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99 lines
19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processed differently from what appears below.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hidden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10遣词造句如何让字和句吸引用户的眼球
你好,我是涵柏,欢迎你继续跟我学习写作。
今天我们将进入写作中一个更为微观的领域,遣词造句。谈到遣词造句,有朋友曾跟我说,相比于主题构思、结构搭建,文字处理并不太重要。
这实在是一个误区。文字的魅力是绝对存在的,在中国历来都是“一字之师”的说法。这个典故最早的出处,可能源于唐朝。
据传,唐朝有个叫齐己的和尚,很喜欢写诗,写得也很好。
有一次,齐己写了一首诗,叫《早梅》,其中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过了几天,好友郑谷来串门。齐己对他说:“我写了一首诗,你给我看看怎么样?”郑谷看了半天,说:“写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点,你写的是早开的梅花,一般不会数枝开,数枝就是开了一片啦,我觉得应该把数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就显得这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齐己一听,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说:“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看完这个故事,词句的重要性,想必就不用我多加解释了,但在我具体分享方法之前,有一个基本原则和一个基本方法,需要说在前面。
**基本原则是,要正确地使用语法、句法和词语,不要出现病句和错句。**在我看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中,像词语搭配错误、用词不当已经很少见了,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语病是:**句式杂糅**。之所以会这样,其实跟我在[第3课](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99116)中提到的一个误区有关,那就是中文西化。越来越多的人在写作中借用英语从句表达,这很容易出现句式杂糅的情况。
我举个例子: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出来这是一个病句。这是典型的在修饰短语里面再出现一个新的句子结构,去掉“变得多了”就可以了: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分外活跃而健谈。
**基本方法是,要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表达的直观感受。语感好的人,凭着语感就能判断句子的正误,甚至好坏。至于怎么培养语感,网上的教程有很多,我这里只和你分享两个习惯:
* 一是平常看书的时候,遇到有意思的文字,一定要读出来,它会潜移默化地对你产生影响。大家常问,为什么我写的时候想不到这个词呢?这个问题我也问过很多写作高手,他们的答案很一致,没什么速成的诀窍,就是多读。当你自己写的时候,很多词语会直接在脑海中跳出来,而不是刻意想出来的。
* 二是自己写完一篇文章,大声读出来,既能培养语感,也能帮你快速修改文章。
讲清楚了基本原则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主题,我来分享下怎么遣词造句?我分两部分来讲,先讲词语,再讲句式。
## 词语
我们先说用词上的讲究。一个好的写作者,在用词方面,会有哪些方法呢?一是精确凝练;二是动态感表达。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下。
### 1\. 精确凝练
我们先说第一个方法。你应该已经注意到了,我在这门课里,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到**精确**了。在我看来,这是用词最重要的原则。
所谓精确,就是具体准确清晰,你不能让读者不停地擦拭眼睛,也弄不清楚自己看到了什么东西,一切都还是模糊的。
所谓凝练,就是不啰嗦,有详略,**不是任意一个名词都是需要修辞的,不是任何一个动词都需要副词去衬托的。**
那怎么做到呢?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需要避免什么?如果你认真学习了前面的课程,应该知晓这样两点:
* 第一,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弱动词,比如“进行”“造成”这样的动词;
* 第二,慎用形容词和副词,特别是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时候,宁可不用。
我举个例子,你可以感受下。有一次,我在辅导我弟弟写文章时,他写自己被外面的鸟儿吵醒,开启了一天的生活。他是这样写的:明媚的早晨,柔柔的阳光照着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在树上婉转地鸣叫。我被这动人的鸟叫声吵醒。
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是失败的。因为它正好犯了我们刚刚所讲的错误,既不简略更不精准。
为什么不够简略呢?因为许多修饰是没有意义的,在我们的写作中,有个基本的原则是,**修饰尽可能是为了主题服务**,如果不是为了这一点,其它修饰能省则省,除非这个修饰非常完美。
当时,我就告诉我弟弟,你就是想表达自己被这动人的鸟叫声吵醒,保留婉转这个形容词就够了,你的其它修辞都是没有意义的,显得啰嗦。你想想,既然有鸟儿在树上唱歌,这天气一定不差,所以明媚这个形容词可以删掉。同理,像“柔柔的”“轻盈的”,这些词语通通没有保留的必要。
所以,你可以直接改成:早晨,阳光照着我的卧室,小鸟在树上婉转地鸣叫。我被这鸟叫声吵醒了。
我们再说这句话里面的动词,“照着”这个动词很普通,一天中只要太阳没有“躲”起来,有阳光,我们都可以用照。这就很难体现此时此刻阳光的特殊性,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提醒自己了,是不是可以换个动词。那么,开动脑筋,我们可以用什么动词呢?
