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林外 · 专利写作第一课/docs/513655.md
2022-09-03 22:05:03 +08:00

200 lines
20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 03 | 找到KeyPerson利益点提升专利通过率
你好,我是林外。
在上个模块里我们分别是从宏观国家、公司和微观个体的角度了解了通过写专利这件事儿我们都能获得啥好处也就是先明确了写专利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我们也对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建立了一个系统的认知这是常说的Why。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因为撰写专利是一个耗时耗力的事情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动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那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去申请一个专利了也就是要解决How。
我最开始申请第一个专利的时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不完全了解该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在申请的过程中就踩了不少坑。如果你申请过专利,可能也会跟我一样,遇到过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
* 专利申请时间很长,流程似乎非常繁琐?
*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专利都能通过审批,而我自己的专利就不行?
* 同样的专利,发现审批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几周就完成,有的光内部审批就需要几个月?
* 什么样标准的专利是好的,好像大家的口径都不一样?
* 为什么有些专利,业务老板不认可,很容易驳回?
* 公司举行的专利评奖,为什么这么平平无奇可以拿到金银奖,公司到底好哪一口?
如果你也有上述问题那么这节课对你的帮助会很大。在之前的公司由于我的专利产量很大我会经历不同的申请周期有些非常快且容易感觉老天爷给我喂饭吃比如区块链专利有些却非常慢半年没有动静比如Web技术。
同时,我是体验技术方向的专利代表,会经常参与公司月度专利和年度专利的评比工作,作为公司法务的老熟人,能经常从他们视角去看待公司专利的方向和审批标准。
所以这节课我会分别从“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度出发先带你了解专利的申请全景图学会用超纲的视野看待事物的全貌。然后我会带你识别KeyPerson关键利益人和利益点帮你在微观角度上找到专利申请的最佳策略提升专利通过率。
## 专利申请流程的全景图
先从运动员视角出发,我用一张图来给你介绍下专利受理的全流程,你可以通过这张图,了解到所有关键利益人在关键时间节点上,需要做的事情。
![图片](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9/61/39a46d02cc75f6f97cfaa408670da661.jpg?wh=1920x1504)
可见一个专利从想法变成提案再变成专利文书得到国家知识产权授权是需要非常多个角色配合的还会涉及多个阶段和交付物。更让人难受的是时间跨度还很大一般情况下一个发明专利能够授权下来至少要3年。并且这种复杂程度还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这里,我们先对整张图有一个全貌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深入到横轴和纵轴,一起来看其中的细节。
### 从横轴看节点
先从横轴看,在节点设计上会涉及**创新想法、专利提案、专利受理、实质审查、授权发证**这几大节点。当然,每个环节还会有很多旁枝,但对于一般发明人而言是不重要的环节,我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
* **从想法到提案,耗时不确定。**
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产生申请专利的想法,都是在项目快结束的时候,才准备撰写专利相关的事宜,一个是能为项目增加亮点,另一个是保护公司的知识产出,在竞争中保护自己。有时候,如果这个项目非常重要,那么在项目复盘阶段,甚至会有公司法务直接介入,帮忙一起抽象。这就是我前面说的“老天爷喂饭吃”了,我支持的区块链项目就是这种节奏。
