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docs/324266.md
2022-09-03 22:05:03 +08:00

160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26 | 上云设计,融合云计算的未来
你好,我是乔新亮。
如果不考虑本周五将要更新的“结束语”,那么实际上,我们已经来到了整个专栏的最后一讲。在这一讲里,我打算和你聊聊有关“上云设计”的话题。
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时刻聊起云计算呢?
这其实和当代 IT 产业的发展趋势有关,可以说,云计算产业的成熟,直接影响了很多问题的思考方式。
前段时间,我找到团队内的一位核心架构师,请他去调研关于企业上云的可行性,培养他做架构决策的能力和思维。其实,对于我来说,调研的结果并不重要,因为我早就在心里打算好了:我们一定要上云,彻底拥抱云计算。让团队去调研可行性,更多是为了做好团队的能力培养。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没错,在专栏里,我曾多次提起对云上资源的规划。
比如,在“高性能设计”一节,我们谈到拥有云上秒级扩容能力,会给运维工作带来哪些帮助;在“扩展性设计”一节,我们提议,对于非核心系统,在需求较为匹配的情况下,直接选择购买套装软件或云服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最终可以归结为一个结论:企业要上云,并且未来一定会上云。
当然,我不是一拍脑门或是收了赞助费,所以跑来建议大家上云。而是整个 IT 产业的发展趋势,迫使我们顺应时代。如果不能形成正确认知,与趋势为敌,一定会影响企业或者自己的发展。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站在全局视角,尝试看透 IT 和云产业的价值与发展。
## 对 IT 技术和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判断
整个 IT 产业的发展历程,起始于硬件方面的发明创造。
1946年英国剑桥大学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冯·诺依曼机器 EDSAC 。近十年后,相关的编译程序和编程语言才出现。
但直到 1964 年 IBM 推出 System/360 以前所有的计算机都是面向用户定制的没有统一标准设计上也没有连续性。IBM System/360 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开始走向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
1981 年IBM 推出了世界第一台个人 PC体型大幅缩小是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的开始。站在历史的角度看 IBM PC 尤其有重要意义。
但如果让一个生活在 2020 年的程序员来看, IBM PC 无疑差到令人发指 —— 它的内存只有 16k存储还要靠盒式录音磁带或 5.25 英寸软盘,售价却高达 1565 美元,真是又贵又难用,性能都不如现在一款价值几百元的老年手机。
当然IT 软件的发展也没比硬件好多少。如果你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出身,很可能学习过汇编语言,也就是面向机器的程序设计语言。现在看来,汇编语言非常难以理解,编码也很复杂。到现在,已经很少有软件公司,会用汇编来开发软件。
那时,人们很难想象,会有 Java、Golang 这样的语言应用在软件开发行业,极大降低研发成本,提升了研发效率。
从汇编语言到 Java ,从最早的 IBM System/360 到如今的计算设备,技术发展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底层黑盒化、价格亲民化。也就是说,**我们越来越不需要关注技术细节,同时技术的价格也越来越亲民。**
当这些技术或服务,被整合成产品,连入互联网,使客户可以按需购买时,云计算就出现了。
站在应用软件角度看,现在的 IaaS 软件已经非常成熟PaaS 和 SaaS 软件也在迅速发展中。到目前为止Salesforce 可以说是最成功的 SaaS 软件。
说了这么多,关于 IT 技术和云计算,二者的发展究竟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我将其总结为以下五点:
1. 形态产品化;
2. 价格平民化;
3. 自助服务;
4. 按需付费;
5. 网络访问。
