blk(devp, dirp->rdr_blknr);
//初始化rfsdir_t结构实际上是清除其中的数据
rfsdir_t_init(dirp);
//设置rfsdir_t结构的类型为删除类型表示它已经删除
dirp->rdr_type = RDR_DEL_TYPE;
rets = 0; goto err;
}
}
dirp++;//下一个rfsdir_t
}
rets=1;
err:
del_rootdirfile_blk(devp,rblkp);//释放根目录文件
return rets;
}
```
上述代码中的del\_dirfileblk\_core函数它主要是遍历根目录文件中所有的rfsdir\_t结构并比较其文件名看看删除的文件名称是否相同相同就释放该rfsdir\_t结构的rdr\_blknr字段对应的逻辑储存块清除该rfsdir\_t结构中的数据同时设置该rfsdir\_t结构的类型为删除类型。
你可以这样理解删除一个文件就是把这个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中的数据清空这样就无法查找到这个文件了。同时也要释放该文件占用的逻辑储存块。因为没有清空文件数据所以可以通过反删除软件找回文件。
### 打开文件
接下来,我们就要实现打开文件操作了。一个已经存在的文件,要对它进行读写操作,首先就应该打开这个文件。
在实现这个打开文件操作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前面课程里提到的[objnode\_t结构](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95772)。
Cosmos内核上层组件调用设备驱动程序时都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objnode\_t结构把这个I/O包发送给相应的驱动程序但是objnode\_t结构不仅仅是用于驱动程序它还用于表示进程使用了哪些资源例如打开了哪些设备或者文件而每打开一个设备或者文件就建立一个objnode\_t结构放在特定进程的资源表中。
为了适应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程序在cosmos/include/krlinc/krlobjnode\_t.h文件中需要在objnode\_t结构中增加一些东西代码如下所示。
```
#define OBJN_TY_DEV 1//设备类型
#define OBJN_TY_FIL 2//文件类型
#define OBJN_TY_NUL 0//默认类型
typedef struct s_OBJNODE
{
spinlock_t on_lock;
list_h_t on_list;
sem_t on_complesem;
uint_t on_flgs;
uint_t on_stus;
//……
void* on_fname;//文件路径名指针
void* on_finode;//文件对应的fimgrhd_t结构指针
void* on_extp;//扩展所用
}objnode_t;
```
上述代码中objnode\_t结构里增加了两个字段一个是指向文件路径名的指针表示打开哪个文件。因为要知道一个文件的所有信息所以增加了指向对应文件的fimgrhd\_t结构指针也就是我们增加的第二个字段。
现在我们来看看打开一个文件的流程。一共也是4步。
1.从objnode\_t结构的文件路径提取文件名。
2.获取根目录文件在该文件中搜索对应的rfsdir\_t结构看看文件是否存在。
3.分配一个4KB缓存区把该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中指向的逻辑储存块读取到缓存区中然后释放根目录文件。
4.把缓冲区中的fimgrhd\_t结构的地址保存到objnode\_t结构的on\_finode域中。
下面来写两个函数实现这些流程,同样我们需要先写好接口函数,代码如下所示。
```
//打开文件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open_file(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 = (objnode_t*)iopack;
//检查objnode_t中的文件路径名
if(obp->on_fname == NULL) {
return DFCERRSTUS;
}
//调用打开文件的核心函数
void* fmdp = rfs_openfileblk(devp, (char_t*)obp->on_fname);
if(fmdp == NULL) {
return DFCERRSTUS;
}
//把返回的fimgrhd_t结构的地址保存到objnode_t中的on_finode字段中
obp->on_finode = fmdp;
return DFCOKSTUS;
}
```
接口函数rfs\_open\_file中只是对参数进行了检查。然后调用了核心函数这个函数就是rfs\_openfileblk它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
//打开文件的核心函数
void* rfs_openfileblk(device_t *devp, char_t* fname)
{
char_t fne[DR_NM_MAX]; void* rets = NULL,*buf = NULL;
hal_memset((void*)fne,DR_NM_MAX,0);
