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74 lines
8.6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结束语|技术终将老去,但好在你还年轻
你好,我是姚琪琳。
首先,恭喜你学完了《遗留系统现代化实战课》这个专栏。不知道你学完的感受是怎样的?
每每看到你们在留言区的分享和肯定,看到自己用心写出来的文字得到了回响,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专栏中讲到的各个理论,无论是认知负载、假设驱动、演进式架构,还是代码重构、测试策略、绞杀植物、扩张收缩、微服务架构、持续集成、团队拓扑……你也许已经发现了,都是现成的理论。它们有些是专为遗留系统而设计的,有些虽然不是,但我认为也同样适用于遗留系统。我不是一个发明者,而只是一个搬运工,仅此而已。
**作为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对我来说,写这个专栏其实是一件“枯燥”的事情。**
说它枯燥,是因为我们技术人员天生就爱去做“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而整天面对文档码字儿,会被认为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尤其是你不得不去梳理躲在脑子里各个角落的知识碎片,梳理之后,还需要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述出来。
写极客时间的专栏尤其如此,它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像跟你在唠家常。我一开始在试写时很不习惯,但好在都坚持了下来。
但是也正因为坚持下来了,我才品尝到“枯燥”之后的回甘。几个月折腾下来,受益者不只是你,还有我。如果不是这个机会,我可能永远也不会这样去总结,把自己过去十五年的工作经验,把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理论,提炼输出成系统化的专栏,为你解决遗留系统现代化问题提供参考。
我也得承认能这么做总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很多人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更愿意去研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但特定的工具掌握了,下次碰见类似但不完全一样的问题,可能还是解决不了。因为他根本没有了解问题的本质。
道家的“道”、“法”、“术”、“器”特别适合来解释这个现象。简单来说,“道”是指思维、原则,是问题的本质;“法”是指方法、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和导向;“术”是指技术、技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套路;“器”是指工具、资源,是解决问题的技巧。
我们对于工具的痴迷和狂热,对应的就是“器”的这个阶段。但这并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说,你不应该只关注“器”就满足了,而应该更关注“道”和“法”。
从“器”开始,慢慢向“术”、“法”、“道”去延伸,了解事物的本质,然后触类旁通,不用花多少时间就能熟悉其他“术”和“器”。这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学习路径,也是我能够把自己多年经验、各种理论结合整合在一起的原因。
对应到遗留系统现代化,这方面的“道”、“法”、“术”、“器”是这样的:以降低认知负载为前提、以假设驱动为指引、以增量演进为手段这三大原则,是“道”;四个现代化方向中的众多模式,是“法”;实战篇里的各种实践,是“术”;而各节课中穿插介绍的一些工具,是“器”。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8/e1/78f4766a022ccba557aa76efee9d88e1.jpg?wh=1920x1032)
你会发现,我最重视的就是“道”和“法”,其次是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就是“术”,而作为“器”的那些工具,我大多都是点到为止。不是“器”不重要,而是你不必纠结“器”的细节,应当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本质和原则上。
**为什么说看透本质,把握原则更有价值呢?**这里再给你分享一个我的小故事。
Thoughtworks的开发团队是“敏捷原生”的在这样的团队中耳濡目染了几年后我作为咨询小白参与了一个敏捷咨询项目。
当时我自以为深谙敏捷没想到在和客户交流的时候发现自己连一些基本的Scrum术语都不清楚而客户则很多都拿到了Scrum Master认证。当时我的自信一下子就跌到了谷底感觉应该回炉重造。
然而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发现他们虽然拿到了证书,熟悉那些工具,但实际上并不了解敏捷的本质和价值观,因此只要不是书本上或培训中讲过的内容,就不知道对不对,不敢尝试了。而我则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客户无不恍然大悟、心服首肯。
后来我的同事评价说,你只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罢了。这就是深入掌握了“道”和“法”,即使不清楚具体的“术”和“器”,也一样能所向披靡,就像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一样。
这就像靠刷题去准备高考,虽然这种自下而上的学习方式有可能取得好成绩,但你会发现那些真正的学霸都是熟练掌握各种公理定理,靠推导来做题的。他们不用刷太多题,也能把题做对。因此这种自上而下的学习方法,关注“道”和“法”,认识问题本质,把握规律原则的路径,才是真正高效的、聪明的方法。
在专栏讲解中,我也更偏向这种思考方式。希望这个专栏,能够帮你认识到遗留系统问题的本质,把握住更为本质的原则与模式。
这些原则和模式,包括一开始梳理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都是遗留系统在构建之初所缺失的。
**我们做遗留系统现代化,其实就是给遗留系统补上这落下的一课。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分享了很多学习的方法,最后我也想和你聊一聊学习的心态。
IT技术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语言也是一个版本接一个版本就连书籍都会出新版本那一个架构、设计和理论又怎么可能一成不变呢
一套理论要想达到MECE相互独立且完全穷尽是很难的因为任何一个复杂问题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找出所有的关键点。就像一个遗留系统的解决方案也是通过不断增量演进浮现出来的一样遗留系统现代化的原则和模式也是不断演进慢慢完善的。
你可能疑惑专栏里提到三个原则就够了吗?这四个现代化方向是全的吗?掌握了这些,我就能一往无前了么?我的回答很简单,当然不是。我们应该抱着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学习一切跟遗留系统有关的知识。再通过不断总结和实践,去迭代自己的知识体系。
无论是遗留系统的工程难题,还是工程师的学习成长,都是一个长期主义的实践,都需要耐心、恒心、信心和用心。
所有人都对新技术趋之若鹜生怕没有赶上这一班车而被时代所淘汰这就是浮躁的典型表现。就拿我们常常讨论的35岁危机来说本来35岁是一个职业生涯刚刚步入正轨、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正要一展身手基于之前的积累开始从学习和输入转向更多的释放和输出。怎么就成了要么财务自由、别墅靠海要么优化解聘、打包走人的分水岭了呢
很多人都不愿意工作在遗留系统上,觉得没有技术含量。但想成为一个遗留系统专家,你需要多专、全专。从前端到数据库,从代码到架构,从测试到运维,从业务分析到团队管理,从数字化转型到认知心理学……建立了这样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你才能在复杂的问题面前,临危不乱,应对自如。
看到这些内容你还敢说没有技术含量吗要进行方方面面的治理具备从前到后的经验怎么也得35岁起步吧
就像我在开篇词说的那样你现在所写的每一行代码都是未来的遗留系统。任何一项技术“术”和“器”五年后都会过时。只有那些软件设计的原则和模式“道”和“法”是长盛不衰、永远年轻的。你只要熟练掌握这些原则和模式就能轻松应对技术的更新换代。作为架构师或开发人员的你无论是25、35还是55都是年轻的。
**我们不但要让自己的系统保持长青,也要让自己,永远年轻。**
后会有期,希望我的专栏对你有启发。最后的最后,我想听听你学习这个专栏的感受,希望你花几分钟填一下后面的[毕业问卷](https://jinshuju.net/f/QVpM6L)。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d/b4/1d3d897c6dfeb4a2b7ecb984677d7db4.jpg?wh=1142x801)](https://jinshuju.net/f/QVpM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