在某种意义上,云计算可以理解为各类云服务的统称,而所有这些服务,都是通过产品来体现的。在今天,云产品仍然在向前快速发展,站在旧有产品的肩膀上,融合进旧有产品的生态里。
推动这种发展向前的力量,不是某家公司 CEO 的个人意志,而是“**技术基座不断上移**”的社会客观需求。
科技不与人争利,只有人与人之间才会争利。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自有其普世价值,也会越来越平民化。**看清趋势,拥抱趋势,在技术****演进早期,选择****恰当时间,积极应用,拥抱技术红利,****就****可以为企业赢得阶段性的领先优势**。
在经济学概念里,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答案是,专业分工。在数字化世界里,逻辑其实是同样成立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对于云产品来说,只要客观需求存在,就一定会有人去尝试解决,并包装成产品售卖。
比如DevOps、微服务框架、多云管理、深度学习训练服务、边缘计算服务、量子计算服务……只要你需要基本就能找得到。
对于云计算厂商来说,只要不是企业核心的业务逻辑,所有“技术基座”都可以云化,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客户只需要付费购买就好。
对于**甲方企业来说IT 投入是价值成本,需要持续加大投入,但迫于经济规律,****最终****不得不寻求公共技术的社会化**。
双方的深层需求是契合的,也符合让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原理。所以,关于 IT 技术和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我一直认为有两大结论是非常关键的,分别是:
1. 数字化转型的结果是:云会吞噬一切;
2. 云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这场“变革”,并寻找个人或企业的发展机会。
## 坚持拿来主义,不要和趋势为敌
我相信,至少有五点认知,你一定要关注,并多加思考。这些认知,既适合普通工程师,也适合 CEO/CTO ,区别是,站在何种角度去思考,以及如何做决策。
**第一,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倒推上云规划。**
你可能会想老乔这个大忽悠按你这么说CTO 干脆啥也别想,直接上云就可以了。
当然不是了,上云是为了帮助业务降本提效,做任何事都要从目标出发。从前,我曾主导企业的 IT 设施上云规划,就在同云计算厂商的合同里,明确写道:
“完成迁云后,在同等资源下, IT 年度总支出费用相比 20xx 年降低 55%。20xx 年为迁云实施阶段,年度迁云总费用不得高于前一年 IT 相关基础设施、技术平台总费用。”
当然,云产品带来的价值,不仅是资源节省,还有人力节省、加速研发等,这些都可以换算成财务价值。
如果你上了云IT 开销反而更大了,那说明整个规划和管理一定存在问题,先不要上云。
**第二,坚持“拿来主义”,不要在企业层面重复造轮子。**
其实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有聊到过这一点,但很多做技术的同学,依然对此十分执着。
经常有同学找到我说老乔XX 功能我们自己完成吧,我们自己做得更好!做得更好,到底是怎么个好法呢?用我们前面讲的知识来理解,也就是要明确给“用户”的契约:“你要消耗多少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实现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性能表现怎么样?”
大部分同学,可能并没有明确这个契约。有时,老板也会犯糊涂,仅仅是听研发负责人这么一说,就不假思索、大大方方地同意了。
通常,在项目刚启动时,在开源项目的加持下,可能只需要两个人参与开发,人力成本并不高。可一个季度后,负责人就会找到老板,要求将项目组扩充至五人。又过了一个季度,可能项目组就变成了十个人。老板这才发现自己上了“贼船”,该项目仿佛一个“无底洞”,自研成本早已远远超过购买云服务的开销。
当下,许多的 IT 研发工作都是重复造轮子,美其名曰为“沉淀企业 IT 基因”,实际就是浪费 IT 资源,对业务发展施加反作用。企业经营要务实,对于非核心业务,坚持“拿来主义”,不要过于理想主义;对于核心业务,坚持长期投入,建立团队推进自研工作。
**第三,别害怕上云,****和****乙方****一起****搞定障碍。**
很多技术管理者一提上云就如临大敌:顶层规划怎么做呀?云上架构怎么设计呀?应用怎么迁移呢?怎么把云用好呀?怎么选择云厂商啊?