if(rfs_ret_fname(fne, fname) != 0) {//从文件路径名中提取纯文件名
return NULL;
}
void* rblkp = get_rootdirfile_blk(devp); //获取根目录文件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rblkp;
if(fmp->fmd_type != FMD_DIR_TYPE) {//判断根目录文件的类型是否合理
rets = NULL; goto err;
}
//判断根目录文件里有没有数据
if(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fmp->fmd_curfinwbkoff == fmp->fmd_fileifstbkoff) {
rets = NULL; goto err;
}
rfsdir_t* dirp = (rfsdir_t*)((uint_t)(fmp) + fmp->fmd_fileifstbkoff);
void* maxchkp = (void*)((uint_t)rblkp + FSYS_ALCBLKSZ - 1);
for(;(void*)dirp < maxchkp;) {//开始遍历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
if(dirp->rdr_type == RDR_FIL_TYPE) {
//如果文件名相同就跳转到opfblk标号处运行
if(rfs_strcmp(dirp->rdr_name, fne) == 1) {
goto opfblk;
}
}
dirp++;
}
//如果到这里说明没有找到该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所以设置返回值为NULL
rets = NULL; goto err;
opfblk:
buf = new_buf(FSYS_ALCBLKSZ);//分配4KB大小的缓冲区
//读取该文件占用的逻辑储存块
if(read_rfsdevblk(devp, buf, dirp->rdr_blknr) == DFCERRSTUS) {
rets = NULL; goto err1;
}
fimgrhd_t* ffmp = (fimgrhd_t*)buf;
if(ffmp->fmd_type == FMD_NUL_TYPE || ffmp->fmd_fileifstbkoff != 0x200) {//判断将要打开的文件是否合法
rets = NULL; goto err1;
}
rets = buf; goto err;//设置缓冲区首地址为返回值
err1:
del_buf(buf, FSYS_ALCBLKSZ); //上面的步骤若出现问题就要释放缓冲区
err:
del_rootdirfile_blk(devp, rblkp); //释放根目录文件
return rets;
}
```
结合上面的代码我们能够看到通过rfs\_openfileblk函数中的for循环可以遍历要打开的文件在根目录文件中对应的rfsdir\_t结构然后把对应文件占用的逻辑储存块读取到缓冲区中最后返回这个缓冲区的首地址。
因为这个缓冲区开始的空间中就存放着其文件对应的fimgrhd\_t结构所以返回fimgrhd\_t结构的地址整个打开文件的流程就结束了。
### 读写文件
刚才我们已经实现了打开文件, 而打开一个文件,就是为了对这个文件进行读写。
其实对文件的读写包含两个操作,一个是从储存设备中读取文件的数据,另一个是把文件的数据写入到储存设备中。
咱们先来看看如何读取已经打开的文件中的数据,大致的流程如下。
1.检查objnode\_t结构中用于存放文件数据的缓冲区及其大小。
2.检查imgrhd\_t结构中文件相关的信息。
3.把文件的数据读取到objnode\_t结构中指向的缓冲区中。
通过后面的代码,我们把读文件的接口函数跟核心函数一起实现。
```
//读取文件数据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read_file(device_t* devp,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 = (objnode_t*)iopack;
//检查文件是否已经打开,以及用于存放文件数据的缓冲区和它的大小是否合理
if(obp->on_finode == NULL || obp->on_buf == NULL || obp->on_bufsz != FSYS_ALCBLKSZ) {
return DFCERRSTUS;
}
return rfs_readfileblk(devp, (fimgrhd_t*)obp->on_finode, obp->on_buf, obp->on_len);
}
//实际读取文件数据的函数
drvstus_t rfs_readfileblk(device_t* devp, fimgrhd_t* fmp, void* buf, uint_t len)
{
//检查文件的相关信息是否合理
if(fmp->fmd_sfblk != 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return DFCERRSTUS;
}
//检查读取文件数据的长度是否大于4096-512
if(len > (FSYS_ALCBLKSZ - fmp->fmd_fileifstbkoff)) {
return DFCERRSTUS;
}
//指向文件数据的开始地址
