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KiB
08 | 交付速度和质量问题解决了,老板说还得“省”
你好,我是郭忆。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讨论了如何保障数据中台的数据质量,让数据做到“准”。我认为,除了“快”和“准”,数据中台还离不开一个“省”字。尤其是随着数据规模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如果不能合理控制成本,还没等你挖掘出数据的应用价值,企业利润就已经被消耗完了。
所以,能否做到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关乎数据中台项目的成败。还是分享一个我见过的事儿。
这张图展示了某电商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消耗增长趋势,尤其值得你关注的是,到了2019年,全年的资源规模已经达到了25000CU,全年机器预算达到了3500W。对一个在创业的企业来说,这显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终于有一天,数据团队的负责人李好看(化名)就被CEO叫到了办公室,CEO问了几个问题:
- 这3500W花在什么业务上?
- 你们做了哪些成本优化的举措,效果如何?
一系列的灵魂拷问,直接把李好看问懵了,他心想:团队的成本是按机器又不是数据应用核算的。在数据中台中,数据应用之间的底层数据是复用的,那具体每个数据产品或者报表花了多少钱,自己没有这样的数据啊,怎么可能知道。
可对CEO来说,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他必须确保资源都用在战略目标的关键节点上。比如,对于电商团队,今年的核心KPI是提升单个注册会员在平台的消费额,那从老板角度来讲,他必须确保资源都投入与KPI相关业务中,例如基于数据对注册会员进行精准化营销,来提升会员在平台的消费额。
讲到这儿,你可以想一想,自己所在的团队是否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我相信,数据部门是企业的成本中心,如果要展现自己的价值,一方面是支撑好业务,获得业务的认可;另外一方面就是精简成本,为公司省钱。
所以,今天我们就把重点放在省钱上,聊一聊数据中台的精细化成本管理。
有哪些成本的陷阱?
在一开始建设数据中台时,你往往会关注新业务的接入,数据的整合,数据价值的挖掘上,忽略成本管控的问题,从而落入陷阱中,造成成本爆炸式的增长。所以,你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有哪些陷阱,从而尽量在日常开发中避免。
在这里,我总结了8种陷阱,其中:
- 1~3是广泛存在,但是容易被忽略的,需要你格外注意;
- 4~8涉及数据开发中一些技能,你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我建议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深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数据上线容易下线难。
先来看一组统计数据,这是某数据中台项目,表相关的使用统计。从中你可以发现,有一半的表在30天内都没有访问,而这些表占用了26%的存储空间。如果我们把这些表的产出任务单独拎出来,在高峰期需要消耗5000Core CPU的计算资源,换算成服务器需要125台(按照一台服务器可分配CPU 40Core计算),折合成本一年接近500W。
是不是觉得自己竟然有这么多没用的数据?我经常把数据比作手机中的图片,我们总是不断地拍照,生成图片,却懒得清理,最终手机里面的存储经常不够用。
对于无法及时清理数据,数据开发其实也有苦衷。他们并不知道一个表还有哪些任务在引用,还有哪些人在查询,自然不敢停止这个表的数据加工,那造成的后果就是数据上线容易,下线难。
第二,低价值的数据应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我们的数据看上去每天都在被访问,但究竟产出了多少价值,投入和产出是否匹配呢?作为一个数据部门,我们要问一问自己。
我们曾经有一个宽表(拥有很多列的表,经常出现在数据中台下游的汇总层数据中),算上上游加工链路的任务,每天加工这张宽表要消耗6000块钱,一年要200W,可追查后我们发现,这张宽表实际每天只有一个人在使用,还是一个运营的实习生。显然,投入和产出极不匹配。
这其实间接说明,数据部门比较关注新的数据产品带给业务的价值,却忽略了已经存在的产品或者报表是否还存在价值,最终导致低价值的应用仍然在大量消耗资源。
第三,烟囱式的开发模式。
烟囱式的开发不仅会带来研发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因为数据重复加工,还会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我们来算一笔账,一张500T的表,加工这张表,计算任务需要高峰期消耗300Core,折合7台服务器(按照一台服务器可分配CPU 40Core计算),再加上存储盘的成本(按照0.7 元/TB*天计算),一年需要消耗40W。
而这张表每复用一次,就可以节省40W的成本。所以通过模型复用,还可以实现省钱的目的。
第四,数据倾斜。
数据倾斜会让任务性能变差,也会浪费大量的资源,那什么是数据倾斜呢?
