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book/朱涛 · Kotlin编程第一课/docs/506682.md
2022-09-03 22:05:03 +08:00

18 KiB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35 | 用Kotlin写一个GitHub Trending App

你好,我是朱涛。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Kotlin和Jetpack写一个简单的Android应用。为了便于理解这个应用的功能会尽量简单即使你对Android不是特别熟悉跟着课程的引导你也能轻松完成。

准备工作

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的实战项目都是基于JVM的并没有涉及过Android相关的配置。因此如果你的电脑没有Android开发的环境的话那么可能需要做一些额外的配置。当然在你已有Java环境的前提下想要配置Android开发环境并不麻烦你可以去搜索一些相关的Android开发环境配置的教程。

那么要进行Android开发我们可以使用IntelliJ也可以使用Android Studio后者针对Android开发做了很多定制化也是免费的这里我也建议你去下载Android Studio。

当配置好所有的环境以后我们就可以像创建Kotlin工程一样来创建一个新的Android工程了。

图片

然后当你创建好工程以后就可以尝试运行代码了这时候你大概率会看到一个Hello World的初始界面。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开发吧。

MVVM架构

Android应用的架构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一直都在变化。最开始的Android其实没有什么明确的架构大家习惯于把所有代码都往Activity里放直到后来才开始有了MVC、MVP以及MVVM。

那么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当前Android中比较主流、比较受Google推崇的是MVVM架构。这节课我们就以 MVVM架构为基础,并且也尝试结合Clean架构来进行一些实践。

关于MVVM架构它其实就是代表了Model — View — ViewModel如果将其对应到Android当中来的话它们之间大概会是这样的关系

图片

MVVM其实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架构模式在Android当中也有类似的实现。ViewModel会连接View和ModelView和Model之间是隔离开的。而View和ViewModel之间也往往会存在数据绑定这里的数据绑定可以是一个组件如Android的DataBinding也可以是由代码来完成绑定。

而相比MVVM架构Clean架构则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思维模式了。它将整个架构大致分为三层由外到内分别是表现层、领域层、数据层。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也是由外到内的。

图片

不过 Clean架构只是一种思想当我们尝试在Android中落地应用的时候其实并不一定会完全按照这里的架构图来设计目前比较常见的架构是下面这样的

图片

可以看到上面这个架构融入了MVVM与Clean两个架构的特点让我们从下往上看

  • 实体层这里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定义的一些Bean的实体类用Kotlin的数据类即可。
  • 数据层这里一般会有两个概念分别是DataSource与Repository前者代表数据源后者代表数据仓库。数据源一般会区分本地数据源和远程数据源而数据仓库则会统筹它们两者。
  • 领域层,这里一般会是一些相对具体一些的业务逻辑。
  • 表现层这里则是接近UI展示的上层逻辑了。

好,架构分析完了,接下来我们看看代码该怎么写,我们还是按照架构的分层,从下往上来实现。

实体层

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个密封类,来统一不同情况下的数据形式。

sealed class ResultX<out R: Any> {

    data class Success<out T: Any>(val data: T) : ResultX<T>()
    data class Error(val exception: Exception) : ResultX<Nothing>()
    object Loading : ResultX<Nothing>()

    override fun toString(): String {
        return when (this) {
            is Success<*> -> "Success[data=$data]"
            is Error -> "Error[exception=$exception]"
            Loading -> "Loading"
        }
    }
}

这里,我们利用密封类和泛型,将数据的成功、失败、加载中都统一了起来。类似这样的做法,我们在课程的第2讲里也已经提到过了。

然后由于我们是要实现一个GitHub Trending的应用所以这里我们只需要找一个开源的API通过分析它的JSON结构然后定义出具体的Data Class就行了。这一步我们其实在第12讲当中就已经完成了。

data class RepoList(
    var count: Int?,
    var items: List<Repo>?,
    var msg: String?
)

data class Repo(
    var added_stars: String?,
    var avatars: List<String>?,
    var desc: String?,
    var forks: String?,
    var lang: String?,
    var repo: String?,
    var repo_link: String?,
    var stars: String?
)