void* wrp = (void*)((uint_t)fmp + fmp->fmd_fileifstbkoff);
//把文件开始处的数据复制len个字节到buf指向的缓冲区中
hal_memcpy(wrp, buf, len);
return DFCOKSTUS;
}
```
上述代码中读取文件数据的函数很简单关键是要明白前面那个打开文件的函数因为在那里它已经把文件数据复制到一个缓冲区中了rfs\_readfileblk函数中的参数buf、len都是接口函数rfs\_read\_file从objnode\_t结构中提取出来的其它的部分我已经通过注释已经说明了。
好了,我们下面就来实现怎么向文件中写入数据,和读取文件的流程一样,只不过要将要写入的数据复制到打开文件时为其分配的缓冲区中,最后还要把打开文件时为其分配的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到相应的逻辑储存块中。
我们还是把写文件的接口函数和核心函数一起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
//写入文件数据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write_file(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 = (objnode_t*)iopack;
//检查文件是否已经打开,以及用于存放文件数据的缓冲区和它的大小是否合理
if(obp->on_finode == NULL || obp->on_buf == NULL || obp->on_bufsz != FSYS_ALCBLKSZ) {
return DFCERRSTUS;
}
return rfs_writefileblk(devp, (fimgrhd_t*)obp->on_finode, obp->on_buf, obp->on_len);
}
//实际写入文件数据的函数
drvstus_t rfs_writefileblk(device_t* devp, fimgrhd_t* fmp, void* buf, uint_t len)
{
//检查文件的相关信息是否合理
if(fmp->fmd_sfblk != 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return DFCERRSTUS;
}
//检查当前将要写入数据的偏移量加上写入数据的长度是否大于等于4KB
if((fmp->fmd_curfinwbkoff + len) >= FSYS_ALCBLKSZ) {
return DFCERRSTUS;
}
//指向将要写入数据的内存空间
void* wrp = (void*)((uint_t)fmp + fmp->fmd_curfinwbkoff);
//把buf缓冲区中的数据复制len个字节到wrp指向的内存空间中去
hal_memcpy(buf, wrp, len);
fmp->fmd_filesz += len;//增加文件大小
//使fmd_curfinwbkoff指向下一次将要写入数据的位置
fmp->fmd_curfinwbkoff += len;
//把文件数据写入到相应的逻辑储存块中,完成数据同步
write_rfsdevblk(devp, (void*)fmp, fmp->fmd_curfwritebk);
return DFCOKSTUS;
}
```
上述代码中,你要注意的是,**rfs\_writefileblk函数永远都是从fimgrhd\_t 结构的fmd\_curfinwbkoff字段中的偏移量开始写入文件数据的**比如向空文件中写入2个字节那么其fmd\_curfinwbkoff字段的值就是2因为第0、1个字节空间已经被占用了这就是**追加写入数据**的方式。
rfs\_writefileblk函数最后调用write\_rfsdevblk函数把文件数据写入到相应的逻辑储存块中完成数据同步。我们发现只要打开文件了读写文件还是很简单的最后还要实现关闭文件的操作。
### 关闭文件
有打开文件的操作,就需要有关闭文件的操作,因为打开一个文件,会为此分配一个缓冲区,这些都是系统资源,所以需要一个关闭文件的操作来释放这些资源,以防止系统资源泄漏。
关闭文件的流程很简单,首先检查文件是否已经打开。然后把文件写入到对应的逻辑储存块中,完成数据的同步。最后释放文件数据占用的缓冲区。下面我们开始写代码实现,我们依然把接口和核心函数放在一起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
//关闭文件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close_file(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 = (objnode_t*)iopack;
//检查文件是否已经打开了
if(obp->on_finode == NULL) {
return DFCERRSTUS;
}
return rfs_closefileblk(devp, obp->on_finode);
}
//关闭文件的核心函数
drvstus_t rfs_closefileblk(device_t *devp, void* fblkp)
{
//指向文件的fimgrhd_t结构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fblkp;
//完成文件数据的同步
write_rfsdevblk(devp, fblkp, fmp->fmd_sfblk);