还有一种情况是个人或者团队在生活或工作中脑洞一开发现自己的产品在某个部分或生产环节不好用就想把这个想法变成专利。但是这类专利的申请从想法到提案就不确定了后面课程里我会分享一个关于“视频通话优化”的案例就是我2012年就有了想法但是在2015年才真正提交耗时3年有余。
但是,无论想法到提案的动机如何,我们都需要拿到一份非常重要的公司文件来做想法的转译,这个文件叫做:**专利交底书**。根据它的格式要求,我们将自己的想法逐步录入,同时这也会成为后续内部审批的主要交付物,以及专利代理人理解这个创意的根据。关于专利交底书该如何写,我会在后面的实战部分,具体和你拆解。
* **从提案到受理耗时1~3周**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发明人撰写交底书,其他利益相关人对交底书进行审批的过程。虽然它是一个内部流程,但**时间跨度非常不稳定**,因为这里涉及的内部角色是最多的,不确定性的因素也很多。很多人在撰写专利时产生的挫败感,也主要来自于这个环节。
我之前有过专利被部门主管直接驳回,审批理由是:最近团队这么忙,不要写和当前工作没有关系的专利。这种审批意见,其实让人很难受,而且是部门领导直接批示,对个人影响可想而知。我想一般人被这么一批,可能都不会再写专利了。不过,当时的我没有选择硬刚,但也没有选择退缩,我选择智取:先稳一段时间,三个月后把这个案例重新提交上去。至于这次的最终结果怎么样,我到后面再告诉你。
另外我也有专利被法务代表直接驳回的情况。审批理由是创新性不足不符合公司专利布局方向。前者我是和法务沟通几次才明白一般创新性不足是指法务看到过公司有人先注册了或者外部有人注册过了。后者是因为每年公司法务会有明确专利布局方向他们会通过延迟审批或者直接驳回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专利申请。我有几个专利光内部流程都要走3个月以上这其实是他们一种比较得体的行为语义。
* **从受理到实质审查耗时3~5个月**
到了这里也就意味着,内部审批流程已经走完了,公司法务代表已经认可这个专利,并找到合作的**专利代理人**,开始撰写专利的专利文书(权利项 + 说明书)。
专利代理人一般会通过专利交底书和发明人进行沟通,来了解这个专利的前因后果以及专利核心创意,并用专利文书的格式将它进行保护和扩展。
然后,专利代理人会将专利初稿发给发明人和法务确认,并根据双方给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优化,直至大家没有疑义。最后代理人所在的公司,会将专利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专利权益的审核,这就进入到了下个环节:实质审查。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一旦进入到实质审查阶段,也就意味着专利已经公开,同时公司也具备了这个专利的部分合法权益。所以,一般公司会在这个流程前后,**给发明人发放受理奖金**。
* **从实质审查到授权发证耗时3~5年左右**
到了这个过程,意味着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人员,会对这个专利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如果通过了,就会给所在公司发放专利的授权证书,这意味着公司拥有完整的专利权限,此时公司就会给发明人发放价值不菲的授权奖金。
而如果不通过,会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直接驳回**;第二种,知识产权工作人员会给出意见,要求专利代理人和发明人**补充相关信息,进行申辩**。
我个人理解,实质审查的主要工作,就是判断这个专利和之前其他人申请的专利是否重合,以及这个权利项是不是过于宽泛,导致保护范围太广。如果你比较了解其中相关细节的话,也欢迎在留言区补充。
总的来说,这一部分对于发明人而言,是被动配合为主,能做的事情非常少。
### 从纵轴看角色
我们再从纵轴来看,主要涉及到这几个利益角色:发明人、一级主管、部门主管、法务总监、法务代表、专利代理人、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等。
而主要输出内容的,是这两个角色:**发明人和专利代理人**。前者负责撰写发明的主要核心逻辑以及示意图,并提供专利创新的上下文背景;后者是专利文书的撰写者,他们会将发明核心逻辑转换成权利项,并和发明人合作补充说明书的其他部分内容。
至于其他角色,都是审批角色。一级主管和部门主管,主要把控创新业务侧的价值;法务总监和法务代表,主要从公司专利战略的角度出发,把控专利方向;知识产权局,则是审核公司所提交的专利,是否真正有权,避免恶意申报。
那么,从发明人的视角出发,我们最需要关心的两个角色就是**部门主管和法务代表**,因为在实操过程中,这两个角色是最容易对专利提案提出驳回意见的。
## 专利审批的评判标准
好了,专利的整个申请流程,现在我们就已经基本理解了,但是这样我们就能更容易申请通过专利吗?
