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81 lines
12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做好闭环(三):编码能力训练篇的思考题答案都在这里啦!
你好,我是胡光。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学完了编码能力训练篇的全部内容。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想给你讲,可限于篇幅,所以咱们整个编码能力训练篇中的内容,都是与接下来的算法数据结构篇有很大的联系,并且它们对于理解程序设计,也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内容。
有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也相信只要你跟着课程学习,一定会感觉到自己收获到了“钓鱼工具”。如果能引发你的主动思考,进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这场学习过程就更加有意义啦。
我也非常高兴,看到很多同学都在紧跟着专栏更新节奏,坚持学习。经常在专栏上线的第一时间,这些同学就给我留言,提出自己的疑惑。大部分留言,我都在相对应的文章中回复过了,而对于文章中的思考题呢,由于要给你充足的思考时间,所以我选择在今天这样一篇文章中,给你进行一一的解答。
看一看我的参考答案,和你的思考结果之间,有什么不同吧。也欢迎你在留言区中,给出一些你感兴趣的题目的思考结果,我希望我们能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 数学归纳法:搞定循环与递归的钥匙
在这一章里呢,我们介绍了保证程序正确性的最重要的数学思维:**数学归纳法**。并且,从数学归纳法出发,我们学习了递归程序设计。递归程序设计的几点要素,就是数学归纳法中的几个重要步骤。递归中的边界条件,就是数学归纳法中的 $k\_0$,递归中的递归过程,就是数学归纳法中的假设 $k\_i$ 成立并证明 $k\_{i + 1}$ 也成立那一步,最后两步结论放到一起,就能证明我们的递归程序整体是正确的。
思考题中呢,给你留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将菲波那契数列的递归程序,改写成循环程序,关于这个问题,你可以参考留言区中 @奔跑的八戒、@徐洲更、@一步、@Geek\_Andy\_Lee00、@我思故我在 等用户的答案以及我在他们当中给出的回复内容。
第二个思考题呢,是做数学归纳法与菲波那契数列递归程序步骤的一一对应,关于这个问题,请看下面我给出的参考答案,看看和你想的有什么差别吧:
```
#include <stdio.h>
int fib(int n) {
if (n == 1 || n == 2) return 1;
return fib(n - 1) + fib(n - 2);
}
int main() {
int n;
scanf("%d", &n);
printf("%d\n", fib(n));
return 0;
}
```
其中代码的第4行n == 1 和 n == 2 的条件判断,就是数学归纳法中所谓的 $k\_0$ 成立,这一步保证了,`fib` 函数计算的第 1 项 和 第 2 项的斐波那契函数值一定是正确的。代码的第 5 行中呢,就是假设 `fib(n - 1)``fib(n - 2)`的值是正确的,那么 `fib(n)` 就的值就等于 `fib(n - 1) + fib(n - 2)` ,这就是数学归纳法中的第二步,假设 $k\_i$ 成立,证明 $k\_{i + 1}$ 也成立。显然如果可以保证前两项的正确性,那么 `fib(n)` 的值一定正确。最后我们得出结论,这个`fib` 递归函数设计是正确的。
## 程序设计原则:把计算过程交给计算机
这一节中,我们强调了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将计算过程交给计算机。我们负责逻辑组织,计算机负责具体计算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本节中的思考题是计算100以内自然数的 “和的平方” 与 “平方和” 的差值。在这里呢,我要给用户 @胖胖胖、@不便明言、@Geek\_And\_Lee00 点赞。具体的答案,你也可以参考这三个用户在留言区中的内容。
关于这道思考题的第一问,我就不给你做演示了,实现起来比较简单,你应该有能力自我完成的。下面,我主要给出 “平方和” 公式的推导过程,而对于 “和的平方” 你可以基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来求解。
教给你一种比较通用的推导平方和公式的方法,也是我用着最顺手的方法,就是依靠立方和,推导平方和。首先,我们先列出来相邻两项的立方差:
$$
\\begin{aligned}
n^3 - (n - 1)^3 &= 3 \\times n^2 - 3 \\times n + 1 \\\\\\
(n - 1)^3 - (n - 2)^3 &= 3 \\times (n - 1)^2 - 3 \\times (n - 1) + 1 \\\\\\
(n - 2)^3 - (n - 3)^3 &= 3 \\times (n - 2)^2 - 3 \\times (n - 2) + 1 \\\\\\
&… \\\\\\
2^3 - 1^3 &= 3 \\times 2^2 - 3 \\times 2^2 + 1 \\\\\\
1^3 - 0^3 &= 3 \\times 1^2 - 3 \\times 1^2 + 1
\\end{aligned}
$$
如上公式所示,我们将上面罗列的 n 个等式的左右两侧分别相加,就得到了如下式子:
$$
\\begin{aligned}
&左侧n^3 = n^3 - (n - 1)^3 + (n - 1)^3 - (n - 2)^3 +… - 1^3 + 1^3 - 0^3 \\\\\\
\\\\\\
&右侧3 \\times \\sum\_{i=1}^{n}i^2 - 3 \\times \\sum\_{i=1}^{n}i + n
\\end{aligned}
$$
我们看到左侧就剩下一项 n 的立方了,这一项是可算的,右侧有一个 3 倍的平方和项和一个3倍的等差数列求和项以及一个常数项 n。接下来左侧等于右侧我们将平方和项与其他几项分别置于等式的两侧就得到了如下平方和公式
$$
\\begin{aligned}
左侧 &= 右侧: \\\\\\
& n^3 = 3 \\times \\sum\_{i=1}^{n}i^2 - (3 \\times \\sum\_{i=1}^{n}i) + n \\\\\\
移项&\\\\\\
& 3 \\times \\sum\_{i=1}^{n}i^2 = n^3 + (3 \\times \\sum\_{i=1}^{n}{i}) - n \\\\\\
& \\sum\_{i=1}^{n}i^2 = \\frac{n^3 + (3 \\times \\sum\_{i=1}^{n}i) - n}{3} \\\\\\
& \\sum\_{i=1}^{n}i^2 = \\frac{2 \\times n^3 + 3 \\times (1 + n) \\times n - 2 \\times n}{6}
\\end{aligned}
$$
至此,我们就得到了平方和公式。其实,你还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求解立方和公式,整体步骤差不多,就是先表示出相邻两项的四次方差,然后用如上步骤,继续推导即可。
## 框架思维(上):将素数筛算法学成框架算法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素数筛算法,素数筛每一轮找到一个素数,然后在一个标记数组中,标记掉这个素数所有的倍数,剩下没有被标记掉的数字,就是我们要的素数了。最后,我留了一个程序性质证明题,具体看如下代码:
```
#include <stdio.h>
// 打印一个素因子,并且在中间输出 * 乘号
void print_num(int num, int *flag) {
if (*flag == 1) printf(" * ");
printf("%d", num);
*flag = 1;
return ;
}
int main() {
int n, i = 2, flag = 0, raw_n;
scanf("%d", &n);
raw_n = n;
// 循环终止条件,循环到 n 的平方根结束
while (i * i <= n) {
//①:只要 n 可以被 i 整除,就认为 i 是 n 的一个素因子
while (n % i == 0) {
print_num(i, &flag);
n /= i;
}
i += 1;
}
//②:如果最后 n 不等于 1就说明 n 是最后一个素数
if (n != 1) print_num(n, &flag);
printf(" = %d\n", raw_n);
return 0;
}
```
第一个,是要证明第 18 行代码中,只要 n 可以被 i 整除i 就一定是素数。关于这个证明,我们可以使用反证法。
假设 i 可以被 n 整除,但 i 不是素数,由算术基本定理可知,一个非素数的数字 N一定可以分解为几个小于 N 的素数乘积的形式。我们不妨假设 $i = p\_1 \\times p\_2$,这里 $p\_1$ 和 $p\_2$ 均为素数,如果变量 n 可以被 i 整除,那么 n 也一定可以被小于 i 的素数 $p\_1$ 整除。而根据程序的运行流程n 中已经不可能存在小于 i 的因子了,所以$p\_1$ 不具备存在的条件故原假设不成立i 是素数。
