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292 lines
17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25 | MySQL是怎么保证高可用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和你介绍了binlog的基本内容在一个主备关系中每个备库接收主库的binlog并执行。
正常情况下只要主库执行更新生成的所有binlog都可以传到备库并被正确地执行备库就能达到跟主库一致的状态这就是最终一致性。
但是MySQL要提供高可用能力只有最终一致性是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就着重和你分析一下。
这里我再放一次上一篇文章中讲到的双M结构的主备切换流程图。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9/cc/89290bbcf454ff9a3dc5de42a85a69cc.png)
图 1 MySQL主备切换流程--双M结构
# 主备延迟
主备切换可能是一个主动运维动作,比如软件升级、主库所在机器按计划下线等,也可能是被动操作,比如主库所在机器掉电。
接下来,我们先一起看看主动切换的场景。
在介绍主动切换流程的详细步骤之前,我要先跟你说明一个概念,即“同步延迟”。与数据同步有关的时间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1. 主库A执行完成一个事务写入binlog我们把这个时刻记为T1;
2. 之后传给备库B我们把备库B接收完这个binlog的时刻记为T2;
3. 备库B执行完成这个事务我们把这个时刻记为T3。
所谓主备延迟就是同一个事务在备库执行完成的时间和主库执行完成的时间之间的差值也就是T3-T1。
你可以在备库上执行show slave status命令它的返回结果里面会显示seconds\_behind\_master用于表示当前备库延迟了多少秒。
seconds\_behind\_master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
1. 每个事务的binlog 里面都有一个时间字段,用于记录主库上写入的时间;
2. 备库取出当前正在执行的事务的时间字段的值计算它与当前系统时间的差值得到seconds\_behind\_master。
可以看到其实seconds\_behind\_master这个参数计算的就是T3-T1。所以我们可以用seconds\_behind\_master来作为主备延迟的值这个值的时间精度是秒。
你可能会问,如果主备库机器的系统时间设置不一致,会不会导致主备延迟的值不准?
其实不会的。因为备库连接到主库的时候会通过执行SELECT UNIX\_TIMESTAMP()函数来获得当前主库的系统时间。如果这时候发现主库的系统时间与自己不一致备库在执行seconds\_behind\_master计算的时候会自动扣掉这个差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网络正常的时候日志从主库传给备库所需的时间是很短的即T2-T1的值是非常小的。也就是说网络正常情况下主备延迟的主要来源是备库接收完binlog和执行完这个事务之间的时间差。
所以说主备延迟最直接的表现是备库消费中转日志relay log的速度比主库生产binlog的速度要慢。接下来我就和你一起分析下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
# 主备延迟的来源
**首先,有些部署条件下,备库所在机器的性能要比主库所在的机器性能差。**
一般情况下有人这么部署时的想法是反正备库没有请求所以可以用差一点儿的机器。或者他们会把20个主库放在4台机器上而把备库集中在一台机器上。
其实我们都知道更新请求对IOPS的压力在主库和备库上是无差别的。所以做这种部署时一般都会将备库设置为“非双1”的模式。
但实际上,更新过程中也会触发大量的读操作。所以,当备库主机上的多个备库都在争抢资源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主备延迟了。
当然,这种部署现在比较少了。因为主备可能发生切换,备库随时可能变成主库,所以主备库选用相同规格的机器,并且做对称部署,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情况。
追问1但是做了对称部署以后还可能会有延迟。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第二种常见的可能了,即备库的压力大**。一般的想法是,主库既然提供了写能力,那么备库可以提供一些读能力。或者一些运营后台需要的分析语句,不能影响正常业务,所以只能在备库上跑。
我真就见过不少这样的情况。由于主库直接影响业务大家使用起来会比较克制反而忽视了备库的压力控制。结果就是备库上的查询耗费了大量的CPU资源影响了同步速度造成主备延迟。
这种情况,我们一般可以这么处理:
1. 一主多从。除了备库外,可以多接几个从库,让这些从库来分担读的压力。
2. 通过binlog输出到外部系统比如Hadoop这类系统让外部系统提供统计类查询的能力。
其中,一主多从的方式大都会被采用。因为作为数据库系统,还必须保证有定期全量备份的能力。而从库,就很适合用来做备份。
> 备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从库和备库在概念上其实差不多。在我们这个专栏里为了方便描述我把会在HA过程中被选成新主库的称为备库其他的称为从库。
追问2采用了一主多从保证备库的压力不会超过主库还有什么情况可能导致主备延迟吗
