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说透中台/docs/159814.md
2022-09-03 22:05:03 +08:00

86 lines
8.6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答疑篇(下) | 你问我答,关于中台还有哪些困惑?
你好,我是王健。
这一节我们继续来聊大家普遍关心的另外两个问题:
* 中台与前台的边界如何界定?
* 中台到底是不是在炒概念?
## 中台与前台的边界如何界定?
对于前台和中台的界定,我看很多同学也问到了。
我在不同的时间尝试过很多种不同的划分方式,但总觉得有局限。例如,如果最简单按照是否重复来划分,重复需求放中台,特性需求放前台,先不说是否重复这件事就很难掰扯清楚,而且放到时间线上,现在一样的可能以后会不同,现在不同的难免以后也可能会相同,以后再做迁移又要付出额外的迁移成本,这本身也很难扯清楚,更别提局部重复等情况。
其他的分法,也会有同样的问题,例如按照业务重要性,那怎么判断重要性高低,这些都是问题。
我觉得要想通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这么几个关键点。
首先还是要想清楚,中台建设的愿景是什么,想好中台自己的方向和产品定位,**一个清晰的愿景往往就代表了一个好的边界**,这个边界能帮我们判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像一个产品一样,例如微信,我们谁都能想出很多的功能,而且也都有必要,但是如果没了愿景,我们就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重要),如果一股脑儿添加进去,而不会做取舍,最终也会变成一个四不像而失败。
当然有了愿景,肯定也还是会拿捏不好,这时候就得用演进式的视角和技术来帮我们解决这个矛盾了。将关注点从如何设计正确,转变到如何让变化更加容易,一旦变化变得廉价,我们也就不用那么在乎一开始的决定是否正确了,反正大概率都是错误的。也就是用演进的眼光来看待,不要奢望,一次想对,一次分对,一次做对,尊重变化,承认自己的弱小,**追求变化响应over追求一次做对**。
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可能**中台与前台的边界问题,不是技术的边界问题,而是组织的边界问题**。就像我一直反复强调的,中台是企业级的问题,中台与前台的边界划分,其实本质上就是**企业内横向的平台类组织和纵向的业务类组织的边界划分,也就是组织责任与利益的边界划分**。
在总结篇里,我也讲到了,中台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企业对经济性和灵活性的平衡,而组织的碰撞(比如部门之间的争执),在我看来反而正是企业在不断追求这种平衡的“动作”,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我甚至认为中台与前台的边界,也只能靠不断的组织碰撞,才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而这往往也是针对于这家企业整体经济性和灵活性的最佳平衡点。
这个过程虽然是痛苦的,就像是发烧的时候各种症状,虽然难受,但是一定程度就是自身机能在调整以及起作用的过程,也是企业战略落地和转型的具体表现。我常常有种感觉,这种碰撞甚至都有可能是企业转型的根本与实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设计一套机制,例如冲突处理升级机制,来正确地引导这种碰撞向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不是相反的方向前进。
我现在就是从这几个角度来思考中台与前台的边界问题的,总结一下就是:**想好愿景,演进式思维,合理引导组织碰撞**。
## 中台到底是不是在炒概念?
关于概念炒作,专栏里也提到过,我一开始的时候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太浮躁了,大家整天都在炒概念,后来反思其实是因为概念太多自己不想学习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抵抗情绪。
但是,经过几次对于技术“看走眼”之后,我开始提醒自己,对于一个新的概念,要先抱着开放和学习探索的心态,去了解、去思考这个“概念”背后到底是什么?有那么多概念,为什么只有这个这么受人关注、有“炒作”的空间?
事出必有因,只不过可能不是表面的样子而已。
阿里提出中台,肯定有其背景和上下文。那么多企业都效仿,必然有其理由,可能只是把这个概念“嫁接”到了自己的企业里而已,甚至可能代表与阿里或其他公司完全不同的意义。
我们常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而每一个新概念的产生就像是一个新的“流行词”火起来一样,肯定是人们找到了一个新的语言来代表之前无法清晰表达的意思。**新概念本身是没错的,因为新概念往往代表着新的边界、新的约束,而新的边界和约束也往往就是新价值的来源**例如SOA和微服务、虚拟化和云
炒作本身也没错,一个新的东西,无论是新的层次还是新的边界产生,如果其本身能创造新的价值,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价值,帮助更多人解决遇到的问题,也是挺好的事情。
所以我的观点是,永远保持好奇,先接纳,再判断。不要轻易把门关上,可能会错失掉一些新的东西,就算是进去转了一圈,最后发现并没有什么新的价值,其实也没有多大的损失,学习有时候不能太功利。
技术的发展,前面也提到了,在我看来,也正是在一个过程中滚滚向前的。在这个过程里,新概念不断产生发展,新的边界和新的抽象层次不断发现与包装沉淀,而抽象层次又不断向业务方向推进(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库&框架->业务组件服务或中台……)。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也要有自己的主动思考能力,需要快速判断概念是否值得继续投资自己的资源,毕竟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要在价值不大的新概念上浪费太多的精力,及时踩下刹车。而对于如何判断是否需要“止损”,我个人的经验很简单,我有一个方法,我把它叫作“循环提问法”。
1. 新的技术在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之前的技术不能解决?它的核心突破点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2. 新的技术和其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技术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3. 新的技术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间段出现?为什么在现在爆发?为什么之前没人想到这种新的解决方案?
4. 新的技术和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相关?新的技术和我想做的事情或方向是否相关?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面对一个新概念的时候,首先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先别一棍子打死,主动去了解一下,到底为什么火?背后有什么趋势或是本质?
然后再主动思考,这个概念是否是我的方向,我是否需要继续投资(时间和精力)?需要花多大的精力?
相信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在不浪费太大精力和资源的前提下,我们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这一点推荐一个工具也就是Gartner每年都会推的**新兴技术成熟曲线**。对于一个新概念,我们也可以用这样一个曲线,从一个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视角来思考,它到底正处于哪个阶段,然后再判断我们是该踩下油门还是该踩下刹车了。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4/a4/c42430c4241c60f89a9773311cf172a4.jpg)
## 总结
好了,在这两期答疑中,我针对大家留言中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统一聊了一些我的看法和理解,希望对你有一些启发或帮助。
当然问题还有很多,我也会持续关注和回复。所以,非常推荐你不要只看完专栏正文,有时间和精力的话,也把评论区的留言和讨论看一看,应该会有非常大的启发。当然了,也特别希望你能贡献出自己的问题或是思考,让这个小小的专栏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有同学问我为什么能问出这么多好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实践。**很多道理你我都懂,但是只有真正的实践,才能不断地碰到各种实际的问题,也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中持续向前,对于一个技术或是概念才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最后我想引用Cheng同学的一句话作为本篇的结尾
> 以用户为中心,从战略入手,愿景为指引,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步步为营沉淀企业级能力,辅以必要的组织与系统架构调整,方得中台。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a/89/4a55ad00b13a7dc25409426249fda089.jpg)
谢谢你!我们留言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