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Redis源码剖析与实战/docs/407901.md
2022-09-03 22:05:03 +08:00

394 lines
24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09 | Redis事件驱动框架何时使用select、poll、epoll
你好,我是蒋德钧。
Redis作为一个Client-Server架构的数据库其源码中少不了用来实现网络通信的部分。而你应该也清楚通常系统实现网络通信的基本方法是**使用Socket编程模型**包括创建Socket、监听端口、处理连接请求和读写请求。但是由于基本的Socket编程模型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客户端连接上的请求所以当要处理高并发请求时一种方案就是使用多线程让每个线程负责处理一个客户端的请求。
而Redis负责客户端请求解析和处理的线程只有一个那么如果直接采用基本Socket模型就会影响Redis支持高并发的客户端访问。
因此为了实现高并发的网络通信我们常用的Linux操作系统就提供了select、poll和epoll三种编程模型而在Linux上运行的Redis通常就会采用其中的**epoll模型**来进行网络通信。
这里你可能就要问了:**为啥Redis通常会选择epoll模型呢这三种编程模型之间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自己要开发高并发的服务器处理程序时,应该如何选择使用呢?
今天这节课我就来和你聊聊Redis在高并发网络通信编程模型上的选择和设计思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可以掌握select、poll和epoll三种模型的工作机制和使用方法。了解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你理解Redis整体网络通信框架的工作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学会如何进行高并发网络通信的开发。
那么要想理解select、poll和epoll的优势我们需要有个对比基础也就是基本的Socket编程模型。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下基本的Socket编程模型以及它的不足之处。
## 为什么Redis不使用基本的Socket编程模型
刚刚我们说过使用Socket模型实现网络通信时需要经过创建Socket、监听端口、处理连接和读写请求等多个步骤现在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下这些步骤中的关键操作以此帮助我们分析Socket模型中的不足。
首先当我们需要让服务器端和客户端进行通信时可以在服务器端通过以下三步来创建监听客户端连接的监听套接字Listening Socket
1. 调用socket函数创建一个套接字。我们通常把这个套接字称为主动套接字Active Socket
2. 调用bind函数将主动套接字和当前服务器的IP和监听端口进行绑定
3. 调用listen函数将主动套接字转换为监听套接字开始监听客户端的连接。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a/05/eaf5b29b824994a6e9e3bc5bfdeb1a05.jpg?wh=1631x604)
在完成上述三步之后服务器端就可以接收客户端的连接请求了。为了能及时地收到客户端的连接请求我们可以运行一个循环流程在该流程中调用accept函数用于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
这里你需要注意的是accept函数是阻塞函数也就是说如果此时一直没有客户端连接请求那么服务器端的执行流程会一直阻塞在accept函数。一旦有客户端连接请求到达accept将不再阻塞而是处理连接请求和客户端建立连接并返回已连接套接字Connected Socket
最后服务器端可以通过调用recv或send函数在刚才返回的已连接套接字上接收并处理读写请求或是将数据发送给客户端。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这一过程,你可以看下。
```
listenSocket = socket(); //调用socket系统调用创建一个主动套接字
bind(listenSocket); //绑定地址和端口
listen(listenSocket); //将默认的主动套接字转换为服务器使用的被动套接字,也就是监听套接字
while (1) { //循环监听是否有客户端连接请求到来
connSocket = accept(listenSocket); //接受客户端连接
recv(connsocket); //从客户端读取数据,只能同时处理一个客户端
send(connsocket); //给客户端返回数据,只能同时处理一个客户端
}
```
