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267 lines
18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大咖助阵|大明:抽象,抽象,还是抽象
你好,我是大明。
之前我在极客时间的毛剑老师的Go进阶训练营里为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开了一个小课主要是通过讲如何设计一个 Web 框架来带领学员一起巩固 Go 基础,侧重点在 Go 语法上,没有深入讨论设计本身以及设计理念。
但是,教会如何用一个框架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教会如何做抽象才是一个很难、但很有价值的问题。所以今天我想借这篇加餐的机会,围绕 Web 框架的设计,来分享一下我平时在做设计和落地时对抽象的一些体会。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抽象那么重要?
因为我认为,**程序是人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的形式化描述**。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个含义是要先建立对现实世界抽象;第二个是能够将这个抽象落地为代码,也就是设计。因此,抽象是设计的前提。
通俗点就是,如果你不能正确认识问题,怎么奢求自己能够正确解决问题呢?所以,我们先稍微讨论一下 Web 框架,看看它背后对应的问题。
## Web 框架
Web 框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处理 HTTP 请求。进一步细想,我们会想到具体如何处理请求,但这不是 Web 框架的事情而是用户的事情。比如说用户登录的请求Web 框架肯定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的。
所以我们能够认识到,**Web 框架主要负责:接收请求、找到用户处理逻辑调用一下、再把响应写回去。也就是三件事:接受请求、分发请求、写回响应**。如果用伪代码来描述就是:
```go
while:
req = next()
handler = findHandler(req)
response = handler.Handle(req)
write(response)
```
其中 Go 的 http/net 包帮我们解决了读取请求和写回输出的大部分工作,只剩下路由部分,即根据请求找到用户注册的处理方法,需要我们支持一下。这就是 Web 框架的核心,同时也是最难的地方。
但是你去看市面上大多数 Web 框架不仅仅只有这个基础功能,还有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大致列举一下:
* 参数解析校验功能
* 文件操作类,比如说上传、下载,或者作为静态资源服务器
* 特定格式支持,比如说 JSON、XML 格式支持
* 模板支持,主要是用于渲染页面
* AOP 解决方案
*
一个框架一般不会在初期把所有都支持好,而是在逐步迭代的过程中,将功能补充上去。所以要求我们在设计框架之初,就要考虑到这一类的功能。但是并不需要提供实现,甚至连接口都不必设计得一步到位,只要藏好细节不暴露出去,后面可以轻易修改而不影响已有的用户。
所以简单总结下一个Web框架要解决两大类的问题
* 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Web 框架里就是路由问题
* 可解决可不解决的次级问题,也就是这里罗列的一大堆
问题搞清楚,我们再看怎么解决。其实,构建抽象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 如何构建抽象
我们从前面的伪代码里面,基本上就可以抽取出来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抽象:
```go
type Handler interface {
ServeHTTP(c *Context)
Routable
}
```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我设计的接口。不同的人来设计,是可以不同的,只要都能表达这么一种抽象就可以。也就是,重要的是抽象,而抽象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
`ServeHTTP` 精准描述了这个Web框架的主要责任也准确界定了 Web 框架的边界,我称为核心抽象。
而组合进来的 Routable 接口实际上只是支撑接口,也就是去掉它并不妨碍我们用 `Handler` 来表达整个 Web 框架的主要责任。所以我把类似的东西称为次级抽象。
**次级抽象并不是描述了整个框架,而是描述了框架的一个方面。次级抽象一般用于支撑核心抽象的实现**。显然,如果我们实现次级接口,自然可能会有支撑该实现的次次级接口。
因此整个框架的实现过程可以简化为:
1. 构建抽象,提供实现
2. 为了特定实现,引入新的抽象
