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33 KiB

03路由如何让请求更快寻找到目标函数

你好,我是轩脉刃。

上一讲我们封装了框架的Context 将请求结构 request 和返回结构 responseWriter 都封装在 Context 中。利用这个 Context 我们将控制器简化为带有一个参数的函数FooControllerHandler这个控制器函数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固定的。在框架层面我们也定义了对应关于控制器的方法结构ControllerHandler来代表这类控制器的函数。

每一个请求逻辑都有一个控制器ControllerHandler与之对应。那么一个请求如何查找到指定的控制器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路由我将带你理解路由并且实现一个高效、易用的路由模块。

路由设计思路

相信你对路由是干啥的已经有大致了解,具体来说就是让 Web 服务器根据规则,理解 HTTP 请求中的信息,匹配查找出对应的控制器,再将请求传递给控制器执行业务逻辑,简单来说就是制定匹配规则

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功能,路由的设计感不同,可用性有天壤之别。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先来梳理一下制定路由规则需要的信息。

路由可以使用HTTP请求体中的哪些信息得回顾我们第一节课讲 HTTP 的内容。

一个 HTTP 请求包含请求头和请求体。请求体内一般存放的是请求的业务数据,是基于具体控制业务需要的,所以,我们不会用来做路由。

而请求头中存放的是和请求状态有关的信息比如User-Agent 代表的是请求的浏览器信息Accept代表的是支持返回的文本类型。以下是一个标准请求头的示例

GET /home.html HTTP/1.1
Host: developer.mozilla.org
User-Agent: 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9; rv:50.0) Gecko/20100101 Firefox/50.0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 
Accept-Language: en-US,en;q=0.5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br
Referer: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testpage.html

每一行的信息和含义都是非常大的课题,也与今天要讲的内容无关,我们这里要关注的是 HTTP 请求的第一行,叫做 Request Line由三个部分组成Method、Request-URI 和 HTTP-VersionRFC2616)。

Method 是HTTP的方法标识对服务端资源的操作属性。它包含多个方法每个方法都代表不同的操作属性。

       Method         = "OPTIONS"                ; Section 9.2
                      | "GET"                    ; Section 9.3
                      | "HEAD"                   ; Section 9.4
                      | "POST"                   ; Section 9.5
                      | "PUT"                    ; Section 9.6
                      | "DELETE"                 ; Section 9.7
                      | "TRACE"                  ; Section 9.8
                      | "CONNECT"                ; Section 9.9
                      | extension-method
       extension-method = token

Request-URI是请求路径也就是浏览器请求地址中域名外的剩余部分。

HTTP-Version 是 HTTP 的协议版本目前常见的有1.0、1.1、2.0。

Web Service 在路由中使用的就是Method和Request-URI这两个部分。了解制定路由规则时请求体中可以使用的元素之后我们再回答刚才的问题什么是路由的设计感。

这里说的设计感指的是:框架设计者希望使用者如何用路由模块

如果框架支持REST风格的路由设计那么使用者在写业务代码的时候就倾向于设计REST风格的接口如果框架支持前缀匹配那么使用者在定制URI的时候也会倾向于把同类型的URI归为一类。

这些设计想法通通会体现在框架的路由规则上,最终影响框架使用者的研发习惯,这个就是设计感。所以其实,设计感和框架设计者偏好的研发风格直接相关,也没有绝对的优劣。

这里你很容易走入误区,我要说明一下。很多同学认为设计感的好坏体现在路由规则的多少上,其实不是。

路由规则是根据路由来查找控制器的逻辑它本身就是一个框架需求。我们可以天马行空设想100条路由规则并且全部实现它也可以只设计1、2个最简单的路由规则。很多或者很少的路由规则都不会根本性影响使用者所以并不是衡量一个框架好坏的标准。

路由规则的需求

回到我们的框架,开头我们说过希望使用者高效、易用地使用路由模块,那出于这一点考虑,基本需求可以有哪些呢?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排序,路由需求我整理成下面四点:

  • 需求1HTTP方法匹配

早期的 WebService 比较简单HTTP 请求体中的 Request Line 或许只会使用到 Request-URI 部分,但是随着 REST 风格 WebService 的流行,为了让 URI 更具可读性在现在的路由输入中HTTP Method 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框架也需要支持多种 HTTP Method比如GET、POST、PUT、DELETE。