你肯定听说过木桶效应吧?一个木桶装多少水,主要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对于一个分布式并行计算框架来说,这个效应同样存在。对于Spark计算引擎来说,它可以将海量的数据切分成不同的分片(Partition),分配到不同机器运行的任务中,进行并行计算,从而实现计算能力水平扩展。
但是整个任务的运行时长,其实取决于运行最长的那个任务。因为每个分片的数据量可能不同,每个任务需要的资源也不相同。由于不同的任务不能分配不同的资源,所以,总任务消耗资源=max{单个任务消耗的资源} * 任务数量。这样一来,数据量小的任务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我们还是举个电商场景的例子。
假设你需要按照商户粒度统计每个商户的交易金额,此时,我们需要对订单流水表按照商户进行group by计算。在平台上,每个商户的订单交易量实际差距很大,有的订单交易量很多,有的却比较少。
我们利用Spark SQL完成计算过程。
在上图中,任务A 读取了左边某个分片的数据,按照供应商进行聚合,然后输出给下一个Stage的B、C、D任务。
你可以看到,聚合后,B、C和D任务输入的数据量有很大的不同,B处理的数据量比C和D多,消耗的内存自然更多,假设单个Executor需要分配16G,而B、C、D不能设置不同的内存大小,所以C和D也都设置了16G。可实际上,按照C和D的数据量,只需要4G就够了。这就造成了C和D 任务资源分配的浪费。
第五,数据未设置生命周期。
在06讲中,我强调,一般原始数据和明细数据,会保留完整的历史数据。而在汇总层、集市层或者应用层,考虑到存储成本,数据建议按照生命周期来管理,通常保留几天的快照或者分区。如果存在大表没有设置生命周期,就会浪费存储资源。
第六,调度周期不合理。
通过这张图你可以看到,大数据任务的资源消耗有很明显的高峰和低谷效应,一般晚上12点到第二天的9点是高峰期,9点到晚上12点,是低谷期。
虽然任务有明显的高峰低谷效应,但是服务器资源不是弹性的,所以就会出现服务器在低谷期比较空闲,在高峰期比较繁忙的情况,整个集群的资源配置取决于高峰期的任务消耗。所以,把一些不必要在高峰期内运行任务迁移到低谷期运行,也可以节省资源的消耗。
第七,任务参数配置。
任务参数配置的不合理,往往也会浪费资源。比如在Spark中,Executor 内存设置的过大;CPU设置的过多;还有Spark 没有开启动态资源分配策略,一些已经运行完Task的Executor 不能释放,持续占用资源,尤其是遇到数据倾斜的情况,资源浪费会更加明显。
第八,数据未压缩。
Hadoop 的HDFS 为了实现高可用,默认数据存储3副本,所以大数据的物理存储量消耗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原始数据层和明细数据层的大表,动辄500多T,折合物理存储需要1.5P(三副本,所以实际物理存储500*3),大约需要16台物理服务器(一台服务器可分配存储按照12*8T计算),如果不启用压缩,存储资源成本会很高。
另外,在Hive或者Spark 计算过程中,中间结果也需要压缩,可以降低网络传输量,提高Shuffer (在Hive或者Spark 计算过程中,数据在不同节点之间的传输过程)性能。
你看,我为你列举了8个典型的成本陷阱,那你可能会问了,老师,我已经中招了,该怎么办呢? 别急,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如何进行精细化的成本管理。
如何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
我认为,成本治理应该遵循全局盘点、发现问题、治理优化和效果评估四个步骤。
全局资产盘点
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数据中台中,所有的数据进行一次全面盘点,基于元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血缘,建立全链路的数据资产视图。
从这个图中你可以看到,全链路数据资产视图的下游末端关联到了数据应用(报表:财务分析),而上游的起点是刚进入数据中台的原始数据。数据之间通过任务进行连接。
接下来,我们要计算全链路数据资产视图中,末端数据的成本和价值(末端数据就是加工链路最下游的表,例如图中TableA,Table G)。
为什么一定要从末端开始呢? 因为中间数据,在计算价值的时候,还要考虑下游表被使用的情况,比较难计算清楚,所以我们选择从末端数据开始。这与我们下线表的顺序也是一致的,如果数据的价值很低,成本很高,我们也是从末端数据开始下线的。
那么数据成本该如何计算呢?
