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KiB
18 | 组织管理:如何突破团队效率提升的三大关?
你好,我是许健。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提高团队效率。
关于提高团队效率,我先和你分享一个故事吧。这次新冠疫情期间,我回顾了自己这八年做云计算的经历,我觉得我们的团队做得非常累,我们团队的工作时长在eBay中国研发中心一定是排在前面的,但是我们的口碑却不一定最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同僚和领导承认我们很辛苦,却不觉得我们很优秀,从客户满意度、工程卓越性来说,我们取得的成效都和我们的付出不成正比。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也多次抓过可靠性、代码质量、搞CICD,连执行组织形式也尝试过多次变更,但是我觉得做这些事情都不是最最关键的。事实上,当我们去总经理那里汇报组织提效方案时,得到的反馈是“没有触及灵魂”。
这个反馈对我的触动还是蛮大的,我开始认真地反思组织没效率,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我这个人很喜欢从历史里汲取教训,于是就把我们这三代云计算系统的经历排了一遍,分析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差,然后对比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后总结了提高组织效能的三个关键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
1.选择正确的事情
踏上管理岗位以后,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一个决定下去,会直接影响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个人,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数年的投入呢?
**很多时候,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做经理的,想要提升团队效率,首先就要看清楚我们身在何处,又想去向何方。
那怎么定义什么才是正确的事呢?我给你分享一个思路,就是做决定时反问一下,如果这是你自己拥有的公司,员工的工资都是你自己掏的,你还会这么决定吗?
我回顾云计算这些年在eBay的变迁,我们不是做得太少了,而是做得太多了。我们有的项目是技术驱动然后绑架客户来用,而不是真的客户需要,接下来我给你分享三个具体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第一件事儿,就是我们把内部的云计算CICD从Jenkins改成了Prow,这件事儿投入了我们很大的精力。我认为影响云计算团队交付效率的关键在于测试环境不够稳定,边界测试和性能测试的测试框架不够健全。我们总可以列出Prow优于Jenkins的点,但这是解决团队交付效率问题的核心吗?
第二件事,我们启动了Account Resource Quota,我承认公有云系统的资源都是属于Account 的,我们也列了很好的交付目标,比如可以让每一个业务部门自己管理自己的预算,从而帮助Capacity团队提高管理效率。
但后来Capacity团队的负责人却告诉我,他们最大的痛点不是缺乏按账户管理,而是如何在保证资源利用率的前提下,加快业务部门获取资源的速度。也就是说如果财务模型不转换成每个部门单独结算的话,就算我们把系统做成按每个部门的账户结算,也不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看来单单从Account角度变更Capacity的管理方式,并没有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
第三件事,我们做了好几代网络管理系统了。在这个过程中,模型驱动是不停在强调的一个标准,模型驱动其实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花了这么大力气做系统变更以后,长期困扰我们的难点(比如安全流量迁移、网段分配冲突和泄漏)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我们在搞出新系统的过程中,并没有干掉上一代系统,甚至更上一代的系统现在还在生产环境运行。
从刚才讲的三件事儿中,你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只是在积极地做事儿,但并没有选择做正确的事情,这些事儿的共性就是投资收益比不高,却白白花费了团队很多精力。所以,在我们做决策以前,必须先理清做什么才是正确的事儿。
那什么叫正确的事情呢?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就是在做决策的那个时刻,管理者所能选择的可以最大化交付业务价值的事情。并且这个业务价值不是管理者主观认定的业务价值,而应该是客户认可的业务价值。
其实我自己整理了一个文档帮助我理清思路,文档中的例子还不止上面这些,也不仅仅限于云计算部门。这里的关键点是第一出发点的选择问题,就是说技术经理要从客户认可的最终业务价值考虑,而不是把技术先进性当作第一出发点。只有从最终的业务价值出发,我们后面的努力才有意义,组织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凡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组织效率的事情都不简单,那么我们想干掉那些“不正确的事情”,难点在哪里呢?