//释放缓冲区
del_buf(fblkp, FSYS_ALCBLKSZ);
return DFCOKSTUS;
}
```
上述代码是非常简单的但在目前的情况下rfs\_closefileblk函数中是没有必要调用write\_rfsdevblk函数的因为前面在写入文件数据的同时就已经把文件的数据写入到逻辑储存块中去了。最后释放了先前打开文件时分配的缓冲区而objnode\_t结构不应该在此释放它是由Cosmos内核上层组件进行释放的。
## 串联整合
到目前为止,我们实现了文件相关的操作,并且提供了接口函数,但是我们的文件系统是以设备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文件操作的接口,必须要串联整合到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程序之中,文件系统才能真正工作。
下面我们就去整合联串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程序。首先来串联整合文件系统的打开文件操作和新建文件操作,代码如下所示。
```
drvstus_t rfs_open(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objnode_t*)iopack;
//根据objnode_t结构中的访问标志进行判断
if(obp->on_acsflgs == FSDEV_OPENFLG_OPEFILE) {
return rfs_open_file(devp, iopack);
}
if(obp->on_acsflgs == FSDEV_OPENFLG_NEWFILE) {
return rfs_new_file(devp, obp->on_fname, 0);
}
return DFCERRSTUS;
}
```
上述代码中rfs\_open函数对应于设备驱动程序的打开功能派发函数但没有相应的新建功能派发函数于是我们就根据objnode\_t结构中访问标志域设置不同的编码来进行判断。
接着我们来串联整合关闭文件的操作。这次要简单一些,因为设备驱动程序有对应的关闭功能派发函数,直接调用关闭文件操作的接口函数就可以了,代码如下所示。
```
drvstus_t rfs_close(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return rfs_close_file(devp, iopack);
}
```
然后是文件读写操作的串联整合,设备驱动程序也有对应的读写功能派发函数,同样也是直接调用文件读写操作的接口函数即可,代码如下所示。
```
drvstus_t rfs_read(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调用读文件操作的接口函数
return rfs_read_file(devp, iopack);
}
drvstus_t rfs_write(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调用写文件操作的接口函数
return rfs_write_file(devp, iopack);
}
```
最后,来串联整合稍微有点复杂的删除文件操作,这是因为设备驱动程序没有对应的功能派发函数,所以我们需要用到设备驱动程序的控制功能派发函数,代码如下所示。
```
drvstus_t rfs_ioctrl(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 = (objnode_t*)iopack;
//根据objnode_t结构中的控制码进行判断
if(obp->on_ioctrd == FSDEV_IOCTRCD_DELFILE)
{
//调用删除文件操作的接口函数
return rfs_del_file(devp, obp->on_fname, 0);
}
return DFCERRSTUS;
}
```
上述代码中我们给文件系统设备分配了一个FSDEV\_IOCTRCD\_DELFILE一个整数控制码Cosmos内核上层组件的代码就可以根据需要设置objnode\_t结构中的控制码就能达到相应的目的了。
现在,文件相关的操作已经串联整合好了。
## 测试
前面实现了文件系统的6种最常用的文件操作并且已经整合到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程序框架代码中去了可是这些代码究竟对不对测试运行了才知道。
下面来写好测试代码。要注意的是Cosmos下的任何设备驱动程序**都必须要有objnode\_t结构才能运行**。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手动建立一个objnode\_t结构并设置好其中的字段模拟一下Cosmos上层组件调用设备驱动程序的过程。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写个test\_fsys函数来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
void test_fsys(device_t *devp)
{
kprint("开始文件操作测试\n");
void *rwbuf = new_buf(FSYS_ALCBLKSZ);//分配缓冲区
//把缓冲区中的所有字节都置为0xff
hal_memset(rwbuf, 0xff, FSYS_ALCBLKSZ);
objnode_t *ondp = krlnew_objnode();//新建一个objnode_t结构
