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03 lines
10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02 | 系统可用性:没有故障,系统就一定是稳定的吗?
你好,我是赵成,欢迎回来。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讲的内容总结下来就是SRE是个体系化工程我们通过构建SRE这样一套体系来保证系统稳定性具体来说就是“提升MTBF降低MTTR”。有了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你是不是想着那咱还等什么赶快、立马就入手建设SRE体系吧
好想法我也很想咱就直接“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过今天我们要先缓一缓在正式进入SRE落地细节之前我们得先讨论一下目前业界常用的“系统可用性Availability”这个概念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3个9”99.9%或99.95%、“4个9”99.99%或99.995%)。
为什么要先来讨论“系统可用性”这个大家已经很熟悉的概念呢?
一方面系统可用性和我们建设SRE的目标强相关SRE的稳定性目标其实就是尽量减少系统故障或异常运行状态的发生提升系统可用的运行时间占比。很明显这个可用时长就非常关键了。
另一方面系统可用性这个概念看似简单但我发现真的深入进去大家的理解其实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到底怎样才算是可用时长怎样算是不可用时长呢这个标准是怎么定义的除了从时间维度来衡量可用性还有其它的衡量方式吗“3个9”、“4个9”听起来都很好那具体来说我们的系统要达到“几个9”才算是稳定的呢
所以今天我们先慢下来花时间把上面这些问题都彻底搞清楚达成共识打好基础咱后面的SRE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 衡量系统可用性的2种方式
那我就直接给答案了,目前业界有两种衡量系统可用性的方式,一个是时间维度,一个是请求维度,我们先来看这两个维度的计算公式。
* **时间维度Availability = Uptime / (Uptime + Downtime)**
* **请求维度Availability = Successful request / Total request**
这两个公式很简单,我们得深入进去,一一来看。
我们先来看时间维度的系统可用性。用一句话来概括:**时长维度,是从故障角度出发对系统稳定性进行评估**。
这类计算方式我们最常见,毕竟你的系统在一段时间里不出现故障,就说明它很稳定嘛!不过,在真实的使用场景中,怎么样才算是可用时长,什么情况下又是不可用时长,这个是怎么定义的呢?
细想一下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还真有点复杂,那我就举个发烧生病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发烧了体温一般会超过37.5度那如果这个人的体温正好达到这个温度是不是代表他一定是生病了呢依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发烧生病不是只看这一次、一时的体温还要看他体温是不是持续超过37.5度。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测量方法和判定方法的问题,包含三个要素:一个是**衡量指标**,比如体温就是衡量指标;第二个是**衡量目标**达到什么目标是正常达不到就是异常低于37.5度算正常超过37.5度就是异常但是单次测量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多次测量比如6次中有至少4次低于37.5度才算正常转化成比例的话就是67%;第三个是**影响时长**比如持续超过12小时。
对应到系统上我们也会用一系列的标准和判定逻辑来说明系统是否正常。比如系统请求状态码为非5xx的比例也就是请求成功率低于95%已经连续超过10分钟这时就要算作故障那么10分钟就要纳入Downtime宕机时间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算作故障只是算作一般或偶然的异常问题。
这里同样有三个要素:**衡量指标**,系统请求状态码;**衡量目标**非5xx占比也就是成功率达到95%**影响时长**持续10分钟。
因此只有当问题达到一定影响程度才会算作故障这时才会计算不可用时长也就是上面公式中的Downtime。同时我们还要求一个周期内允许的Downtime或者说是系统的“生病时间”是有限的用这个有限时间来约束系统稳定性。
下面是我们常见的按时长维度统计的可用性对照表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几个9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2/b6/32793cc21e9aa296c92a9ed59b0a41b6.jpg)
讲到这里,针对时长维度的稳定性计算方式就比较清楚了,但是从这种计算方式中,你有没有看出一些问题呢?
我想你肯定看出来了,这里最显著的问题就是,稳定性只与故障发生挂钩。
我们来想一想这样做会带来哪些问题比如有一个系统因为网络抖动有短暂的几秒、十几秒或者几分钟异常但是后来系统自己恢复了业务并没有中断这时我们按照时长维度来判断这肯定不会算作系统故障。但是如果这种短暂的影响频度非常高一天来个5、6次持续一两周我们应该可以判定系统运行状况也是不正常的可能不是故障但肯定是不稳定了。
所以这种用时长维度来衡量系统稳定性的方式,其主要缺点就是粒度不够精细。这些小的异常问题和它们的影响,如果从更长的周期来看,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那怎样才能衡量得更精细些呢?
