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docs/300898.md
2022-09-03 22:05:03 +08:00

11 KiB
Raw Blame History

01 |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每五年登上一个新台阶

你好,我是乔新亮,欢迎来到专栏的第一讲。在这一讲里,我想首先和你聊聊关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问题。

作为技术人,大家学习 Java、Golang、算法、架构设计这些都很重要很棒但在职业生涯初期有一件事也很重要那就是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认知不然就会白白走上很多弯路。

你可能会想,老乔,你又不认识我,不了解我的情况,怎么给我讲职业规划?而且这个话题这么大,有没有实在一点的方法啊?

如果你确实存在这方面的担心,那么我要恭喜你,你的思考非常独立且理性。在学习新知识时,这非常关键。

但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想想:很多成功的 CEO、CTO ,包括我,也没有专门学过什么职业规划,他们又是如何达成职业发展目标的呢?

作为一名从业 18 年的 CTO我发现至少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发展要快每五年就要登上一个职业生涯的新台阶。

不要误解“台阶”的含义

每五年就要登上一个新台阶,这是什么意思?先不要急,听我讲一讲我自己的经历。

我 2002 年毕业,其实 2003 年就开始带团队了但这个转变来得有点凑巧。当时我在神州数码团队正在开发一款工作流引擎leader 突然调离到其他岗位了。领导就找到我说,小乔,这件事你来牵头做吧。

我当时快吓死了 —— 我才刚毕业,学了几个月的 Java没有任何的管理经验就要承担这么大的一份责任带比我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不过我这个人遇事喜欢顶上去于是就硬着头皮接了下来最后确实做成了。

所以,在整个职业生涯的前五年,我是一边在工作中锻炼技术能力,一边学习带团队、做管理。到 2008 年时,我加入了 IBM ,那时已经是一名很核心的技术管理者。在 IBM 的时候我的成长非常快。IBM 的人事有一个硬性规定:除非员工作出特殊或突出贡献,否则必须在一个岗位干满两年才能升职。但我好像只有一次升职符合人事标准,其他时间都是不到两年就升职。

就这样,我在 IBM GBS从咨询经理一路做到副合伙人。后来我又去了苏宁做到了副总裁。前后一算差不多刚好用了 15 年左右的时间。

你可能会一拍脑门:噢,我懂了,新台阶指的是新职位,从程序员到管理者是一个台阶,从管理者到总裁办公室又是一个台阶,对不对?

错,大错特错。新台阶指的不是新岗位,更不是入职的企业规模、获得的薪资报酬。我认为,大部分技术人的职业发展可以笼统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1. 做事Do。这一阶段你的工作偏向执行主要负责解决个人承担的技术任务
  2. 带团队Manage。这一阶段你的工作偏向管理主要负责协调组织让团队实现更大价值
  3. 业务决策Lead。此时你的工作应该是思考公司的业务发展能站在公司的角度进行战略决策更像一个创业者。

从一个阶段迈入下一个阶段,就是“跨台阶”。

为何不用职位作为台阶划分的标准呢?因为每个公司的情况各有不同。有些人虽然 Title 是技术总监,可他实际属于创始团队,他的意见对于公司战略举足轻重;有的人 Title 是副总裁、CTO可在企业决策层毫无话语权本质上还是一个“包工头”的角色。

刚刚毕业一年,我就在以 Leader 的角色落地项目,可那时我能算名副其实的管理者吗?其实不能,本质上,我还是主要负责自己这摊事,主要谋求个人技术能力的成长。

以职位作为划分标准,非常容易陷入误区,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产生误判。当然,拿薪资做标准就更不靠谱了,我个人有一次上台阶甚至是降薪达成的,收益在于未来几年的高速发展。

为何五年必须上一个台阶

那么,为什么我们必须五年登上一个台阶呢?七年行不行,十年行不行,不上台阶行不行?多累呀!

在你个人的角度看,完全没问题。可能当下你就身处一家不错的公司,薪水也很高,工作也很舒心,好像没必要折腾。

但在老板的角度看,这件事儿完全是个简单的性价比问题。时间不断流逝,员工只是资历更深了,个人能力却没有迈上新的台阶,那么性价比就会下降,人力成本和个人价值开始不成正比。在大部分商业公司里,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雇佣一名 35 岁的程序员和一名 25 岁的程序员,哪个性价比更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迈上新台阶,往往就意味着你的个人成长已经停滞了。比如,你开始变得很闲,觉得写代码很简单,大不了在 GitHub 上复制粘贴一段,稍微改改。但除了 Copy 代码之外,你又没有更多、更大的挑战,于是一直这么闲下去,眨眼就成为了公司的“待清理对象”。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慢性死亡”的过程,因为这种停滞有时会被掩盖住。这一点在当下快速发展的头部企业内,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我看来,身在阿里、腾讯的许多总监,其实都身处危机之中。看似他们的职业生涯在高速发展,升职、加薪,但那是因为企业在高速发展,你身处的平台处于上升期。