不过从上述代码中你可能会发现虽然它能够实现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但是程序每调用一次accept函数只能处理一个客户端连接。因此如果想要处理多个并发客户端的请求我们就需要使用**多线程**的方法来处理通过accept函数建立的多个客户端连接上的请求。
使用这种方法后我们需要在accept函数返回已连接套接字后创建一个线程并将已连接套接字传递给创建的线程由该线程负责这个连接套接字上后续的数据读写。同时服务器端的执行流程会再次调用accept函数等待下一个客户端连接。
以下给出的示例代码,就展示了使用多线程来提升服务器端的并发客户端处理能力:
```
listenSocket = socket(); //调用socket系统调用创建一个主动套接字
bind(listenSocket); //绑定地址和端口
listen(listenSocket); //将默认的主动套接字转换为服务器使用的被动套接字,即监听套接字
while (1) { //循环监听是否有客户端连接到来
connSocket = accept(listenSocket); //接受客户端连接,返回已连接套接字
pthread_create(processData, connSocket); //创建新线程对已连接套接字进行处理
}
//处理已连接套接字上的读写请求
processData(connSocket){
recv(connsocket); //从客户端读取数据,只能同时处理一个客户端
send(connsocket); //给客户端返回数据,只能同时处理一个客户端
}
```
不过,虽然这种方法能提升服务器端的并发处理能力,遗憾的是,**Redis的主执行流程是由一个线程在执行无法使用多线程的方式来提升并发处理能力。**所以该方法对Redis并不起作用。
那么还有没有什么其他方法能帮助Redis提升并发客户端的处理能力呢
这就要用到操作系统提供的**IO多路复用功能**了。在基本的Socket编程模型中accept函数只能在一个监听套接字上监听客户端的连接recv函数也只能在一个已连接套接字上等待客户端发送的请求。
而IO多路复用机制可以让程序通过调用多路复用函数同时监听多个套接字上的请求。这里既可以包括监听套接字上的连接请求也可以包括已连接套接字上的读写请求。这样当有一个或多个套接字上有请求时多路复用函数就会返回。此时程序就可以处理这些就绪套接字上的请求比如读取就绪的已连接套接字上的请求内容。
因为Linux操作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广泛所以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Linux上的IO多路复用机制。Linux提供的IO多路复用机制主要有三种分别是select、poll和epoll。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学习下这三种机制的实现思路和使用方法。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Redis通常是选择使用epoll这种机制来实现网络通信。
## 使用select和poll机制实现IO多路复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select机制的编程模型。
不过在具体学习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对于一种IO多路复用机制来说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要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抓住不同机制的联系与区别。其实当我们学习IO多路复用机制时我们需要能回答以下问题
* 第一,多路复用机制会监听套接字上的哪些事件?
* 第二,多路复用机制可以监听多少个套接字?
* 第三,当有套接字就绪时,多路复用机制要如何找到就绪的套接字?
### select机制与使用
select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函数就是select函数。对于select函数来说它的参数包括监听的文件描述符数量`__nfds`、被监听描述符的三个集合`*__readfds`、`*__writefds`和`*__exceptfds`,以及监听时阻塞等待的超时时长`*__timeout`。下面的代码显示了select函数的原型你可以看下。
```
int select (int __nfds, fd_set *__readfds, fd_set *__writefds, fd_set *__exceptfds, struct timeval *__timeout)
```
这里你需要注意的是Linux针对每一个套接字都会有一个文件描述符也就是一个非负整数用来唯一标识该套接字。所以在多路复用机制的函数中Linux通常会用文件描述符作为参数。有了文件描述符函数也就能找到对应的套接字进而进行监听、读写等操作。
所以select函数的参数`__readfds`、`__writefds`和`__exceptfds`表示的是,被监听描述符的集合,其实就是被监听套接字的集合。那么,为什么会有三个集合呢?