我会用“洒向”这个动词。为什么呢?一方面,根据我们生活的经验,早晨的阳光不怎么刺眼,所以用洒是准确的;另一方面,洒说明是缕缕阳光慢慢浸透的,自上而下的,显然,它是个更有画面感的词语。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印象中最深的,鲁迅在写孔乙己拿钱的动作时,就曾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我们感受下。
> 一处是:
>  
>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  
> 另一处是:
>  
>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注意到了吗?第一处用的是“排”出九文大钱。第二处用的是,“摸”出四文大钱。
为什么会这样用动词?你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假如你用硬币买东西。你拿出硬币,正常的情况下,是数好以后给老板,但孔乙己是把大钱拿出来,一个个排整齐,他这样做显然是故意给老板看的。动作背后的潜台词是:我不差钱,也不差你的,你看好了。第二处用“摸”,你再想想自己拿钱的动作,直接掏出来,但是孔乙己是摸。什么情况下才会摸呢?钱很少或者不确定有没有钱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摸”,差别就在这里,所以**不同的动词反映的是人物不同的状态**。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已经提到过了,词语的应用是为主题服务的,孔乙己从“排”到“摸”出大钱,其实反映了他的财产状况越来越差,为其最后的消失埋下了伏笔。
前面我们说了动词,形容词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形容某人慷慨,假如在文章中直接用慷慨这个形容词就没什么意义,因为它太过模糊,什么方面慷慨,慷慨到什么程度,不是一个形容词能够体现的。与其用这样的形容词,不如用一句话去解释。比如,水浒传里写宋江仗义疏财、慷慨,从来不会用形容词直接去描述,而是讲情节。
当然,有好的形容词、副词千万不要吝啬用,那什么是好的形容词和副词呢?**带有描述性质的,或者能够让你直接捕捉到的。**我举个例子,你感受下,“他的脸上露出了僵硬的笑容”,“僵硬”这个形容词,就是我们可以捕捉到的,读者完全可以立马明白“僵硬”是个什么状态。再比如“生了锈的铁杆”,“生了锈的”就是一个描述类形容词,这种形容词,是有信息增量的。
### 2\. 动态感表达
接着说第二个方法,动态感表达。先看一段话:
所有人都试图爬到车厢上,一旦一个人成功了,其他人就更拼命,一时间所有的车厢都是人,努力抓住铁杆,爬进车窗,爬上火车车顶,尽一切可能接近火车。他们在尖叫,在推搡,甚至摔倒在其他人身上。一周之前他们还在自己家里,而现在,他们如此渴望生存,以至于周遭枪声四起,也不能阻止他们奔向那里。
这是我根据冯小刚《1942》这部电影中河南人乘火车逃荒的那段情节改写的文字。我想说明什么呢其实是想告诉你我们用词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尽量让一篇文章里的每个元素都充满活力**。因为读者喜欢看到的是处于动态中的人,任何事物,读者都更倾向于动态的。
我相信,我上面的这段文字,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动态画面。你肯定要问,我是怎么做到的?
