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零基础入门Spark/docs/440409.md
2022-09-03 22:05:03 +08:00

126 lines
15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26 | 模型训练(上):决策树系列算法详解
你好,我是吴磊。
在上一讲我们重点介绍了机器学习中的特征工程以及Spark MLlib框架支持的特征处理函数。基于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对比了不同特征处理方法下的模型效果。一般来说线性模型的模型容量比较有限它仅适合拟合特征向量与预测标的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场景。
但在实际应用中,线性关系少之又少,就拿“房价预测”的项目来说,不同的房屋属性与房价之间,显然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房价预测的任务上,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误差一直高居不下。因此,为了提升房价预测的准确度,我们有必要从模型选型的角度,着手去考虑采用其他类型的模型算法,尤其是非线性模型。
Spark MLlib框架支持种类丰富的模型算法为了在减轻你学习负担的同时尽量全面地覆盖其中的内容我把模型训练分为了上、中、下三讲。今天这一讲我们专注在决策树系列算法的讲解。
后面两讲我再结合房屋预测和电影推荐场景带你在实践中掌握Spark MLlib模型算法从而让你在不同的场景下得心应手地开展模型选型与模型调优。
## 课程安排
因为模型训练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为了让你有一个清晰的学习计划咱们还是先来交代一下课程安排。在机器学习领域如果按照“样本是否存在预测标的Label”为标准机器学习问题可以分为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与非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Spark MLlib同时支持这两大类机器学习算法如下图所示。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1/54/f1d0ce11953030d6a9eb4475c7827d54.jpg?wh=1920x2035 "Spark MLlib支持的模型算法")
可以看到在Spark MLlib开发框架下按照使用场景不同监督学习又被细分为回归Regression、分类Classification和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而非监督学习被细分为聚类Clustering与频繁项集Frequency Patterns
不同的分类下Spark MLlib支持的模型算法多样而又庞杂。如果逐一讲解每种算法的原理和用法不但枯燥乏味而且容易遗忘。所以对于每个分类我都会精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算法再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这样你学完之后印象会更加深刻。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d/39/0d02cf11dcf2e6cffbb26103c20d0a39.jpg?wh=1920x820 "实例分类")
与5个子分类相对应模型训练课程的实例也有5个分别是房价预测、房屋分类、电影推荐1、房屋聚类、电影推荐2。根据数据来源的不同这5个实例又可以分为两类如下图所示。
为了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决策树、GBDTGradient-boosted Decision Trees和RFRandom Forest这些前置知识。学完这节课之后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知识点背后的原理跟人类的决策过程惊人的相似但相比人类经验机器又能青出于蓝。
好啦,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
## 决策树系列算法
马上就是“双十一”了,你可能很想血拼一把,但一摸自己的钱包,理智又占领了高地。试想一下,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你会如何挑选一款手机呢?我们往往会结合价位、品牌、评价等一系列因素考量,最后做出决策。
其实这个依据不同决定性因素来构建决策路径的过程,放在机器学习里,就是决策树。接下来,我们用严谨一点的术语再描述一下什么是决策树。
决策树Decision Trees是一种根据样本特征向量而构建的树形结构。决策树由节点Nodes与有向边Vertexes组成其中节点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节点一类是叶子节点。内部节点表示的是样本特征而叶子节点代表分类。
举例来说假设我们想根据“居室数量”和“房屋面积”这两个特征把房屋分为5类。那么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决策树来做到这一点如下图所示。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3/74/93372d29eab89d002db10f5c06e35374.jpg?wh=1920x1171 "决策树示意图")