这就和我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相关,也就是**多路复用机制会监听哪些事件**。select函数使用三个集合表示监听的三类事件分别是读数据事件对应`__readfds`集合)、写数据事件(对应`__writefds`集合)和异常事件(对应`__exceptfds`集合)。
我们进一步可以看到,参数\_\_readfds、\_\_writefds和\_\_exceptfds的类型是fd\_set结构体它主要定义部分如下所示。其中`__fd_mask`类型是long int类型的别名\_\_FD\_SETSIZE和\_\_NFDBITS这两个宏定义的大小默认为1024和32。
```
typedef struct {
__fd_mask __fds_bits[__FD_SETSIZE / __NFDBITS];
} fd_set
```
所以fd\_set结构体的定义其实就是一个long int类型的数组该数组中一共有32个元素1024/32=32每个元素是32位long int类型的大小而每一位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文件描述符的状态。
好了了解了fd\_set结构体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回答刚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了。select函数对每一个描述符集合都可以监听1024个描述符。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下**如何使用select机制来实现网络通信**。
首先我们在调用select函数前可以先创建好传递给select函数的描述符集合然后再创建监听套接字。而为了让创建的监听套接字能被select函数监控我们需要把这个套接字的描述符加入到创建好的描述符集合中。
然后我们就可以调用select函数并把创建好的描述符集合作为参数传递给select函数。程序在调用select函数后会发生阻塞。而当select函数检测到有描述符就绪后就会结束阻塞并返回就绪的文件描述符个数。
那么此时,我们就可以在描述符集合中查找哪些描述符就绪了。然后,我们对已就绪描述符对应的套接字进行处理。比如,如果是\_\_readfds集合中有描述符就绪这就表明这些就绪描述符对应的套接字上有读事件发生此时我们就在该套接字上读取数据。
而因为select函数一次可以监听1024个文件描述符的状态所以select函数在返回时也可能会一次返回多个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使用一个循环流程依次对就绪描述符对应的套接字进行读写或异常处理操作。
我也画了张图展示了使用select函数进行网络通信的基本流程你可以看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9/9f/49b513c6b9f9a440e8883ff93b33b49f.jpg?wh=2000x1125)
下面的代码展示的是使用select函数进行并发客户端处理的关键步骤和主要函数调用
```
int sock_fd,conn_fd; //监听套接字和已连接套接字的变量
sock_fd = socket() //创建套接字
bind(sock_fd) //绑定套接字
listen(sock_fd) //在套接字上进行监听,将套接字转为监听套接字
fd_set rset; //被监听的描述符集合,关注描述符上的读事件
int max_fd = sock_fd
//初始化rset数组使用FD_ZERO宏设置每个元素为0
FD_ZERO(&rset);
//使用FD_SET宏设置rset数组中位置为sock_fd的文件描述符为1表示需要监听该文件描述符
FD_SET(sock_fd,&rset);
//设置超时时间
struct timeval timeout;
timeout.tv_sec = 3;
timeout.tv_usec = 0;
while(1) {
//调用select函数检测rset数组保存的文件描述符是否已有读事件就绪返回就绪的文件描述符个数
n = select(max_fd+1, &rset, NULL, NULL, &timeout);
//调用FD_ISSET宏在rset数组中检测sock_fd对应的文件描述符是否就绪
if (FD_ISSET(sock_fd, &rset)) {
//如果sock_fd已经就绪表明已有客户端连接调用accept函数建立连接
conn_fd = accept();
//设置rset数组中位置为conn_fd的文件描述符为1表示需要监听该文件描述符
FD_SET(conn_fd, &rset);
}
//依次检查已连接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
for (i = 0; i < maxfd; i++) {
//调用FD_ISSET宏在rset数组中检测文件描述符是否就绪
if (FD_ISSET(i, &rset)) {
//有数据可读,进行读数据处理
}
}
}
```
不过从刚才的介绍中你或许会发现select函数存在**两个设计上的不足**
* 首先select函数对单个进程能监听的文件描述符数量是有限制的它能监听的文件描述符个数由\_\_FD\_SETSIZE决定默认值是1024。
* 其次当select函数返回后我们需要遍历描述符集合才能找到具体是哪些描述符就绪了。这个遍历过程会产生一定开销从而降低程序的性能。
所以为了解决select函数受限于1024个文件描述符的不足poll函数对此做了改进。
### poll机制与使用
poll机制的主要函数是poll函数我们先来看下它的原型定义如下所示
```
int poll (struct pollfd *__fds, nfds_t __nfds, int __timeout);
```