还没正式见过服务商们,就先把自己吓了个半死 —— 这么多问题都不懂,我们团队可能支持不了上云改造,要不计划先搁置吧。
依据我在企业上云方面的经验,上云规划涉及的内容会非常多,包括:上云方案、现有系统评估、云平台成本优化建议、迁移方案、云主机的功能和指标、网络带宽指标、跨国专线带宽指标,等等。
在当时,团队也是第一次做上云迁移,很多内容都不懂。这份文档的内容,部分是我们根据自身需求提出的,部分来自于云厂商对自己亮点的介绍。最终,文档在不断地沟通和商业谈判中丰富起来了。
**第四,开放心态看待数据隐私。**
很多人对公有云比较抗拒,担心数据隐私泄露,担心竞争对手派系的企业盗用自己数据。其实我认为,大可不必担心。我个人的观点是,云厂商不会在公司层级盗取你的数据,但有可能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数据泄露。
可我们也要多问问自己,自己管理的数据就安全吗?比头部云厂商的管理更加安全吗?
我看未必。当然,如果实在不放心,大可以选择私有化部署,一样能解决问题。
**第五,正确看待云计算的“负面影响”。**
听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不太放心,老乔,云计算真的那么好,一点负面影响都没有吗?
肯定还是有的,但客观地讲,这些更多属于组织和文化层面的问题。最近几年,在和许多管理者朋友的交流里,我愈发明确了一个事实:技术基座的上移,最终会导致部分初级开发者失去工作机会。
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这是事实。以前,有许多人安于码代码,拒绝思考,同时也拒绝追求卓越,自嘲为“搬砖码农”。但“搬砖码农”的数量未来一定会减少,云计算的成熟会大大加速这一过程。
如果企业奉行的不是以业务为中心,以产品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不具备我们前面所讲的、优秀的组织架构,就很可能在上云问题上陷入多方扯皮。因为,这触动了部分人的“蛋糕”,打扰了部分人的浑水摸鱼。
所以上云,依然是个一把手工程。
以上五点,是在上云过程中,许多人都可能存在的困惑与实际问题,如果要将其总结为一句话,我认为是:坚持“拿来主义”,不要和趋势为敌。
我们要明确地意识到,未来,专业分工一定会越来越明确,技术基座一定会不断上移,每家企业都可以忘掉底层技术细节,聚焦自己的核心业务逻辑。因此,这条思考脉络最终也会回到出发点,形成闭环:对于大部分商业公司(非技术产品或云计算公司)而言,技术只有在成就业务时,才具备真正的价值。
## 结语
曾经,许多研发同学都喜欢找到我说,老乔,你看我做的这个软件,太厉害了,我技术厉害吧?
我经常打击他:有啥厉害的,你这做的就是个玩具嘛。
你可能会有点不解,怎么就是个玩具呢?答案很简单,真正厉害的技术,要能包装成产品,对外售卖或提供服务。用户愿意为之付费的,才是好东西。再多的夸奖,也不比金钱更有说服力。
我常常说,要站在未来看当下,用十年后的眼光看现在。由此出发,可见对于很多研发同学来说,个人成长路径其实只有两条:
1. 成为技术管理者,进入商业公司,采用技术产品或云服务,洞察业务,帮助业务成功,实现业务价值;
2. 成为技术专家,进入纯技术公司或云计算公司,设计开发技术产品,提供技术服务。
无论哪一条,其实都已经注定要和云计算的未来融合在一起,云计算会成为未来的水、电、燃气、交通工具。
一定要尽早形成对此事的正确认知,大胆地拥抱新的技术趋势和机会。等到大家都看清云计算的发展情况,全部开上“汽车”时,无论是我们的个人发展,还是企业的发展,也就谈不上什么先发优势了。
当然,很多企业没有认真规划过自己的技术平台,因此也比较难以上云。但如果在企业内部,就存在一个底层技术平台,那么,这就很接近企业级别“云平台”的概念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保持开放的心态,那么外部平台就只是一个候选方,和企业生态内的云平台并无本质区别。
农业社会的核心生产力是农民,工业社会的核心生产力是工人,信息社会的核心生产力是码农。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个人价值是通过稀缺性来体现的。看清趋势、拥抱趋势,才会让自己变得稀缺,才能让自己越走越顺!
到此刻为止,我们专栏的正文内容,就全部结束了。感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
还有一篇“结束语”,马上会和你见面,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