3. 为新的抽象提供实现
如此不断迭代,这种设计方式,我一般称为自顶向下的设计,从核心接口的抽象向外延伸。例如在这个 Web 框架里,为了实现 Handler 而引入 Routable而在实现 Routable 的时候引入 node它们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同心圆。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a/26/eacyy0711c125e86b579c4a2de0a8e26.jpg?wh=1920x1080)
一般来说,越是接近核心的接口,越是稳定,缺点则是过于抽象以至于对普通用户来说毫无价值。甚至实现一个核心接口,难度差不多相当于重写整个框架了。
对应地,远离核心的接口,其抽象程度低,因此也就更加具体化。更加具体化,意味着好扩展,缺点则是表达性弱,只能表达很小的一个点。注重使用感的最外围的接口,大多数时候是框架设计者有意留出来给用户使用的,实现非常简单。
例如说,为了解决优雅退出,允许用户注册自己的清理动作,我引入了一个新的抽象:
```go
type Hook func(ctx context.Context) error
```
显而易见地,写一个 Hook 和写一个 Handler 的难度自然是差了好几个数量级。
到这里我们讨论了如何构建抽象,然而不管我们再怎么自信,都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就是抽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业务发展,之前的抽象就可能不适用了,或者说至少某个部分不再适用了。因此我们总是要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变更的问题。
想写出能变更的代码,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到底哪些地方要考虑变更?
## 如何识别变更点
识别变更,基本上,要么依赖于个人的经验,要么依赖于借鉴类似的框架。
借鉴这个办法很简单,所谓的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在我们这一行尤其如此。大多数时候你都可以找到类似的产品,看看它们是如何设计的。这里就要强调一点,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框架,它们落地为代码之后,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借鉴,是要借鉴它们的抽象,而不是它们的代码**。
此外就是要借鉴缺点,所谓的每与操反,事乃可成。
例如有的框架内置了处理静态资源的功能但是该功能和框架的核心路由功能耦合在一起了缺乏扩展性和可读性还对用户重构核心功能造成了阻碍。这个设计就不是很好我们自己设计Web框架功能的时候就可以借鉴这一点。我们可以写一个方法就像用户写的普通业务方法这样用户可以按类似用法注册一个路由启用这个功能更方便。
我就重点说通过我多年个人经验总结的两个小技巧:假设法和替换法。
### 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找到自己实现过程中做的假设。最常见的假设就是“产品说这个场景不需要考虑所以我只需要这么做就可以了”又或者“我觉得这么做就可以了因为用户不可能需要xxx”……每当在脑海里面出现这一类的语句就代表了我们做了一些假设。
但凡假设不成立,就意味着实现要变更。而不管是在中间件设计,还是在业务设计上,我们总是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引入很多假设。
比如说,在我学习 Web 框架时写代码,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假设,朝前匹配,这个假设极大简化了实现的代码。例如两个路由:
```plain
/api/user/*/profile
/api/user/xiaoming/home
```
如果我们的请求是 `/api/user/xiaoming/profile` ,在匹配到 `xiaoming` 的时候,应该走去第二个路由,但是后面的 `profile``home` 匹配不上。在工业级的 Web 框架里面,显然它们会回溯,找到第一个路由继续匹配。但是这会导致代码非常复杂。
我并不希望在这个以学习为目标的 Web 框架里面引入这种回溯的机制,所以引入了一个假设——路由匹配总是朝前的。显然,这个假设非常脆弱,但凡我想要把这个 Web 框架支持到工业级,首先就要重写这部分代码以正确匹配上第一个路由。
这个方法,**难就难在识别不自觉的假设,特别是一些业务规则的假设**。因为我们太熟悉这些业务规则,以至于默认它就是这样的,都不觉得自己做了假设。
典型的例子是金额,大部分国内开发者在处理金额的时候几乎不会考虑货币的问题,因为我们默认就是人民币,因而接口、数据库都只需要一个数字来表达金额。而一旦业务扩张到外币,就会发现几乎全部接口都缺乏货币的支持,整个改造起来就耗时长范围广了。
