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lines
14 KiB
Markdown
134 lines
14 KiB
Markdown
# 13 | 实战:单机如何实现管理百万主机的心跳服务?
|
||
|
||
你好,我是陶辉。
|
||
|
||
这一讲我们将结合前12讲,以一个可管理百万主机集群的心跳服务作为实战案例,看看所有高性能服务的设计思路。
|
||
|
||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心跳服务。集群中的主机如果宕机,那么管理服务必须及时发现,并做相应的容灾处理,比如将宕机主机的业务迁移到新的虚拟机上等等。怎么做到及时发现呢?可以要求每台主机定时上报心跳包,考虑到网络报文的延迟,如果管理服务在几个上报周期内未收到心跳,则认为主机宕机。当新主机加入集群后,心跳服务也可以及时识别并告知管理服务。
|
||
|
||
这就是心跳服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虽然很简单,可是如果集群规模达到百万台虚拟机或者微服务进程,这就不再简单了。多核CPU、内存使用效率、网络带宽时延积等都必须纳入你的考虑,因为此时心跳包占用的网络带宽已经接近网卡上限,仅调动一颗CPU的计算力去处理就会大量丢包,百万级的对象、网络连接也很容易造成内存OOM。甚至判断宕机的算法都要重新设计,降低时间复杂度后才能够应对超大集群的心跳管理。
|
||
|
||
解决这种集群规模下的性能问题,需要深入掌握底层基础知识,用系统化的全局思维去解决问题,这也是程序员薪资差异的重要分水岭。接下来,我们先实现更高效的核心算法,再设计高并发服务的架构,最后再来看传输层协议的选择。
|
||
|
||
## 如何设计更快的宕机判断算法?
|
||
|
||
通过心跳包找到宕机的主机需要一套算法,比如用for循环做一次遍历,找到停止上报心跳的主机就可以实现,然而正如[\[第 3 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2351) 所说,**当管理的对象数量级很大时,算法复杂度会严重影响程序性能**,遍历算法此时并不可取。我们先分析下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
||
|
||
如果用红黑树(这里用红黑树是因为它既支持遍历,也可以实现对数时间复杂度的查询操作)存放主机及其最近一次上报时间,那么,新主机上报心跳被发现的流程,时间复杂度仅为O(logN),这是查询红黑树的成本。寻找宕机服务的流程,需要对红黑树做全量遍历,用当前时间去比较每个主机的上次心跳时间,时间复杂度就是O(N)!
|
||
|
||
如果业务对时间灵敏度要求很高,就意味着需要频繁地执行O(N)级的遍历,当N也就是主机数量很大时,耗时就很可观了。而且寻找宕机服务和接收心跳包是两个流程,如果它们都在单线程中执行,那么寻找宕机服务的那段时间就不能接收心跳包,会导致丢包!如果使用多线程并发执行,因为两个流程都需要操作红黑树,所以要使用到互斥锁,而当这两个流程争抢锁的频率很高时,性能也会急剧下降。
|
||
|
||
**其实这个算法的根本问题在于,判断宕机的流程做了大量的重复工作。**比如,主机每隔1秒上报一次心跳,而考虑到网络可能丢包,故5秒内失去心跳就认为宕机,这种情况下,如果主机A在第10秒时失去心跳,那么第11、12、13、14这4秒对主机A的遍历,都是多余的,只有第15秒对主机A的遍历才有意义。于是,每次遍历平均浪费了4/5的计算量。
|
||
|
||
如何设计快速的宕机判断算法呢?其实,这是一个从一堆主机中寻找宕机服务的信息题。**根据香农的理论,引入更多的信息,才能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信息熵,从而减少计算量。就像心跳包间是有时间顺序的,上面的宕机判断算法显然忽略了接收到它们的顺序。**比如主机A的上次心跳包距现在4秒了,而主机B距现在只有1秒,显然不应同等对待。
|
||
|
||
于是,我们引入存放心跳包的先入先出队列,这就保存了心跳包的时序关系。新的心跳包进入队列尾部,而老的心跳包则从队列首部退出,这样,寻找宕机服务时,只要看队列首部最老的心跳包,距现在是否超过5秒,如果超过5秒就认定宕机,同时把它取出队列,否则证明队列中不存在宕机服务,维持队列不变。
|
||
|
||
当然,这里并没有解决如何发现新主机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一个能够执行高效查询的容器,存放所有主机及其状态。红黑树虽然不慢,但我们不再需要遍历容器,所以可以选择更快的、查询时间复杂度为O(1)的哈希表存放主机信息(非标哈希表的实现参见[\[第 3 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2351))。如下图所示。
|
||
|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2/41/322fff00d232ebc1c85694babfb37541.png)
|
||
|
||
当然,队列中的心跳包并不是只能从队首删除,否则判断宕机流程的时间复杂度仍然是O(N)。实际上,每当收到心跳包时,如果对应主机的上一个心跳包还在队列中,那么可以直接把它从队列中删除。显然,计算在线主机何时宕机,只需要最新的心跳包,老的心跳包没有必要存在。因此,这个队列为每个主机仅保留最新的那个心跳包。如下图所示:
|
||
|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7/94/97cae81094f213896989158cf9baf594.png)
|
||
|
||
这样,判断宕机的速度会非常快,它的计算量等于实际发生宕机的主机数量。同时,接收心跳包并发现新主机的流程,因为只需要做一次哈希表查询,时间复杂度也只有O(1)。
|
||
|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b/d9/6ba31e4046ba0f578659bf423e4553d9.png)
|
||
|
||
这样,新算法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虽然使用了更加占用空间的哈希表,并新增了有序队列容器,但将宕机和新主机发现这两个流程都优化到了常量级的时间复杂度。尤其是宕机流程的计算量非常小,它仅与实际宕机服务的数量有关,这就允许我们将宕机判断流程插入到心跳包的处理流程中,以微观上的分时任务实现宏观上的并发,同时也避免了对哈希表的加锁。