第一个难点在于凡是有能力在组织内提出新项目,甚至有能力组织一部分员工做雏形系统的人,一般都是组织内能力较强的人。如果技术经理经过评估后要关停这些人的项目,抽走支撑这些项目的资源,很大可能会让这些骨干很不爽,那我们有没有这个感情强度和能力落实呢?
第二个难点是也不乏有些项目就是我们技术经理自己启动的。我们有这个气量来承认自己之前错了,然后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不停去找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吗?
难点列出来了,我们要怎么解决呢?虽然有些一言难尽,但这里的本质问题就是做好冲突管理。我们要在组织内部统一思想和认识,有魄力“下刀”。因为我们一旦确认了某些事情不是我们要选择的方向,那再做这些事情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浪费企业的资源,要知道在错误的路上走得快还不如在原地不动,所以我们必须删除这些项目。
2.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
前面说的留下高收益比的项目,是决定了我们到底做什么,那么选出合适的技术方案,就决定了我们怎么做。
不打移动靶
我先说说方案选择的关键原则,技术方案的选择请务必直指核心问题的解决,不要打移动靶,不要去追求技术的纯粹性导致不断扩大战局**,最终造成****投入成本的快速增长**。
为了让你理解这一点,我就拿C3(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平台)到Tess(基于Kubernetes的云计算平台)的迁移为例做个说明。
假设C3环境下我们要创建一个带有100个虚拟机的应用,那么就要先准备100个虚拟机,然后一个批量操作把负载均衡器配置好,后续部署代码的时候重用这100个虚拟机。也就是说,多次代码部署的时候不用重建虚拟机或更改IP。
可是迁移到Tess以后,每一个POD创建完成都会触发一次负载均衡操作(加LB Member),Tess不是Fire-and-Forget(发后即忘)模式,而是不停地进行Reconcile。Kubernetes Native每次部署时都会重新创建所有POD,而在胖容器环境更换Image也是需要重建全部POD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API的调用次数是明显高于原来的C3环境的。
现实情况是,并非整个生态都已经在Tess上,我们还有很多外围系统。所以我们耗费了大量时间试图解决性能问题。我给你说说当时我们的尝试过程:
- 第一回合,首先我们把Tess调用LBMS(Load Balancer Management Service)的方式改成了Bulk Call,并且让LBMS去除了多余的输入有效性检验来换取性能,但还是不行,于是我们又联系数据中心添置额外的LB硬件设备来分摊调用量。
- 第二回合,硬件扛住了,可是我们的配置管理系统CMS Sync在高压下还是会出现数据不一致问题,改了好几版这些才解决掉这个问题。
- 第三回合,解决了数据不一致,我们又发现重建POD后的胖容器还需要重新部署代码,于是CMPAAS(eBay的代码部署工具)Schedule性能问题就因为不堪重负而暴露出来了.……
我们本来只是上一个新系统,结果变成了要改造整个生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实施成本成倍增长,最后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回过头来看,我们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下,当引入一个新的系统的时候,到底最看中的是什么?