### 替换法
在讲框架设计的时候,我经常被问到一类问题:这个东西是做成这样还是做成那样?这个时候我都会建议他抽取出来一个接口,先写自己更加偏好的做法。将来在需要的时候,再替换为另外一个实现。这就是典型的替换场景。
这一类的场景识别起来也很容易,就是解决方案不唯一。不唯一就代表,今天可能用这个,明天可能用那个。**如果你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又或者识别出这一块业界有多种做法,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这里依旧用 Web 框架的例子。我在写路由树的时候发现,“某个节点是否匹配某段路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扩展点,也就是方法:
```go
func (h *HandlerBasedOnTree) findMatchChild(root *node, path string) (*node, bool) {
for _, child := range root.children {
if child.path == path {
return child, true
}
}
return nil, false
}
```
这是第一版代码,里面是严格匹配路径的,也就是条件 `child.path==path` 是变更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使用过别的 Web 框架,知道还可以忽略大小写匹配、通配符匹配、参数路径以及正则匹配之类的匹配方式。
因此,“如何匹配”就是一个变更点。也可以说,“如何匹配”是一个选择匹配策略的问题。
## 如何适应变更
变更的位置我们找出来了,但是问题来了,我们需要为每一个变更点都设计一套接口吗?或者说,需要立刻解决它吗?
前面金额的例子说到大多数国内开发者并不会有意设计货币。但是在这里即便我识别出来了,如果公司现在没有这一类的业务,我也不会设计货币。因为过早引入货币,会导致前期开发不得不处理这些问题,拖累开发进度。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识别出来的变更点都是需要立刻处理的,一般来说我采用“隔离”和“超前一步设计”两个技巧。
### 隔离
隔离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抽取出来作为一个方法,或者一个结构体。
比如说前面的 findMatchChild 方法,就是我隔离出来的方法。因为在最开始的版本里,我知道这个地方会变,也就是说匹配规则是多样的,但是那个时候我还不想理它,又害怕完全不理吧,后面变了会波及其它代码,就抽取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方法。
那么后续不管怎么变,比如说支持路径参数、正则匹配,它都局限在了这个方法内,至多就是修改一下方法签名,传入更多参数。而对于调用方来说,传入更多参数会有点影响,但是影响已经是非常可控的。
如果抽取得好,遇到变更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个方法升级成为一个接口。实际上,这也是从隔离走向超前一步设计的典型场景。
抽取结构体这种做法,一般是用于非常复杂的变更点。即这个变更点现有的逻辑就足够复杂,将来也很复杂,所以用一个结构体来封装一系列的方法。
但是不管是抽成方法还是结构体,就我个人经验而言,隔离的核心是要做到,**隔离出来的是一个可测试的单元**。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隔离出来的产物,一定要是单独可测试的。
因为将来变更之后,你可以完全复用当下的测试代码,来测试它变更前后的对外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要么是我们的变更有问题,要么就是之前的隔离其实并不充分,这种情况下往往意味着使用方也要大动干戈。
### 超前一步设计
在前面我就已经暗示了如何做到超前一步设计。
超前一步的精髓在于:**设计接口和接入实现的方式,但是不提供多样化的接口实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识别出变更点的时候,我们要设计一个接口出来,但是并不需要为所有可能的变更提供实现,只提供当下需要的实现即可。
设计接口这一步,说简单也简单,只需要参考隔离,把可能变化的逻辑抽取出来作为一个方法,然后这个方法的定义,就是接口内部方法的定义。如果是隔离出来结构体,那这个结构体就可以看作是接口的一个实现了。
如果说难,那么就难在做到这个接口将来肯定不会发生任何变更,也就是方法的输入、输出一点不变,这近乎不可能了。但是可以尝试减轻这种变更的影响,例如说输入和输出都定义为一个结构体,后续的变更无非就是增加字段而已。
举个例子,在意识到“如何匹配”是一个变更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在 node 中引入另外一个抽象 matchFunc
```go
type node struct {
children []*node
// 如果这是叶子节点,
// 那么匹配上之后就可以调用该方法