我们要对上图中财务分析报表核算成本,这个报表上游链路中涉及到a,b,c,3个任务,A,B,C,D,E,F, 6张表,那么:
这张报表的成本=3个任务加工消耗的计算资源成本+6张表消耗的存储资源的成本。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表被多个下游应用复用,那这个表的存储资源成本以及产出任务消耗的成本,需要分摊给多个应用。
那价值又该如何计算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张图。
如果末端数据是一张应用层的表,它对接的是一个数据报表,那衡量这个数据的价值,主要是看报表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在计算使用范围时,通常用周活来评估,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管理级别的人权重,对于老板,他一个人的权重可以相当于1000个普通员工。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考虑到管理级别越高,做出的商业决策影响就越大,自然这个价值也就越大。使用频率一般使用单个用户每周查看报表的次数来衡量,次数越高,说明报表价值越大。
如果末端数据对接的不是一个数据报表,而是面向特定场景的数据应用(比如我之前提到过的供应链分析决策系统,它面向的人群主要是供应链部门)。衡量这类产品的价值,主要考虑目标人群的覆盖率和直接业务价值产出。什么是直接业务价值产出呢?,在供应链决策系统中,就是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采购订单占所有采购订单的比例。
除此之外,末端数据,可能还是一张集市层的表,它主要用于提供给分析师做探索式查询。这类表的价值主要看它被哪些分析师使用,使用频率如何。同样,在使用范围评估时,要对分析师按照级别进行加权。
发现问题
全局盘点,为我们发现问题提供了数据支撑,而你需要重点关注下面三类问题:
- 持续产生成本,但是已经没有使用的末端数据(“没有使用”一般指30天内没有访问);
- 数据应用价值很低,成本却很高,这些数据应用上游链路上的所有相关数据;
- 高峰期高消耗的数据。
那么为什么你要关注这三类数据呢?
- 其实第一类就是没有使用,但一直在消耗成本的表,对应的就是我提到的陷阱1。
- 第二类其实就是低价值产出,高成本的数据应用,对应的是陷阱2。
- 第三类高成本的数据,对应的就是陷阱4~8。
陷阱3实际是在第6节模型设计中解决的。
治理优化
针对这三类问题,我们需要制订相应的策略。
对于第一类问题,应该对表进行下线。 数据下线要谨慎,你可以参考这张数据下线的执行过程图:
末端数据删除后,原先末端数据的上游数据会成为新的末端数据,同样还要按发现问题到治理优化进行重复,直到所有的末端数据都不满足下线策略为止。
对第二类问题,我们需要按照应用粒度评估应用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对于报表,可以按照30天内没有访问的应用自动下线的策略,先对报表进行销毁,然后对报表上游的表进行下线,如果该表还被其他的应用引用,就不能下线。下线步骤可以参考前面的下线步骤。
第三类问题,主要是针对高消耗的数据,又具体分为产出数据的任务高消耗和数据存储高消耗。对于产出任务高消耗,首先要考虑是不是数据倾斜。具体怎么判断呢?其实你可以通过MR或者Spark日志中,Shuffer的数据量进行判断。如果有某一个Task 数据量非常大,其他的很少,就可以判定出现了数据倾斜。
如果出现数据倾斜,该如何处理呢?