  • 需求2静态路由匹配

静态路由匹配是一个路由的基本功能指的是路由规则中没有可变参数即路由规则地址是固定的与Request-URI 完全匹配。

我们在第一讲中提到的DefaultServerMux这个路由器从内部的 map 中直接根据 key 寻找 value ,这种查找路由的方式就是静态路由匹配。

  • 需求3批量通用前缀

因为业务模块的划分,我们会同时为某个业务模块注册一批路由,所以在路由注册过程中,为了路由的可读性,一般习惯统一定义这批路由的通用前缀。比如 /user/info、/user/login 都是以 /user 开头,很方便使用者了解页面所属模块。

所以如果路由有能力统一定义批量的通用前缀,那么在注册路由的过程中,会带来很大的便利。

  • 需求4动态路由匹配

这个需求是针对需求2改进的因为 URL 中某个字段或者某些字段并不是固定的是按照一定规则比如是数字变化的。那么我们希望路由也能够支持这个规则将这个动态变化的路由URL匹配出来。所以我们需要使用自己定义的路由来补充只支持静态匹配的DefaultServerMux默认路由。

现在四个最基本的需求我们已经整理出来了,接下来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下,比如我们需要能够支持一个日志网站的这些功能: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重头戏了,要匹配这样的路由列表,路由规则定义代码怎么写呢?我把最终的使用代码贴在这里,你可以先看看,然后我们一步步实现,分析清楚每行代码背后的方法如何定义、为什么要这么定义。

// 注册路由规则
func registerRouter(core *framework.Core) {
    // 需求1+2:HTTP方法+静态路由匹配
	core.Post("/user/login", UserLoginController)
    
    // 需求3:批量通用前缀
  	subjectApi := core.Group("/subject")
	{
		subjectApi.Post("/add", SubjectAddController)
        // 需求4:动态路由
		subjectApi.Delete("/:id", SubjectDelController)
		subjectApi.Put("/:id", SubjectUpdateController)
		subjectApi.Get("/:id", SubjectGetController)
        subjectApi.Get("/list/all", SubjectListController)
	}	
}

这段代码会在最后补充到上节课中创建的业务目录中的路由文件router.go。

实现HTTP方法和静态路由匹配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需求和第二个需求。由于有两个待匹配的规则Request-URI 和 Method所以自然联想到可以使用两级哈希表来创建映射。


第一级hash是请求Method第二级hash是Request-URI。

这个路由map我们会存放在第一讲定义的Core结构里如下并且在初始化 Core 结构的时候初始化第一层map。所以还是拉出geekbang/03分支来更新框架文件夹中的core.go 文件:

// 框架核心结构
type Core struct {
}

// 初始化框架核心结构
func NewCore() *Core {
	return &Core{}
}

// 框架核心结构实现Handler接口
func (c *Core) ServeHTTP(response http.ResponseWriter, request *http.Request) {
	// TODO
}

接下来我们按框架使用者使用路由的顺序分成四步来完善这个结构:定义路由map、注册路由、匹配路由、填充ServeHTTP 方法

首先第一层map 的每个key值都代表Method而且为了避免之后在匹配的时候要转换一次大小写我们将每个key都设置为大写。继续在框架文件夹中的core.go 文件里写:

// 框架核心结构
type Core struct {
	router map[string]map[string]ControllerHandler // 二级map
}

// 初始化框架核心结构
func NewCore() *Core {
    // 定义二级map
	getRouter := map[string]ControllerHandler{}
	postRouter := map[string]ControllerHandler{}
	putRouter := map[string]ControllerHandler{}
	deleteRouter := map[string]ControllerHandler{}

    // 将二级map写入一级map
	router := map[string]map[string]ControllerHandler{}
	router["GET"] = getRouter
	router["POST"] = postRouter
	router["PUT"] = putRouter
	router["DELETE"] = deleteRouter

	return &Core{router: router}
}

下一步就是路由注册我们将路由注册函数按照Method名拆分为4个方法Get、Post、Put和Delete。

// 对应 Method = Get
func (c *Core) Get(url string,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
	upperUrl := strings.ToUpper(url)
	c.router["GET"][upperUrl] = handler
}

