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27 lines
14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加餐(一) | 如何通过演讲分享,打造自己的影响力?
你好,我是乔新亮。
私下聊天时,曾经有很多朋友问我:“老乔,我感觉你现在太有影响力了,很多朋友都知道你,我就经常听你的演讲和分享,非常棒。我自己虽然也在团队管理上有点心得,但不知道怎么讲出来,也不太敢讲。能不能给我分享分享啊,怎么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每次听到这类问题,我都有点脸红。
一方面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圈儿内的“技术网红”,也不是专业的演讲教练,不能给他太多专业性的意见;另一方面,在技术管理者群体里,这类困扰实在很常见。因为影响力虽然重要,但却不等同于“知识储备”或“个人能力”:代码写得好,和有影响力,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那么,到底什么是影响力呢?百度词条写道,影响力就是用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和我们常常提到的“领导力”的概念很像。
一位名叫“思维”的读者也曾给我留言,提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定义的两个概念:“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是生活中所有你关注的事物,影响圈则是你可以有所为、有所控的事物。
大部分人聚焦“关注圈”,不停地吐槽、抱怨,却无能为力;成功人士习惯聚焦于“影响圈”,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这么一看,就更有意思了。
所幸,我觉得,**关于影响力的建设通常没有过于高深的门槛** —— 你又不是要成为明星,要上微博热搜。
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只要培养好一些基础的认知,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还是非常有可能在技术圈儿具备一定影响力的。那么此后,无论是职业生涯上台阶,还是空降到另一团队进行管理,都会天然具备一定的优势。
很多同学喜欢给自己打标签:纯粹技术人、内向、腼腆、不善言辞、情商低、不懂管理、不擅社交……我认为,不要总是给自己太多的负面暗示、太多的自我限制,不要将自己标签化。先去努力,如果努力后觉得实在是不喜欢,那时再考虑要不要继续。
所以,我在「管理复盘」这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一份“加餐”,和你专门聊聊关于影响力提升的话题,希望能带给你一些额外的收获。
## 从一上台腿就发抖,到 NPS 值全场最高
像大多数技术管理者一样,我现在打造个人影响力的主要方式是演讲分享。起先是在公司内部、行业内部,后续逐渐走上各类大会的讲台,面对诸多外部听众。我相信对于大部分技术人来说,演讲分享也是成本最低、回报率最高的影响力建设方式之一。
当然,刚参加工作时,我可没有这种规划,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程序员,与大部分技术人一样,对演讲、交流什么的都不屑一顾。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和老家的亲朋好友闲聊,我说,我不喜欢那些夸夸其谈的同事,总觉得他们不干具体活,不知道一天到晚在想什么。那时我觉得,还是和计算机交流比较好,省事。
你看,这就是我最初的认知:专心写代码、做自己的事最重要,夸夸其谈要不得。我想,这恐怕也是国内很多技术人的真实想法:靠嘴巴说算什么本事?程序员是技术工种,有本事写代码呀?
转折发生在 2008 年,那一年我加入了 IBM 。加入没多久, Leader 就不断地提点我:“你要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能光知道干活啊!要建立和客户的联结,这样人家有事才会找你呀!”
虽然不喜欢,但我是个比较服从工作安排的人。于是就硬着头皮,开始尝试在公司内部请教、讨论、分享。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其实还挺喜欢演讲的。为啥呢?因为在给别人分享的时候,其实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这个观点你可能已经听我讲过了,但我建议你自己实践下,绝对会是不一样的体验。
给别人讲东西,首先,你总不能讲错吧,要不然多丢脸?所以准备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从多个视角去推敲自己的内容,这能够让我思考得更为深入。其次,你总得让别人能听明白吧,要不然图个啥?你看,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不自然地就带入了用户思维,这等于你是在把演讲做成了一个产品,为了这个产品体验好,所以你会想,这地方我是不是举个例子比较好,这地方我是不是打个比方比较好,而这些打磨产品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强化你的记忆。
最后,如果我讲得不错,那很快,同事们会夸我,会在各种场合给我一些正反馈。这些正反馈不管真假(现在想想,有的反馈也许就是同事的客气话),它会反过来激发我,让我觉得自己厉害,后面我做事的时候,就会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
对于我来说,在 IBM 的这段日子,我完成了从抵触分享,到喜欢分享的转变。其大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公司的培训体系和当时领导对我的提醒,少半功劳当然也属于自己 —— 大胆去做,并且付出得够多。
当然,只是喜欢、只是认真还不够,还要想想,你的演讲能否打动听众呢?