我们看中Docker的“Build Once,Run Anywhere”(一次编译,随处运行),看中Kubernetes的Spec Driven(规范驱动),而在这个例子里,Rolling Upgrade是否需要坚持POD和对应的IP重建值得商榷。
很巧合的是类似事件屡见不鲜,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最近我还在跟总部一位同事讨论,我们一个项目的核心只是为了给Squid的Proxy 加上ACL, 但是为什么谈着谈着,就变成了要把整个Squid集群换成Envoy集群呢?这么多年来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了,其模式如下:
一开始,我们要解决问题A,大家都认同A是值得解决的;接下来,解决问题时我们偏向新技术,觉得能搞定新技术,结果在过程中还想顺带解决别的问题,而且搞定新技术的时间超过预期。再然后业务突然有需求,新技术栈还没有好,只能让老技术栈来扛,这时人手已调往新技术;最后总是祸不单行,老技术栈扛不住业务突发需求,拖死。
所以我给你简单总结一下,做技术经理的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一开始启动这个项目的初衷和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够不够专注,特别是在项目推进中碰到周围干扰时我有没有坚持足够专注?有没有把一开始想要解决的问题踏踏实实地解决彻底。
突破关键瓶颈
刚才我给你讲了方案选择的关键原则——不打移动靶,专注于一开始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除了这个原则,我们还需要解决关键瓶颈怎么突破的问题。要知道,决定整个战役成败的,往往就是那一两场关键战斗。
我先和你分享一个故事吧,我们的监控组交付Metrics耗时了四年,记得对这件事做复盘的时候,副总觉得最最关键的问题是团队不够专注,所以他决定停掉监控组所有的项目,强迫监控组只专注Metrics这一件事上。
但我跟副总说,对于监控的复盘我有不同的看法,关键瓶颈没有突破,就算停掉所有的工作专注Metrics还是不行的。我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看法呢?我们先看看监控组在Metrics上的历程:
第一版是基于Storm来实现的流式处理引擎。
第二版我们发现眼下Flink才是趋势并且觉得Flink有很多优点,但是因为改造成本过大,于是选择了Storm On Flink的方式。
第三版又有变化,因为第二版走到后来发现Storm On Flink有很多限制,于是决定走Native Flink模式。
第四版,这时美国的一位资深架构师M指出公司内已经有很多部门在使用Prometheus ,我们也意识到我们基于Flink的实施方案有问题。因为这个方案需要自主开发处理各类时序数据的函数,但我们没有足够的投入可以去开发这么多各式各样的函数。于是开始转为解决Prometheus的高扩展下的性能问题。
这四版的历程我刚才给你交代时只是简短的几句话,但实际过程都是我们团队以年为单位计数的成本投入,直到第四版的方向确立后,架构师M亲自实施了Prometheus的扩展原型,性能调优落实到Prometheus内部实现,最终论证了可行性。
**这个关键技术瓶颈解决后,监控组半年就交付了可投入生产环境的成熟时序数据监控方案。**其实整个监控Metrics的交付,核心问题就是高可扩展性下的性能问题,整个团队前期耗时三年半却没有交付,但最后半年就交付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高水平技术人员在关键点做了突破。
后来又是这位架构师,确立了使用ClickHouse来构建我们的下一代Events监控方案,可扩展性和性能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都让我深深意识到从事基础架构工作中要去找关键瓶颈。这类难题只靠堆更多的人是不行的,就是需要高手,要么外面引进,要么内部有合适的人能攻坚。
我一直强调人和事的并行,我们找了高手,也总得搞清楚关键瓶颈在哪里吧,那关键瓶颈到底怎么找到呢?我一般会用这两个问题帮助自己整理定位关键瓶颈:
- 我们的着眼点是不是足够聚焦?不停逼问自己哪一个点突破可以极大提升产品竞争力。注意就只挑一个点。
- 问题真的是关键瓶颈么?关键瓶颈一定不能轻易解决。要么是技术难度极大,要么是关系很复杂,要么要耗时很久……
这个思路怎么落地呢?我们还是用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比如我们监控目前在做异常检测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看起来有这3个:
1.根据当前选定的一两个业务的实际生产环境,找到一个可以符合性能和精度要求的算法。
2.算法精度所依赖的底层数据质量不过关,所以需要增强算法的鲁棒性。
3.找到一种可以快速自适应不同场景,并能保证一定精度的算法。
这3个问题第一眼看上去都很重要,但是如果我强制说一定要排一个优先级,并且推断出最高的优先级,就会迫使我们进一步分析筛选。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平台,产品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呢?就是异常检测问题解决的投入产出比。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突破的点一定是能够让大批客户上线试用的,问题1能够让一两个用户上线但是无法实现大批客户上线,这不能让我们的异常检测成为平台去服务很多人,也就是解决方案的覆盖面不够广。