// 对应 Method = POST
func (c *Core) Post(url string,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
	upperUrl := strings.ToUpper(url)
	c.router["POST"][upperUrl] = handler
}

// 对应 Method = PUT
func (c *Core) Put(url string,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
	upperUrl := strings.ToUpper(url)
	c.router["PUT"][upperUrl] = handler
}

// 对应 Method = DELETE
func (c *Core) Delete(url string,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
	upperUrl := strings.ToUpper(url)
	c.router["DELETE"][upperUrl] = handler
}

我们这里将URL全部转换为大写了在后续匹配路由的时候也要记得把匹配的URL进行大写转换,这样我们的路由就会是“大小写不敏感”的,对使用者的容错性就大大增加了。

注册完路由之后如何匹配路由就是我们第三步需要做的事情了。首先我们实现匹配路由方法这个匹配路由的逻辑我用注释写在代码中了。继续在框架文件夹中的core.go 文件里写入:

// 匹配路由如果没有匹配到返回nil
func (c *Core) FindRouteByRequest(request *http.Request) ControllerHandler {
	// uri 和 method 全部转换为大写,保证大小写不敏感
	uri := request.URL.Path
	method := request.Method
	upperMethod := strings.ToUpper(method)
	upperUri := strings.ToUpper(uri)

	// 查找第一层map
	if methodHandlers, ok := c.router[upperMethod]; ok {
		// 查找第二层map
		if handler, ok := methodHandlers[upperUri]; ok {
			return handler
		}
	}
	return nil
}

代码很容易看懂匹配逻辑就是去二层哈希map中一层层匹配先查找第一层匹配Method再查第二层匹配Request-URI。

最后,我们就可以填充未实现的 ServeHTTP 方法了,所有请求都会进到这个函数中处理。(如果你有点模糊了,可以拿出第一节课中的思维导图,再巩固下 net/http 的核心逻辑。继续在框架文件夹中的core.go 文件里写:

func (c *Core) ServeHTTP(response http.ResponseWriter, request *http.Request) {

	// 封装自定义context
	ctx := NewContext(request, response)

	// 寻找路由
	router := c.FindRouteByRequest(request)
	if router == nil {
		// 如果没有找到,这里打印日志
		ctx.Json(404, "not found")
		return
	}

	// 调用路由函数如果返回err 代表存在内部错误返回500状态码
	if err := router(ctx); err != nil {
		ctx.Json(500, "inner error")
		return
	}
}

这个函数就把我们前面三讲的内容都串起来了。先封装第二讲创建的自定义Context然后使用 FindRouteByRequest 函数寻找我们需要的路由如果没有找到路由返回404状态码如果找到了路由就调用路由控制器另外如果路由控制器出现内部错误返回500状态码。

到这里,第一个和第二个需求就都完成了。

实现批量通用前缀

对于第三个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 Group 方法归拢路由前缀地址。修正在业务文件夹下的route.go文件使用方法改成这样

// 注册路由规则
func registerRouter(core *framework.Core) {
	// 需求1+2:HTTP方法+静态路由匹配
	core.Get("/user/login", UserLoginController)

	// 需求3:批量通用前缀
	subjectApi := core.Group("/subject")
	{
		subjectApi.Get("/list", SubjectListController)
	}
}

看下这个Group方法它的参数是一个前缀字符串返回值应该是包含Get、Post、Put、Delete 方法的一个结构我们给这个结构命名Group在其中实现各种方法。

在这里我们暂停一下,看看有没有优化点。

这么设计直接返回 Group 结构确实可以实现功能但试想一下随着框架发展如果我们发现Group结构的具体实现并不符合我们的要求了需要引入实现另一个Group2结构该怎么办直接修改Group结构的具体实现么

其实更好的办法是使用接口来替代结构定义。在框架设计之初我们要保证框架使用者在最少的改动中就能流畅迁移到Group2这个时候如果返回接口 IGroup而不是直接返回 Group 结构就不需要修改core.Group的定义了只需要修改core.Group的具体实现返回Group2就可以。