这就需要第二种衡量方式了,也就是从请求维度来衡量系统可用性。
用一句话来说,**请求维度,是从成功请求占比的角度出发,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假定我们的系统一天内有100,000次请求我们期望的成功率至少是95%如果有5001次请求失败了也就是成功率低于95%了,我们就认为系统运行状态是不正常的。
请求维度的系统可用性同样包含三个关键要素,第一个**衡量指标**,请求成功率;第二个**衡量目标**成功率达到95%才算系统运行正常;第三个是**统计周期**,比如一天、一周、一个月等等,我们是在一个统计周期内计算整体状况,而不是看单次的。
你看,这种方式对系统运行状况是否稳定监管得更为严格,不会漏掉任何一次问题的影响,因为它对系统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判定,不仅仅会通过单次的异常影响进行评估,还会累计叠加进行周期性的评估。
到这里,我们就总结出一条至关重要的经验了:**故障一定意味着不稳定,但是不稳定,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故障发生**。
到这里,我们掌握了衡量系统可用性的两个维度、两种算法,它们都包含三个关键要素:衡量指标、衡量目标、影响时长/统计周期。这两种算法最后都会落脚到“几个9”上那系统到底定“几个9”才算是稳定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 设定系统稳定性目标要考虑的3个因素
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从我的经验来看到底定“几个9”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个,成本因素。**
从理论上来说肯定是9越多稳定性越好但是相应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会更高。比如为了更高的可用性要有更多的冗余资源投入甚至要做主备、双活甚至是多活。如果一家公司的业务量和影响力都发展到一定程度那这个成本不管多高都是必须要付出的。但是肯定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需要付出这么高的成本而是要先考虑ROI回报率。这时候就要看企业自身对成本压力的承担情况了。
**第二个,业务容忍度。**
稳定性怎么设定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业务上的容忍度。对于核心业务或核心应用比如电商的交易和支付系统我们当然是希望成功率越高越好一般对系统稳定性要求是“3个9”或“4个9”。因为这些系统一旦出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整个网站和公司的收益这些都是钱所以对稳定性要求必然就会提高。
但是对于非核心业务或应用比如商品评论商品评分等或许“2个9”也能容忍。因为短时间的评论看不到并不会对业务收入和用户体验造成太大的影响。
**第三个,系统当前的稳定性状况。**
结合系统的实际情况,**定一个合理的标准比定一个更高的标准会更重要**。这个合理的值应该怎么来定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从系统现状入手比如如果系统可用性是低于99%的那首先第一步是不是可以做到99%然后再争取做到99.5%再到99.9%,一步一步朝着更高的标准迈进。同时,这样做也会更容易落地,因为你如果定一个太高的目标,又始终达不成,反而会打击到团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结合上面这三个因素对于到底应该定“几个9”这个问题你应该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了。
## 总结
好了到这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系统可用性就讲完了。关于系统可用性业界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时长维度另一种是请求维度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在SRE的实践中应该选择哪一个呢很明显SRE会更多采用请求维度的统计方式因为**SRE关注的稳定性是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而不仅仅只关注故障状态下的稳定性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任何异常都会被纳入稳定性的评估范畴中。**
这个知识点要拿一整节课来讲是因为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SRE的稳定性指标和目标了理解了今天的内容你才能更好地理解SRE体系中的指标SLI和目标SLO。今天我先把SLI和SLO这两个概念抛出来如果你觉得有点陌生没有关系准备好下节课和我一起掌握它们。
## 思考题
对于系统可用性的描述,今天我们仅用了“状态码”这一个指标来示例,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我们还会有其它多个指标来同时标识一个系统的稳定性,你能想到还有哪些指标?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思考。
考虑这些指标的时候,不妨想想你是怎么选择的,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些也将是我们下节课程的重点内容。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也欢迎你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和他一起精进。
我是赵成,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