ondp->on_acsflgs = FSDEV_OPENFLG_NEWFILE;//设置新建文件标志
ondp->on_fname = "/testfile";//设置新建文件名
ondp->on_buf = rwbuf;//设置缓冲区
ondp->on_bufsz = FSYS_ALCBLKSZ;//设置缓冲区大小
ondp->on_len = 512;//设置读写多少字节
ondp->on_ioctrd = FSDEV_IOCTRCD_DELFILE;//设置控制码
if (rfs_open(devp, ondp) == DFCERRSTUS) {//新建文件
hal_sysdie("新建文件错误");
}
ondp->on_acsflgs = FSDEV_OPENFLG_OPEFILE;//设置打开文件标志
if (rfs_open(devp, ondp) == DFCERRSTUS) {//打开文件
hal_sysdie("打开文件错误");
}
if (rfs_write(devp, ondp) == DFCERRSTUS) {//把数据写入文件
hal_sysdie("写入文件错误");
}
hal_memset(rwbuf, 0, FSYS_ALCBLKSZ);//清零缓冲区
if (rfs_read(devp, ondp) == DFCERRSTUS) {//读取文件数据
hal_sysdie("读取文件错误");
}
if (rfs_close(devp, ondp) == DFCERRSTUS) {//关闭文件
hal_sysdie("关闭文件错误");
}
u8_t *cb = (u8_t *)rwbuf;//指向缓冲区
for (uint_t i = 0; i < 512; i++) {//检查缓冲区空间中的头512个字节的数据是否为0xff
if (cb[i] != 0xff) {//如果不等于0xff就死机
hal_sysdie("检查文件内容错误");
}
kprint("testfile文件第[%x]个字节数据:%x\n", i, (uint_t)cb[i]);//打印文件内容
}
if (rfs_ioctrl(devp, ondp) == DFCERRSTUS){//删除文件
hal_sysdie("删除文件错误");
}
ondp->on_acsflgs = FSDEV_OPENFLG_OPEFILE;//再次设置打开文件标志
if (rfs_open(devp, ondp) == DFCERRSTUS) {//再次打开文件
hal_sysdie("再次打开文件失败");
}
hal_sysdie("结束文件操作测试");
return;
}
```
上述代码虽然有点长因为我们一下子测试了关于文件的6大操作。每个文件操作失败后都会死机不会继续向下运行。
测试逻辑很简单:开始会建立并打开一个文件,接着写入数据,然后读取文件中数据进行比较,看看是不是和之前写入的数据相等,最后删除这个文件并再次打开,看是否会出错。因为文件已经删除了,打开一个已经删除的文件自然要出错,出错就说明测试成功。
现在我们把test\_fsys函数放在rfs\_entry函数的最后调用然后打开终端切换到cosmos目录下执行make vboxtest 命令,最后不出意外的话,你会看到如下图所示的情况。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d/d4/eddb4f92fd55c34113ba55c81e2b95d4.jpg?wh=1044x921 "文件操作测试示意图")
从图里我们能看到,文件中的数据和最后重新打开已经删除文件时出现的错误,这说明了我们的代码是正确无误的。
至此 测试了文件相关的6大操作的代码代码质量都是相当高的都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一个简单、有诸多限制但却五脏俱全的文件系统就实现了。
## 重点回顾
这节课告一段落,恭喜你坚持到这里。
文件系统虽然复杂但我们发现只要做得足够“小”就能大大降低了实现的难度。虽然降低了实现的难度但我们的rfs文件系统依然包含了一个正常文件系统所具有的功能特性现在我来为你梳理一下本节课的重点
1.首先是文件系统的辅助操作,因为文件系统的复杂性,所以必须要实现一些如获取与释放根目录文件、获取文件名、判断文件是否存在等基础辅助操作函数。
2.然后实现了文件系统必须要提供的6大文件操作**新建文件、删除文件、打开文件、读写文件、关闭文件**。
3.最后把这些文件操作全部串联整合到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程序之中,并且进行了测试,确认代码正确无误。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实现了Cosmos内核的一个基础组件即文件系统不过它是以**设备的形式**存在的,这样做是为了方便以后的扩展和移植。
现在文件系统是实现了,不过还不够完善。你可能在想,我们文件系统在内存中,一断电数据就全完了。是的,不过你可以尝试写好硬盘驱动,然后把内存中的逻辑储存块写入到硬盘中就行了,期待你的实现。
## 思考题
请你想一想,我们这个简单的、小的,却五脏俱全的文件系统有哪些限制?
欢迎你在留言区记录你的收获或疑问,也鼓励你边学边练,多多动手实践。同时我推荐你把这节课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跟他一起学习进步。
我是LMOS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