尽量使用接口来解耦合,是一种比较好的设计思路。

怎么实现呢,这里我们定义 IGroup 接口来作为Group方法的返回值。在框架文件夹下创建group.go文件来存放分组相关的信息:

// IGroup 代表前缀分组
type IGroup interface {
	Get(string, ControllerHandler)
	Post(string, ControllerHandler)
	Put(string, ControllerHandler)
	Delete(string, ControllerHandler)
}

并且继续搭好Group 结构代码来实现这个接口:

// Group struct 实现了IGroup
type Group struct {
	core   *Core
	prefix string
}

// 初始化Group
func NewGroup(core *Core, prefix string) *Group {
	return &Group{
		core:   core,
		prefix: prefix,
	}
}

// 实现Get方法
func (g *Group) Get(uri string,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
	uri = g.prefix + uri
	g.core.Get(uri, handler)
}

....

// 从core中初始化这个Group
func (c *Core) Group(prefix string) IGroup {
	return NewGroup(c, prefix)
}

这个 Group 结构包含自身的前缀地址和Core结构的指针。它的 Get、Put、Post、Delete 方法就是把这个Group结构的前缀地址和目标地址组合起来作为Core的Request-URI地址。

讲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不以为然,觉得这不就是个人代码风格的问题吗。其实并不是,希望你能够意识到,这个选择并不仅仅是代码风格,而是关于框架设计、关于代码扩展性。

接口是一种协议,它忽略具体的实现,定义的是两个逻辑结构的交互,因为两个函数之间定义的是一种约定,不依赖具体的实现。

你可以这么判断:如果你觉得这个模块是完整的,而且后续希望有扩展的可能性,那么就应该尽量使用接口来替代实现。在代码中,多大程度使用接口进行逻辑结构的交互,是评价框架代码可扩展性的一个很好的标准。这种思维会贯穿在我们整个框架的设计中,后续我会时不时再提起的。

所以回到我们的路由使用IGroup接口后core.Group 这个方法返回的是一个约定而不依赖具体的Group实现。

实现动态路由匹配

现在已经完成了前三个需求,下面我们考虑第四个需求,希望在写业务的时候能支持像下列这种动态路由:

func registerRouter(core *framework.Core) {
	// 需求1+2:HTTP方法+静态路由匹配
	core.Get("/user/login", UserLoginController)

	// 需求3:批量通用前缀
	subjectApi := core.Group("/subject")
	{
		// 需求4:动态路由
		subjectApi.Delete("/:id", SubjectDelController)
		subjectApi.Put("/:id", SubjectUpdateController)
		subjectApi.Get("/:id", SubjectGetController)
		subjectApi.Get("/list/all", SubjectListController)
	}
}

如何实现?我们继续看。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一旦引入了动态路由匹配的规则,之前使用的哈希规则就无法使用了。因为有通配符在匹配Request-URI的时候请求URI的某个字符或者某些字符是动态变化的无法使用URI做为key来匹配。那么我们就需要其他的算法来支持路由匹配。

如果你对算法比较熟悉,会联想到这个问题本质是一个字符串匹配而字符串匹配比较通用的高效方法就是字典树也叫trie树。

这里我们先简单梳理下trie树的数据结构。trie树不同于二叉树它是多叉的树形结构根节点一般是空字符串而叶子节点保存的通常是字符串一个节点的所有子孙节点都有相同的字符串前缀。

所以根据trie树的特性我们结合前三条路由规则可以构建出这样的结构

1 /user/login
2 /user/logout
3 /subject/name
4 /subject/name/age
5 /subject/:id/name

画成图更清晰一些:

这个trie树是按照路由地址的每个段(segment)来切分的每个segment在trie树中都能找到对应节点每个节点保存一个segment。树中每个叶子节点都代表一个URI对于中间节点来说有的中间节点代表一个URI比如上图中的 /subject/name而有的中间节点并不是一个URI因为没有路由规则对应这个URI