不过在之前的课程当中我提到过以这种方式定义的数据类其实还存在2个问题。

  • 问题1不符合“不变性思维”成员属性全部都是var定义的。
  • 问题2不符合“空安全思维”所有的类型都是可为空的。

那么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像下面这样做,其实很容易就能搞定:

data class RepoList(
    val count: Int = 0,
    val items: List<Repo> = listOf(),
    val msg: String = "数据为空"
)

data class Repo(
    val added_stars: String = "",
    val avatars: List<String> = listOf(),
    val desc: String = "",
    val forks: String = "",
    val lang: String = "",
    val repo: String = "",
    val repo_link: String = "",
    val stars: String = ""
)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是把var都替换成了val把所有的可空类型都改成了不可空类型同时也为属性都提供了默认值。

当然,仅仅只是改变底层的实体类的定义还远远不够,具体遇到的问题,我们会在后面分析。下面我们接着来看数据层。

数据层

在数据层当中最关键的就是RepoDataSource和Repository。那么首先我们就要定义它们对应的接口。你可以参考这里的实现

interface RepoDataSource {
    suspend fun getRepos(): ResultX<RepoList>
}

interface IRepository {
    suspend fun getRepoList(): ResultX<RepoList>
}

接下来,就是它们对应的实现类了,我们先来看看数据源怎么处理。

由于我们需要请求网络所以这里我们自然就会想到OkHttp和Retrofit了。虽然我们也可以使用自己写的KtHttp但它毕竟只是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而编写的并不适合真的拿来用。

object RetrofitClient {

    private const val TAG = "OkHttp"
    private const val BASE_URL = "https://baseUrl.com/"
    private const val TIME_OUT = 10

    val moshi: Moshi by lazy {
        Moshi.Builder()
            .add(KotlinJsonAdapterFactory())
            .build()
    }

    val service by lazy { getService(RepoService::class.java, BASE_URL) }

    private val client: OkHttpClient by lazy {
        val builder = OkHttpClient.Builder()
        builder.connectTimeout(TIME_OUT.toLong(), TimeUnit.SECONDS)
        builder.build()
    }

    private fun <S> getService(
        serviceClass: Class<S>,
        baseUrl: String,
        client: OkHttpClient = this.client
    ): S {
        return Retrofit.Builder()
            .client(client)
            .addConverterFactory(MoshiConverterFactory.create(moshi))
            .baseUrl(baseUrl)
            .build().create(serviceClass)
    }
}

interface RepoService {
    @GET("repo")
    suspend fun repos(@Query("lang") lang: String = "Kotlin", @Query("since") since: String = "weekly"): RepoList
}

其实当我们自己手写了KtHttp的源码以后Retrofit用起来就会非常顺手。这里我们是定义了一个单例RetrofitClient用来请求API还有RepoService来代表具体的请求参数规则。

那么有了Retrofit以后我们要处理数据源也就很容易了。

object RemoteRepoDataSource : RepoDataSource {
    const val TAG = "RemoteRepoDataSource"
    override suspend fun getRepos(): ResultX<RepoList>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try {
                Success(RetrofitClient.service.repos())
            } catch (e: Exception) {
                Log.e(TAG, e.message, e)
                Error(e)
            }
        }
}

在这里我们定义了一个RemoteRepoDataSource它实现了RepoDataSource这个数据源的接口。而它具体的实现方法是使用withContext{} 将API请求分发到了IO线程池然后根据实际的运行结果将数据封装成对应的ResultX的子类型。

接着就是数据仓库了,它一般是用于统筹缓存数据、远程数据的,这里为了不引入过多的复杂度,我们简单来实现:

class MainRepository(
    private val dataSource: RepoDataSource = RemoteRepoDataSource,
    private val localDataSource: RepoDataSource? = null
) : IRepository {
    override suspend fun getRepoList(): ResultX<RepoList> {
        // 暂不处理缓存逻辑
        return dataSource.getRepos()
    }
}