其中,参数\*\_\_fds是pollfd结构体数组参数\_\_nfds表示的是\*\_\_fds数组的元素个数而\_\_timeout表示poll函数阻塞的超时时间。
pollfd结构体里包含了要监听的描述符以及该描述符上要监听的事件类型。这个我们可以从pollfd结构体的定义中看出来如下所示。pollfd结构体中包含了三个成员变量fd、events和revents分别表示要监听的文件描述符、要监听的事件类型和实际发生的事件类型。
```
struct pollfd {
int fd; //进行监听的文件描述符
short int events; //要监听的事件类型
short int revents; //实际发生的事件类型
};
```
pollfd结构体中要监听和实际发生的事件类型是通过以下三个宏定义来表示的分别是POLLRDNORM、POLLWRNORM和POLLERR它们分别表示可读、可写和错误事件。
```
#define POLLRDNORM 0x040 //可读事件
#define POLLWRNORM 0x100 //可写事件
#define POLLERR 0x008 //错误事件
```
好了了解了poll函数的参数后我们来看下如何使用poll函数完成网络通信。这个流程主要可以分成三步
* 第一步创建pollfd数组和监听套接字并进行绑定
* 第二步将监听套接字加入pollfd数组并设置其监听读事件也就是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 第三步循环调用poll函数检测pollfd数组中是否有就绪的文件描述符。
而在第三步的循环过程中,其处理逻辑又分成了两种情况:
* 如果是连接套接字就绪这表明是有客户端连接我们可以调用accept接受连接并创建已连接套接字并将其加入pollfd数组并监听读事件
* 如果是已连接套接字就绪这表明客户端有读写请求我们可以调用recv/send函数处理读写请求。
我画了下面这张图展示了使用poll函数的流程你可以学习掌握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1/19/b1dab536cc9509f476db2c527fdea619.jpg?wh=2000x1125)
另外为了便于你掌握在代码中使用poll函数我也写了一份示例代码如下所示
```
int sock_fd,conn_fd; //监听套接字和已连接套接字的变量
sock_fd = socket() //创建套接字
bind(sock_fd) //绑定套接字
listen(sock_fd) //在套接字上进行监听,将套接字转为监听套接字
//poll函数可以监听的文件描述符数量可以大于1024
#define MAX_OPEN = 2048
//pollfd结构体数组对应文件描述符
struct pollfd client[MAX_OPEN];
//将创建的监听套接字加入pollfd数组并监听其可读事件
client[0].fd = sock_fd;
client[0].events = POLLRDNORM;
maxfd = 0;
//初始化client数组其他元素为-1
for (i = 1; i < MAX_OPEN; i++)
client[i].fd = -1;
while(1) {
//调用poll函数检测client数组里的文件描述符是否有就绪的返回就绪的文件描述符个数
n = poll(client, maxfd+1, &timeout);
//如果监听套件字的文件描述符有可读事件,则进行处理
if (client[0].revents & POLLRDNORM) {
//有客户端连接调用accept函数建立连接
conn_fd = accept();
//保存已建立连接套接字
for (i = 1; i < MAX_OPEN; i++){
if (client[i].fd < 0) {
client[i].fd = conn_fd; //将已建立连接的文件描述符保存到client数组
client[i].events = POLLRDNORM; //设置该文件描述符监听可读事件
break;
}
}
maxfd = i;
}
//依次检查已连接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
for (i = 1; i < MAX_OPEN; i++) {
if (client[i].revents & (POLLRDNORM | POLLERR)) {
//有数据可读或发生错误,进行读数据处理或错误处理
}
}
}
```
其实和select函数相比poll函数的改进之处主要就在于**它允许一次监听超过1024个文件描述符**。但是当调用了poll函数后我们仍然需要遍历每个文件描述符检测该描述符是否就绪然后再进行处理。
**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遍历每个描述符呢?**这就是我接下来向你介绍的epoll机制。
## 使用epoll机制实现IO多路复用
首先epoll机制是使用epoll\_event结构体来记录待监听的文件描述符及其监听的事件类型的这和poll机制中使用pollfd结构体比较类似。
那么对于epoll\_event结构体来说其中包含了epoll\_data\_t联合体变量以及整数类型的events变量。epoll\_data\_t联合体中有记录文件描述符的成员变量fd而events变量会取值使用不同的宏定义值来表示epoll\_data\_t变量中的文件描述符所关注的事件类型比如一些常见的事件类型包括以下这几种。
* EPOLLIN读事件表示文件描述符对应套接字有数据可读。
* EPOLLOUT写事件表示文件描述符对应套接字有数据要写。
* EPOLLERR错误事件表示文件描述符对于套接字出错。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epoll\_event结构体以及epoll\_data联合体的定义你可以看下。
```
typedef union epoll_data
{
...
int fd; //记录文件描述符
...