现在分析清楚了我们开始动手实现trie树。还是照旧先明确下可以分为几步

  1. 定义树和节点的数据结构
  2. 编写函数:“增加路由规则”
  3. 编写函数:“查找路由”
  4. 将“增加路由规则”和“查找路由”添加到框架中

步骤非常清晰废话不多说我们一步一步来首先定义对应的数据结构node 和 tree。先在框架文件夹下创建tree.go文件存储trie树相关逻辑

// 代表树结构
type Tree struct {
	root *node // 根节点
}

// 代表节点
type node struct {
	isLast  bool              // 代表这个节点是否可以成为最终的路由规则。该节点是否能成为一个独立的uri, 是否自身就是一个终极节点
	segment string            // uri中的字符串代表这个节点表示的路由中某个段的字符串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 代表这个节点中包含的控制器,用于最终加载调用
	childs  []*node           // 代表这个节点下的子节点
}

Tree结构中包含一个根节点只是这个根节点是一个没有segment的空的根节点。

node的结构定义了四个字段。childs字段让node组成了一个树形结构handler是具体的业务控制器逻辑存放位置segment是树中的这个节点存放的内容isLast用于区别这个树中的节点是否有实际的路由含义。

有了数据结构后第二步我们就往Tree这个trie树结构中增加“路由规则”的逻辑。写之前我们还是暂停一下想一想会不会出现问题。之前提过会存在通配符,那直接加规则其实是有可能冲突的。比如:

/user/name
/user/:id

这两个路由规则实际上就冲突了,如果请求地址是/user/name那么两个规则都匹配无法确定哪个规则生效。所以在增加路由之前我们需要判断这个路由规则是否已经在trie树中存在了。

这里我们可以用matchNode方法寻找某个路由在trie树中匹配的节点如果有匹配节点返回节点指针否则返回nil。matchNode方法的参数是一个URI返回值是指向node的指针它的实现思路是使用函数递归,我简单说明一下思路:

首先将需要匹配的URI根据第一个分隔符/进行分割,只需要最多分割成为两个段。

如果只能分割成一个段说明URI中没有分隔符了这时候再检查下一级节点中是否有匹配这个段的节点就行。

如果分割成了两个段,我们用第一个段来检查下一个级节点中是否有匹配这个段的节点。

  • 如果没有,说明这个路由规则在树中匹配不到。
  • 如果下一级节点中有符合第一个分割段的这里需要注意可能不止一个符合我们就将所有符合的节点进行函数递归重新应用于matchNode函数中只不过这时候matchNode函数作用于子节点参数变成了切割后的第二个段。

好思路就讲完了整个流程里会频繁使用到“过滤下一层满足segment规则的子节点” ,所以我们也用一个函数 filterChildNodes 将它封装起来。这个函数的逻辑就比较简单了遍历下一层子节点判断segment是否匹配传入的参数segment。

在框架文件夹中的tree.go中我们完成matchNode 和 filterChildNodes完整代码实现放在这里了具体逻辑我也加了详细的批注帮你理解。

// 判断一个segment是否是通用segment即以:开头
func isWildSegment(segment string) bool {
	return strings.HasPrefix(segment, ":")
}

// 过滤下一层满足segment规则的子节点
func (n *node) filterChildNodes(segment string) []*node {
	if len(n.childs) == 0 {
		return nil
	}

	// 如果segment是通配符则所有下一层子节点都满足需求
	if isWildSegment(segment) {
		return n.childs
	}

	nodes := make([]*node, 0, len(n.childs))
	// 过滤所有的下一层子节点
	for _, cnode := range n.childs {
		if isWildSegment(cnode.segment) {
			// 如果下一层子节点有通配符,则满足需求
			nodes = append(nodes, cnode)
		} else if cnode.segment == segment {
			// 如果下一层子节点没有通配符,但是文本完全匹配,则满足需求
			nodes = append(nodes, cnode)
		}
	}

	return nodes
}

// 判断路由是否已经在节点的所有子节点树中存在了
func (n *node) matchNode(uri string) *node {
	// 使用分隔符将uri切割为两个部分
	segments := strings.SplitN(uri, "/", 2)
	// 第一个部分用于匹配下一层子节点
	segment := segments[0]
	if !isWildSegment(segment) {
		segment = strings.ToUpper(segment)
	}
	// 匹配符合的下一层子节点
	cnodes := n.filterChildNodes(segment)
	// 如果当前子节点没有一个符合那么说明这个uri一定是之前不存在, 直接返回nil
	if cnodes == nil || len(cnodes) == 0 {
		return nil
	}