handler handlerFunc
matchFunc matchFunc
// 原始的 pattern。注意它不是完整的pattern
// 而是匹配到这个节点的pattern
pattern string
nodeType int
}
```
但是,这个时候需要提供所有可能的实现吗?并不需要,我们只需要提供满足当前需求的实现就可以了。例如说,只支持简单的通配符匹配和路径参数匹配,但是不需要支持正则匹配。毕竟正则匹配比较少用,可以推迟到有用户反馈需要的时候再提供。
另外一个难点是,如何设计一个优秀的接入方式。因为这个机制要解答两个问题:知道用哪个实现并且得到对应的实例。如果说,**接口的质量决定了你的设计能不能适应变更,那么接入机制就是决定了你能多快适应变更**。
Go 不同于 Java没有 SPI也没有 Spring 这种提供容器的框架,连动态加载包的功能也没有。所以 Go 设计一个好用的接入机制,比较难,手段也比较单一。典型的做法就是 Register + init。
Register 是指设计一个注册实现的方法。例如在 Web 框架里面注册 Filter 的实现:
```go
var builderMap = make(map[string]FilterBuilder, 4)
func RegisterFilter(name string, builder FilterBuilder) {
builderMap[name] = builder
}
func GetFilterBuilder(name string) FilterBuilder {
return builderMap[name]
}
```
这种是比较复杂的,框架内部通过按名索引来获得实例。如果只需要单一实现,那么可以将 map 去掉,直接存储实例。
Register 要结合 init 方法来注入实现:
```go
// 匿名引入 _ "package/to/this/filters"
func init() {
web.RegisterFilter("my-custom", myFilterBuilder)
}
```
用户需要在启动的地方,使用匿名引入来注入这个实现。
在理想情况下,接入机制应该被设计为无侵入式的。也就是替换一个新的实现,不需要修改代码。只不过这很难,在 Go 里面尤其难。前面 Filter 的接入方式就是无侵入式的,框架不需要有任何的修改。
而 matchFunc 就没有提供任何无侵入式的扩展手段,也就是说用户无法自定义自己的匹配规则,至多是我们在得到用户反馈之后,依据用户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的节点。即便如此,也需要稍微修改接入代码,这是因为我们创建 node 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go
// 静态节点
func newStaticNode(path string) *node {}
// 通配符 * 节点
func newAnyNode() *node {}
```
所以 node 的设计在质量上要比 Filter 更差。
Filter 的抽象和接入机制还体现了另外一个原则:**实现平等原则,接口的所有实现,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我怎么接入实现,用户就是怎么接入自己的实现**。有些框架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差,这些框架无一不是给自己的实现提供了特殊的地位,比如说典型的针对自身提供的实现,做了特殊的处理。
## 总结
我们基本上没有讨论 Web 框架的实现细节,只是借助 Web 框架讨论了一些我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抽象。
但你可能有个疑问,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设计这样一个完整的框架,那这些知识还有用吗?
答案是有用的,我们可以用这种思路去分析别的框架的源码。
我的分析思路供你参考。**我会假设自己是这个框架设计者,分析框架要解决什么、核心的抽象会是什么**。在看到核心抽象后,想象自己会如何实现,然后再去看实现,看实现引入了什么接口、揣度这个接口是表达了什么抽象、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接口——本质上也是分析这个接口要解决什么问题。不断递归,直到搞明白框架的基本设计方式。
这里讨论的这种设计方式,我称之为自顶向下的设计方式,也就是从核心抽象出发。它自然也有很强的局限性,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如果你不熟悉问题领域,你是连核心抽象都难构建出来的。
所以这一切,我想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总结: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思考。如果你觉得有收获,也欢迎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