} epoll_data_t;
struct epoll_event
{
uint32_t events; //epoll监听的事件类型
epoll_data_t data; //应用程序数据
};
```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在使用select或poll函数的时候创建好文件描述符集合或pollfd数组后就可以往数组中添加我们需要监听的文件描述符。
但是对于epoll机制来说我们则需要先调用epoll\_create函数创建一个epoll实例。这个epoll实例内部维护了两个结构分别是**记录要监听的文件描述符**和**已经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而对于已经就绪的文件描述符来说,它们会被返回给用户程序进行处理。
所以我们在使用epoll机制时就不用像使用select和poll一样遍历查询哪些文件描述符已经就绪了。这样一来 epoll的效率就比select和poll有了更高的提升。
在创建了epoll实例后我们需要再使用epoll\_ctl函数给被监听的文件描述符添加监听事件类型以及使用epoll\_wait函数获取就绪的文件描述符。
我画了一张图展示了使用epoll进行网络通信的流程你可以看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e/fb/1ee730305558d9d83ff8e52eb4d966fb.jpg?wh=2000x1050)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使用epoll函数的流程你也可以看下。
```
int sock_fd,conn_fd; //监听套接字和已连接套接字的变量
sock_fd = socket() //创建套接字
bind(sock_fd) //绑定套接字
listen(sock_fd) //在套接字上进行监听,将套接字转为监听套接字
epfd = epoll_create(EPOLL_SIZE); //创建epoll实例
//创建epoll_event结构体数组保存套接字对应文件描述符和监听事件类型
ep_events = (epoll_event*)malloc(sizeof(epoll_event) * EPOLL_SIZE);
//创建epoll_event变量
struct epoll_event ee
//监听读事件
ee.events = EPOLLIN;
//监听的文件描述符是刚创建的监听套接字
ee.data.fd = sock_fd;
//将监听套接字加入到监听列表中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sock_fd, &ee);
while (1) {
//等待返回已经就绪的描述符
n = epoll_wait(epfd, ep_events, EPOLL_SIZE, -1);
//遍历所有就绪的描述符
for (int i = 0; i < n; i++) {
//如果是监听套接字描述符就绪,表明有一个新客户端连接到来
if (ep_events[i].data.fd == sock_fd) {
conn_fd = accept(sock_fd); //调用accept()建立连接
ee.events = EPOLLIN;
ee.data.fd = conn_fd;
//添加对新创建的已连接套接字描述符的监听,监听后续在已连接套接字上的读事件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conn_fd, &ee);
} else { //如果是已连接套接字描述符就绪,则可以读数据
...//读取数据并处理
}
}
}
```
好了到这里你就了解了epoll函数的使用方法了。实际上也正是因为epoll能自定义监听的描述符数量以及可以直接返回就绪的描述符Redis在设计和实现网络通信框架时就基于epoll机制中的epoll\_create、epoll\_ctl和epoll\_wait等函数和读写事件进行了封装开发实现了用于网络通信的事件驱动框架从而使得Redis虽然是单线程运行但是仍然能高效应对高并发的客户端访问。
##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介绍了Redis网络通信依赖的操作系统底层机制也就是IO多路复用机制。
由于Redis是单线程程序如果使用基本的Socket编程模型的话只能对一个监听套接字或一个已连接套接字进行监听。而当Redis实例面临很多并发的客户端时这种处理方式的效率就会很低。
所以和基本的Socket通信相比使用IO多路复用机制就可以一次性获得就绪的多个套接字从而避免了逐个检测套接字的开销。
这节课我是以最常用的Linux操作系统为例给你具体介绍了Linux系统提供的三种IO多路复用机制分别是select、poll和epoll。这三种机制在能监听的描述符数量和查找就绪描述符的方法上是不一样的你可以重点参考下图来掌握它们的不同之处。这些差异其实也决定了epoll相比于select和poll来说效率更高也应用更广泛。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0/5c/c04feac38f984a0c407985ec793ca95c.jpg?wh=2000x827)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这节课我没有给你介绍Redis的源码但是学习IO多路复用的机制和使用流程其实就是掌握Redis事件驱动框架的基础。Redis的[ae\_select.c](https://github.com/redis/redis/tree/5.0/src/ae_select.c)和[ae\_epoll.c](https://github.com/redis/redis/tree/5.0/src/ae_epoll.c)文件就分别使用了select和epoll这两种机制实现IO多路复用。而在接下来的第10、11两节课上我还会给分别你介绍Redis事件驱动框架是如何基于epoll进行封装开发和运行的以及Redis事件驱动框架的事件类型和处理方法。这样一来你就能对Redis事件驱动框架的底层支撑、框架运行和事件类型与处理有个全面的掌握了。
## 每课一问
在Redis事件驱动框架代码中分别使用了Linux系统上的select和epoll两种机制你知道为什么Redis没有使用poll这一机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