	// 如果只有一个segment则是最后一个标记
	if len(segments) == 1 {
		// 如果segment已经是最后一个节点判断这些cnode是否有isLast标志
		for _, tn := range cnodes {
			if tn.isLast {
				return tn
			}
		}

		// 都不是最后一个节点
		return nil
	}

	// 如果有2个segment, 递归每个子节点继续进行查找
	for _, tn := range cnodes {
		tnMatch := tn.matchNode(segments[1])
		if tnMatch != nil {
			return tnMatch
		}
	}
	return nil
}

现在有了matchNode 和 filterChildNodes 函数,我们就可以开始写第二步里最核心的增加路由的函数逻辑了。

首先,确认路由是否冲突。我们先检查要增加的路由规则是否在树中已经有可以匹配的节点了。如果有的话代表当前待增加的路由和已有路由存在冲突这里我们用到了刚刚定义的matchNode。更新刚才框架文件夹中的tree.go文件

// 增加路由节点
func (tree *Tree) AddRouter(uri string,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error {
	n := tree.root
    // 确认路由是否冲突
	if n.matchNode(uri) != nil {
		return errors.New("route exist: " + uri)
	}

	...
}


然后继续增加路由规则。我们增加路由的每个段时,先去树的每一层中匹配查找,如果已经有了符合这个段的节点,就不需要创建节点,继续匹配待增加路由的下个段;否则,需要创建一个新的节点用来代表这个段。这里,我们用到了定义的 filterChildNodes。

// 增加路由节点
/*
/book/list
/book/:id (冲突)
/book/:id/name
/book/:student/age
/:user/name
/:user/name/:age(冲突)
*/
func (tree *Tree) AddRouter(uri string,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error {
	n := tree.root
	if n.matchNode(uri) != nil {
		return errors.New("route exist: " + uri)
	}

	segments := strings.Split(uri, "/")
	// 对每个segment
	for index, segment := range segments {

		// 最终进入Node segment的字段
		if !isWildSegment(segment) {
			segment = strings.ToUpper(segment)
		}
		isLast := index == len(segments)-1

		var objNode *node // 标记是否有合适的子节点

		childNodes := n.filterChildNodes(segment)
		// 如果有匹配的子节点
		if len(childNodes) > 0 {
			// 如果有segment相同的子节点则选择这个子节点
			for _, cnode := range childNodes {
				if cnode.segment == segment {
					objNode = cnode
					break
				}
			}
		}

		if objNode == nil {
			// 创建一个当前node的节点
			cnode := newNode()
			cnode.segment = segment
			if isLast {
				cnode.isLast = true
				cnode.handler = handler
			}
			n.childs = append(n.childs, cnode)
			objNode = cnode
		}

		n = objNode
	}

	return nil
}

到这里,第二步增加路由的规则逻辑已经有了,我们要开始第三步,编写“查找路由”的逻辑。这里你会发现由于我们之前已经定义过matchNode匹配路由节点所以这里只需要复用这个函数就行了。

// 匹配uri
func (tree *Tree) FindHandler(uri string) ControllerHandler {
    // 直接复用matchNode函数uri是不带通配符的地址
	matchNode := tree.root.matchNode(uri)
	if matchNode == nil {
		return nil
	}
	return matchNode.handler
}


前三步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步,我们把“增加路由规则”和“查找路由”添加到框架中。还记得吗在静态路由匹配的时候在Core中使用哈希定义的路由这里将哈希替换为trie树。还是在框架文件夹中的core.go文件找到对应位置作修改

type Core struct {
	router map[string]*Tree // all routers
}

对应路由增加的方法也从哈希的增加逻辑替换为trie树的“增加路由规则”逻辑。同样更新core.go文件中的下列方法

// 初始化Core结构
func NewCore() *Core {
	// 初始化路由
	router := map[string]*Tree{}
	router["GET"] = NewTree()
	router["POST"] = NewTree()
	router["PUT"] = NewTree()
	router["DELETE"] = NewTree()
	return &Core{router: router}
}



// 匹配GET 方法, 增加路由规则
func (c *Core) Get(url string,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
	if err := c.router["GET"].AddRouter(url, handler); err != nil {
		log.Fatal("add router error: ", err)
	}
}