你可以看到,它其实就是数据源的一层封装而已。

好,至此,我们的数据层就已经完成了。

领域层

所谓领域层其实就像是业务逻辑的一个小单元这里的小单元我们可以将其称为UseCase。

class GetRepoListUseCase(private val repository: IRepository = MainRepository()) {
    suspend operator fun invoke(): ResultX<RepoList> {
        return repository.getRepoList()
    }
}

在当前的案例中我们只有一个业务场景也就是获取GitHub仓库的列表所以这个UseCase的逻辑也很简单。不过你要知道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UseCase是可以承载复杂的业务逻辑的。

接下来,我们往上看一下表现层。

表现层

到了表现层这里我们其实就已经非常接近UI了具体来说这里主要涉及到ViewModel还有Activity、Fragment。我们先来看看ViewModel。

class MainViewModel(
    val getRepoListUseCase: GetRepoListUseCase = GetRepoListUseCase()
) : ViewModel() {
    val repos: LiveData<RepoList>
        get() = _repos
    private val _repos = MutableLiveData<RepoList>()

    fun loadRepos() {
        viewModelScope.launch {
            val result = getRepoListUseCase()
            when (result) {
                is ResultX.Success -> {
                    _repos.value = result.data
                }
                is ResultX.Error -> {
                    _repos.value = RepoList()
                }
                ResultX.Loading -> {
                    // 展示Loading
                }
            }
        }
    }
}

可以看到我们在ViewModel当中定义了一组LiveData并且针对它的读写做了限制这一点我们在讲不变性思维的时候提到过。

在loadRepos()这个方法中我们用到了viewModelScope.launch {} 来启动协程。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以这种方式启动的协程是不会发生泄漏的其中的协程任务会随着Activity的销毁而取消。

OK最后就是Activity当中的逻辑了。

class Main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 1
    private val viewModel: MainViewModel by viewModels()
    // 2
    private lateinit var binding: ActivityMainBinding

    private lateinit var adapter: RepoAdapter
    private val layoutManager = LinearLayoutManager(this, LinearLayoutManager.VERTICAL, false)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inding = ActivityMainBinding.inflate(layoutInflater)
        setContentView(binding.root)

        viewModel.loadRepos()
        observeData()
    }

    private fun observeData() {
        // 3
        viewModel.repos.observe(this) {
            display(it)
        }
    }

    private fun display(repoList: RepoList) {
        adapter = RepoAdapter(repoList)
        binding.recycler.layoutManager = layoutManager
        binding.recycler.adapter = adapter
    }
}

上面Activity的逻辑也很简单其中有几个注释我们一起来看看

  • 注释1这里我们使用了委托的语法将ViewModel的创建交给了"by viewModels()"。它其实是Activity的一个扩展函数是由KTX实现的。
  • 注释2ActivityMainBinding这里我们使用了Jetpack当中的ViewBinding这样我们就不用写烦人的findViewById()了。
  • 注释3viewModel.repos.observe{}这里我们完成了ViewModel当中LiveData的数据监听当我们的网络请求有结果以后它就会立刻被回调。

另外以上代码中还涉及到了一些RecyclerView相关的适配器逻辑也非常简单

class RepoAdapter(private val repoList: RepoList): RecyclerView.Adapter<RepoHolder>() {
    override fun onCreateViewHolder(parent: ViewGroup, viewType: Int): RepoHolder {
        return RepoHolder(LayoutInflater.from(parent.context).inflate(R.layout.item_repo, parent, false))
    }

    override fun onBindViewHolder(holder: RepoHolder, position: Int) {
        holder.text.text = repoList.items.getOrNull(position)?.repo
    }

    override fun getItemCount(): Int = repoList.count
}

class RepoHolder(itemView: View): RecyclerView.ViewHolder(itemView) {
    val text : TextView = itemView.findViewById(R.id.text)
}