就像我在苏宁时,团队内的很多人都被阿里挖走了。为什么阿里会去挖他呢?当然,部分原因确实是他工作做得很不错。但客观来看,肯定还有苏宁这个平台和品牌的影响在,高频的“挖人”通常只存在于大厂和大厂之间。

倘若脱离了苏宁、阿里、腾讯,你还能贡献同样乃至更高的价值吗?在思考个人成长时,一定要清晰地区分平台价值和个人价值

说句最实在的话,如果你的成长停滞了,那么即便是一名应届生入职,对你来说都可能是种压力。我刚毕业时可是很拼的,与我合作的老员工,很可能会感觉到压力。

当然,到此为止,我们所说的“上台阶”都是围绕「技术人走管理路线」来讨论的。也有很多同学就是喜欢技术,也想在技术领域深耕下去的。

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你恰好入职了一家纯技术公司,比如数据库公司 PingCap ,那么你就拥有了成为技术专家的好契机,确实可以尝试始终走技术路线。

但如果你入职的是业务驱动型公司,如苏宁、海尔,就要小心了。成为技术专家比成为管理者更难,一般要做到一个城市、一个行业屈指可数的顶尖专家,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要命的问题是,在业务型公司内,技术本身没有直接价值的,也不具备太高的壁垒,同行业、同城市有太多的人可以替代你的位置,这时你的个人价值就会被稀释。

管理岗位则不一样,管理注重的是团队协调和集体的价值实现,能管 1,000 人和能管 10,000 人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适用于中国大部分公司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大龄管理者的数量远远高于大龄程序员。

所以我以大部分技术人的职业发展路线为例,以五年为一个界限,来讲今天这个话题。为何必须是五年呢?其实也没有那么绝对,但一个阶段五年,三个阶段就是十五年了。你想一想,人的一生能有几个黄金十年啊。如果太慢了,年龄会成为你成长的最大障碍。

登上新台阶的时机与方法

明确了五年登上一个新台阶的含义和必要性,要了解时机和方法则很简单。

上台阶的时机,我在前文其实提到了,就是你开始闲下来、成长停滞的时候。

至于方法,大致有两条,全部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不存在取巧的成分:

  1. 首先,多学习,尤其是年轻时,一定要安排时间用来学习。我相信目前在读专栏的你,已经有这个意识了,恭喜你,你很棒!
  2. 其次,找到一个好的导师。比如,找到你们公司的技术大牛,请他吃饭。大部分时间里,一起吃饭就会增进感情,这事儿很简单、也很划算。尤其是刚毕业时,千万别太抠!

你可能会说,就这样?这就完事了?

并没有,“五年登上一个新台阶”,是个重要且成熟的认知,但在实践时却经常跑偏。

有些人是时机把握不好,担心过早走上管理岗位,会导致技术基础不够扎实,为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在业务型公司,这点非常好验证。业务型公司采用“自顶向下”的模式来验证技术水平,比如你支持的系统稳定性如何、扩展性怎么样、性能怎么样、故障时间控制得怎么样,这些都是标准。

也有人会过高评估自己的能力,抱怨公司有眼不识千里马。遇见这种情况,我通常会建议大家出去面试、找工作,通过双向选择,验证一下自己的能力。

有一次我和团队开玩笑说,如果觉得公司待你不公平,可以出去面试,拿到 Offer 后回来找我,我给你涨薪到新 Offer 的水平。当然了,如果你真的想这样验证能力,注意寻找情况类似、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公司,如果是资本大量进入、正在高速扩张、不计员工性价比的公司,一般薪资会有溢价。

我觉得最不靠谱的是,一些同学因为工作不顺心,就去创业了。创业是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很高。如果你在平台的加持下,都做不好分内工作;失去了平台的帮助,就能成功了?我不这样认为。有些创业者确实运气很好,但我相信 99% 的人没有那样的好运气。

当然,我也不是说,大家只要努力学习、找到一个好的导师、正确把握时机,就能飞速成为 CTO那就是鸡汤了。

事实是,业内存在相当一批管理者,个人能力是有点欠缺的,很容易成为下属的成长瓶颈。在他们的管理下,你很难迈上新台阶,该跳槽的时候,要果断跳槽

我常对我的团队说,你们只管长本事,长了本事后,如果我不给你加薪,你就跳槽,我还可以帮你介绍工作。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逼迫,逼着自己制定好团队的激励措施。

无论如何,你要记住:成长、登上新台阶、再成长,这一循环是我们做许多决策的出发点。

结语

时间过得很快,专栏的第一章第一讲,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我们聊了很多关于职业规划的认知问题。

最后我想提醒你,能够五年登上一个新台阶,已经算是成长得非常快了。如果你没做到,也不要为此苛责自己,继续努力,让自己能进步,相信自己能进步,然后登上新台阶。

其实在工作的早些年,我自己也没意识到成长速度和阶段性规划的重要性。回过头去看,如果我能早点意识到这一点,在迈上第一个台阶前,多多留意管理方法;在迈上第二个台阶前,多多学习财务知识,那么我的发展会更好。

今天,我把这份认知分享给你,希望也能帮到你。

如果你在读过之后,能有所收获,那我就非常、非常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