**这就是第三种可能了,即大事务。**
大事务这种情况很好理解。因为主库上必须等事务执行完成才会写入binlog再传给备库。所以如果一个主库上的语句执行10分钟那这个事务很可能就会导致从库延迟10分钟。
不知道你所在公司的DBA有没有跟你这么说过不要**一次性地用delete语句删除太多数据**。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大事务场景。
比如,一些归档类的数据,平时没有注意删除历史数据,等到空间快满了,业务开发人员要一次性地删掉大量历史数据。同时,又因为要避免在高峰期操作会影响业务(至少有这个意识还是很不错的),所以会在晚上执行这些大量数据的删除操作。
结果负责的DBA同学半夜就会收到延迟报警。然后DBA团队就要求你后续再删除数据的时候要控制每个事务删除的数据量分成多次删除。
**另一种典型的大事务场景就是大表DDL。**这个场景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绍过。处理方案就是计划内的DDL建议使用gh-ost方案这里你可以再回顾下第13篇文章[《为什么表数据删掉一半,表文件大小不变?》](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2388)中的相关内容)。
追问3如果主库上也不做大事务了还有什么原因会导致主备延迟吗
造成主备延迟还有一个大方向的原因,就是**备库的并行复制能力**。这个话题,我会留在下一篇文章再和你详细介绍。
其实还是有不少其他情况会导致主备延迟,如果你还碰到过其他场景,欢迎你在评论区给我留言,我来和你一起分析、讨论。
由于主备延迟的存在,所以在主备切换的时候,就相应的有不同的策略。
# 可靠性优先策略
在图1的双M结构下从状态1到状态2切换的详细过程是这样的
1. 判断备库B现在的seconds\_behind\_master如果小于某个值比如5秒继续下一步否则持续重试这一步
2. 把主库A改成只读状态即把readonly设置为true
3. 判断备库B的seconds\_behind\_master的值直到这个值变成0为止
4. 把备库B改成可读写状态也就是把readonly 设置为false
5. 把业务请求切到备库B。
这个切换流程一般是由专门的HA系统来完成的我们暂时称之为可靠性优先流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4/4a/54f4c7c31e6f0f807c2ab77f78c8844a.png)
图2 MySQL可靠性优先主备切换流程
备注图中的SBM是seconds\_behind\_master参数的简写。
可以看到这个切换流程中是有不可用时间的。因为在步骤2之后主库A和备库B都处于readonly状态也就是说这时系统处于不可写状态直到步骤5完成后才能恢复。
在这个不可用状态中比较耗费时间的是步骤3可能需要耗费好几秒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在步骤1先做判断确保seconds\_behind\_master的值足够小。
试想如果一开始主备延迟就长达30分钟而不先做判断直接切换的话系统的不可用时间就会长达30分钟这种情况一般业务都是不可接受的。
当然系统的不可用时间是由这个数据可靠性优先的策略决定的。你也可以选择可用性优先的策略来把这个不可用时间几乎降为0。
# 可用性优先策略
如果我强行把步骤4、5调整到最开始执行也就是说不等主备数据同步直接把连接切到备库B并且让备库B可以读写那么系统几乎就没有不可用时间了。
我们把这个切换流程,暂时称作可用性优先流程。这个切换流程的代价,就是可能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接下来,我就和你分享一个可用性优先流程产生数据不一致的例子。假设有一个表 t
```
mysql> CREATE TABLE `t` (
`id` int(11)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c` int(11) unsigned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c) values(1),(2),(3);
```
这个表定义了一个自增主键id初始化数据后主库和备库上都是3行数据。接下来业务人员要继续在表t上执行两条插入语句的命令依次是
```
insert into t(c) values(4);
insert into t(c) values(5);
```
假设现在主库上其他的数据表有大量的更新导致主备延迟达到5秒。在插入一条c=4的语句后发起了主备切换。
图3是**可用性优先策略且binlog\_format=mixed**时的切换流程和数据结果。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7/3a/3786bd6ad37faa34aca25bf1a1d8af3a.png)
图3 可用性优先策略且binlog\_format=mixed
现在,我们一起分析下这个切换流程:
1. 步骤2中主库A执行完insert语句插入了一行数据4,4之后开始进行主备切换。
2. 步骤3中由于主备之间有5秒的延迟所以备库B还没来得及应用“插入c=4”这个中转日志就开始接收客户端“插入 c=5”的命令。
3. 步骤4中备库B插入了一行数据4,5并且把这个binlog发给主库A。
4. 步骤5中备库B执行“插入c=4”这个中转日志插入了一行数据5,4。而直接在备库B执行的“插入c=5”这个语句传到主库A就插入了一行新数据5,5
最后的结果就是主库A和备库B上出现了两行不一致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个数据不一致是由可用性优先流程导致的。
那么,如果我还是用**可用性优先策略但设置binlog\_format=row**,情况又会怎样呢?