第二个,是要证明第 25 行代码中,为什么只要 n 不等于1n 就一定是素数呢?其实也可以参考第一问的证明流程。在 while 循环处理过程中,数字 n 中已经不可能存在小于等于 i 的所有的因子了,又因为此时 i 是大于根号 n 的一个值,也就是说,在小于等于根号 n 范围内,找不到数字 n 的非 1 因子,而能够满足这种性质的数字,一定是素数。
至此,我们就证明完了程序中两处代码的性质。
## 数据结构(上):突破基本类型的限制,存储更大的整数
在这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大整数表示法,说明了如果是数据表示的导致的程序设计过程不可行,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数据结构中寻找解决方案了。
在大整数表示法中,我们是将一个数字,从右到左倒着存储在数组中,并且用数组的 0 位存储数字的位数。数组中存储的数字大小,应该等于其每一位的数字乘上相关存储位置的位权,数组的 1 位位权为 1也就是 10 的 0 次方2 位位权为10也就是 10 的 1 次方,以此类推。
那么接下来,我们理解大整数的乘法,也是通过这种数学公式上面的等价关系,来理解大整数乘法过程。最后给你留了一个编程题,是关于实现读入两个大整数,并且计算两个大整数加法结果的程序,以下是我的参考代码:
```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define MAX_N 1000
char str_a[MAX_N + 5], str_b[MAX_N + 5];
int num1[MAX_N + 5], num2[MAX_N + 5], num3[MAX_N + 5];
void convert_to(char *str, int *num) {
num[0] = strlen(str);
for (int i = num[0] - 1; i >= 0; i--) {
num[num[0] - i] = str[i] - '0';
}
return ;
}
void output_big_integer(int *num) {
for (int i = num3[0]; i >= 1; i--) {
printf("%d", num3[i]);
}
return ;
}
int main() {
scanf("%s%s", str_a, str_b);
convert_to(str_a, num1);
convert_to(str_b, num2);
plus_big_integer(num1, num2, num3);
output_big_integer(num3);
return 0;
}
```
可以看到,首先读入两个字符串 str\_a 和 str\_b分别代表第一个和第二个大整数。然后调用 convert\_to 方法,将第一个字符串与第二个字符串,转换成大整数表示法,分别存储在 num1 和 num2 数组中;然后再调用 plus\_big\_integer 方法,将两个大整数的加法结果,存储在 num3数组中最后输出 num3 数组中所存储的大整数。其中,提到的 plus\_big\_integer 方法,在原文中有给出,你可以回到原文中进行查看。
这段程序设计中,最应该值得你注意的是,我们将大整数操作的相关过程,均封装成了函数方法。字符串转大整数表示法,封装成了函数 convert\_to大整数加法过程封装成了 plus\_big\_integer输出大整数封装成了 output\_big\_integer。
封装成函数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只要保证每一个小方法是正确的,就能保证整个程序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单独看主函数的话,即使不看每一个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你也能够清晰的知道,这个程序流程究竟在干什么,增强了代码的可读性。最后一点好处,就是出现 Bug 的时候,便于改错。
关于第17篇文章中所说的改进 Shift-And 算法中的数据结构,我这里给你个提示,你可以参考大整数表示法,再参照这道题目中的程序设计原则,将操作封装成函数。
对于改进 Shift-And 算法中的数据结构,你需要做的就是用大整数表示法,表示一个二进制数字,然后根据 Shift-And 算法的需求,做好需要封装的操作有:**左移**、**或1操作**、**与运算**以及**判断这个数字的第 m 位是否为 1** 这些需要封装的操作。最终你会发现,算法流程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有程序样式。更多内容呢,你可以参考文章中,我与 @陈洲更 的留言讨论内容。
好了今天的思考题答疑就结束了,如果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者有更好的想法的,欢迎告诉我,我们留言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