|
||
|
||
## 如何设计高并发架构?
|
||
|
||
有了核心算法,还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器资源的架构,才能实现高并发。
|
||
|
||
一颗1GHZ主频的CPU,意味着一秒钟只有10亿个时钟周期可以工作,如果心跳服务每秒接收到100万心跳包,就要求它必须在1000个时钟周期内处理完一个心跳包。这无法做到,因为每一个汇编指令的执行需要多个时钟周期(参见[CPI](https://en.wikipedia.org/wiki/Cycles_per_instruction)),一条高级语言的语句又由多条汇编指令构成,而中间件提供的反序列化等函数又需要很多条语句才能完成。另外,内核从网卡上读取报文,执行协议分析需要的时钟周期也要算到这1000个时钟周期里。
|
||
|
||
因此,选择只用一颗CPU为核心的单线程开发模式,一定会出现计算力不足,不能及时接收报文从而使得缓冲区溢出的问题,最终导致大量丢包。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多线程或者多进程开发模式。多进程之间干扰更小,但内存不是共享的,数据同步较为困难,因此案例中我们还是选择多线程开发模式。
|
||
|
||
使用多线程后我们需要解决3个问题。
|
||
|
||
第一是负载均衡,我们应当把心跳包尽量均匀分配到不同的工作线程上处理。比如,接收网络报文的线程基于主机名或者IP地址,用哈希算法将心跳包分发给工作线程处理,这样每个工作线程只处理特定主机的心跳,相互间不会互相干扰,从而可以无锁编程。
|
||
|
||
第二是多线程同步。分发线程与工作线程间可以采用生产者-消费者模型传递心跳包,然而多线程间传递数据要加锁,为了减少争抢锁对系统资源的消耗,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
||
|
||
* 由于工作线程多过分发线程(接收心跳包消耗的资源更少),所以每个工作线程都配发独立的缓冲队列及操作队列的互斥锁;
|
||
* 为避免线程执行主动切换,必须使用自旋锁,关于锁的选择你可以看[\[第 6 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4548)。如下图所示:
|
||
|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7/76/2726b6c9b73325583f8491a822a22476.png)
|
||
|
||
第三要解决CPU亲和性问题。从[\[第 1 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2351) 我们可以看到,CPU缓存对计算速度的影响很大,如果线程频繁地切换CPU会导致缓存命中率下降,降低性能,此时将线程绑定到特定的CPU就是一个解决方案(NUMA架构也会对CPU亲和性产生影响,这里略过)。
|
||
|
||
这样,通过上述的多线程架构就可以有效地使用CPU。当然,除了CPU,内存的使用效率也很重要。[\[第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0221) 中我们提到,TCMalloc相比Linux默认的PtMalloc2内存池,在多线程下分配小块内存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对于心跳服务应当改用TCMalloc申请内存。而且,如果心跳包对象的格式已经固定,你还可以建立一个心跳包资源池,循环往复的使用,这进一步减少了构造、销毁心跳包对象所消耗的计算力。
|
||
|
||
由于服务重启后一个心跳周期内就可以获得所有心跳包,所以并不需要将数据持久化到磁盘上。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磁盘优化,可以再看下[\[第 4 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2676)。
