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77 lines
9.4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054 | 机器学习排序算法经典模型LambdaMART
在这周的时间里我们讨论机器学习排序算法中几个经典的模型。周一我们分享了排序支持向量机RankSVM这个算法的好处是模型是线性的容易理解。周三我们聊了梯度增强决策树Gradient Boosted Decision Tree长期以来这种算法被用在很多商业搜索引擎当中来作为排序算法。
今天,我们来分享这一部分的最后一个经典模型:**LambdaMART**。这是微软在Bing中使用了较长时间的模型也在机器学习排序这个领域享有盛誉。
## LambdaMART的历史
LambdaMART的提出可以说是一个“三步曲”。
这里有一个核心人物叫克里斯多夫⋅博格斯Christopher J.C. Burges。博格斯早年从牛津大学物理学毕业之后又于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曾在麻省理工大学做过短暂的博士后研究之后来到贝尔实验室一待14年。2000年他来到微软研究院并一直在微软研究院从事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直到2016年退休。可以说是博格斯领导的团队发明了微软搜索引擎Bing的算法。
**LambdaMART的第一步来自于一个叫RankNet的思想**\[1\]。这个模型发表于ICML 2005并且在10年之后获得ICML的时间检验奖。这也算是在深度学习火热之前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大规模商业应用的经典案例。
RankNet之后博格斯的团队很快意识到了RankNet并不能直接优化搜索的评价指标。因此他们根据一个惊人的发现**提出了LambdaRank这一重要方法**\[2\]。LambdaRank的进步在于算法开始和搜索的评价指标也就是NDCG挂钩也就能够大幅度提高算法的精度。
LambdaRank之后博格斯的团队也认识到了当时从雅虎开始流行的使用“梯度增强”Gradient Boosting特别是“梯度增强决策树”GBDT的思路来进行排序算法的训练于是他们就把LambdaRank和GBDT的思想结合起来**开发出了更加具有模型表现力的LambdaMART**\[3\]。LambdaMART在之后的雅虎排序学习比赛中获得了最佳成绩。
## RankNet的思想核心
要理解LambdaMART我们首先要从RankNet说起。其实有了排序支持向量机RankSVM的理论基础要理解RankNet就非常容易。RankNet是一个和排序支持向量机非常类似的配对法排序模型。也就是说RankNet尝试正确学习每组两两文档的顺序。那么怎么来定义这个所谓的两两文档的顺序呢
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定义一个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来描述如何引导模型学习正确的两两关系**。我们可以假设能够有文档两两关系的标签,也就是某一个文档比另外一个文档更加相关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二元的,比如+1代表更加相关-1代表更加不相关注意这里的“更加”表达了次序关系。
那么,在理想状态下,不管我们使用什么模型,都希望模型的输出和这个标签信息是匹配的,也就是说模型对于更加相关的文档应该输出更加高的预测值,反之亦然。很自然,**我们能够使用一个二元分类器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关系**。RankNet在这里使用了“对数几率损失函数”Logistic Loss其实就是希望能够利用“对数几率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这一思想来处理这个二元关系。唯一的区别是这里的正例是两个文档的相对关系。
有了损失函数之后我们使用什么模型来最小化这个损失函数呢在RankNet中作者们使用了神经网络模型这也就是Net部分的由来。那么整个模型在这里就变得异常清晰那就是**使用神经网络模型来对文档与文档之间的相对相关度进行建模,而损失函数选用了“对数几率损失函数”**。
## LambdaRank和LambdaMART
尽管RankNet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文档的两两相对关系并不和搜索评价指标直接相关。我们之前讲过搜索评价指标例如NDCG或者MAP等都是直接建立在对于某一个查询关键字的相关文档的整个序列上或者至少是序列的头部Top-K的整个关系上的。因此RankNet并不能保证在NDCG这些指标上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毕竟没有直接或者间接优化这样的指标。
要想认识这一点其实很容易比如你可以设想对于某一个查询关键字有10个文档其中有两个相关的文档一个相关度是5另外一个相关度是3。那么很明显在一个理想的排序下这两个文档应该排在所有10个文档的头部。
现在我们假定相关度5的排在第4的位置而相关度3的排在第7的位置。RankNet会更愿意去调整相关度3的并且试图把其从第7往前挪因为这样就可以把其他不相关的挤下去然而更优化的办法应该是尝试先把相关度5的往更前面排。也就是说从NDCG的角度来说相关度高的文档没有排在前面受到的损失要大于相关度比较低的文档排在了下面。
NDCG和其他一系列搜索评价指标都是更加注重头部的相关度。关于这一点RankNet以及我们之前介绍的GBDT或者排序支持向量机都忽视了。
既然我们找到了问题,那么如何进行补救呢?
