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86 lines
9.2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结束语 | 被时代挡在大门外的,往往是对变化视而不见的人
你好,我是付晓岩。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给你系统讲解了一套以企业架构理论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我不敢说这是“倚天剑”“屠龙刀”,但我相信,这可以算是一套内功心法,能够帮助你理清想问题的逻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转型路径,以及数字化学习之路。
我在[开篇词](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1319)中说过,掌握数字化能力,已经不能算是竞争优势了,而是会逐渐成为起跑线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时代真真切切的变化。
**而被时代挡在大门外的,往往是对变化视而不见的人。**
虽然现在依旧很少有堪称标兵的数字化企业但是这也正是机会所在。在未来的20~30年随着数字化环境的成熟大量的数字化企业就会出现了数字化人才将成为巨大的市场缺口。因此我们必须从此刻开始抓紧时间学习数字化能力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不辜负时代给的机会。
所以,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再和你聊一聊,如何打好转型的基础。毕竟,只有地基稳了,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这个基础,一句话总结就是,**处理业务和技术之间的“分家”思想**。这是达成业务和技术之间深度融合的关键,更是很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转变的观念,从上到下都需要。
具体怎么做呢?我给你两个建议。
**首先,让企业中的“多数派”努力学习“少数派”的思维方式。**
关于这一点,传统企业可以向科技企业学习。
最近这些年,科技企业带出了一个业务与技术融合的非常好的模式。其实,这个模式总结起来,无非也就是业务和技术不分家。
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多,如果思维分家的话,对业务有利的事情,技术人员很可能会觉得没必要投太大精力去做。这样一来,科技企业也许就会成为一个不知道怎么去盈利的研究机构,离倒闭也就不远了。
所以,科技企业做得出色的地方恰恰是,技术人员多,还能够努力让技术人员去用业务思维、从业务视角想问题,这才做出了很多跟传统企业不一样的地方,才有了高速的发展。
但是,传统企业在转型的道路上,这个“分家”的思想就像一头“拦路虎”一样横在那里,本来技术人员就少得可怜,如果“思想”上再分家,作为绝对多数派的业务人员,就会认为一个事情是对技术有利的,我没必要认真去做。这样一来,传统企业的技术短板怕是永远也补不齐了,更谈不上企业转型了。
因为跟科技企业相比,传统企业是要用一条反过来的路推动自己的变革。科技企业是技术人员多,要技术人员用业务思维想问题;而传统企业则是业务人员太多,需要业务人员用技术思维想问题,才能努力对齐双方看问题的角度。
其实,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都是在做业务和技术的融合,只是因为基础不同,路径才不同。抽象地看,都是要让“多数”的一方努力用“少数”一方的观点看问题,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所改变。即便是已经做得很好的科技企业,也不要有所松懈,必须要持续关注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组织往往像个天平,保持平衡并不容易,失衡反倒很容易。
当然,作为企业里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开始,擅长技术的要去关注业务,擅长业务的要去了解技术,不能只依赖企业提供的机会。毕竟,成长这件事儿,终究是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的。
**另外,我们要把业务架构作为抓手,逐步推进思维模式的转变。**
虽然要让“多数派”学习“少数派”的思维模式,但是让双方完全换位也不大现实,比如说,让业务人员都去自学技术,这个目前来看是做不到的。
最可行的就是让业务人员走到业务和技术的连接点上,也就是“业务架构”这个点上。如果业务人员能采用业务架构方法,用结构化思维分析和看待自己的业务,在结构化的视角下给予技术人员软件设计、新技术应用的启发,就已经足够好了,开发效能已经可以提升很多了。剩下的可以交给时间,毕竟,融合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基础上,业务人员再去学习自己感兴趣或者工作中会用到的技术知识。
你可能会问,为啥业务要接受架构思维,并逐渐去了解技术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正在改变。在数字时代,你的产品大多是用软件形态或者与软件相关的形态交付的,就像《价值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一书所指出的,“技术就是你的业务,无论你的业务是什么”。
对技术人员来讲也一样。不是没有一堆技术原理,就意味着业务是好学的。**如果没有在一线充分锻炼过,你理解的就只是“理论”上的业务**。
所以,考虑到做转型的目标,技术人员也要尽量先做到在业务架构上跟业务人员对齐思维,理解业务人员到底在表达什么样的需求,之后,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条件,考虑一下怎么通过跟岗、轮岗等方式深入地接触下业务,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改良建议。
总之,对于数字化转型来说,**技术和业务之间的分界线会越来越模糊,哪一方慢了,都代表企业慢了,没有什么你我之分**。
说到底,打好转型的基础,就是让企业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让业务和技术的双螺旋坚实地扭结在一起,让企业拥有一个完整、强大的基因,这才是数字化转型能实现的关键。
到这里我就把至关重要的转型基础给你讲完了。现在我还想在课程真正结束之前给你分享一下转型时常见的3个误区。我想说**踩坑是必然的,但是提前预知一些坑点,避开这些坑也可以是必然的**。
**我要说的第一个误区,就是急着从挖架构师、上新技术上搞数字化。**
你必须要先想清楚自己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到的数字化是什么,再决定怎么行动。
数字化不是架构师的数字化,架构师是在数字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培养出合格的架构师,才是健康的数字化企业,否则,就没有“造血”功能,你挖过来的人,别人也可以再挖走。
另外,数字化也不是某项新技术的数字化。各类技术的搭配使用,才是大部分创新最常见的实现手段,旧技术也能玩出新花样,比如说区块链。
所以,**不要总想着搞新花样,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是正确之道**。
**第二个常见的误区是,忽视对“带节奏”最重要的国家政策**。
企业很容易误认为数字化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觉得国家政策离自己的实践、离个人技能学习太远。实际上,像“十四五规划”这类指导性国家政策离我们非常近。
这里有大量的行业机会、企业机会和个人学习方向,比如,数据中心的建设会需要多少人才?数字家庭会给智能家居行业带来多大的市场机会?会对智能家居产品设计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这些很容易就细化到了企业业务和个人工作层面。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来讲,解读国家政策是未来十五年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非常重要的能力。
**第三个常见的误区是,输在自己已经看见的终点面前。**
不少企业和个人在经过一定的学习、深入思考之后,会对数字化转型形成一些自己的认知,但是,实现过程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的,会有很多内外部阻力,比如在建设企业架构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部门之间利益协调的麻烦等。
**但是,越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实现起来也越困难**。如果遇难而退,轻言放弃,那之前的所有付出就都白费了。人们常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你可不要当只差那最后一点努力却失去了成功机会的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数字化转型需要日拱一卒地去推进,而这个“拱卒”可不仅仅是数字化技术的前进,更是人们看待数字化技术、看待数字化企业的方式的改变。
说到底,“拱”的是人们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先从解决传统企业内部业务和技术“分家”的思想开始吧,从抛弃这种“内部甲乙方”的立场开始,把整个企业放在自己的思维中,从架构思维中的“全面”这个特性开始,逐步改变自己的认知,真正把握住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成为领先者的机会。
课程的最后,我还准备了一份[调研问卷](https://jinshuju.net/f/F4xAVX)希望你能花1分钟填写下聊聊你对这门课的想法。同时我也给你准备了礼物只要填写问卷就有机会获得手绘护腕垫或者是价值99元的课程阅码。期待你的畅所欲言。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4/14/14b98950fc078ed4495d589b178f0014.jpg)](https://jinshuju.net/f/F4xA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