// 匹配POST 方法, 增加路由规则
func (c *Core) Post(url string,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
	if err := c.router["POST"].AddRouter(url, handler); err != nil {
		log.Fatal("add router error: ", err)
	}
}

// 匹配PUT 方法, 增加路由规则
func (c *Core) Put(url string,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
	if err := c.router["PUT"].AddRouter(url, handler); err != nil {
		log.Fatal("add router error: ", err)
	}
}

// 匹配DELETE 方法, 增加路由规则
func (c *Core) Delete(url string,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 {
	if err := c.router["DELETE"].AddRouter(url, handler); err != nil {
		log.Fatal("add router error: ", err)
	}
}

之前在Core中定义的匹配路由函数的实现逻辑从哈希匹配修改为trie树匹配就可以了。继续更新core.go文件

// 匹配路由如果没有匹配到返回nil
func (c *Core) FindRouteByRequest(request *http.Request) ControllerHandler {
	// uri 和 method 全部转换为大写,保证大小写不敏感
	uri := request.URL.Path
	method := request.Method
	upperMethod := strings.ToUpper(method)

	// 查找第一层map
	if methodHandlers, ok := c.router[upperMethod]; ok {
		return methodHandlers.FindHandler(uri)
	}
	return nil
}


动态匹配规则就改造完成了。

验证

现在,四个需求都已经实现了。我们验证一下:定义包含有静态路由、批量通用前缀、动态路由的路由规则,每个控制器我们就直接输出控制器的名字,然后启动服务。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去修改业务文件夹下的路由文件route.go

// 注册路由规则
func registerRouter(core *framework.Core) {
	// 需求1+2:HTTP方法+静态路由匹配
	core.Get("/user/login", UserLoginController)

	// 需求3:批量通用前缀
	subjectApi := core.Group("/subject")
	{
		// 需求4:动态路由
		subjectApi.Delete("/:id", SubjectDelController)
		subjectApi.Put("/:id", SubjectUpdateController)
		subjectApi.Get("/:id", SubjectGetController)
		subjectApi.Get("/list/all", SubjectListController)
	}
}

同时在业务文件夹下创建对应的业务控制器user_controller.go和subject_controller.go。具体里面的逻辑代码就是打印出对应的控制器名字比如

func UserLoginController(c *framework.Context) error {
   // 打印控制器名字
   c.Json(200, "ok, UserLoginController")
   return nil
}

来看服务启动情况:访问地址/user/login 匹配路由UserLoginContorller。

图片

访问地址/subject/list/all 匹配路由SubjectListController。

图片

访问地址 /subject/100 匹配动态路由 SubjectGetController。

图片

路由规则符合要求!

今天的文件及代码结构如下新建的文件夹多一点你可以对照着GitHub再看看代码地址在geekbang/03分支上:

小结

在这一讲我们一步步实现了满足四个需求的路由HTTP方法匹配、批量通用前缀、静态路由匹配和动态路由匹配。

我们使用IGroup结构和在Core中定义key为方法的路由实现了HTTP方法匹配、批量通用前缀这两个需求并且用哈希来实现静态路由匹配之后我们使用trie树算法替代哈希算法实现了动态路由匹配的需求。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所谓的实现功能,写代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如何思考、如何考虑容错性、扩展性和复用性,这个反而是更大的部分

以今天实现的路由这个功能为例你是否考虑到了URI的容错性在Group返回时候是否使用接口增加扩展性在实现动态匹配的时候是否考虑函数复用性。我们要记住的是思路比代码实现更重要。

思考题

光说不练假把式,毕竟我们是实战课,那针对第三个需求“批量通用前缀”,我们扩展一下变成:需要能多层嵌套通用前缀,这么定义路由:

// 注册路由规则
func registerRouter(core *framework.Core) {
	// 静态路由+HTTP方法匹配
	core.Get("/user/login", UserLoginController)

	// 批量通用前缀
	subjectApi := core.Group("/subject")
	{
		subjectInnerApi := subjectApi.Group("/info")
		{
			subjectInnerApi.Get("/name", SubjectNameController)	
		}
    }
}

结合刚才说的考虑代码的设计感,你想一想如何实现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思考。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邀请他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