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not select more than 25 topics Topics must start with a letter or number, can include dashes ('-') and can be up to 35 characters long.

157 lines
12 KiB
Markdown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confused with others in your current locale. If your use case is intentional and legitimate,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highlight these characters.

# 11 | 习惯、启程、发现、精通:一个好产品的起步逻辑
你好,我是苏杰。
今天这一讲是第三轮MVP——Product的第三讲上一讲我们谈了什么是好产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好产品的起步逻辑。
我在给一些新产品做咨询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场景一**:产品经理做出了自认为完整的产品,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了,可用户拿到手里以后一脸茫然,这个产品是做什么用的,我应该从哪里开始?
**场景二**:公司打了很多广告,在某个群体里也有了不少知名度,但每次和用户见面的时候总是听到对方说:“啊,我知道你们,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联系你们……”
**场景三**:用户用了产品一段时间以后,对里面的所有功能都很熟悉了,于是,渐渐地对产品失去了兴趣,不再使用。
以上这些场景,其实都是因为没有理解清楚产品早期的几大模块,没有做好产品起步的逻辑导致的。
## 产品如何起步?
这一讲,我们聊聊一款产品的起步,应该先做什么模块,后做什么模块。一款产品的起步是有个逻辑顺序的,《产品游戏化》一书里归纳出的逻辑顺序是:习惯打造、启程、发现、精通。以下,我们把“习惯打造”模块,简称为“习惯”模块。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7/29/d73fcb1bcb1ffbaf035ad28ef9e50329.png)
需要注意的是,这和一个新用户使用产品的逻辑顺序并不相同,因为用户是按照“发现、启程、习惯、精通”来使用产品的。
### 习惯
我们先回到“做产品”的逻辑上来,它的第一个模块是习惯。
这要求你先打造出某个对用户有价值的闭环用户来了获得价值了下一次还愿意来。这个最小的产品模块已经可以用来做“留存假设”的验证所以这也算是第三轮的MVP了这里的P代表Product。
### 启程
第二个要做的模块是启程,即用户的第一次体验。
之所以不用最先做启程,是因为产品的早期使用者,往往是高手行家,我们也常把这群人称作种子用户、天使用户,即便没人手把手指导,他们也能用得很溜。
所以,启程模块是产品的验证对象扩展开以后,做给相对的“新手用户”的,最常见的就是各种产品里的“新手上路”模块。
### 发现
然后是发现模块。
有了一批新人用户之后,我们算是验证完了启程与习惯模块,这时候产品应该进入推广阶段,开始做“发现”模块。
我们要发掘出用户在何时、何地会对产品产生第一印象会通过什么渠道第一次接触产品。如果是手机App的话用户在应用商店里看到的广告、搜索产品名称、下载安装直到第一次点击打开App都算是发现模块。
### 精通
最后,也是第四个模块,是精通,这是最后要做的。
当产品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对产品了如指掌,这时候才有必要给他们打造“精通”系统,让他们不断地收到新的刺激。这是高级功能,可以考虑让高级用户参与贡献,充分利用你最热情用户的深层次需求和驱动力。
这时候,你已经在打造上一讲里提到的个体粘性、群体粘性了,这些特性的成功,会使产品拥有自己的正反馈闭环,也常常被叫做增长飞轮。
比如,服务产品里,让高级用户做志愿者,论坛里让高级用户做版主,游戏里让高级玩家做分区的督导者等等,都算是产品的精通模块。
有些产品所有用户很快就精通了基本上这个产品也就没啥想象力了比如手机里的手电筒App就算此类。
## “知乎”的起步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知乎你肯定知道,它是一个网络问答社区。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d/3c/7d9997715b3a11900135351658908a3c.jpg)
### 习惯
2010年知乎上线最开始它其实是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的实行的是“邀请制”邀请了两百多位用户李开复、keso、和菜头等KOL都在其中。很显然这是典型的高端市场切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可以把知乎的用户画像定义为互联网精英人士没有小白用户。
从这里你可以看到,知乎先打磨的就是核心的习惯模块——专业的问题、专业的回答。因为问题、回答的价值含量高,所以早期的种子用户粘性很高。
现在看来,这二百多人对知乎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他们定义了知乎的基因。他们中有很多人是科技创业者,他们的专业知识保证了回答的质量。而且,科技创业者多数都有一种“使命感”,就是“帮别人解决问题”,所以,是这帮人带来了知乎独特的讨论风气。
习惯模块打磨过程,其实也是给知乎社区积累“供给侧”内容和社区基因的过程,做到一定程度之后,知乎的早期参与者就需要在“继续小而美”还是“扩大影响力”两者之间做选择了。
### 启程
其实,大多数产品都会选择后者。于是,知乎开始做启程模块,这时候进来的用户越来越下沉,有了更多的小白用户,所以更需要引导。这时候,用户角色变多了,用户生态复杂了。
与之匹配的产品功能随之上线,比如第一次登录时让用户选择自己的职业或专业,以便匹配相关的问题和专题,然后,知乎小管家会给你发一封邮件,跟你说这么一段话:
> “欢迎你来到知乎,一个认真、专业、友善的知识分享社区。在知乎,无论是满足好奇,或者解答疑惑,你都有机会找到可信赖的回答,你还可以与来自天南地北的知友,分享你的知识、经验、见解。”
这是用户教育的一部分,可以让后来者更容易融入已有的社区。
启程不仅仅是下沉用户的引导,另外一方面,我认为知乎的启程也包括内容的下沉——更友好的生活化内容,让小白用户也可以迅速上手。
比如问题:哪一瞬间你认为应该离职了?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9/9b/09076968d97245636dbb27a2f92c289b.png)
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会对应着各色人等的故事,这显然比专业的问题和动辄几千字的回答要友好多了。
### 发现
第三步就是做发现模块。我认为知乎上线两年多以后的“开放注册”,本身就是算一个“发现”模块的大动作。
知乎对新用户的吸引,靠的主要是已有的内容和人,而知乎的特点又使得每个人进来能接触到的内容和人都是不同的,于是,这个社区是由无数个小圈子组成,它围绕各自擅长的东西和兴趣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有在大多数小圈子都有了一些基础内容之后,开放注册才具备了实施的基础。
2013年知乎开放注册。
不到一年的时间知乎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数据结果说明了时机选择得很正确。你要知道**产品和用户是协同演化的**,在社区早期,“文化氛围”相对于“增长”来说更为重要,要忍住不要引入过多用户,不要让社区的氛围浓度降低。
知乎的增长是先从一些信息流通较快的热门行业开始的互联网、IT、金融然后扩展到电影、医疗、娱乐、法律等等。任何一个领域在最开始都是只有零星的一两个问题随着这个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用户产生更多内容内容吸引更多用户再从无数内容中沉淀出优秀的那一部分然后将内容细分最后再扩展到周边这个领域就逐步成长起来了。
再说一句,后来知乎做的一些周边产品,如实体玩偶、水杯,甚至线下大会,都属于增强**品牌露出**作用的产品,也都属于发现模块。
伴随着发现模块推进知乎的用户越来越多也催生了两个现象一方面涌现出一批红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乎大V”另一方面整体的内容和用户质量也越来越参差不齐所以早期成名的大V出走的事件始终困扰着知乎。
### 精通
而接下来的精通模块,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我们先说说知乎里和精通模块有关的商业化产品。从2016年5月的知乎live上线开始到后来的值乎、付费咨询、专栏的打赏、电子书等等都可以看出知乎在帮助大V变现上所做的努力。
在解答问题这件事上,最早的奉献精神已经让头部用户们疲惫,所以,增加了物质激励。知乎希望继续把优质用户留下,让优质内容的产出可持续化,毕竟这才是社区长盛不衰的根本。
精通模块里,还值得一说的是某领域下的官方认证、优秀回答者标签,这属于精神激励,让头部用户愿意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内容的建设。
从这些关于个体粘性、群体粘性的努力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增长飞轮。简单地说就是大V被激励创作更多更好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小白用户小白用户越来越多、粘性越来越高给大V带来更多的精神和物质激励然后雪球就越滚越大。
以上,就是我对知乎早期产品演化的管中窥豹。
吴晓波曾经在《腾讯传》的前言中说,“谁能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我深以为然。想更深入理解产品起步的逻辑,还是得靠亲身经历和时间的沉淀。
## 产品起步的灵活运用
我们可以再说一个小例子,比如建设自己的自媒体,也可以用产品起步的框架来实践。我可以用“开微信公众号”为你举个例子。
当你要开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候你需要先打磨习惯模块也就是建设核心内容先准备好N篇干货文章并且不断和目标用户互动打磨公号的定位、文章的形式、写作的风格等等最好能形成一批早期的忠实读者。
然后,你可以开始设计些额外的功能。比如,当一个陌生用户找到你的公众号,点击关注之后的一些引导功能,像欢迎语,自动回复,如何引导他看已有的精彩文章等等。
接着,在上述两个模块都有谱了之后,你就可以开始考虑推广了。这时,你可以和其他合适的公号互推,在相应的微信群、社区里做引流,甚至花一点点小钱来个付费推广。
最后,你得开始考虑已经沉淀下来的一批忠实用户,怎么给他们持续提供更多的价值。也许,可以做个小社群,和他们有更多的互动,具体怎么做,就靠你自己想了。
上面说的就是我们如果要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早期的几个起步环节的例子。
## 小结
用户使用产品的逻辑是依次经历四个模块:发现、启程、习惯、精通,但做产品的顺序应该是:习惯、启程、发现、精通。
这样的产品起步思维是有实用场景的,更适用于正在从小量用户逐步扩展到大量用户的产品。如果你服务的是少数大客户,第一次交付的产品就需要已经相对完整才行。
## 思考题
现在,对照着今天讲解的产品起步思维,你可以思考一下,看看自己负责的产品,有没有缺了哪个模块?
你可以在留言区写出自己的答案,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 补充阅读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3/4e/d31f64ca11c38b72b7fa07a85eeb014e.png)
> 书名:《腾讯传: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 作者:吴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