2016 年 10 月的 QCon 上海,主办方邀请我来做个主题演讲。还记得我当时演讲的题目是《传统企业如何转型互联网?苏宁六年技术架构的演进总结》,可以说,这场演讲对我的整个职业经历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当时我已在 IBM 、苏宁参加过多次内部演讲,但还未在 1000 人以上规模的会议上做过演讲。为了保证演讲效果,我写了一万多字的提词注释,生怕自己忘词。
这样的准备够认真、够刻苦吧?可那场演讲的满意度只有 73%。其实回过头看,这个数值并不低,但对比当年同场其他演讲 80%,甚至是 90% 的满意度,还是有些差。如果摆在全场 127 位讲师间进行比较,成绩可能更加“默默无闻”,为何?
后来我复盘了很多次,抓住了几个细节:
比如听众对理论居多、无实践案例的章节感触不大,对生动的案例则很有兴趣。比如在演讲中讲解架构理论时,观众会开始低头玩手机;当我用北京环线的城市规划比喻架构设计的核心思想时,现场正在玩手机、走神儿的观众就会把头抬起来;
再者观众更喜欢走心、诚实的分享,不喜欢教条的宣讲。比如在这场演讲的开头,我谈起 2012 年还在 IBM 时,觉得苏宁就是个“卖电器的”,博得大家的会心一笑。事后想想,这也拉近了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
从这场演讲开始,我才真正意识到:**单是乐于演讲、勇于演讲、精心准备还远远不够,还要有用户思维、产品思维,要思考观众真正想听的是什么**。
其实做得多了,你总能在观众身上发现自己演讲的亮点和不足。现场演讲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和观众产生充足的互动,给你及时反馈。于是,发现了亮点,就发扬光大;发现了缺点,就复盘改正。
到了 2019 年,我连续参加了 GTLC (全球技术领导力峰会)五大分站,收获了很多经验、结识了更多优秀的人、也对演讲技巧更加熟悉。我越来越发现,直观、幽默、自嘲都还只是优秀演讲的表象特征,**优秀演讲的真正内核是:从心底里放下架子、足够诚恳,明白自己是来交流的,而不是来讲课的。**
很多人喜欢用成功者的叙事模式来做演讲,把自己说得很牛、很有洞见,好像从小就精通架构设计、团队管理,让观众越听越沮丧:你说的都对,但我做不到啊;你太牛了,我太差了。
其实当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才会发现:大家都是摸索着过河的,摔的跤都不少,爬起来的时候都是鼻青脸肿,没有那么多“技术天才”,也没有那么多“天生骄子”。
这些认知反映在演讲中,就是不断告诉自己:别总说文绉绉的专业术语,多说些实在的大白话,多分享点有逻辑支持的实践经验。虽然听起来没有那么“高端大气”,但大家很爱听。在 2019 年最后一站 GTLC —— 深圳站,我的演讲满意度是 78.7%。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告知我是全场最高,我听了很开心,但觉得还是要继续努力。
2020 年,更多的企业邀请我做咨询,疫情期间我还参加了几场线上直播,接触了更多打造影响力的形式。但这个时候,打造影响力已经不是我对外演讲的唯一目标了。于我来说,演讲分享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当你帮到别人并收获了反馈、感谢时,那种快乐真是无与伦比。
## 认真是基础,真诚最重要
遍观我的这段经历,不能算光芒闪耀,但也收获不小。我常说,努力就会有回报,很多人觉得这是鸡汤。
到底是不是鸡汤,大家看看我在“影响力建设”方面的收获就知道了:
1. **机会更多**:在每次工作变动时,都能有志同道合的 CEO 或其他朋友找上门来,让我免于待业在家,也无需苦苦等待猎头的消息,比如环球易购、彩食鲜、新东方、海尔集团等,我对此满怀感激;
2. **信任更多**:无论是初来乍到,还是空降管理,我都更容易获得团队和 CEO 的信任,拥有更大决策自由和话语权,这份信任非常难得;
3. **朋友更多**:每当我回归曾经工作、奋斗过的城市,总有许多老朋友约我聚一聚,喝喝酒。虽然出差永远很累,但我心里很快乐;
4. **成长更快**:我更频繁地被邀请到各类场合做分享、做咨询。在这个过程里,我自己也在不断复盘、总结,成长速度大大提高。
……
说心里话,这些收获都很丰厚,但对我来说,它们都是附属价值。真正驱动我坚持演讲、持续复盘的原因只有快乐。所以我也建议你,如果真的不喜欢社交和抛头露面,那么尝试过就不要再继续。我觉得做“专家型人才”也很好,千万不要为难自己。
有很多同学不愿意做分享,总觉得自己这点“粗陋见解”,容易让真正的专家和大咖笑话。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许多观点和见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你现在不敢分享,以后也不会有勇气分享。就拿我自己或极客时间的其他专栏作者来说,谁敢说自己的分享独一无二、绝对正确?