当然不能了,因为在这申请的中间,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坑,让我们不知所措。所以接下来,我就先来给你介绍下专利审批的一些评判标准,你拿着这些标准再去申请专利,可能就更加游刃有余,知道该如何有的放矢地制定专利申请策略了。
我之前遇到过有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
> 我感觉专利越奇葩一些越好通过,也就是别人感觉有创新点。
这句话,对,也不对,或者说是四分之一对。因为他只从一个维度描述了专利,也就是创新性的维度。
实际上,想要搞清楚专利的好坏,我们得看谁会参与到专利好坏的判断之中。在一家公司,往往有三类人会参与:**发明人、部门主管、公司法务受理人**。不同角色,会有不同的关注焦点,比如,部门主管,往往关注这个专利是否和自己部门的业务相关;法务,更多关注之前有没有人申请过,以及是不是今年公司的战略方向。
那么,结合这三类关键角色的不同述求,我们既要从运动员看,也要从裁判员来看。所以,结合我多年作为公司专利代表的经验,我分别从四个维度对专利审批标准做了总结:创新性、侵权认定、市场价值以及不可替代性。
#### 创新性
创新性,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指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无我有”是创新性最多的来源。[Triz理论](https://zh.wikipedia.org/wiki/TRIZ)将所有的发明专利分成了五档。其中,第五档是最高级别的创新,比如特斯拉发明交流电。但是第五档,占所有发明专利总量的 1% 以下;大部分的专利,都是爱迪生改进电灯泡式的微创新。
**我比别人更快,更早发现这个事实,并申请到这个专利,就是获取创新性的最快途径。**
举个反面例子我要申请的专利是Web2.0技术那大概率也会驳回因为这个技术发展太久了太成熟了。以至于所有我能想到的地方都可能曾经有人想到过。就算是我写了前人遗留的旷世专利也不一定有价值。因为现在我们也知道了一个专利从撰写到受理再到授权大概需要3~5年同时等我找到侵权证据又得好几年到那时Web2.0技术的专利可能就完全过时了。当然,这可能是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作为专利却没有价值。
如果我写Web 3.0、元宇宙、区块链,就很容易具有创新性。无它,先发而已。
总结一句:从创新性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既过不恋、未来要迎。
#### 侵权认定
这个维度,你应该特别容易理解,就是:我看见有人盗用我的专利,他侵权了。
**发明,本质是以公开换取独占。**这就意味着我要告诉别人,我具体是怎么做、怎么实现的。如果我没办法发现别人是不是抄袭了我怎么做的,我根本无法确证,也就无法维权。
举个例子:大部分公司的测试方法,都无法申请专利。因为测试往往是一个内部活动,如果我没有商业间谍的话,我根本无法知道对手用了什么测试方式。所以,测试方式的好和坏,跟写不写专利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事情,都是要申请专利的,很多机密从来不公开。比如可口可乐的配方,完全没必要写专利,完全没必要用公开来换取独占。
#### 市场价值
这个部分是最难来界定的,如何鉴定这个专利带来了多少钱,是个业界难题,就好像我们无法确定长城上的哪一块砖起到了防御作用一样。因为专利往往是战略武器,不是战术武器。而只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才能当作企业的核武器,才能起到战略威慑的价值**。**所以,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标准去单独评价每个专利的市场价值,但我们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谈一谈。
* **以量取胜,专利需要在某个领域积累一定的数量。**
只有一颗核弹,威慑效果是不够的,万一是一个哑弹呢。所以,我们需要在某一个领域,有足够多的专利数量积累,以此清晰地向其他竞争对手宣扬:“这个领域你不能碰”。
* **聚焦业务,专利需要和公司核心业务相关。**
我们写的专利和公司主营业务无关也会驳回尤其是业务聚焦的公司。因为可以写的领域太多了即使是BAT和华为这样的大公司都无法面面俱到。他们选择布局的某个领域一定是他们的核心业务。
* **向实而行,最好和实体设备相关。**
这样在侵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计算赔偿费用通常是按销售的件数来计算的。如果他拖延赔偿完全可以要求他停售来督促。所以这十年中在高新科技企业最有名的专利案子都是和设备制造商有关的比如苹果告三星滑动解锁案、诺基亚收取专利费、华为的5G案。
#### 不可替代性
也就是指你的专利所要实现的目标,别人是否有绕过这种方式实现的可能性。因为公开专利之后,不仅仅会讲你的发明核心是什么,还会讲这个应用的场景和背景。如果你的方法不是最优的,那就意味着你帮别人做了一次市场调研和用户痛点筛选,但是对方使用了更高效的、体验更好的解决方式。
举个例子:我申请向左滑动来解锁我的手机。其他厂商就说,那我就从向右解锁吧,这就非常容易绕开我写的专利。
所以,这个需要我们有一个底层的逻辑和框架,来做第一性的方法分析,探索设计和技术方案的最优解。
## 打工人,高通过率的专利申请策略
虽然整个申请的环节很长,角色也很多,但是对于发明人这样的打工人,真正需要关心的角色:**业务部门老大和法务代表**。他们是所有角色中最有话语权的两位就是专利审批中的KeyPerson。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下这两位关键利益人的诉求,才能更快更好地通过专利审批。
### 业务部门老大:这个专利,和我部门有啥关系?
如果你的业务部门有非常强的专利指标,同时这个指标是直接挂在部门老大头上。这个时候,提交专利就是最好的支持,就是和这个部门有最大的关系。在工作中,一线工作者很少可以向上越级沟通,而专利审批是最合理的沟通通道之一。
而如果,你这个部门没有强专利指标,那么就得回答一个问题:你提交的专利,和部门有啥关系?
