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73 lines
6.5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结束语|重新认识你自己
你好我是Rocky。
《基于人因的用户体验设计课》已经到了最后的结束语了。从开始筹备这门课到现在,差不多已有半年的时间。回想这几个月的点点滴滴,感触良多。
## 沉淀,让我审视自己
如此系统地准备人因系列课程,还是第一次。这门课是我这么多年来关于人因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
首先我想和你分享一下我在做专栏期间,有关于录音的一个小插曲。我录制音频的环境其实不是特别理想,我家里有两个很淘气的儿子,还养了两只调皮的泰迪犬。为了录制出自己满意的音频,我选择去办公室录音。可是办公室空调系统每隔十几分钟就会出现压缩机的巨响,周末的时候还会遇到上下楼层的办公环境改造装修,叮叮咚咚地不停,貌似办公室录音也行不太通。
最后我记录下了空调响一次的时间间隔,看表提前对空调的响声进行预判。至于装修,我就等装修工人下班了我再录。就这样,这个在办公司录音遇到的小问题就解决了。
孩子们经常和我说,爸爸好像比在华为工作的时候还要忙得多。确实,做这门课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光,我经常停笔后发现已经凌晨一两点钟,也有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通宵的时光。甚至是过年期间我也抽出了不少时间写稿录音。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6/cf/86fdf8f07052f7da7a9a496e725505cf.jpg?wh=1920*1280)
但是我觉得这些时间都用在了刀刃上,现在回头看看这门课,满满的成就感。我非常看重这个审视自我,进一步梳理自己知识体系的机会。创作专栏的过程,也是查缺补漏、自我完善、提升思考的维度,实现自我升华的过程。
能完成这门课,其实很感谢你的学习。
每当深夜略感疲惫的时候,每当思绪短路迟迟不能落笔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有那么一群小伙伴在等待更新,心里总是暖暖的,也瞬间充满了力量。通过这次课程的准备,我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甚至经过这次课程的梳理,现在再细致揣摩自己曾经的一些项目,发现仍有很多改进的空间。
## 人因,助你拥抱新我
学习这门课程你会发现,你既可以系统性地按着课程顺序学习,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跳跃式地学习(这门课的每一节课几乎都可以独立成章)。如果把人因设计比作一本武林秘籍的话,那么每一节课就相当于武林秘籍的一招一式,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实战运用。
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不要仅仅拘泥于一招一式,如果你是全部系统性学完,应该会发现课程的设计是遵循严格的逻辑来梳理的:
* 从人的视、听、触的感官输入到人脑的思维、情绪的处理,再到人的触屏、语音模态的输出;
* 从个体到社会性,从普通人到残障人士;
* 从普通的触屏设备到新形态、多屏互动;
* 从单模态到多模态、从单设备到多设备。
整体而言,我希望这门课能够带你由浅入深,带你走进一个顺应人的生理、心理规律,理解人所处的环境,尊重技术边界的人因设计思维体系。
我在整门课里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自然交互。这个逻辑类似于文艺复兴艺术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要求用心观察感官体验到的事物,从中洞见到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创作上。自然交互也是如此,只不过更加借用科学的研究手段,把这种自然主义发扬光大了。
如果你能融会贯通整个体系,你就会在基于一招一式的基础上厚积薄发,达到物我两忘,任意遨游的境界。
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的设计师,希望这门课能升级你的设计思考维度,为你的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帮助。
如果你是一位有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师,希望这门课给你的设计思维打开一个新的天窗,让你的设计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和扎实。
如果你并不是一位设计师,其实也没有关系。从宏观层面上来讲,人人都是设计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设计,都在经营我们的生活。你可能设计的不是软件,而是你的家、一款产品、一些代码,又或者是一个公司或者组织的流程。
不管你设计的是什么,只要你需要有意义、有次序、有意识和富于直觉的努力,那么这门课应该就会给你启发。它会告诉你,**理性系统的设计思考为什么会好过糊里糊涂的应对**。
我真心希望这门课能让你忘掉那个对自己身边体验麻木的旧我,拥抱关怀人性、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新我。
希望这门课能帮你重新认识你自己。
## 开源,让我们共同成长
而且,学完这门课不应该是你的终结。
知识是会迭代的。任何课程的内容,都会有对应的生命周期,有老化的时候。但是正如生命繁衍演化的逻辑一样,知识也要持续不断迭代更新,才会生生不息。
我希望你在学过这门课之后,开始以不一样的视角和思维惯性,去审视以前本没有疑问的设计。你并不需要简单遵循我总结出来的规矩,更要从前人的总结里汲取营养后,结合自己的实践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相信你最终会得到很多让你惊喜的想法与作品。
当然了,如果你能够把这些感悟梳理成一个知识体系,在留言区一起分享就更好了。让我们一块迭代更新这门课程,让人因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我现在从事的是开源工作,开源强调的是:“**共建,共治和共享**”。知识开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维度。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5/77/2502a31f5e223a19b788143cc2462377.jpg?wh=1680*940)
最后,我也希望你能够借鉴知识开源的理念对待这门课,广泛传播给还没有学过这门课的小伙伴,让更多的人受益,共享这些知识,共创这个知识体系。如果国内的设计团队都能够理解这一点,就会更容易成长,就能更快把国内的设计师都拉到一个新的创作思维高度,从闭源设计到开源设计,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和期待。
感谢你的一路相伴,不说再见,我们加餐和留言区见!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8/92/38c8f6d62247ebb175d4477d406bbd92.jpg?wh=1142*801)](https://jinshuju.net/f/Hnqk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