也就是为了让RecyclerView正确展示数据我们需要实现一些方法以上这些都是一些模板代码。

最后在运行代码之前我们还需要给App增加一个网络权限。

<uses-permission android:name="android.permission.INTERNET" />

这个时候,如果你在模拟器或者真机上运行的话,就会看到类似这样的一个效果:

那么,到这里,我们的代码是不是就写完了呢?其实并没有。

空安全

因为,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如果服务端返回的JSON字段是null的话我们的程序仍然会出错。**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用这个单元测试来模拟。

@Test
fun test() {
    //                  强行返回null
    //                      ↓
    val json = """{"repo": null, "repo_link": "https://github.com/JetBrains/kotlin", "desc": "The Kotlin Programming Language.", "lang": "Kotlin", "stars": "40,907", "forks": "5,067", "added_stars": "98 stars this week", "avatars": ["https://avatars.githubusercontent.com/u/292714?s=40&v=4", "https://avatars.githubusercontent.com/u/1127631?s=40&v=4", "https://avatars.githubusercontent.com/u/908958?s=40&v=4", "https://avatars.githubusercontent.com/u/3007027?s=40&v=4", "https://avatars.githubusercontent.com/u/888318?s=40&v=4"]}"""
    val repo = RetrofitClient.moshi.adapter(Repo::class.java).fromJson(json)
    println(repo?.repo)
}

/*
报错:
Non-null value 'repo' was null at $.repo at com.squareup.moshi.internal.Util
*/

图片

其实,当我们利用空安全思维将Repo中所有的成员都定义成“非空类型”以后当API不返回某个字段的时候程序是可以自动填充默认值的。但是当API强行在接口当中返回null的时候我们的程序还是会崩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为JSON解析框架Moshi配置一个额外的规则

object NullStringAdapter {
    @FromJson
    fun fromJson(reader: JsonReader): String {
        if (reader.peek() != JsonReader.Token.NULL) {
            return reader.nextString()
        }
        reader.nextNull<Unit>()
        return ""
    }

    @ToJson
    fun toJson(writer: JsonWriter, value: String?) {
        writer.value(value)
    }
}

这个Adapter其实就是在服务端返回null的时候我们做一层兼容将其替换成默认值。它的用法也很简单

object RetrofitClient {

    // 省略

    val moshi: Moshi by lazy {
        Moshi.Builder()
            .add(NullStringAdapter) // 变化在这里
            .add(KotlinJsonAdapterFactory())
            .build()
    }

}

这样当我们把这个Adapter配置到Moshi当中以后单元测试就可以正常通过了。

图片

小结

好,这节课的内容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 MVVM是一种常见的架构模式在Android当中一般会借助ViewModel、LiveData之类的组件来实现。在实战当中我们还可以将其跟Clean架构的思想相结合将整体应用的架构分为四层实体层、数据层、领域层、表现层。
  • 实体层,在大部分架构设计当中,实体层会和数据层进行融合,不过在这节课当中,我们将其单独抽了出来,放在了整个架构的最底层,通过密封类、数据类来实现的。
  • 数据层,这里有两个概念,分别是“数据源”和“数据仓库”。数据源一般会分为缓存数据与远程数据,数据仓库则负责统筹多种数据源。
  • 领域层这里会涉及到业务逻辑的最小单元我们一般将其称为UseCase。
  • 表现层这里会涉及到数据与UI交互的逻辑。ViewModel当中会封装UseCase并且持有数据和View进行交互。
  • 最后我们还根据实际情况对JSON解析库Moshi做了额外配置让它可以对服务端返回null的时候仍然保持兼容不会出现空指针异常。

那么如果你本身对Android、MVVM、Clean架构都不是很熟悉也许在学习这节课的过程中会有点不太适应。这时候你可以去GitHub下载本课程对应的Demo来实际运行和调试以加深印象链接在这里

思考题

这节课我们融合MVVM和Clean完成了一种混合架构请问这种架构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