问题2单独看着挺重要的,但如果和3对比一下,我们就能找到不足了。问题2其实是问题3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即使解决了2 还是不能达到大批用户可以上线试用的平台要求。所以最终我们确定了关键瓶颈是3,因为这是将eBay的大量对异常检测有需求的场景,进行平台化解决的关键。
3.如何激励好组织内的员工
确定了团队做什么和怎么做,既然是经理,最终还是要回到人这个话题上来。刚才在突破关键瓶颈的问题上,我也强调了高级别人才的关键作用,那我们经理要怎么激励他们呢?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感受给你说一说: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eBay中国研发中心都很忌讳讲Ownership这个词,我们只强调Responsibility。原因是美国有些领导觉得中国动不动就要跟他们谈Ownership,他们感觉这就是要抢活,没有One Team Mindset。
我最近对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我跟总部的副总和诸多领导都直说了,我觉得只谈责任不谈权力不谈担当是不符合人性的,而且我不认为Ownership 和One Team Mindset 有什么冲突。
以我自己来说,副总最近让我全权负责云计算产品的入口体验,我对这个事情的投入程度和你让我辅助别的领导来做就是不一样的,我不是说我辅助别人就不卖力了,但是卖力程度可以不一样,我花100%的力气你也说不了我什么,问题上你怎么能让我花120% 甚至 200% 的力气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信任和授权。给高级别员工授权让他们去独立负责一个大项目,给他们自由让他们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实现目标,用经理的信任去换他们的承诺。
对于部门里我们看好的有潜力的员工,要敢于给机会,要高标准要求,出了问题我们也要兜着,因为对于经理来说,这些潜力股未来的成长更重要。
最后,如果他们真的高质量达到了高标准,不要吝惜奖励,并且要以超出常规的方式去奖励他们。我对比我们部门和数据基础架构部门新人培养速度的差异,为什么他们不断地有明星员工浮现出来?我觉得关键的点就在这里:我对我们部门有潜力的员工的要求不够高,并且在奖励上不够刺激。
最后就是淘汰部门内业绩差潜力差的员工。具体的操作方式我在裁人那一篇谈过了。心要慈,刀要快,有些事我们不喜欢做,但是为了这个组织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就是需要去做这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且级别越高的经理,最后留给我们去裁的人越难办。
总之,能者上庸者下,为了团队效率的提高,员工激励这件事的原则就是**:赋能有潜力的人才和淘汰业绩差的员工。**
总结
组织管理上我们可以定一个基调,所有能从根本上提高组织效率的事情,都一定是高成本、高难度的。
一招鲜吃遍天的绝技不存在,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更不会存在。“高光时刻”的背后,更多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无数个平凡的日日夜夜的坚持,在我们成功之前,也要做好没有多少鼓励和关注的心理准备。
在提高组织效率的路上,我们有三大关卡要突破:选择做正确的事情、确定合适的技术方案以及激励好员工。
首先,**正确的事情就是在做决策的那个时刻,管理者所能选择的可以最大化交付业务价值的事情。**要注意,这个业务价值不是管理者主观认定的,而应该是客户认可的。想要干掉“不正确的事儿”,要么会动骨干的蛋糕,要么就是纠正自己的错误,本质上是我们做冲突管理,需要有足够的魄力去落刀。
接下来,决定了做什么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不停提醒自己目标是什么,然后不停地质问自己,我们的技术方案是否始终聚焦在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上。不要打移动靶,而是要聚焦。尽量减少依赖,不要轻易扩大问题范围,总之就是减少变量数目。
关键技术点的突破对交付效率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我建议你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写出来做比较分析,结合产品竞争力定位最关键的问题,然后通过外部引入或者内部资源寻找高手攻坚。
在人的问题上我给你分享了三点心得,第一给高级别技术人员授权并且给决定权,第二给高潜质员工更高的标准和火线提拔的机会,第三要淘汰组织内业绩和潜力差的员工。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留给我们解决的问题大多是“硬骨头”,没有轻轻松松可以提高组织效率的事情。这也正是需要你来做经理的原因。
思考题
公司里说要提升效率,于是提出了测试代码覆盖率,CD覆盖率,手动重复劳动自动化率等指标并要求各部门执行,你怎么来看待这些提效的举措?
我们说到给予高级别员工决定权,你怎么来平衡给予下属的决定权和你作为部门主管经理的控制力?如果他们做出的技术决定跟你想的不一样呢?
欢迎在留言区晒出你在组织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疑问。如果有收获,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