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0 KiB

27 | 微服务架构:微服务究竟是灵丹还是毒药?

微服务架构是从单体架构演化而来的。所谓单体架构,指的就是整个互联网系统所有代码打包在一个程序中,部署在一个集群上,一个单体应用构成整个系统。

而微服务架构则是将这个大的应用里面的一些模块拆分出来,这些模块独立部署在一些相对较小的服务器集群上,而应用通过远程调用的方式依赖这些独立部署的模块,完成业务处理。这些被独立部署的模块就被称为微服务,而这样的应用架构也被称为微服务架构。

应该说,模块化、低耦合一直以来都是软件设计追求的目标,独立部署的微服务使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更加清晰,也更加隔离,使系统易于开发、维护,代表了正确的技术方向。但是在实践中,有时候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用了微服务,系统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开发、维护。技术团队痛苦不堪,觉得是微服务的锅,主张放弃微服务,退回到单体架构。

那么,究竟该不该上微服务?微服务是灵丹还是毒药?

单体架构的困难和挑战

阿里巴巴大约是国内最早尝试微服务的企业之一。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看看当年阿里巴巴为什么要上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能解决什么问题?用好微服务需要做哪些准备?

阿里巴巴开始尝试微服务架构大约是在08年在此之前一个网站就是一个大应用一个用Java开发的war包就包含了整个应用。系统更新的时候即使只是更新其中极小的一部分也要重新打包整个war包发布整个系统。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这样的单体巨无霸系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

编译、部署困难

一个应用系统一个war包这个war包可能有几个G大。对于开发工程师来说开发编译和部署都是非常困难的当时我用自己的电脑编译这个war包大约需要半个多小时。工程师在开发的过程中即使只改了庞大系统中的一行代码也必须重新打包完整的系统才能做开发测试。这样的单体系统对于开发部署和测试都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甚至一天都写不了几行代码。

代码分支管理困难

因为单体应用非常庞大所以代码模块也是由多个团队共同维护的。但最后还是要编译成一个单体应用统一发布。这就要求把各个团队的代码merge在一起这个过程很容易发生代码冲突。而merge的时候又是应用要发布的时候发布过程本来就复杂再加上代码merge带来的问题各种情况纠缠在一起极易出错。所以在单体应用时代每一次应用发布都需要搞到深更半夜。

数据库连接耗尽

对于一个巨型的应用而言,因为有大量的用户进行访问,所以必须把应用部署到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上。然后每个应用都需要与数据库建立连接,大量的应用服务器连接到数据库,会对数据库的连接产生巨大的压力,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耗尽数据库的连接。

新增业务困难

因为所有的业务都耦合在一个单一的大系统里,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系统会变得非常的复杂,想要维护这样一个系统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很多工程师入职公司半年,都还不能熟悉业务,于是熟悉系统的老员工们忙得要死,加班加点干活,不熟悉系统的新员工们一帮忙就出乱,跟着加班加点地干活。整个公司热火朝天地干活,但最后还是常常出故障,新的功能迟迟不能上线。

发布困难

因为单体系统一个war包就包含了所有的代码新版本发布的时候即使跟自己开发的代码一点关系没有但就因为包含了自己的代码以防万一所有开发工程师都不得不跟着发布值班结果真正更新代码功能的只有几个人而整个部门都要跟着加班。有代码更新的同事汗流浃背进行代码冲突处理和修复发布bug没有代码更新的同事陪着聊天、打瞌睡、打游戏。

这些单体架构带来的困难,很多工程师自身都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在开始进行微服务架构重构的时候,虽然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是大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团结一致,成功实施了微服务架构重构。

微服务框架原理

当时阿里自己开发了一个微服务框架实施微服务架构重构这个微服务框架就是后来很著名的Dubbo。Dubbo应该说是借鉴了此前更早的SOA架构方案即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里面服务提供者向注册中心注册自己的服务而服务调用者到注册中心去发现服务发现服务以后根据服务注册中心提供的访问接口和访问路径对服务发起请求由服务的提供者完成请求返回结果给调用者。后来的各种微服务框架其实都可以认为是SOA架构的一种实现。但是在早期的SOA架构实践中WSDL、SOAP这些协议都比较重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描述协议很复杂服务的调用效率也比较低。