数据倾斜的处理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场景有一些适用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一些大表和小表关联时,Key 分布不均造成的数据倾斜,可以使用mapjoin的方式解决;另外还有一些比较通用的处理方式,例如把热点的Key 进行单独的处理,然后对剩下的Key进行处理,然后对结果进行并集。
因为它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之前有一篇美团的文章,对数据倾斜有比较深入的分析,推荐给你做课下学习的资料。
除了数据倾斜,我们还应该检查任务的配置参数。例如对于Spark 执行引擎,Executor 个数是否开的过大,executor-cores和executor-memory是否开的过多,利用率比较低。一般来说,executors-memorty 设置为4G-8G为宜,executor-cores设置为2-4个为宜(这是我们实践过利用率最高的配置选项)。
另外,你还要考虑任务是否真的有必要在高峰期执行,可以根据集群的负载情况,尽量将任务迁移到非高峰期执行,我将这个步骤称为“削峰填谷”。
上面几点是产出任务高消耗的情况,那么对于存储消耗比较大的任务,你首先要考虑是否要压缩,尤其是对于原始数据层和明细数据层,建议压缩,压缩的方式有这样几种:
整体来看,对于小文件的压缩,不考虑split,gzip比较合适;对于大文件,推荐使用lzo,支持split,在保证压缩效率的前提下,有着相对稳定的压缩比。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生命周期是否设置:
- 对于ODS原始数据层和DWD 明细数据层,比较适合用永久保留的策略;
- 对于一些商品、用户维表,可以考虑3年或者5年的保留策略。
整体上,底层表都是长期保留的。所以你的关注重点应该是汇总层以上的表(包括汇总层),一般可以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制订7天,1个月的保留策略。
治理效果评估
现在,通过我介绍的这几个方法,你已经能够节省大量的资源消耗,那如何量化我们的治理成果呢?
五个字:省了多少钱。不过,如果直接拿服务器的数量来衡量,其实并不能真实地反应治理效果,因为还要考虑业务增长的原因。业务不是停止不动的,所以你可以围绕任务和数据的成本考虑这样几点:
- 下线了多少任务和数据;
- 这些任务每日消耗了多少资源;
- 数据占用了多少存储空间。
拿这些资源来计算成本,这样就能够算出来省了多少钱。我还是拿本节课开始的例子来看,任务A 运行时长 3个小时,在运行过程中,共消耗5384503 cpu*s,37007892 GB *s, 假设我们1个CU (1 cpu, 4g memeory)一年是1300元成本,折合每天为3.5元(计算公式为1300/365)。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不论是优化或者下线任务,我们只统计高峰时间段内,因为优化低峰时间,并不能实际节省资源。
高峰时间段为8个小时,那折合每秒的费用为0.00012153, 那该任务的费用为max{5384503*0.00012153, 37007892/4 * 0.00012153} = max{654, 1124} = 1124 。那下线这个任务后,就节省1124元,再加上表 A占用的存储空间大小乘以每GB的成本,就可以得出数据表A下线节省的费用。
成本治理中心
成本治理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发现问题,然后治理优化,建立长久运行机制的前提是必须降低成本治理的门槛,接下来,看一下网易的一个成本治理的平台,EasyCost。
系统提供了数据诊断的功能,可以按照访问时间、访问频率、关联的应用,设置下线策略,支持一键灰度下线,大幅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通过介绍EasyCost,我想告诉你的是,今天的内容,其实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方式沉淀到产品中,然后通过产品提高管理的效率,从而实现治理机制的长久落地。
课堂总结
总的来说,通过数据中台,一方面你可以获得大数据作为资产中心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你也有可能陷入成本的深渊,为野蛮增长的大数据费用买单。
今天这节课,我从常见的8个成本陷阱入手,带你分析了可能造成成本浪费的原因,然后介绍了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方法,在最后,我想再强调几个你可能忽略的点:
-
无用数据的下线应该从全链路数据资产视图的末端入手,然后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向数据加工链路的上游推进。
-
应用层表的价值应该以数据应用的价值来衡量,对于低价值产出的应用,应该以应用为粒度进行下线。
-
对高消耗任务的优化只要关注集群高峰期的任务,项目的整体资源消耗只取决于高峰期的任务消耗,当然,如果你使用的是公有云的资源,可以高峰和低谷实施差异化的成本结算,那低谷期的也是要关注的。
思考时间
在数据中台的集市层,会存在一些大的宽表,这些宽表可能存在几百个字段,上游可能有数十个表,如果要计算这个表的成本会非常高。在这个表中,字段的访问频率是不相同,有的字段频率很高,有的字段频率很低,如果要对这张宽表做优化,你觉得如何来做呢?
最后感谢你的阅读,如果这节课让你有所收获,也欢迎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