之前说到博格斯的团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其实就在这里。他们发现RankNet的优化过程中使用到的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算法需要求解损失函数针对模型的参数的梯度可以写成**两个部分**的乘积。在这里,模型的参数其实就是神经网络中的各类系数。第一部分,是损失函数针对模型的输出值的,第二部分是模型输出值针对模型的参数的。第二个部分跟具体的模型有关系,但是第一个部分没有。第一个部分跟怎么来定一个损失函数有关系。
在原始的RankNet定义中这当然就是“对数几率函数”定义下的损失函数的梯度。这个数值就是提醒RankNet还需要针对这个损失做多少修正。其实这个损失梯度不一定非得对应一个损失函数。这是博格斯的团队的一个重大发现只要这个损失的梯度能够表示指引函数的方向就行了。
那既然是这样能不能让这个损失的梯度和NDCG扯上边呢答案是可以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定义两个文档之间的差距是这两个文档互换之后NDCG的变化量同时这个变化量等于之前所说的损失的梯度那么我们**就可以指导RankNet去优化NDCG**。在这里博格斯和其他作者把这个损失的梯度定义为Lambda因为整个过程是在优化一个排序所以新的方法叫作LambdaRank。
有了LambdaRank之后LambdaMART就变得水到渠成。Lambda是被定义为两个文档NDCG的变化量在实际运作中是用这个变化量乘以之前的对数几率所带来的梯度。那么只要这个Lambda可以计算模型就可以嫁接别的算法。于是博格斯的团队使用了在当时比神经网络更加流行的“梯度增强决策树”GBDT来作为学习器。不过梯度增强决策树在计算的时候需要计算一个梯度在这里就被直接接入Lambda的概念使得GBDT并不是直接优化二分分类问题而是一个改装了的二分分类问题也就是在优化的时候优先考虑能够进一步改进NDCG的方向。
## 小结
今天我为你讲了LambdaMART算法的基本原理。作为配对法和列表排序学习的一个混合经典算法LambdaMART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强劲的表现 。 一起来回顾下要点第一我们简要介绍了LambdaMART提出的历史。第二我们详细介绍了LambdaMART的核心思路。
最后给你留一个思考题采用Lambda这样更改优化过程中的梯度计算虽然很形象但是有没有什么坏处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 Burges, C.; Shaked, T.; Renshaw, E.; Lazier, A.; Deeds, M.; Hamilton, N. & Hullender, G. Learning to Rank Using Gradient Descent. _Proceedings of 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_, ACM, 89-96, 2005.
2. Burges, C. J.; Ragno, R. & Le, Q. V. Schölkopf, B.; Platt, J. C. & Hoffman, T. (Eds.). Learning to Rank with Nonsmooth Cost Functions. _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19_, MIT Press, 193-200, 2007.
3. Wu, Q.; Burges, C. J.; Svore, K. M. & Gao, J. Adapting Boosting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Measures. _Information Retrieval_,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3, 254-270, 2010.
4. Chapelle, O. & Chang, Y.Chapelle, O.; Chang, Y. & Liu, T.-Y. (Eds.). Yahoo! Learning to Rank Challenge Overview. _Proceedings of the Learning to Rank Challenge_, PMLR, 14, 1-24, 2011.
**论文链接**
* [Learning to Rank Using Gradient Descent](https://icml.cc/2015/wp-content/uploads/2015/06/icml_ranking.pdf)
* [Learning to Rank with Nonsmooth Cost Functions](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62.1530&rep=rep1&type=pdf)
* [Adapting Boosting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Measures](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157.5117&rep=rep1&type=pdf)
* [Yahoo! Learning to Rank Challenge Overview](http://proceedings.mlr.press/v14/chapelle11a/chapelle11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