和部门自研的技术方向,和部门支持的业务方向,和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方向,就是对部门老大最好的交代。他希望团队成员为公司好,更希望这个和自己部门相关。这是一种**绩效逻辑**,也是人之常情。
### 法务代表:这是公司重点布局方向吗?
和公司法务接触的这段时间里,我感觉他们既对量有要求,也对质有要求。所以,他们的很多动作都会围绕着这两个词展开,也能感觉他们的纠结。
**对量的要求**,一个公司只有一个专利,就像长城只有一块砖、一个烽火台一样,毫无价值。法务代表鼓励员工撰写专利最好的手段,就是不驳回提案,就能不打击积极性。很多时候,为了激励提案数量,法务代表会采取推迟审批、发放提案奖、线下沟通等方式,来缓解我们专利申请被驳回的刺痛。
**对质的要求**,就类似于长城上的砖头,要有堆砌的方向,要有防御的重点,不能往东一片、往南一片,不然非但起不到防御作用,还会劳民伤财。对单个专利的质量评估,是极难的,而且在未来可能的专利诉讼中,都是一定数量的组合专利战。所以,专利布局和申请,必须要有方向和侧重。一般情况下,公司会制定部署重点,所以从法务代表的角度出发:公司核心业务 >= 未来方向 >> 发明人所在部门的技术方向。
### 最佳策略:先写本职工作相关,其次公司核心业务,再次公司未来方向
那么结合这两个KeyPerson的需求我认为最佳的专利申请策略就是先写本职工作相关其次公司核心业务再次公司未来方向。不仅仅因为部门审批在前还因为大部分人的积极性是经受不起部门驳回的打击所以我们要回归到打工人最容易走的策略。
当然,这个策略不是绝对的,因为很多人的工作就是公司核心业务,甚至是公司未来发展方向,所以这是天然耦合的。
## 小结
在这节课里,我们阐述了相当多的内容,涉及专利申请的整个链路。
* **首先,我们通过专利全景图,了解了一个专利从想法到授权的完整过程以及所有利益人。**
从横轴看一个专利从想法到授权需要3~5年的时间整个时间周期很长所以你一定要保持耐心从纵轴看虽然有多个利益角色会参与到审批但是部门主管和法务代表是关键利益人你需要关心他们不同的核心述求。
* **其次,我们通过专利的四个审批标准,了解各个利益人对于专利的态度和倾向。**
其中,侵权认定是一个基本共识,你并不需要太纠结,很多有价值的创新,可以是以商业机密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专利公开的形式存在;创新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你作为技术人员需要重点看和研究的,是专业性的体现;市场价值如果有核心产品已经在应用了,那就非常明显,如果没有,你就可以引导和说服关键利益人看向未来方向和竞品。
* **最后,我们也得出了打工人最佳的申请策略:先写本职工作相关,其次公司核心业务,再次公司未来方向。**
这不仅仅是去优先满足关键利益人的述求,而且也是一个普通发明人的专利切入点。我之前发现,不少人如果第一个专利就被驳回了,就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再也没有心力去做这种看似可有可无的事情,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另外,从我的个人经验来看,反而公司核心业务和未来布局方向的专利产出,往往价值和意义更大,但是你不先写本职工作,根本没有机会写到那里。
好了现在我们对专利申请的How就有了一个体系化的了解你可能已经摩拳擦掌要上手了。接下来我们就细化到专利申请的What也就是下一个模块的重点如何撰写专利交底书。
## 思考题
最后,有两个思考题留给你,你可以任选其一作答。
* 你可以对比一下自己公司的现有流程和我所讲的流程,看看都有哪些差异性?
* 你听到过或者看到过最快速的专利申请有多快完成授权的1年3年还是5年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