我觉得很少很少,几乎没有,但总有人会因为你的付出而受益,你自己也会在梳理分享内容的过程中成长。所以,勇敢分享不仅是一个利他行为,还是一个利己行为,真是好处多多。
前两天,有读者在专栏下方给我留言,说我是唯一一位每条留言都回复的作者。我当然会回复大家了,因为看大家的留言,对我自身也有很多好处。这就是我常说的:**沟通创造价值,分享带来快乐。**
当然,如果你发现了其他的路径,比如写公众号、做视频号,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倘若你决定通过演讲和分享打造自身影响力,请一定要做时间的朋友,认真对待每一场分享和活动**。经常有朋友同我讲工作实在是太忙PPT 只能草草写一下,没时间准备演讲,怎么办?
你不妨想想,自己一年可以参加几次对外分享?如果工作忙,就降低演讲频率,假如一年只有 1 - 2 次演讲机会,还不值得认真准备吗?前面我们讲过成长需要聚焦,关于打造影响力这事,你聚焦了吗?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我没有过多分享一些演讲的细节技巧,不是我不想,而是当你认真准备、认真复盘每一场演讲的时候,忘词、紧张、不会写 PPT、不会控场都不应该是问题。
技术人都是很聪明的,区别只是在于用何种态度对待问题。
这里要注意,认真是迈出的第一步,真诚是要跟上的第二步。**大部分情况下,过度包装自己都不会带来益处**。当然,人都有虚荣心,我也有,但你要保证内容和实践经历至少是真实的,不能只顾着吹嘘自己,别总觉得自己很牛。
最后,我想说,犯错、失败都很正常。理想状态下,我们当然要追求更好、最好;但现实情况是,不是只有满分演讲者才能收获好处。
在 QCon 2016我辛辛苦苦准备了万字注释虽然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可这场演讲仍然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演讲的内容被整理成文章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现在还能搜索到后来很多邀请我加入的企业高管都是通过这篇文章认识我的其中就包括我离开苏宁后的下一站 —— 环球易购。
所以你看,影响力的产生不一定是即时性的,它可能是一个“发酵”的过程,要坚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不要因为演讲没发挥好、文章没写好,就开始退缩,让影响力“发酵”一会,坚持做正确的事,做时间的朋友。
## 结语
当然了,于我个人而言,让我受益最大的影响力提升手段,是对外的技术或管理经验分享。但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大家都有不同的方案。
前几天,就有一位读者在专栏下方留言,说现在转技术管理的想法没那么大了,想在技术深度上增加自己的影响力,感觉写写博客、写写微信公众号文章也挺好。
一点没错,够认真、够真诚,坚持不懈,相信你终会有所收获。关于如何做好演讲、如何打造影响力,我们就先聊这么多。如果你有其他疑惑,也欢迎向我提问。
至此,我们专栏的第二章 —— 「对管理工作的复盘」,就基本结束了。后面,我会聊聊「对专业成长的复盘」,也是我们专栏的最后一个章节。
期待与你在下一讲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