* 诀窍一,**用强动词。**比如上面这段话中的,抓住、爬进、尖叫、推搡都是强动词,同时也是连贯的,它是最能带来画面感的。
* 诀窍二,即便写静态事物,也可以停下来想想,能不能换个表达,**赋予事物以生命**?这就要用到拟人化的表达。
举个例子,电影《囧妈》里面有一段戏,就是徐峥饰演的角色徐伊万一个人在结了冰的贝加尔湖上奔跑,以追上某个目标。一般我们来写,那肯定就是从人物出发,这个人在冰川上喘着粗气、踉踉跄跄地奔跑。
那我们换个角度,不写人物,写冰川呢?我试试看,你感受下:
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只有冰川在吱吱地叫着,声音一直没有停下,提醒着我们,它的上面,有一个人正在奔跑。他是谁?
实际上我这样写,是想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带出人物,所以特意让冰川发声。这样的技巧,我会经常用到。比如写洪水过后的江水,我会这样写:
江面一片沉寂,平静的江水已经淹没了之前的所有绝望和惊慌。
不知道你能不能体会到我的用意。你想想看,大多数人要写江面一片沉寂,肯定会写没有声音,没有人。如果这样,这只是到了写作的第一层。我们为什么不能够通过用词产生以动衬静的作用呢?这样会更有画面感。所有我用了淹没、绝望、惊慌这样具有明显动态感的词语来表达这个沉寂的画面。
你要问我灵感怎么来的?想想王维的那首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好了,用词我就讲到这里,用了比较多的篇幅来阐述这个原理。
在这一部分,我还得回答一个问题,怎么积累词汇?积累其实很简单,找你最感兴趣的小说、电影、新闻等,这样你才不会觉得枯燥,然后有意识地去记住这些词语。最后,对它仿写或者改写,看看这个词能不能用到其它地方,或者在这个地方使用的词语能不能换一个更好的表达。坚持一星期或者半个月,效果就出来了。
## 句式
我们再来聊聊句式的应用。听到这,你是不是会觉得好笑,这不是我们小学时的功课吗?你还要讲?我当然不是和你聊聊怎么造句,也不再讲什么情况下应该用被字句。这里我想分享两个方法:一个是关注语句的顺序;另一个则是打破常规。
### 1\. 语句顺序
谈到语句顺序,你可能会有点懵,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对句子进行排列。首先,我们得知道一个事情的自然顺序是什么,也就是它是按照什么顺序发展的。
我举个例子:
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是被闹钟先吵醒,然后进卫生间洗漱、换好衣服,接着吃早餐,装好母亲为我备好的午餐盒,然后出门。这就是自然顺序。
为什么要先知道这个自然顺序呢?因为只有清楚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才能决定哪句话是最重要的。
接着,就要回答怎么排列这个语句的自然顺序。关于这个问题,契诃夫有句经典格言:**如果你在第一幕中展示了一把枪,它就必须开火。**换句话说,如果在第二幕中有把要开火的枪,那你最好在第一幕中就要介绍它。
接着上面那个例子,比如我要写自己和父母发生了冲突,冲突的原因是,我不想带午餐盒去单位,而是想吃披萨,所以我偷偷把午餐盒放在了家里,这惹怒了母亲。
好了,这个时候,我们在组织语句顺序的时候,要有意地做好准备,把冲突的线索埋好。具体写作的时候,我可能就会这样写:
我每天早上都重复着同样的事,但今天早上有些不同。吃完了早餐后,我并不想装上午餐盒,心里想的都是公司楼下的榴莲比萨。早上,我问母亲能否不带午餐,但被拒绝了。她觉得这是冒犯她的权威。我走出卧室,穿过客厅时,把午餐盒放在了茶几上,背上了包,离开了家。
这个场景,就是**把描述不同点、异常情况的句子先交代出来,为下文的争吵预埋伏笔。**这个道理很简单,我就不多讲了。
### 2\. 打破常规
接着我们来说说第二个方法,必要时可以打破常规。所谓打破常规,其实就是要让句子有变化。有两个技巧,我们常常会用到,希望你能学到手。
**第一,让句子有快有慢。**
一般来说,我们的原则是,当你解释枯燥但又重要的信息的时候,加快句子的速度;而当描述一个重要信息的时候,就放慢速度,让读者跟着你进入场景。
怎么加快速度呢?**缩短句子,去除冗余的信息。**
比如,我们要解释有关对未成年女性强奸罪的问题。首先,这是一个法律问题,我们得保证句子的精准;其次,因为它是法律解释,很容易枯燥,我们就要尽量缩短句子,以简单明了为目的。我可以这么写:
我国法律规定与未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不论是否违背幼女的意志均可判强奸罪。在此基础上司法解释进一步阐明和不满12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都应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而对待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幼女则要视身体发育状况、言谈举止等情况裁判普通人认为这可能是幼女的就应该认定行为人也明知对方是幼女。
那如何慢下来?**用细节描写。**我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要写一段张三追杀李四的情节,我这么写:
广场上,张三朝着李四逃跑的方向追去,边跑边把手里的刀扔了过去。就在这个时候,播放器的音乐停了,跳广场舞的大妈也停下了舞蹈,刚好看到了这一幕。
这里我明显用了音乐停顿这个细节,通过增加句子,放慢了追逐的节奏,好拉长这个悬念时刻。
**第二,让句子有不同的视角。**
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描写一个战争场面,一群人战胜了敌人,然后往村里运送战利品。我想,大多数人会写:
这条路曲折泥泞,距离村子三公里多,刚结束战斗的人们运送着战利品沿着它往村里走去,边走还边流着血。
这是一个以“人”作为视角来组织的句式。但如果我们想打破常规,让它有不同的视角,怎么办呢?就是**把原句中的某一点拎出来,作为一个新视角来完成句式。**
比如,我们把边走边流着血这句里的“血”放在前面来写,写出来就是这样的:
血滴一直延伸到村子里,足足有三公里多,滴血的路径也是人们运送战利品的路径,曲折泥泞。
感受出来差别了吗?我把“血滴”作为主视角,这么做基于两点:
* 一是让句子有变化,打破常规;
* 二是用血滴恰好能体现战斗的残酷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 总结
词句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遣词造句是门必修课。有两个方面我们需要注意:
* 基本原则:要正确地使用语法、句法和词语,不要出现病句和错句;
* 基本方法:培养语感。
用词部分,我分享了两个方法。
第一,精确凝练。基本的原则是,我们的修饰尽可能是为了主题服务,如果不是为了这一点,其它修饰能省则省,除非这个修饰语非常完美。所以我的建议是,多用动词、名词,慎用形容词和副词。如果要用到形容词和副词,要记得选带有描述性质的,或者能够让你直接捕捉到的词语。
第二,要选能带来动态感的词语。有两个诀窍,一是用强动词,最好还是连贯的,营造画面感;二是即便写静态事物,也可以停下来想想,能不能换个表达,赋予事物以生命?拟人化的表达就很好用。
句式部分,我也讲了两个方法。
第一,关注语句的顺序。怎么排列呢?首先我们得知道一个事情的自然顺序是什么,然后在组织语句顺序的时候,要有意地做好准备,把冲突的线索埋好。
第二,要打破常规。也有两个诀窍,一是让句子有快有慢,一般来说,我们的原则是,当你解释枯燥但又重要的信息的时候,加快句子的速度;而当描述一个重要信息的时候,放慢速度,让读者跟着你进入场景。二是转换视角,可以把原句中的某一点拎出来,作为一个新视角来完成句式。
## 作业
长期以来,“正当防卫”都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常常会出现某人侵害其他人权益过程中被反杀的场景,比如[昆山反杀案](https://baike.baidu.com/item/8%C2%B727%E6%98%86%E5%B1%B1%E6%8C%81%E5%88%80%E7%A0%8D%E4%BA%BA%E6%A1%88/22844108?fromtitle=%E6%98%86%E5%B1%B1%E5%8F%8D%E6%9D%80%E6%A1%88&fromid=22852259&fr=aladdin)。
今天的作业就是,请你以这个案件为背景,借助今天学习的遣词造句的方法,写一段话。可以发挥想象,描述反杀的情节;也可以查证法律条文,用最精确凝练的句子解释该案件中枯燥但又重要的信息。
等着看你的作业啦,我会逐一为大家点评。如果今天的内容让你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