|
||
|
||
## 如何选择心跳包网络协议?
|
||
|
||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心跳包的协议该选择TCP还是UDP实现。
|
||
|
||
网络报文的长度是受限的,[MTU](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0%E5%A4%A7%E4%BC%A0%E8%BE%93%E5%8D%95%E5%85%83)(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定义了最大值。比如以太网中MTU是1500字节,如果TCP或者UDP试图传送大于1500字节的报文,IP协议就会把报文拆分后再发到网络中,并在接收方组装回原来的报文。然而,IP协议并不擅长做这件事,拆包组包的效率很低,因此TCP协议宁愿自己拆包(详见[\[第 11 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9176))。
|
||
|
||
所以,如果心跳包长度小于MTU,那么UDP协议是最佳选择。如果心跳包长度大于MTU,那么最好选择TCP协议,面对复杂的TCP协议,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
||
|
||
首先,一台服务器到底能同时建立多少TCP连接?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TCP四元组谈起,它唯一确定一个TCP连接。TCP四元组分别是<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其中前两者在IP头部中,后两者在TCP头部中。
|
||
|
||
![](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0/2f/e05b4dcffa30fe5ec5a3a85511f0db2f.png)
|
||
|
||
由于IPv4地址为4个字节(参见[\[第 7 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5302))、端口为2个字节,所以当服务器IP地址和监听端口固定时,并发连接数的上限则是2(32+16)。
|
||
|
||
当然,这么高的并发连接需要很多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增加单个进程允许打开的最大句柄数(包括操作系统允许的最大句柄数/proc/sys/fs/file-nr),因为Linux下每个连接都要用掉一个文件句柄。当然,作为客户端的主机如果想用足216 端口,还得修改ip\_local\_port\_range配置,扩大客户端的端口范围:
|
||
|
||
```
|
||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32768 60999
|
||
|
||
```
|
||
|
||
其次,基于TCP协议实现百万级别的高并发,必须使用基于事件驱动的全异步开发模式(参见[\[第 8 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6921))。而且,TCP协议的默认配置并没有考虑高并发场景,所以我们还得在以下4个方面优化TCP协议:
|
||
|
||
1.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的过程需要优化,详见[\[第 9 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7612);
|
||
2. 四次挥手关闭连接的过程也需要优化,详见[\[第 10 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8388);
|
||
3. 依据网络带宽时延积重新设置TCP缓冲区,详见[\[第 11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9176);
|
||
4. 优化拥塞控制算法,详见[\[第 12 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39621)。
|
||
|
||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考虑。网络中断时并没有任何信息通知服务器,此时该如何发现并清理服务器上的这些僵死连接呢?KeepAlive机制允许服务器定时向客户端探测连接是否存活。其中,每隔tcp\_keepalive\_time秒执行一次探测。
|
||
|
||
```
|
||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7200
|
||
|
||
```
|
||
|
||
每次探测的最大等待时间是tcp\_keepalive\_intvl 秒。
|
||
|
||
```
|
||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 75
|
||
|
||
```
|
||
|
||
超时后,内核最多尝试tcp\_keepalive\_probes次,仍然没有反应就会及时关闭连接。
|
||
|
||
```
|
||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 9
|
||
|
||
```
|
||
|
||
当然,如果在应用层通过心跳能及时清理僵死TCP连接,效果会更好。
|
||
|
||
从上述优化方案可见,TCP协议的高并发优化方案还是比较复杂的,这也是享受TCP优势时我们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
||
|
||
## 小结
|
||
|
||
这一讲以我实践过的项目为案例,介绍了高并发服务的设计思路。
|
||
|
||
核心算法对性能的影响最大,为了设计出高效的算法,我们必须分析出时间复杂度,充分寻找、利用已知信息,减少算法的计算量。在心跳服务这个案例中,利用好心跳包的时序,就可以把计算宕机的时间复杂度从O(N) 降为O(1)。
|
||
|
||
有了好的算法,还需要好的架构,才能高效地调动系统资源。当摩尔定律在CPU频率上失效后,CPU都在向多核发展,所以高性能必须充分使用多核的计算力。此时,我们需要谨慎设计多线程间的负载均衡和数据同步,尽量减少访问共享资源带来的损耗。选择与业务场景匹配的内存池也很重要,对于RPS上百万的服务来说,申请内存的时间不再是一个忽略项。
|
||
|
||
选择网络协议时,如果消息长度大于MTU,那么选择TCP更有利,但TCP解决了流控、可靠性等很多问题,优化起来较为困难。对于不要求可靠传输,长度通常不大的心跳包来说,UDP协议通常是更好的选择。
|
||
|
||
## 思考题
|
||
|
||
最后,还是留给你点思考题。你遇到过心跳服务吗?它是怎么设计的?还有哪些优化空间?欢迎你在留言区与我探讨。
|
||
|
||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节课对你有一些启发,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