其中椭圆形代表的是内部节点每个内部节点都包含一个特征并同时拥有两条有向边。每条有向边都表示一组特征取值。比方说图中决策树的根节点顶端的内部节点包含的特征是“居室数量”左边的有向边表示的是居室数量小于4的数据样本而右边的有向边代表的是居室数量大于等于4的数据样本。
就这样原始的房屋样本被一分为二按照居室数量被“劈”成了两份。“劈”到左侧的样本继续按照“房屋面积”是否小于6作区分而“劈”到右侧的样本则按照“房屋面积”是否小于10来做进一步的区分。就这样根据不同特征的不同取值范围数据样本一层一层地被加以区分直到圆形节点也即叶子节点为止。
叶子节点表示数据样本的分类图中的5个圆形即代表5个叶子节点。每个叶子节点中都包含若干的数据样本显然掉落到同一个叶子节点的样本同属于一个分类。
不难发现在上面的决策树中结合“居室数量”和“房屋面积”这两个特征的不同取值原始的数据样本被划分成了“不重不漏”的5份子集如下图所示。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9/ed/29a8f463381335c03f716c91a74817ed.jpg?wh=1920x884 "决策树算法示意图")
基于这5份样本子集我们就有能力去解决分类或是回归问题。假设数据样本中的标签列Label是“房屋质量”数据样本按照房屋质量的取值被分为差、一般、好、很好和极好。
决策树中的5个叶子节点对应的就是Label的5个不同取值。因此凡是掉落在蓝色圆形节点的样本它的房屋质量都是“差”同理凡是掉落在黄色圆形节点的样本对应的房屋质量都是“极好”。如此一来我们便按照“房屋质量”完成了对原始样本的分类过程。
实际上回归过程也是类似的。如果数据样本中的标签不再是离散的“房屋质量”而是连续的“房屋价格”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决策树来完成回归预测。假设我们用100条数据样本来构建上面的决策树并假设每个叶子节点都包含20条数据样本。
那么当有一条新的数据样本需要预测房价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让它遍历决策树然后看看它掉落到哪一个叶子节点中去。假设它掉落到了Set3这个节点那么要预测这条样本的房价我们就取Set3中那20条样本的房价均值。
好啦,到此为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决策树,怎么用决策树来预测新的数据样本。不难发现,**决策树的推理过程,与人类的决策过程非常相似**。
人类也常常“货比三家”,结合生活经验,根据一些关键因素做出决策。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我做决定的时候,往往是结合生活经验,那么模型算法是依据什么,来构建决策树的呢?它怎么知道,哪些特征是决定性因素,而哪些特征又没什么用呢?”
用一句话来概括数据样本的纯度决定了模型算法选择哪些特征作为内部节点同时也决定着决策树何时收敛。所谓样本纯度简单地说就是标签的多样性Cardinality。对于一个集合中的样本如果样本的标签都一样也即标签的多样性为1那么我们就说这个集合的样本纯度很高。
相反,如果这个集合中的样本标签取值非常多,多样性非常高,那么我们就说这个集合的样本纯度很低。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信息熵来量化样本的纯度(或者说标签多样性),不过作为入门课,咱们暂时不必深究,只要从概念上理解样本的纯度就好。
模型算法在构建决策树的时候,会去遍历每一个特征,并考察每个特征的“提纯”能力。所谓“提纯”,就是把原始样本结合特征进行区分之后,两个样本子集在纯度上有所提升。换句话说,经过候选特征分割后的样本子集,其纯度越高,就代表候选特征的“提纯”能力越高。
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模型算法依次筛选“提纯”能力最高、次高、第三高的特征,逐级地去构建决策树,直到收敛为止。对于收敛条件,**一方面我们可以人为地设置纯度阈值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设定树的深度Depth、Levels来进行限制**。
在理想情况下我们期望决策树每个叶子节点的纯度尽可能地接近于0用信息熵来量化也即每个节点的标签都是一样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不仅如此一般来说一棵决策树的拟合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它很难把样本的纯度提升得足够高。
这时就要说到GBDTGradient-boosted Decision Trees和RFRandom Forest这两种算法了尽管它们的设计思想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数据样本的纯度。
### Random Forest
Random Forest又叫“随机森林”它的设计思想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既然一棵树的拟合能力有限那么就用多棵树来“凑数儿”毕竟老话说得好人多出韩信。
举例来说,我们想结合多个特征,来对房屋质量进行分类。对于给定的数据样本,随机森林算法会训练多棵决策树,树与树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依赖关系。对于每一棵树,算法会随机选择部分样本与部分特征,来进行决策树的构建,这也是随机森林命名中“随机”一词的由来。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c/1c/4cbaf3eb162447ebe9eea839418a991c.jpg?wh=1920x834 "随机森林示意图")