因为row格式在记录binlog的时候会记录新插入的行的所有字段值所以最后只会有一行不一致。而且两边的主备同步的应用线程会报错duplicate key error并停止。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备库B的(5,4)和主库A的(5,5)这两行数据,都不会被对方执行。
图4中我画出了详细过程你可以自己再分析一下。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8/43/b8d2229b2b40dd087fd3b111d1bdda43.png)
图4 可用性优先策略且binlog\_format=row
从上面的分析中,你可以看到一些结论:
1. 使用row格式的binlog时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更容易被发现。而使用mixed或者statement格式的binlog时数据很可能悄悄地就不一致了。如果你过了很久才发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很可能这时的数据不一致已经不可查或者连带造成了更多的数据逻辑不一致。
2. 主备切换的可用性优先策略会导致数据不一致。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建议你使用可靠性优先策略。毕竟对数据服务来说的话,数据的可靠性一般还是要优于可用性的。
但事无绝对,**有没有哪种情况数据的可用性优先级更高呢?**
答案是,有的。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一个场景:
* 有一个库的作用是记录操作日志。这时候如果数据不一致可以通过binlog来修补而这个短暂的不一致也不会引发业务问题。
* 同时,业务系统依赖于这个日志写入逻辑,如果这个库不可写,会导致线上的业务操作无法执行。
这时候,你可能就需要选择先强行切换,事后再补数据的策略。
当然,事后复盘的时候,我们想到了一个改进措施就是,让业务逻辑不要依赖于这类日志的写入。也就是说,日志写入这个逻辑模块应该可以降级,比如写到本地文件,或者写到另外一个临时库里面。
这样的话,这种场景就又可以使用可靠性优先策略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按照可靠性优先的思路,异常切换会是什么效果?**
假设主库A和备库B间的主备延迟是30分钟这时候主库A掉电了HA系统要切换B作为主库。我们在主动切换的时候可以等到主备延迟小于5秒的时候再启动切换但这时候已经别无选择了。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5/8b/553b7fc2d0dce3ec78bb595e1806eb8b.png)
图5 可靠性优先策略,主库不可用
采用可靠性优先策略的话你就必须得等到备库B的seconds\_behind\_master=0之后才能切换。但现在的情况比刚刚更严重并不是系统只读、不可写的问题了而是系统处于完全不可用的状态。因为主库A掉电后我们的连接还没有切到备库B。
你可能会问那能不能直接切换到备库B但是保持B只读呢
这样也不行。
因为,这段时间内,中转日志还没有应用完成,如果直接发起主备切换,客户端查询看不到之前执行完成的事务,会认为有“数据丢失”。
虽然随着中转日志的继续应用,这些数据会恢复回来,但是对于一些业务来说,查询到“暂时丢失数据的状态”也是不能被接受的。
聊到这里你就知道了在满足数据可靠性的前提下MySQL高可用系统的可用性是依赖于主备延迟的。延迟的时间越小在主库故障的时候服务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短可用性就越高。
# 小结
今天这篇文章我先和你介绍了MySQL高可用系统的基础就是主备切换逻辑。紧接着我又和你讨论了几种会导致主备延迟的情况以及相应的改进方向。
然后,由于主备延迟的存在,切换策略就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我又和你一起分析了可靠性优先和可用性优先策略的区别。
在实际的应用中,我更建议使用可靠性优先的策略。毕竟保证数据准确,应该是数据库服务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减少主备延迟,提升系统的可用性。
最后,我给你留下一个思考题吧。
一般现在的数据库运维系统都有备库延迟监控,其实就是在备库上执行 show slave status采集seconds\_behind\_master的值。
假设现在你看到你维护的一个备库它的延迟监控的图像类似图6是一个45°斜向上的线段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呢你又会怎么去确认这个原因呢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f/71/cf5ea52aa3b26ef56c567125197fa171.png)
图6 备库延迟
你可以把你的分析写在评论区,我会在下一篇文章的末尾跟你讨论这个问题。感谢你的收听,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
# 上期问题时间
上期我留给你的问题是什么情况下双M结构会出现循环复制。
一种场景是在一个主库更新事务后用命令set global server\_id=x修改了server\_id。等日志再传回来的时候发现server\_id跟自己的server\_id不同就只能执行了。
另一种场景是有三个节点的时候如图7所示trx1是在节点 B执行的因此binlog上的server\_id就是Bbinlog传给节点 A然后A和A搭建了双M结构就会出现循环复制。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9/71/f968192ce2f436c939dd702b8f409771.png)
图7 三节点循环复制
这种三节点复制的场景,做数据库迁移的时候会出现。
如果出现了循环复制可以在A或者A执行如下命令
```
stop slave
CHANGE MASTER TO IGNORE_SERVER_IDS=(server_id_of_B);
start slave;
```
这样这个节点收到日志后就不会再执行。过一段时间后,再执行下面的命令把这个值改回来。
```
stop slave
CHANGE MASTER TO IGNORE_SERVER_IDS=();
start slave;
```
评论区留言点赞板:
> @一大只、@HuaMax 同学提到了第一个复现方法;
> @Jonh同学提到了IGNORE\_SERVER\_IDS这个解决方法
> @React 提到如果主备设置不同的步长备库是不是可以设置为可读写。我的建议是只要这个节点设计内就不会有业务直接在上面执行更新就建议设置为read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