Dubbo在借鉴SOA架构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抛弃了SOA一些不必要的规范约束使用二进制协议进行服务注册与调用执行效率和使用的简洁性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Dubbo架构和SOA架构一样最核心的组件也是3个分别是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和服务注册中心。

服务的提供者顾名思义就是微服务的具体提供者,通过微服务容器对外提供服务,而服务的消费者就是应用系统或是其他的微服务。

具体过程是服务的提供者程序在Dubbo的服务容器中启动通过服务管理容器向服务注册中心进行注册声明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接口参数和规范并且注册自己所在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

服务的消费者如果想要调用某个服务只需依赖服务提供者的接口进行编程即可。而服务接口通过Dubbo框架的代理访问机制调用Dubbo的服务框架客户端服务框架客户端会根据服务接口声明去注册中心查找对应的服务提供者启动在哪些服务器上并且将这个服务器列表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根据某种负载均衡策略选择某一个服务器通过远程通讯模块发送具体的服务调用请求。

服务调用请求通过Dubbo底层自己的远程通讯模块也就是RPC调用方式将请求发送到服务的提供者服务器服务提供者服务器收到请求以后将该请求发送给服务提供者程序完成服务的执行并将服务执行处理结果通过远程调用通讯模块RPC返回给服务消费者客户端服务消费者客户端将结果返回给服务调用程序从而完成远程服务的调用获得服务处理的结果。

微服务架构的落地实践

阿里当时进行微服务架构重构的目标比较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工程师们日常开发的痛点,大家热情参与其中,所以阿里的微服务重构过程还是比较成功的。

阿里微服务重构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即使在单体时代war包内的模块关系也还是比较清晰的。所以在重构微服务的时候只需要对这些模块进行较小的改动进行微服务部署就可以了。

那么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会觉得用了微服务之后,反而问题更多了呢?

有些实施微服务的技术团队,既没有统一共识,让大家都热情参与;又没有做好模块划分,模块的职责边界不清,依赖关系混乱,很多单体架构下被隐藏的问题,到了微服务上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于是觉得是微服务这个技术有问题。

微服务不同于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消息队列或者分布式数据库这些技术,这些技术相对说来是比较“纯粹”的技术,和业务的耦合关系不是非常大,使用这些技术的场景也比较明确。而微服务本身和业务强相关,如果业务关系没梳理好,模块设计不清晰,使用微服务架构很可能得不偿失,带来各种挫折。

很多技术团队在实施微服务的时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微服务技术框架上。事实上,微服务技术框架作为一个工具对于成功实施微服务是最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使用微服务究竟能得到什么,也就是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实施微服务的关注点应该遵循以下一个倒三角模型:

首先明确自己的需求:我们到底想用微服务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求清晰了,再去考虑具体要实现的价值,再根据价值构建我们的设计原则,根据原则寻找最佳实践,最后根据实践去选择最合适的工具。

如果相反,先找到一个工具,然后用工具硬往上套需求,只会导致技术也没用好,业务也没做好,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事情变得一团糟,最后反过来怪技术没用。

总结

微服务和业务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仅仅用好微服务技术框架是无法成功实施微服务的。成功实施微服务最重要的是做好业务的模块化设计,模块之间要低耦合,高聚合,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要清晰简单。只有这样的模块化设计,才能够构建出良好的微服务架构。如果系统本身就是一团遭,强行将它们拆分在不同的微服务里,只会使系统变得更加混乱。

关于模块的设计,可参考第19篇文章组件设计原则

思考题

最后留一个问题吧。现在中台的概念比较火,中台和微服务的关系也比较密切,你理解的中台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价值,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和微服务的关系是什么呢?

欢迎你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思考,也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交流进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