以上图为例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3棵决策树第一棵用到了“居室数量”和“房屋面积”这两个特征而第二棵选择了“建筑年龄”、“装修情况”和“房屋类型”三个特征最后一棵树选择的是“是否带泳池”、“房屋面积”、“装修情况”和“厨房数量”四个特征。
每棵树都把遍历的样本分为5个类别每个类别都包含部分样本。当有新的数据样本需要预测房屋质量时我们把数据样本同时“喂给”随机森林的3棵树预测结果取决于3棵树各自的输出结果。
假设样本经过第一棵树的判别之后掉落在了Set3经过第二棵树的“决策”之后掉落在了Set2而经过第三棵树的判定之后归类到了Set3那么样本最终的预测结果就是Set3。也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随机森林最终的预测结果会取所有决策树结果中的大多数。回归问题也是类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取所有决策树判定结果的均值。
### GBDT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GBDTGradient-boosted Decision Trees。与随机森林类似GBDT也是用多棵决策树来拟合数据样本但是树与树之间是有依赖关系的每一棵树的构建都是基于前一棵树的训练结果。因此与随机森林不同GBDT的设计思想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如下图所示。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2/25/52c7384143798164934098786bf1c425.jpg?wh=1920x741 "GBDT示意图")
具体来说在GBDT的训练过程中每一棵树的构建都是基于上一棵树输出的“样本残差”。如下图所示预测值与真实值Ground Truth之间的差值即是样本残差。后面决策树的拟合目标不再是原始的房屋价格而是这个样本残差。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5/33/d517e07129c95060fa75c7f280702433.jpg?wh=1920x830 "拟合残差")
以此类推后续的决策树都会基于上一棵树的残差去做拟合从而使得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越来越小并最终趋近于0。不难发现只要GBDT训练的决策树足够多预测误差就可以足够小因此GBDT的拟合能力是非常强的。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要提防GBDT的过拟合问题在训练集上过分拟合往往会导致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解决过拟合的思路就是让模型由复杂变得简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限制决策树的数量与深度来降低GBDT模型的复杂度。
好啦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决策树以及由决策树衍生的随机森林与GBDT算法。光说不练假把式在下一讲我们就以房价预测和房屋分类为例体会一下在Spark MLlib的框架下具体要如何应用这些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 重点回顾
好啦,到此为止,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全部讲完啦。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总结。
首先你需要知道Spark MLlib开发框架都支持哪些模型算法我把这些模型算法、以及算法的分类整理到了下面的脑图中供你随时参考。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1/54/f1d0ce11953030d6a9eb4475c7827d54.jpg?wh=1920x2035 "Spark MLlib支持的模型算法")
你需要掌握决策树系列算法的特点与基本原理。其中决策树系列算法既可以用于解决分类问题也可以解决回归问题。相比线性模型树模型拥有更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而且树模型具备良好的可解释性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符合人类的思考方式。随机森林与GBDT是衍生自决策树的两类集成类算法。
随机森林的设计思想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在多棵树上随机选取训练样本与特征,随机森林将多个简单模型集成在一起,用投票的方式共同来决定最终的预测结果。
而GBDT的思想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它也是基于多棵树的集成模型。与随机森林不同在GBDT中树与树之间是存在依赖关系的。每一棵树的训练都是基于前一棵树拟合的样本残差从而使得预测值不断地逼近真实值。**GBDT的特点是拟合能力超强但同时要注意决策树过深、过多而带来的过拟合隐患**。
## 每课一练
结合今天的课程内容你能说说GBDT与Random Forest模型算法各自的优缺点吗
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交流互动,也推荐你把这一讲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同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